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高師合唱與指揮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分析論文

        時間:2024-09-04 11:47:00 其他類論文 我要投稿

        高師合唱與指揮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分析論文

          內容摘要:文章從分析高師“合唱與指揮”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入手,提出高師“合唱與指揮”教學應向實踐性的教學手段轉變。

        高師合唱與指揮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分析論文

          關 鍵 詞:高師“合唱與指揮”教學 問題分析 實踐性教學手段

          伴隨國家教育部2001年《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和《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的頒布與實施,我國進入現代教育史上最深刻、最全面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并同時掀起面向基礎教育培養優秀教師的高等師范院校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入發展。

          我國高等師范院校“合唱與指揮”課是培養中小學合唱教學與活動的組織者與教育者的基地,是我國高等師范院校及高等藝術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的必修課程,也是音教專業畢業生在中小學教育活動中應用最廣泛的學科之一。然而從目前我國高師“合唱與指揮”教學現狀以及中小學合唱活動的開展現狀來看,高師“合唱與指揮”教學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如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等的不科學,學生理論教育與實踐能力培養之間聯系的不緊密,考核方法的不全面等。

          一、高師“合唱與指揮”教學的現狀及問題

          盡管我國師范院!昂铣c指揮”教育不斷進行自身的教學改革,但目前其教育現狀并不容樂觀,這主要表現在高師“合唱與指揮”教育存在著與中小學音樂教學改革不相適應的滯后現象,兩者之間缺乏及時、全面的溝通。

          1.教學過程多是合唱排練課

          高師合唱課與音樂學院聲歌系的合唱課因教學目的、培養目標不同,雙方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各有側重。音樂學院聲歌系培養的目標是歌劇演員以及專業團體的合唱隊員,而高師培養的是中小學的音樂教師,是將來能夠擔任中小學合唱教學和歌詠活動的組織與指揮人才。而目前,師范院校的合唱課多是專業合唱團合唱排練的教學模式,學生以合唱隊員的身份被定位于某一個聲部,教師從音準、音色、音量、感情等方面對合唱作品進行排練,其教學過程往往是偏重近期的演唱效果而忽視長期的教學計劃、教學進度及教學組織。因此,由這種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對“合唱教學法”的認識和學習,他們往往只會“唱”合唱,而不會“教”合唱,不懂如何訓練與編排,不能適應中小學合唱教學工作的實際需要。

          2.教材內容存在缺憾

          音樂教材是音樂教師和學生學習音樂時進行教學活動的材料,是教師“教”與學生“學”之間的主要媒介。目前我國“合唱與指揮”相關教材非常多,但缺乏適合現今高師音樂教育發展的、能夠體現師范教育特征的、能指導中小學合唱活動、突出實踐環節的“合唱與指揮”課程教材。筆者認為,無論是高師“合唱與指揮”教材編寫組編寫的《合唱與指揮》、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組編的《合唱與指揮》,還是秋里著的《合唱指揮與合唱訓練》,楊長安、周躍峰編著的《合唱指揮與訓練教程》等書籍,在內容和結構上均存在一定雷同。如都含有一定的合唱訓練和指揮技法知識;大量篇幅是中外經典合唱作品的選編,且偏重于成人混聲四部合唱曲;文字部分關于中小學合唱實踐的問題、重點不夠突出等。同時這些教材都相對缺少歐洲早期優秀的宗教合唱作品、當代國內外流行的合唱作品的選編,以及缺少切實指導合唱實踐的相關論述。

          3.專業教師的欠缺

          近年來,雖然我國高師“合唱與指揮”教育發展很快,但仍缺乏專業的合唱指揮教師,合唱課多是由聲樂教師、器樂教師或理論課教師兼任授課,亦或由院系選送教師到專業院校進行短期進修培訓,這就造成合唱課教學內容隨意性較大,缺乏科學、系統的“合唱與指揮”教學方法。而根據高師“合唱與指揮”課的授課內容及音樂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對該課程教師的要求并非單一的聲樂、器樂或理論教師,而必須是綜合素質較高、實踐能力較強、專業知識扎實的教師。

