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西方馬克思主義特征論文
在個人成長的多個環節中,許多人都寫過論文吧,論文是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你寫論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淺談西方馬克思主義特征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淺談西方馬克思主義特征論文 篇1
論文摘要:西方馬克思主義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初在西方興起的一股思潮。他們從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出發,對資本主義所面臨的問題以及馬克思主義理論、無產階級運動的出路等問題進行了批判和探討。本文試從整體上來分析西方馬克思主義,并從六個方面概述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特征。以便于吸收和利用其合理的成分,更好地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
論文關鍵詞:西方馬克思主義 多樣性 批判性 現代性 開放性
西方馬克思主義是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初興起并在國際上頗有影響的一股哲學思潮。它以時代的變化為借口,提出并企圖用西方近現代的某些哲學思想來對馬克思主義進行改造,使之“完善、發展”。西方馬克思主義雖然在整體上與馬克思主義根本相反,但是我們也不能對它采取簡單化的一概否定的態度,而應該采取批判的態度、揚棄的方法來對待西方馬克思主義,從中吸取積極、有利的因素。本文試從整體上來把握西方馬克思主義并從中抽取出其共同、一般的特征,作為進一步深入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前提。
一、學派的多樣性
這可以說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鮮明的特征。西方馬克思主義學派林立、理論繁多,并不能納入一個完善統一的“公理”和通用的模式,具有令人眼花繚亂的多樣性與多變性。這是一個只要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稍微有所了解、接觸就會感覺到的不爭事實。其中有影響的如黑格爾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現象學的馬克思主義、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的馬克思主義、新托馬斯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地理學的馬克思主義、生態學的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等十多個學派。而且有些大學派里面還套小學派,有不少分支?梢哉f,在這眾多的學派中也找不到兩個觀點毫無分歧的哲學家。此外,各學派之間還不斷相互影響甚至交叉。因此,人們要準確地說出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究竟有多少個流派可以說是十分困難的事情。
導致同出于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而會出現這種“百家爭鳴”的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從根本上來看,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當代科學技術、科學思想的交叉、綜合以及邊緣化的發展趨勢在哲學思潮上的體現。由于現代西方哲學缺乏真正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因而缺乏自我更新的能力,缺乏旺盛的生命力。不得不從馬克思主義中吸取營養以尋找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二是大多數西方哲學學派在其創始人生前曾風行一時,以后卻如曇花一現,之后或者因為內部分化而衰落,或者與其他學派融合產生“新”的學派,或者被另一種學派所排擠、所代替。而后者接著也遭受到前者同樣的短命厄運。如黑格爾主義一新黑格爾主義、托馬斯主義——新托馬斯主義、康德主義——新康德主義等。
總之,它們只有不斷的改變招牌、更換門庭才能維持其生存。這樣產生的多樣性并不是正確的全面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與錯誤的片面的彼此交替和對立的結果,而只是一種錯誤的和另一種錯誤的、一種片面的和另一種片面的相互對立的結果。
