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b id="h4knl"><ol id="h4knl"></ol></sub>
    <sup id="h4knl"></sup>
      <sub id="h4knl"></sub>

      <sub id="h4knl"><ol id="h4knl"><em id="h4knl"></em></ol></sub><s id="h4knl"></s>
      1. <strong id="h4knl"></strong>

      2. 從《李爾王》看人性的理智和情感沖突

        時間:2024-09-28 17:43:41 論文范文 我要投稿

        從《李爾王》看人性的理智和情感沖突

          同學們對《李爾王》應該都不陌生,它是莎士比亞著名的四大悲劇之一,中文系的同學在論文中也會經常寫到。下面就是一篇關于《李爾王》的畢業論文范文,僅作參考。

          摘要:《李爾王》中塑造的一些人物角色,分別代表了真善美、假惡丑,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人性中理智和情感的沖突、正義和邪惡、黑與白的對立。

          關鍵詞:理智;人性;對比;情感

          在家天下思想的支配下,李爾王要將自己的土地分封給自己的三個女兒。繼承權毫無疑問屬于她們。但是他分封的依據是每個人說出的對自己贊美的話語。小女兒因為說真話而被放逐,他將幾乎所有的權力都分給了另外兩個奸詐的女兒。大臣肯特進言也被放逐。盡管從表面上看,李爾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放棄了國王的身份、女兒的親情和臣子對他的忠心而非外力所逼迫,但事實上,李爾深知以‘王權至上’為核心的嚴格等級制度便是其賴以統治的基礎。[1]

          李爾王,作為一國之主,他有著自己的理智的思考,應該怎么分封,但是他僅僅因為小女兒的真話就控制不住憤怒的情感,將本應該得到最富庶土地的小女兒被放逐了,這是李爾人性中的矛盾。在高納里爾家中受到不公正的遭遇之后,他把希望寄托在二女兒身上的幻想也破滅了。他不愿相信她們用卑鄙的手段對待老父親。他重視親情但卻失去了理智,不能通過自己的境況及時做出判斷。

          作為王上及父親,面對兩個女兒的所作所為,他只有的憤怒的謾罵。他的話有失王的身份。人性中的情感就像洪水猛獸,它使得李爾一步步走向深淵。李爾終被兩個女兒拋棄了,他從具有絕對權威的封建君主變成了一無所有、無家可歸的老人。李爾王的情感一次次的戰勝理智、戰勝“忍耐”,從第三幕第六場之后,李爾大多處于一種被情感和憤怒沖昏頭腦的狀態中。最后李爾王經受著考狄利婭和弄人永遠離開自己的雙重打擊,精神崩潰而死。他以這種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即使考狄利婭聽到兩位姐姐對父親贊美的話語后,她也說對父親的愛一分不多,一分不少,理智使她一直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在勃艮第因為她沒有封地而不愿娶她做妻子時,她的回答是那么擲地有聲,她不會嫁給一個眼中只有財產的人。最終考狄利婭憑借自己的善良贏得了法蘭西國王的愛慕。考狄利婭看到父親的信后一顆顆飽滿的淚珠淌下她的嬌嫩的頰上,可是她仍然保持著一個王后的尊嚴,雖然她的情感像叛徒一樣想要把她壓服,她還是竭力把它克制下去。“忍耐”和“悲哀”相互競爭著誰能把她表現得更美。我們在考狄利婭身上看到了理智與情感兩者相得益彰。

          當她知道兩個姐姐那樣心狠手辣的對待自己的親身父親,她做出了決定。此時的她有著熱烈的真情,她要替老父主持正義。這個時候她的情感是占了上風的,僅僅為了給父親討回公道,而上升到兩國對戰的高度。但莎士比亞設計的這一情節也更突顯了考狄利婭人性中光輝的一面,讓我們感受到她的一顆憐憫之心。在莎士比亞看來,骨肉親情是人性的底限。考狄利婭表達了人性中最本質的一面, 她對父親的愛,是無條件的,也包含著一種人類的博愛精神。在《李爾王》中,莎士比亞并沒有把考狄利婭孤立起來。在黑暗的現實中,固然是好人受壓,壞人得勢,但像考狄利婭一樣有著正直美好心靈的人卻很多, 其中剛直不阿的朝臣肯特、哲人式的弄臣、幫助葛羅斯特逃命的老農和拔劍反抗里根的基行的仆人等便是。他們是作者的理想所在,也是人類的希望所在。[2]

