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新課程標準下的備課論文參考
沙正連(江蘇金湖縣教研室):首先應該明確“備課”的概念。備課就是教師為課堂教學做準備的過程。從廣義上說,教師的學習、生活都應該是這個過程的一部分,因為教師也是以自己的所有生活感受和知識儲備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如何思索。狹義上的備課是為課堂設置預案,設定程序,以完成教學任務,其書面表現形式就是寫教案。傳統意義上的備課僅包含狹義的一部分,把備課等同于寫教案,這是不科學的,也不符合新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的要求。
陳久紅(江蘇金湖中學):對,不少語文教師將備課等同于寫教案,設計的教學過程不是幫助學生解決生字詞和梳理文章脈絡,就是逐句逐段的分析,或是總結文章特色之類,最多也就是再加上一些與課文有關的資料罷了。我覺得備課除了備知識,更要備學生的“可能”。也就是說,教師作為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應盡可能多地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考慮在內,學生不僅應該成為課堂學習活動的主體,也應該是我們備課的出發點和歸屬點。
趙長兵(江蘇金湖縣外國語學校):其實閱讀教學中學生所表現出的“可能性”最多,這種“可能性”就是學生獨特的閱讀經驗和感受,這是語文教師備課時不能忽視的。例如《藤野先生》一課中當“先生”介紹自己時,“后面有幾個人笑了起來”。備課時教師可能對這句話感受不深,甚至不以為然,教參也并未涉及。可學生就不一樣了,他們可能對這樣的話更感興趣,而且每個學生的理解都不一樣:有的學生認為這是笑先生的隨意,有的學生認為這是不尊重先生,有的學生認為他們很淺薄,有的學生認為課堂十分壓抑,能有機會放肆地笑純粹是找樂,也有的學生覺得這是因為藤野先生為人隨和,學生都不怕他。細想起來,學生的回答都有道理;或者說,因為他們自己本來就是學生,對這種心理的揣摩比教師來得更真切。教師備課時并不一定要將這些答案想全(事實上也不可能想全),但一個認真備課的教師應該能跳出自己的閱讀感受,備到這些“可能”!
沙正連:這個例子很好!我們過去備課常以教師的閱讀感受代替學生的閱讀感受,甚至將其預置成“教學目標”強行灌輸給學生,現在大家都認識到了這樣做的弊端。新課標下教學目標的設置已經發生了變化:變單一知識目標為多元目標,語文教學不應單純要求學生掌握知識,而應該在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有提高。在培養學生基本知識、基本能力和學科思維的同時,給學生以豐富的內心體驗和個人感悟。變統一目標為多層目標,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有所收獲。變固定目標為開放目標,教師要設身處地關注、呵護、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的方法,自主學習和探究,給學生更廣闊的學習空間。
趙長兵:的確,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學習和探究的時間多了,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備課投入得少了。在“備大綱、備教材、備學生”的備課三要素中,大綱和教材一經確立就相對穩定,所以備學生永遠最關鍵!新課標下的備課可以用“教師搭臺,學生唱戲”這句話來概括,“搭臺”就是教師要洞悉學生心理和時代精神,構建適合學生智力發展的問題情境,以便更有效地組織學生“唱戲”。