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建立在關于自然和社會的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的,是正確而全面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以來,西方哲學就炮制了一個又一個反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武器”,但他們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了。這同樣也形成了西方馬克思主義派別表面的多樣性。
西方馬克思主義多樣性表明了“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是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以及運用不同的哲學流派來解讀馬克思主義,客觀上有利于對馬克思主義研究的進一步的深人。但是,往往容易導致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局面,其結果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修正、歪曲,最終使研究陷人死胡同。
二、內容的兩分性
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雖然學派林立、多樣且多變,但這并不意味著內容上也雜亂無章、無規可循。綜觀他們的研究內容,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關于科學問題;二是關于人的問題。正是這兩個問題把這一思潮區分為兩種類型:科學主義(或理性主義)思潮和人本主義思潮(或非理性主義)?茖W主義和人本主義這兩大思潮的產生,從社會歷史的角度看,在西方資產階級上升時期曾是反對封建主義、反對宗教主義的兩大思想武器:用科學主義反對迷信,用人道反對神道。那時的資產階級既重視理性、重視科學,于是提出了“知識就是力量”的名言;同時又重視人道、重視人權,于是提出了“自由、平等、博愛”的綱領。這二者是統一的。隨著資產階級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嚴酷的事實表明: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科學的進步、機器的運轉,并沒有帶來普遍的“自由、平等、博愛”;反而帶來了使人異化的深刻的社會危機。同時,科技發展本身和人類社會生活本身也提出了大量需要回答的問題。因此理性主義與人道主義的分裂Et趨明顯:理性主義一方面越來越來把人的問題從科學范圍中排除出去,另一方面它本身也發生了變化,從抽象的思辯的理性主義轉變為具體的、實證的理性主義。與此相應,它把人道主義斥之為虛偽的.人道主義,而把自己標榜為一種要回答人的原始之內在本質的“新人道主義”。這樣,終于在十九世紀分裂為兩大思潮。
就科學主義思潮來說,對它影響最大的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西方發生的第三次技術革命。這次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技術革命使資本主義由電氣化時代步入信息化時代?茖W的大分化、大綜合的結果,出現了邊緣性學科、橫斷性學科和綜合性學科這樣三大類型的新興學科。在科技迅猛發展的客觀實事面前,那種主要以數理邏輯結構為工具,從橫向靜態地分析自然科學的邏輯結構和邏輯方法的學派逐漸暴露出不能說明科學發展規律的弱點,從而不得不讓位于那種主要與科學史相結合、從縱向動態地研究科學發展規律的學派。從邏輯實證主義到批判理性主義再到歷史主義和新歷史主義,正是表明了這種由橫向到縱向、由靜態到動態分析的趨勢。
就人本主義思潮來說,對它影響最大的則是二戰結束以后,特別是五十年代以來,西方的社會歷史現實。西方社會在這半個世紀中經歷了戰后恢復、相對繁榮、停滯危機、滯脹復興等幾個階段。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是科技物質生產高度發展,物質生活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另一方面反映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下的各種社會危機,特別是經濟危機從醞釀到爆發、從潛伏到表面化;社會道德風尚日益敗壞、精神文化日趨墜落、壟斷資產階級和統治集團對人民群眾的統治也隨之加緊。這些矛盾的積累,終于在六十年代后期導致了一場震撼西方社會的新左派運動。
我們必須看到,人本主義哲學思潮把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說成仿佛是科技進步和物質生產提高所帶來的社會壓制與人的本性之間的矛盾,而不是生產力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矛盾,這當然是極為荒謬的。不過,它提出了如何處理好科技與人的關系的這一值得關注的問題。
三、現代性