          如果說文本中的考狄利婭、肯特、愛得伽等人物代表著真善美,那么愛德蒙、高納里爾和里根等就代表著假惡丑了。有光明的地方就有黑暗,有黑暗的地方就會有光明。其實正義與邪惡,黑與白總是同時存在的。葛羅斯特把他介紹給肯特時,他說,大人,愿意為您效勞,一定盡力報答您的垂愛,顯示出了他的智謀、能力和為人處世的技巧。從這時開始,他已經開始了對權力、地位等欲望不擇手段的、無休止的追求。他偽造了一封誣陷自己哥哥的信使得葛羅斯特誤會他,對他失望,把他逼走,從而使自己名正言順。在他看來,兄長之情根本不值一提,在野心和欲望面前,理智是占上風的,他不會因為手足之情而誤了自己的大事。第一步成功之后,他又借康華爾公爵的勢力,通過出賣父親而晉升。即使知道康華爾公爵挖出父親的雙眼,他也不會報仇,因為他必須往上爬。愛德蒙的理智告訴他,親情不能成為他達到目的的絆腳石。再后來,當高納里爾和里根都愛上了他時,我以為英雄難過美人關,但是,他仍舊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他知道得到了這兩個女人就等于得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權力、地位。他憑借自己的計謀分析了應該怎么做,他要保全自己的地位,什么天理良心只好一概不論,絕對不能赦免李爾和考狄利婭。直到最后,愛德伽來和他決斗的時候,他仍然那么理智,還在詢問到底是什么人使自己失敗了。

          我們從他的言語和行為中看出,他排除了一切情感的因素,理智的對待事情,有著清晰的目標,任何阻礙他達到目的的因素都被他掃除。

          在《李爾王》中,高納里爾、 愛德蒙等代表著理智,而葛羅斯特和李爾則是情感的化身,愛德伽和考狄利婭則是理智和情感二者的結合體。

          劇本所反映出的深度和廣度仍然需要我們不斷的從更多的角度進一步探究。

          參考文獻:

          [1]馬金海. 權力、主體、存在:《李爾王》中瘋癲意象新解.甘肅社會科學,2012,(6):138.

          [2]邱國旺,董言芳,吳鳳蘭. 論李爾王中的倫理道德. 河北地質學院學報,1996,15(5):587.

        【從《李爾王》看人性的理智和情感沖突】相關文章:

        簡析王充天體論、人性論和性命論中的倫理思想11-17

        隱私權和新聞自由的沖突與協調12-05

        簡析“人肉搜索”和隱私權保護的沖突12-11

        從塞爾的言語行為理論看02-20

        討論法律與情理的沖突03-10

        營銷渠道合作的沖突管理與應對11-17

        關于幼兒同伴沖突的建議與啟示論文03-05

        中職語文教育的沖突及對策的論文02-26

        民法沖突解決中的利益衡量論文12-05

        • 相關推薦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3. <sub id="h4knl"><ol id="h4knl"></ol></sub>
        <sup id="h4knl"></sup>
          <sub id="h4knl"></sub>

          <sub id="h4knl"><ol id="h4knl"><em id="h4knl"></em></ol></sub><s id="h4knl"></s>
          1. <strong id="h4knl"></strong>

          2. 中文字幕夫妇交换乱叫 | 日本一道久久道看 | 亚洲国产人在线 | 亚洲v欧美v日韩ⅴ国产v | 天堂AⅤ日韩欧美国产 | 日本欧洲亚洲精品在线观看 |

            從《李爾王》看人性的理智和情感沖突

              同學們對《李爾王》應該都不陌生,它是莎士比亞著名的四大悲劇之一,中文系的同學在論文中也會經常寫到。下面就是一篇關于《李爾王》的畢業論文范文,僅作參考。

              摘要:《李爾王》中塑造的一些人物角色,分別代表了真善美、假惡丑,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人性中理智和情感的沖突、正義和邪惡、黑與白的對立。

              關鍵詞:理智;人性;對比;情感

              在家天下思想的支配下,李爾王要將自己的土地分封給自己的三個女兒。繼承權毫無疑問屬于她們。但是他分封的依據是每個人說出的對自己贊美的話語。小女兒因為說真話而被放逐,他將幾乎所有的權力都分給了另外兩個奸詐的女兒。大臣肯特進言也被放逐。盡管從表面上看,李爾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放棄了國王的身份、女兒的親情和臣子對他的忠心而非外力所逼迫,但事實上,李爾深知以‘王權至上’為核心的嚴格等級制度便是其賴以統治的基礎。[1]

              李爾王,作為一國之主,他有著自己的理智的思考,應該怎么分封,但是他僅僅因為小女兒的真話就控制不住憤怒的情感,將本應該得到最富庶土地的小女兒被放逐了,這是李爾人性中的矛盾。在高納里爾家中受到不公正的遭遇之后,他把希望寄托在二女兒身上的幻想也破滅了。他不愿相信她們用卑鄙的手段對待老父親。他重視親情但卻失去了理智,不能通過自己的境況及時做出判斷。