          4.學生對本課程的重視不夠

          長期以來,受音樂學院辦學模式的影響,師范院校的學生多重技能、輕理論;重單科領域的精深技巧,輕專業知識技能的均衡性和通用性;重專業學術水平,輕教育學科理論與實踐以及綜合人文素質的養成。同時,由于高師“合唱與指揮”教師缺乏科學的合唱教學理念和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充分貫徹師范性、實踐性的教學原則,以及學生中存在“聲樂好,合唱就能唱好”的錯誤思想,造成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不夠,學習效率不高。

          在對高師“合唱與指揮”教學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筆者還發現高師合唱教學對美聲有研究,但對童聲及變聲期研究卻很少;高師合唱作品欣賞多是各時期的經典性作品,而對中小學教材中的兒童合唱作品較少接觸;高師學生會唱合唱,卻對作品的改編、編排以及組織青少年合唱活動的方法缺乏了解。另外,高師合唱教學缺少從“合唱”的角度研究教學法;缺少從學生生理、心理的角度研究合唱心理;更缺乏對合唱教學手段的系統研究、探索與創新等。因此筆者認為,高師“合唱與指揮”的教學需要在教學手段上進行實踐性的轉變。

          二、高師“合唱與指揮”教學手段應向實踐性轉變

          我國傳統的“合唱與指揮”教學多是教師排練、學生演唱,教師指揮、學生模仿的形式,學生多處于一種被動、盲目的學習狀態。這種單向灌輸的教學模式不僅限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實踐能力的發展,而且忽略和弱化了他們在教學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因此,圍繞當前高師“合唱與指揮”課程在教學觀念、教學思想、教學模式、教材狀況和能力培養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筆者認為,從體現該課程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特點出發,在教學內容上,可采取從面向學生單一的技巧訓練到面向學生全面的技能訓練的轉變;從“合唱”“指揮”單一教學向“合唱與指揮”聯合教學的轉變。在教學過程中,可采取由教師向學生單向“灌輸”的教學方式向師生間及學生間的雙向互動方式轉變;由以技術訓練為主的教學過程向音樂學、心理學、教育學等交叉學科綜合教學的轉變。在學習評價上,可由單一的考試形式向綜合能力的考核測評轉變。而通過具有實踐意義的高師“合唱與指揮”教學手段,可以為中小學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優秀的合唱教師,從而實現合唱教育的審美、合作、創新、傳承的價值。

          中國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教授劉沛先生在其論著《音樂教育的實踐與理論研究》的前言第一頁中曾指出:“教育的科學,總體來講是經驗的科學,是見諸于實踐的科學!

          因此,針對高師“合唱與指揮”教學在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與中小學教育實踐聯系不緊密的問題,筆者認為,我們要結合我國具體國情,汲取國際先進的合唱教學方法,利用恰當的、科學的教學手段,重視教師的課堂主導作用,激發學生的主體參與性,創設良好的教學互動環境,選擇能夠最有效地解決教學任務的實踐性的方法和手段,以爭取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馬革順.合唱學新編.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2]郁文武,謝嘉幸著.音樂教育與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李海燕.高等師范院校合唱課教學設計.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5.

          [4]陳小兵.高師音教改革需要高揚人文精神.中國音樂.2001年第4期.

          [5]馮冶冰.對高師合唱課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中國音樂.2004年第3期.

        【高師合唱與指揮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分析論文】相關文章:

        交流過程中的語氣問題分析論文12-19

        網絡傳播對高校合唱指揮教學方法影響論文02-27

        體育教學動力問題分析論文02-27

        高師聲樂教學探析論文02-18

        素描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的論文01-14

        關于高師學前聲樂教學論文11-19

        中職院校歷史教學問題分析論文11-14

        教育失敗問題分析論文03-04

        論文檢測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03-24

        外國文學教學問題分析的論文12-23

        • 相關推薦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