大部分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都以使馬克思主義“現代化”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他們在“回到(青年)馬克思”的口號下,要求“重新發現馬克思”,通過馬克思本人的著作,特別是早期的著作來“革新”或“重建”馬克思,使馬克思主義“現代化”。一方面,他們認為,當代資本主義較之于馬克思本人所處的自由資本主義時代已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出現了新趨勢和新特征。而馬克思主義主要是一種十九世紀的社會理論,即自由資本主義的理論。它的許多原理所賴以成立的現實基礎消失了,不能解答現時代提出的各問題,因而過失了,必須加以“修正、補充和發展”,以適應當代的社會現實。另一方面,“西方馬克思主義者”認為,由于馬克思的理論被恩格斯及其后的“正統馬克思主義者”所歪曲,已變得面目全非,所以需要正本清原,恢復馬克思主義的本來面目,建立一種“馬克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來與恩格斯及其后的“正統馬克思主義”相對立。
西方馬克思主義致力于馬克思主義的現代化可以說是不僅是合理的,而且是應該的。馬克思主義是時代的產物和社會實踐的結果。只有與時代同步,在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中才能獲得生機與活力。在時代已經事過境遷、社會實踐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的情況下,要求馬克思等經典作家回答現代社會提出的各種問題,提供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絕對是錯誤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應站在時代的前列,總結、概括新的實踐經驗、分析解決實際的問題,以新的思想觀點去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從這個意義上說西方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現代化所做的努力是值得贊揚和肯定的。然而令人感到遺憾也是值得我們警惕的是,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在致力于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的操作過程中,修正的已不是個別的結論與說法,而是拋棄了剩余價值學說和階級斗爭理論等,對此,僅以現代化做為說明是沒有道理的。
四、純學術性
“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從純的學術性的角度來研究馬克思主義,將理論與實踐相脫離,使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局限于學術研究的圈子里。正如安德森所說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首要的最根本的特點是它在學術結構上與政治實踐相脫離。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這種學院式的特征并不是一開始就是這樣的。它的奠基人盧卡奇和葛蘭西都是無產階級革命實踐的積極參與者,他們都力圖貫徹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原則,只是到了三十年代以后,“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們才開始脫離無產階級革命實踐,將馬克思主義主要當作純學術研究的對象。這種變化最初是從法蘭克福學派那里表現出來的;艨撕D谌甏鮿摿⑴欣碚摃r就表現出明顯的脫離工人運動。法蘭克福學派之后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正是沿著這一條離開無產階級革命實踐的曲折道路而前進的。
當然西方馬克思主義將理論與實踐相脫離,具有學院式的純學術性特征并不是說他們閉門造車,不關注現實,相反在他們的理論中可以看到他們所探討的許多問題都是當代社會的緊迫問題,并且提出了一些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案。如在1968年爆發的五月風暴中,他們的理論就成為新左派的思想武器。因而這主要是相對于“西方馬克思主義者”與無產階級革命實踐的關系而言的。
五、開放性