              作為王上及父親,面對兩個女兒的所作所為,他只有的憤怒的謾罵。他的話有失王的身份。人性中的情感就像洪水猛獸,它使得李爾一步步走向深淵。李爾終被兩個女兒拋棄了,他從具有絕對權威的封建君主變成了一無所有、無家可歸的老人。李爾王的情感一次次的戰勝理智、戰勝“忍耐”,從第三幕第六場之后,李爾大多處于一種被情感和憤怒沖昏頭腦的狀態中。最后李爾王經受著考狄利婭和弄人永遠離開自己的雙重打擊,精神崩潰而死。他以這種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即使考狄利婭聽到兩位姐姐對父親贊美的話語后,她也說對父親的愛一分不多,一分不少,理智使她一直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在勃艮第因為她沒有封地而不愿娶她做妻子時,她的回答是那么擲地有聲,她不會嫁給一個眼中只有財產的人。最終考狄利婭憑借自己的善良贏得了法蘭西國王的愛慕。考狄利婭看到父親的信后一顆顆飽滿的淚珠淌下她的嬌嫩的頰上,可是她仍然保持著一個王后的尊嚴,雖然她的情感像叛徒一樣想要把她壓服,她還是竭力把它克制下去。“忍耐”和“悲哀”相互競爭著誰能把她表現得更美。我們在考狄利婭身上看到了理智與情感兩者相得益彰。

              當她知道兩個姐姐那樣心狠手辣的對待自己的親身父親,她做出了決定。此時的她有著熱烈的真情,她要替老父主持正義。這個時候她的情感是占了上風的,僅僅為了給父親討回公道,而上升到兩國對戰的高度。但莎士比亞設計的這一情節也更突顯了考狄利婭人性中光輝的一面,讓我們感受到她的一顆憐憫之心。在莎士比亞看來,骨肉親情是人性的底限。考狄利婭表達了人性中最本質的一面, 她對父親的愛,是無條件的,也包含著一種人類的博愛精神。在《李爾王》中,莎士比亞并沒有把考狄利婭孤立起來。在黑暗的現實中,固然是好人受壓,壞人得勢,但像考狄利婭一樣有著正直美好心靈的人卻很多, 其中剛直不阿的朝臣肯特、哲人式的弄臣、幫助葛羅斯特逃命的老農和拔劍反抗里根的基行的仆人等便是。他們是作者的理想所在,也是人類的希望所在。[2]

              如果說文本中的考狄利婭、肯特、愛得伽等人物代表著真善美,那么愛德蒙、高納里爾和里根等就代表著假惡丑了。有光明的地方就有黑暗,有黑暗的地方就會有光明。其實正義與邪惡,黑與白總是同時存在的。葛羅斯特把他介紹給肯特時,他說,大人,愿意為您效勞,一定盡力報答您的垂愛,顯示出了他的智謀、能力和為人處世的技巧。從這時開始,他已經開始了對權力、地位等欲望不擇手段的、無休止的追求。他偽造了一封誣陷自己哥哥的信使得葛羅斯特誤會他,對他失望,把他逼走,從而使自己名正言順。在他看來,兄長之情根本不值一提,在野心和欲望面前,理智是占上風的,他不會因為手足之情而誤了自己的大事。第一步成功之后,他又借康華爾公爵的勢力,通過出賣父親而晉升。即使知道康華爾公爵挖出父親的雙眼,他也不會報仇,因為他必須往上爬。愛德蒙的理智告訴他,親情不能成為他達到目的的絆腳石。再后來,當高納里爾和里根都愛上了他時,我以為英雄難過美人關,但是,他仍舊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他知道得到了這兩個女人就等于得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權力、地位。他憑借自己的計謀分析了應該怎么做,他要保全自己的地位,什么天理良心只好一概不論,絕對不能赦免李爾和考狄利婭。直到最后,愛德伽來和他決斗的時候,他仍然那么理智,還在詢問到底是什么人使自己失敗了。

              我們從他的言語和行為中看出,他排除了一切情感的因素,理智的對待事情,有著清晰的目標,任何阻礙他達到目的的因素都被他掃除。

              在《李爾王》中,高納里爾、 愛德蒙等代表著理智,而葛羅斯特和李爾則是情感的化身,愛德伽和考狄利婭則是理智和情感二者的結合體。

              劇本所反映出的深度和廣度仍然需要我們不斷的從更多的角度進一步探究。

              參考文獻:

              [1]馬金海. 權力、主體、存在:《李爾王》中瘋癲意象新解.甘肅社會科學,2012,(6):138.

              [2]邱國旺,董言芳,吳鳳蘭. 論李爾王中的倫理道德. 河北地質學院學報,1996,15(5):587.

            【從《李爾王》看人性的理智和情感沖突】相關文章:

            簡析王充天體論、人性論和性命論中的倫理思想11-17

            隱私權和新聞自由的沖突與協調12-05

            簡析“人肉搜索”和隱私權保護的沖突12-11

            從塞爾的言語行為理論看02-20

            討論法律與情理的沖突03-10

            營銷渠道合作的沖突管理與應對11-17

            關于幼兒同伴沖突的建議與啟示論文03-05

            中職語文教育的沖突及對策的論文02-26

            民法沖突解決中的利益衡量論文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