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研究論文
摘要:
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內容繁雜,理論眾多,對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學習主動性提出了較高要求。文章以提高學生能力為宗旨,以提高教學效果為目的,對傳播學概論課程的教學方案設計提出了三個原則;在此指導下,結合教學內容,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歸納出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的三個階段:教師傳播學理論講解分析階段、學生運用傳播學理論分析傳播現象階段、學生運用傳播學理論到傳播行為的實踐階段。
關鍵詞:傳播學概論課程;原則;教學階段
傳播學是一門探索人類傳播規律的科學,是學者們研究傳播現象、總結傳播規律的專業性學科,主要介紹傳播的定義、類型、方法、理論研究成果等。學習傳播學有助于學習者對習焉不詳的傳播現象做出科學的解釋,這使得傳播學科具備了相當強的理論性。在中國的高等教育教學中,傳播學概論課程是一門介紹傳播學知識的入門課程,它在相關專業中都屬于專業基礎課。由于傳播學發源和發展于歐美,如何將傳播學的教學內容通過課堂教學科學、正確、有效地傳授給學生是傳播學科教師面臨的主要問題。教學方案的總體設計可以提供系統方案。因為教學是一個系統,由教學者、學習者、教學內容、教學媒介、教學方法等要素構成。其中涉及到學習規律理論、教學規律理論、傳播理論。這些理論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學生學習活動、教師教學活動和教學信息傳播活動的客觀規律,為教師進行科學的教學安排提供了原則和依據。教學設計需要應用系統方法研究、探索教學系統中各個要素之間的本質聯系,并通過一定的安排使各要素協調、聯動、有機結合,共同完成教學活動及其任務。結合我校傳播學概論多年教學面臨的實際情況,課程組確立了以教學內容為核心、以教學效果為導向、以教學設計的系統方法為指導、組織其他教學環節要素的方針,形成了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的三個原則和三個階段。
一、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的三個原則。
1、堅持教學內容講授的歷史唯物主義原則。
因為傳播學學科發生和發展于歐美國家,其理論、方法等也是對發生在其時空內的傳播現象、傳播行為的反映。首先,我們在引介過程中,特別是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將其還原到特定的歷史時空環境中,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它們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尤其要讓學生意識到,歐美國家產生的傳播理論在進入中國后,必然也要經歷“本土化”過程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而不是生硬地照搬。其次,每一種理論都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經歷補充、修正,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而不是一成不變的。這有利于打破學生應試教育中形成的答案唯一、確定不變的認知定勢。
2、堅持教學目的提高學生能力原則。
高等教育教學不應該僅僅是知識傳授,更應該是能力培養和素質提升教育。傳播學概論課程的教學也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傳播學理論內容是什么,而應該是通過了解理論的形成過程、針對什么樣的問題提出什么樣的解決方案等,使學生具備關注社會發展、發現問題的敏感度、解決工作和生活中各種問題的能力,具有很好理解、處理各方面關系的現代公民素質。
3、堅持教學方法運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原則。
為達成提高學生能力的教學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采取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實施教學。在此原則基礎上,課程組設計了教師主講型、教師指導型、學生辯論型、專題演講型四種課型,用于《傳播學概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其中,教師主講型利用現代網絡、多媒體等媒介,將圖像資料、聲音資料、視頻資料、動畫演示等生動地向學生展示,同時減少了板書的時間,增加了與學生的互動。對重點內容輔以傳統教學手段,在黑板上進行適當板書,強調重難點,陳列知識大綱。
教師指導研究型是指教師以課程內容和學生的學識積累為基礎,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內容和方法設計,將學習、研究、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能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和能力,在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的研究過程中,自主地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體現始于問題、基于發現、凸顯創造性特色的一種教學模式。①此外,學生辯論型、專題演講型等課型設計作為輔助性教學方法,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也有助于對問題的深入理解和探討。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程組采取了競賽、鼓勵、個別輔導、課下談心等方式,讓學生克服懶惰、畏難情緒,提高學習的主動性;為了達到教學目的,促進學生各項能力綜合發展,在發揮學生個體優勢的同時,兼顧學生的不足予以彌補。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情況,在組團作業時采取角色輪換的方法,讓學生體會到自身的優勢和不足并予以發揚和補足。