“西方馬克思主義者”認為,馬克思主義應該向各種學術思潮開放,吸收資產階級的思想文化成果來“補充、修正或發展”自己。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到馬克思以前的哲學中尋根探源,續馬克思的家譜。即利用馬克思主義以前的哲學體系來對馬克思主義做出新的解釋,以構成自己的理論體系。如盧卡奇等人主要是利用了黑格爾的辯證法。他們認為馬克思主義最精華、最能夠表現其性質的是辯證法,辯證法處于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地位,甚至包容著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但馬克思的辯證法并不是恩格斯及一些“傳統馬克思主義者”所理解的自然辯證法。而是從黑格爾哲學中繼承來的最寶貴的“主體客體辯證法”。正是這種“主客體辯證法”,使馬克思主義具有革命的本質,才能揭示社會發展的辨證過程,也才能指導社會走向主體和客體相統一的理想狀態。二是主張吸收當代資產階級思想文化因素,“補充”馬克思主義,特別是將馬克思主義與當代資產階級哲學思潮相融合。如薩特等人認為,“傳統馬克思主義者”忽視了人,“把人吞沒在觀念里”,留下了一塊人學的“空場”,而存在主義則強調了具體的現實的人。因此,為了恢復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性質,創立了馬克思主義人學,必須把存在主義“引進、補充”到馬克思主義中去,薩特等人也因此而得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之名。
西方馬克思主義大膽地吸收和利用人類社會創造的文化成果,廣泛利用資產階級思想理論來拓展馬克思主義,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是,馬克思主義畢竟具有明確的理論性質和相對獨立的完整體系,其列各種文化成果的繼承和吸收,是在消化的基礎上,增強自身的體質,促進自身有機體的發展、成長。而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的做法,實際上更像是在拆卸、組裝零部件,把一些截然相反的世界觀和做法直接結合在一起,往往具有折衷主義的性質。
六、批判性
批判性可以說是西方馬克思主義最主要的特征。“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正是運用這種“批判的精神”來看待資本主義社會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批判的馬克思主義者”只接受馬克思主義對當時社會的批判及其表現出來的批判方法,宣稱要恢復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批判的精神,反對將馬克思主義當作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他們認為,要發揮馬克思主義的功能作用,最迫切的是必須恢復其作為社會批判理論的性質。不能像恩格斯、蘇聯東歐式的社會主義那樣把馬克思主義理解為包羅萬象的總體法則和理論體系而加以遵守。而應以批判為中心任務,展開對意識形態、日常生活等社會現象領域的全面批判。
西方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從不同的方面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病,特別是他們深刻分析、揭露了在豐富的物質生活之中存在著人性的喪失,可以說是非常有見地、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但是,反對將馬克思主義當作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在“革新或重建”馬克思主義過程中,過分地強調批判性、而忽視了科學性,實屬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歪解曲釋。
淺談西方馬克思主義特征論文 篇2
作為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的基礎拓展,這兩個核心概念,不但對革命主體先天性的摒棄,而且對革命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充分動力,因此提升了法國當代反叛資本主義的斗爭的可能性。本文對這一哲學基礎,展開了討論。
一、認識論斷裂的意義
不同于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和人道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新發展階段,是指強調多樣性和生成性的法國馬克思主義,這不但是在理論上的一種劃分,而且是現實社會演進中的一種劃分。在20世紀三十年代一場黑格爾思想入侵了法國馬克思主義,在黑格爾思想的入侵下,尼采哲學、克爾凱郭爾和胡塞爾與海德格爾的現象學都對思想界進行不同程度的沖擊,這種思想的多樣性,不僅促成了新尼采主義,同時產生了具有創造性的法國黑格爾主義,在這一進程中,暫時的呈現比較完整的法國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形態。
