- 相關推薦
讓創業板指數高漲的三大因素
創業板指數是中國證券市場中一個標志性的指數之一,由于其涵蓋的股票主要是以創新和成長為主導的公司,所以一直以來備受市場關注。最近,創業板指數漲幅異常明顯,引起了大眾的廣泛關注。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驅動了創業板指數的大漲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讓創業板指數高漲的三大因素,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讓創業板指數高漲的三大因素
首先, 創業板公司成長性凸顯,主動進行轉型升級,實現業績高增長,這是推動其上漲的重要原因。
英大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李大霄日前表示,炒創業板個股,就如同在上證綜指6000點時買股票。他稱,歷史上x盤的市盈率是80倍,2007年時,80倍市盈率對應的上證綜指是6000點,當業績預期增速跟不上的時候,市場就會出現x盤,而如今創業板平均市盈率已達到80倍。
巧合的是,3月3日,深交所對創業板公司2014年的業績增速進行了說明。深交所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度創業板421家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3431.46億元,平均每家公司為8.15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7.03%;合計實現凈利潤393.53億元,平均每家公司為0.9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2.71%。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增長速度為近三年最高;另外,2014年創業板上市公司凈利潤增長率近三年來首次接近營業收入增長率,實現了利潤和收入的同步增長。
深交所的這組數據回應了部分市場人士的質疑,也算是對創業板指數持續上漲的一個說明。那么,創業板公司超過20%的平均凈利潤增速能不能支撐其平均80倍的市盈率呢?這個問題還是交給時間來解答吧。
其次創業板順應了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需要,已經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這是推動其上漲的宏觀經濟環境。
在當前A股市場中,創業板是新興產業股票的"樂土",也是各路投資資金匯集的場所,創業板指數梯次上漲在情理之中,若其萎靡不振則預示著中國經濟創新不足、動力不夠,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結果。
換個角度看,美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兩次轉型,都與資本市場息息相關。現在,中國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資本市場尤其是創業板理應勇于擔當。從這個角度看,創業板指迭創新高不稀奇。
第三,創業板各項改革措施穩步推進,提升了市場對其長期看好的預期。
深交所近日表示,未來要增強開放度,提高創業板市場的國際化水平。一方面,創造條件讓國內已經在境外上市的創新創業企業,能夠回歸創業板上市。另一方面,逐步讓境外投資者可以直接投資創業板。借鑒境外創業板市場的發展經驗,加強與境外交易所的協作,探索市場合作新模式。
這些極富想象力的措施,必然會吸引境內外資金進入創業板公司,并提升其估值。此外,新三板已經有超過2000家公司掛牌,這些經過資本淬煉的企業將成為A股市場的優質上市資源,而主打戰略新興產業的創業板無疑將是最大的受益者。
創業板估值問題
1.行業因素
在會影響創業板估值水平的因素中,行業因素占據了一席之地。兩個即使在收入和盈利水平都趨同的上市公司,只要它們處于不同行業,在估值結果上也會產生很大的差別。
分析主板和創業板的行業構成,很難不發現兩個板塊之間有著很大的區別,創業板上市公司的行業特征會更接近國外的納斯達克市場。
在創業板市場中,分別是機械設備、醫藥生物、計算機、電子、化工這五大行業占比最大。然而在主板市場,占比前五的行業則分別是銀行、房地產、非銀金融、采掘業、交通運輸。
這樣一對比來看,可以看出主板與創業板的行業構成有著很大的差異,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創業板估值和主板一定會有所差別。
2. 成長性因素
成長性作為所有影響估值因素中僅次于利潤的一大因素,乃至于在這個互聯網經濟的時代。當投資人對公司進行估值時,在考慮到未來期間的成長情況后,會選擇收入增長率等指標對公司估值,而不僅僅是使用當前利潤。
從創業板推出以來,公司的收入規模一直保持增長而且增速也明顯高于其他板塊。2018-2020年,創業板企業營業總收入的平均復合增長率為13.6%,而同期滬深主板A股的復合增長率只有7.4%。
其中創業板上有192家公司收入復合增長率超過了30%,72家公司超過了50%。同期創業板有313家公司凈利潤復合增長率超過了30%,162家復合增長率超過50%。
從數據上來看,創業板的高成長性也是造成創高估值的原因之一。
3. 供求因素
在研究創業板估值時,股票的供給與需求以及這兩者之間的均衡關系也是需要考慮的因素之一。
近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邁入了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同時經濟結構也正在發生變化。在現如今的互聯網時代,以“互聯網+”為首的新興產業已經成為了國家重點扶持發展的產業。
作為在中國新經濟發展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二板市場,創業板所承擔的不僅是為一些創新創業型企業提供服務,還承載著市場中投資者對中國經濟轉型的預期,投資者對于創業板股票的需求是日益漸增,但創業板市場IPO的發行數量速度卻沒能做到同步增長,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
首先是關于發行制度方面,與國外實施注冊制的納斯達克市場相比,我國創業板市場股票發行實施的制度顯得有點嚴格了。
基于核準制框架下的創業板,對業績作出了明確的要求,實質上與創業板公司高成長、高風險的特性背道而馳,大部分處于成長期的公司都很難保持住比較穩定的盈利。
同時在核準制設定的發行門檻下,會使得有些符合創業板公司特點的公司很難進入,供給側的不順暢將創業板公司的整體估值也提高了,從而引發定價機制不夠完善、市場炒作等問題。
其次是在退市制度方面,與發行制度的嚴格相比,創業板的退市制度就顯得格外“友善”了,在創業板市場實行核準制時,因為在退市前設立了一個緩沖期,所以公司不容易被摘帽,這樣會使得退市制度難以實現優勝劣汰的效果。
實際上一個完善的退市制度,可以促進資本市場中對資源進行有效的優化配置,同時對提升公司的經營效率、進一步完善公司的治理結構以及培養出成熟理性的投資人也都有著重大意義。
在面對股票一級市場中存在的超高募投機行為時,一個完善豐富的退市制度也可以有效應對創業板市場中存在的高估值問題。
從制度方面來看,目前創業板存在的高估值問題想要得到有效解決,增加創業板市場上的供給是一個有效方法。
【讓創業板指數高漲的三大因素】相關文章:
如何開通創業板?01-17
創業板的特點是什么04-08
創業板開戶需具備什么條件?11-23
關于創業板開戶有什么條件01-14
成功創業的因素09-28
成功創業的重要的因素12-07
創業計劃書因素11-24
測一測12星座創業成功指數10-12
影響創業成功的關鍵因素03-09
商品定價要考慮的幾個因素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