二、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的三個階段。
1、教師傳播學理論講解分析階段。
傳播理論講解是傳播學概論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涉及到眾多的定義、理論、方法、制度等。一方面,理論講解起來容易讓學生感覺枯燥無趣;另一方面,有些理論已經是常識性知識,沒有太多可以深入和發展的空間;再者,傳播學作為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它的交叉性特征突出,通常會涉及到心理學、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文學、藝術等學科知識,對學生的知識貯備和視野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以上問題的存在,需要授課教師做到深入淺出,將理論講透、講活。除了具備對理論的深刻理解之外,還需要教師的多學科素養、對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建立起傳播學的觀察和思考習慣,對理論進行案例式解讀,化解單純理論講授的枯燥,并建立學生對日,F象傳播學的觀察視角。
2、學生運用傳播學理論分析傳播現象階段。
理論講授教學會造成學生“學完就忘記了”“考試過后就沒關系了”。不和實際建立起足夠的聯系,也就不能建立合理的實際聯想,導致學生常常追問,學習傳播學概論的目的在哪?難道只是大四考研時的一門專業課嗎?學習之后在工作中也“用不上”,“學了無用”的論調會讓學生進一步失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對此,在教師完成理論講授階段之后,應該將學生帶進入到嘗試運用傳播學理論對傳播現象進行分析的淺層運用階段。首先,教師引導學生對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現象進行傳播學角度的觀察和分析。比如,講到人際傳播時,讓學生找出生活中人際傳播的場景、俚語俗語(見面三分親、百聞不如一見)等,對照人際傳播的特點,化解了學生對傳播學理論晦澀難懂的心理障礙,使學生樂于主動去對照傳播理論的現實化運用。其次,利用新聞輿論熱點、娛樂八卦、影視作品等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導他們從傳播理論的層面予以關注,進行簡單的分析。比如,在講授傳播者的責任和義務內容時,我們設計了諸如:什么是狗仔隊?面對狗仔隊的行為,如何理解公眾人物的隱私權和公眾的知情權之間的矛盾?傳播者的責任和義務如何平衡?等這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引發了他們參與分析思考的熱情。
3、學生運用傳播學理論到傳播行為的實踐階段。
傳播學理論的教學目的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概念,必須將其運用到具體的傳播行為中才有意義。為了能讓學生感受到傳播學理論的“有用”,我們結合專業特點,設計了一些實踐環節。因為我們是在廣告學專業中開設傳播學概論課程,就將廣告的有用性作為前提進行設計。比如,針對一個廣告任務,分別進行大眾傳播、群體傳播、人際傳播的廣告傳播創作,將它們進行對比,找出在廣告策略上、創意上、表現上等的各種不同;或者,針對同一廣告任務,制作分別刊發在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絡等不同媒體上的廣告作品。這些應用和實踐不僅消除了學生學理論無用的錯誤認知,還起到督促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創新實踐的作用,深化了教學效果,將課堂知識落實到實際意義中,也體現了傳播學科對傳播實踐的指導性功能。
參考文獻:
[1]楊靜。針對廣告學專業本科生的傳播學教學之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6)。
[2]汪靖。傳播學課程的教育目標與教學實踐研究—基于廣告學專業學生特點的思考[J]。東南傳播,2011,(6)。
[3]劉興豪。論學生主體性地位在<傳播學>課程教學中的運用[J]。社科縱橫,2013,(4)。
[4]張玲。傳播學本科教學模式探索[J]。新聞界,2008,(3)。
[5]沈愛君。淺談<傳播學>課程的教學設計[J]。今傳媒,2014,(6)。
【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研究11-20
汽車文化概論課程論文(通用10篇)01-29
語言學概論課程改革初探論文12-04
初中物理課程教學研究論文02-18
法學概論論文01-01
國際市場營銷課程教學研究論文02-17
傳播學課程問題探析03-28
工業設計概論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創新論文11-29
環境工程概論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論文12-05
關于商法概論的論文03-23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