當代法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的萌芽是法國新尼采主義和法國黑格爾主義。亞歷山大·科耶夫在研討班上分別對哲學人類學和現象學進行了討論。一方面是法國哲學中輸入了人本主義;另一方面,把人闡述為“一個人的欲望總是他者欲望的欲望”的某種存在的基礎,為消散主體性開辟了新道路,這個新道路就是欲望主體的生成和欲望主體的消散,這種理論歸類方式把原本復雜而豐富理論變的簡單化和抽象化。詳細而論,阿爾都塞強烈的拒斥法國黑格爾主義思潮,所以,對法國馬克思主義將關注點黑格爾轉向尼采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法國馬克思主義哲學轉變的關鍵契機是阿爾都塞的認識論斷裂。
在認識論斷裂的過程中,阿爾都塞的認識論斷裂有兩方面的意義,一種是時間上的斷裂,就是指以時間上的不同階段闡述青年馬克思和老年馬克思的斷裂。另一種是邏輯上的認識斷裂,在哲學認識論中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內在斷裂,所以,不管是哪方面的斷裂,都預示著黑格爾思想和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斷裂。阿爾都塞明確地認識到:“簡單的顛倒并不是斷裂,不是將顛倒的事物顛倒過來,就能因位置和時間的改變而改變事物的本質和內容!”從某種程度上講,是阿爾都塞所謂的意識形態轉向科學的進步。
阿爾都塞不僅強調馬克思存在這種斷裂,而且也斥責了那些企圖回到黑格爾的想法的人,這種譴責帶著政治宣言的色彩,逼迫其追隨者另辟蹊徑。這些學者都闡述了黑格爾思想,但最終卻殊途同歸,用其他的方式發現“認識論斷裂”。
二、和解與斷裂的邏輯意義
科耶夫為代表的那些人道主義闡釋者就是伊波利特所指的“某些闡釋者”,他們對黑格爾進行轉變,變成以人為核心的哲學人類學。伊波利特嘗試改造法國黑格爾主義,他的闡釋方向是:由原來的人本主義闡釋,轉變為向邏各斯主義的邏輯闡釋,這種轉向更像是一個嚴謹學者對黑格爾哲學的研究。但是伊利波特努力的完成《邏輯與存在》這一著作,在此書中,他對自己的要求不僅僅是把法國黑格爾主義思想從原來對人的存在的關注轉變成現在對邏輯的關注,更重要的是尋找一個能夠經存在和邏輯加以和解的融合點,因此補充了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和《邏輯學》互相存在的鴻溝。在和阿爾都塞的相比之下,傳統的伊利波特似乎主張非斷裂,但是從實際出發,他的理論推演過程,顯得過于急躁了。
在以語言為中介的自我意識方面,伊利波特曾嘗試把邏輯和存在相互連接,與此同時,在他看來,語言包含幾個關鍵要素:第一是存在;第二是反思;第三是意義。作為語言的重要構成要素意義,它意味著在反思過程中對語言實體性要素的否定和舍棄,所以,意義的本身就是自我意識的一種存在方式,伊波利特所稱的“意義的邏輯”就是指黑格爾的邏輯學,伊波利特所闡述意義的邏輯指的是和解和共在,某種普遍和特殊獲得思想辯論整合的個體性,在之后德勒茲使用過它,情況卻大相徑庭。
和解被歸為意義層面之時,和解隨之變成語言學的一個問題,意義的語言學回歸還存在著危險:就是和解的終點轉向斷裂的起點。這個是語言的核心問題且無法回避:概念的綜合就是語言,它所表達的事物是外部的客觀存在和語言的存在有本質的差別。這個差別的存在會導致意義成為對抗性存在的一種表現。伊波利特用思辨邏輯來努力整合先驗主義和經驗主義,此種斷裂卻總是存在和解的思辨邏輯之中,對于伊利波特來講,意義的邏輯就是思辨的邏輯,語言的和解中會一直會有思維和存在的斷裂,這種結果使得伊波利特無法預知。直到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德勒茲闡發一部書,名字叫作“意義的邏輯”,書中主要闡述了意義的.和解所包含的內在斷裂。
三、從意義生成性內涵到事件哲學的產生
伊利波特把意義作為思辨邏輯的主要關注點,是不可言語的闡述方式,沒有直接的超驗性。在黑格爾的闡述過程中意義的存在本身就存在辯證關系,一個從“有”到“無”的過程,因此,在德勒茲的思想中直接成了“生成性”并不斷地尋找自己的基本內容,意義本身就存在悖論性。
德勒茲認為事件不僅僅是理論問題,而且是一個政治實現的問題。在政治事件實現中,使“多元”的意義展現出“唯一”的存在模式,這種唯一存在的模式卻不能真正的凸顯出斷裂的意義內涵,后者所包含的多樣性和生成性不能只用一種方式來表達。因為,斷裂中會一直存在意義所包含的現實政治事件和意義,所以作為意義的事件是政治事件持續爆發的內在原因,而不是真實爆發的這一政治事件,它和真實的政治事件是存在多余的空間,然而這個多余的空間往往是社會革命持續存在的主要原因,所以,法國激進左派對事件哲學樂此不疲。
四、總結語
本文對法國馬克思主義思想哲學基礎轉變進行了簡單的闡述,馬克思批判了黑格爾的思辨哲學,這種批判讓學者重新思考了哲學的問題域,而且在斷裂中傳承了馬克思思想的革命性和馬克思思想的批判性。我們在學習偉大思想家的抽象理論時,他們不但對哲學本身進行探討,而且不忘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的基礎的研究,在這期間,所經歷的哲學思想促進我們今天更好學習和面對當代法國馬克思主義。
【淺談西方馬克思主義特征論文】相關文章:
關于西方馬克思主義特征淺析11-21
西方德育理論研究的特征論文參考文獻11-23
淺談老舍小說的京味特征11-08
淺談西方繪畫觀嬗變的科技動因12-08
科技論文的寫作特征03-13
淺談西方語言哲學是語言研究的營養缽11-14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