教學環節的預置、課堂組織方式的確立,都要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前提,不能搞生硬的牽引,教師應靈活地發揮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比如,備《社戲》一課,教師與其干巴巴地提出諸如“分析雙喜、阿發、桂生的性格特征”這樣冷冰冰的問題,不如把自己當成學生的知音,問:“如果你和這三個伙伴一起,你更愿意和哪一個做朋友,為什么?”這實際上是變換角度,使學生真切地進入問題的情境。面對這樣具有親和力的問題,學生愿意思考,也愿意表達出自己直面文本的感受。在備課時設計好的切入點和提問方式,應當是教師備課的重要內容。
盧軍(江蘇金湖中學):應該認識到,新課標對教師的角色進行了重新定位,而這種定位必然影響到我們的備課。《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提到“對話”,我們不禁會想起中央電視臺的《聊天》、《實話實說》,倪萍的親切笑容、崔永元的連珠妙語首先給觀眾營造了一個和諧愉悅的氛圍。我們的課堂教學也需要這種氛圍。我認為教師在備課時,應該把自己定位成“知識型主持人”。作為知識型主持人,教師當然要“備知識”,充分地占有多種資料;還要備“知識的呈現形式”,這里的知識不是孤立靜態的知識,因為新課程標準已“不再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如《曹劌論戰》一文,課本中關于《左傳》的背景及有關“文學常識”自然要備,但如果僅止于此可能不夠。我備了這樣四個短語:從“春秋無義戰”談背景,從“春秋筆法”、“微言大義”談寫作手法,從“皮里春秋”談處事方式……
沙正連:盧老師真是一位知識型主持人!這種旁征博引雖有可能被人譏為“東一榔頭西一棒”,但這些看似信手拈來的知識其實是教師豐厚底蘊的表現,是備知識深入挖掘的結果。要讓學生有開闊的思路,教師首先要有全新的視野,這種輻射式教學有別于傳統的聚焦式教學。長期的發散性思維必然會給學生以深刻的影響,也提高了語文課的品位,增強了課堂教學的趣味。
盧軍:我接著談知識型主持人如何備課的問題。既然教師是知識型主持人,那么備課就存在“備形象”的問題。針對不同的內容,教師要設計與課堂內容相符的個人形象。教師舉手投足、言談話語中自然流露出的儒雅風度、對真善美的詩意追求、對社會的責任感和正義感、對弱者的同情和對他人的友善,都對學生良好素質的形成起著“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學生長期耳濡目染,定會受益無窮。因課、因時而異采用不同的語言風格也是備課時應考慮的內容。教師應將經過錘煉的口語用于課堂,使課堂語言邏輯清晰、通順流暢、平實精練、生動風趣。還要備口語交際技巧,我曾琢磨過《東方之子》的主持人因人而異采用獨具匠心、不落俗套的提問方式和談話技巧。面對各路精英,他們能成功“誘導”專業人士把很專業的話說得深入淺出,令普通觀眾大為滿意;也能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提出涉及對方背景或專業的話題,使被訪者對他們刮目相看,視為知音,侃侃而談。這是一切語文學習者應追求的境界,也是語文教師備課時應該努力的方向。這些“內功”要天天備,月月備,年年備,這也是教師成為風格教師的基礎。
趙長兵:為適應新課標下教師身份的這種變化,我覺得教室的環境設置也應該成為備課的對象。傳統的教室都把教師定位在講臺上,教師站著,居高臨下,仿佛真理在握,是一個管理者的形象。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最好能讓自己的視線與學生保持在同一平面,可以走到學生中間去,也可以坐下來,即使有講臺也不要那么高。備環境也是備課的一部分,那些不符合新課標的教學環境其實是應該改變的。而且,教室的處延可更為寬廣,大自然、工廠、農村……也是教室,我們要確立“大課堂”的觀念!
陳久紅:對,你這是從空間方面說的,我還想說的是備課時間其實是有始無終:對整個教學活動的預設是備課的開始,而在目標達成的實際操作中對預設的調整、修正,對課堂新情況的隨機應變是備課的繼續和提升,課后的總結則是對整個備課的縫合和沉淀,是備課的后續和攀升,并且這還將在新的備課活動中延續、再上升。
沙正連:在信息社會的今天,學生往往和教師擁有著同樣的信息源,有時甚至因為學生的視角獨特而使問題的答案更接近本質,只不過他們沒有更多的時間加以篩選,也缺乏教師的學識和閱歷,難以形成完整的認識。所以,我們絕不能輕視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水平。我們應積極順應信息時代的這種變化,把過去教師單向封閉的備課和學生孤立的預習變成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備課”。如果我們備課時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引導和組織學生借助網絡等現代媒體參與備課,那么課堂的空間將會開掘延展得更加深廣,教學效果將會更佳!這也是落實新課標“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能力”,“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精神的重要舉措。
陳久紅:我想就剛才各位提到的教學資源問題,談談作文備課中資源的開發。新課標要求寫作知識的教學“精要有用”,“讓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那么教師在作文備課中究竟備什么?我覺得教師的首要責任是使學生“對寫話有興趣”,“有表達的自信心”。教師要很好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寫作資源,或集中展示,或引導觀察。首先應該為作文指導課備可預備性資源。比如讓學生走出課堂,去采訪下崗工人,也可以讓生活的強者走進課堂,使學生直接感知生活的艱辛和奮斗的快樂,引發他們對生活的思考,激發他們的生活熱情,誘發他們的創作愿望,這是作文備課中對可預備性資源的開發。其次,教師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稍縱即逝的即時性寫作資源。當我們碰到學生的“動情點”、“興奮點”乃至“情感火花”時,就可以“借機生文”。一次我看到一位班主任老師帶病工作,學生們沒有察覺。我把這位班主任老師的事跡講給學生聽,學生們深受感動,班長提議以《單老師,我愛你》為題寫一篇周記。面對這一道人文風景線,這位老師流下了激動的淚水,其效果已經遠遠超出作文本身。這些資源其實都直接來自生活,教師備課就是引導學生進行以真實生活為情感演繹點,以生活為原版,用生活的原色原調、原汁原味來點化、滋潤自己的心靈,讓學生在生活的基礎上產生表達的愿望。
盧軍:我贊同你的意見。我還想補充一點,我們的目的是引導學生關注生活,表現出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其實,觸發他們情感火花和動情點的資源、方式不單純是原生態的生活本身。電影、電視、廣播、布告、廣告等既是閱讀教學的資源,也是寫作教學的資源,它可以誘發我們對生活的關注,其本身也可以成為我們分析、評價的對象!稏|方時空》的《生活空間》因其“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而家喻戶曉,它切近生活的平民意識、原汁原味生活形態的提煉,以及匠心獨運、極具表現力的鏡頭語言,都是極為鮮活的作文指導材料。教師可精選這類節目中經典性的鏡頭,制成錄像作切中肯綮的分析,這些音像材料完全可以成為成熟的教學產品。所以,對作文資源的開掘應當是全方位的。
陳久紅:的確是這樣。作文教學不同于作文應試。不僅作文的內容是開放的,作文的要求是開放的,作文的時間也可以是開放的,我們沒有必要在訓練時就限定時間。我們甚至可以嘗試作文過程的開放,在學生寫作過程中,通過有組織或自發的交流,使學生相互啟發,相互催生,共同提高。一篇作文大家邊寫邊討論邊切磋,“在游泳中學會游泳”。當然,寫作本身是十分個性化的,我所提出的相互啟發并不是要達到千人一面,而是讓學生將自己的思維優點展示出來。教師備課的功夫就在于他能不能為學生“搭好臺”,讓學生“唱好戲”。
盧軍:對,開放是非常必要的,學生只有在開放的語言學習環境中才能真正建立起穩固的學習興趣,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愈是封閉的環境愈不利于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我們要把過去備課中只關注具體課文的肢解和知識填塞轉變為關注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這才是語文教學的出路。
陳久紅:我有個擔心,就是新課標下的這種備課與現行對教師備課的評價標準不相適應。
盧軍:深有同感!現在評估備課實際就是對教案的“量化”評估,存在過于煩瑣的規范化、標準化傾向,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教師手腳,這也向我們的教育主管部門提出了新問題。但備課形式和風格的個性化、多樣化是新課程標準孕育下的必然走向,要及早制訂出開放多元的評估標準,以適應教育改革的新需求;同時,新課程標準背景下開放、合作、發散的備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逐步催生出不斷完善的、能夠適應新課標要求的評估規則。
【談談新課程標準下的備課論文參考】相關文章:
淺議新課程標準下的歷史教學論文03-01
標準論文格式參考11-23
標準論文格式模板參考11-19
論文標準參考文獻解析03-25
論文參考文獻的標準格式01-02
新課程標準下的體育教學評價探究01-14
新課程標準下初中語法課的教授11-21
學位論文參考文獻標準格式12-11
最新標準論文格式參考03-12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