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小學思品開放式教學的探索和實踐體會
摘要:所謂"開放式教學",指在教學指導思想上沖破"閉合式"教學的怪圈,沖破課堂約束,參與社會實踐,打破課程局限,做到各科相互滲透,形成學校、社會、家庭全方位育人網絡。筆者認為只有從做開放型的現代教師,學開放型的教學內容,建開放型的教學模式等方面入手,才能提高思品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針對性。
關鍵詞:思品教學,開放式,實踐,體會
小學思想品德課是實施小學德育的主渠道,對引導學生從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為習慣起奠基作用。下面我就如何運用“開放式的教學方式”提高思品課的課堂教學效果,談出自己的一些體會和看法。首先我們來談談思品的課堂教學過程,它是使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將其所感知的道理內化為自己的意識,轉化為主體的行為的心理過程。它是一個主體自覺構建的過程,它要通過主體的心動、腦動,最后產生行動,這是思品課區別于其他學科的重要標志。根據這個構建過程,我們確立了“開放式思品課堂教學方式”,改變教師唯書至上,不顧學生的生活實際,照本宣科,脫離實際的現狀;打破思品課程的局限性,做到各科相互滲透,形成學校、社會、家庭全方位育人網絡。
綜觀當前的思想品德課教學,我們不難發現,教師生硬灌輸的多,學生主動求索的少,學生盲目接受書本的觀點多,自己獨立思考形成結論的少,尤其是部分教師唯書至上,不顧學生思想實際,照本宣科,脫離實際,強迫學生接受一些生硬的道德觀點,形成一些唯心的道德認識,致使學生違背道德良知,說些假話,大話、空話,嚴重影響了學生人格發展,大大降低了思想品德的實效性。基于以上認識,我們從改革思想品德課堂教學著手,實行了適應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發展的小學思品課開放式教學。
所謂"開放式教學",指在教學指導思想上沖破"閉合式"教學的怪圈,沖破課堂約束,參與社會實踐,打破課程局限,做到各科相互滲透,形成學校、社會、家庭全方位育人網絡。以思想品德課的內容確立教育的中心主題,圍繞這個主題,開展系列活動教育,各科配合,突出主題思想,通過課內活動和社會實踐實現知行統一,使思想品德課教學實現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實踐性的有機統一。同時根據思品課內容確定教育主題,引入觀點,拉開序幕,提出目標,并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縱向溝通,就是圍繞教育主題,開展系列活動,分解、內化,加深理解,體驗情感。橫向溝通,小學各學科協調配合拓展主題教育思想,深挖內涵,深化主題。發展溝通,通過以上各條教育途徑相互聯系,通過課內活動和社會實踐,指導學生品行并及時得到反饋,進而強化主題教育,促進學生品行深入發展。思品課只有實行開放,與其它學科、與家庭、社會、與外界進行信息交換,才能成為一池活水,才能得到有序發展。幾年來,經過我對小學思品開放式教學的探索和實踐,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更新教育觀念,做開放型的現代教師。
現代媒體往往把師生關系的比喻為"一桶水和一杯水"或"一條小溪與一杯水",都只強調教師對于學生的單向給予,而忽視了學生的能動性。因此我更欣賞"燈芯和煤油"的比喻,從某種程度上教師更依賴于學生。正如我的學生所設想的師生關系體是由教師的經驗與學生的好奇和熱情組成股份公司,F代解釋學也認為,人們的思維和行為的模式正由"主客模式"向"互主體模式"轉變,教學相長,學生也是老師,"向學生學習"是一種時代的新理念。打破教師萬能、唯我獨尊的觀念,容納不同意見,尊重并強調學生的個性。教學過程中學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參與包括發現探索在內的獲得知識的全過程,教師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應該扮演好欣賞者、主持人、學習者……去為學生服務。
1、扮演欣賞者的角色。
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和年級的升高,學生的認知水平不斷提高,參與教學活動的能力也不斷增強。為了充分調動學生自學、自勵的積極性,我逐漸擴大了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程度。特別是到了五、六年級,學生已經具有了較高的認知基礎和道德修養,對于每一篇課文,經過教師的指導與自己的努力,能夠有一個較全面的理解、較準確的把握。為了最大限度地組織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我選擇與學生生活聯系密切以及學生易于把握的課文,輔導學生學習課文、領會要點、上臺講課,而自己作為欣賞者,則由前臺轉到了幕后。如教學《敬禮!五星紅旗》一課時,上課前,我向一學生明確教學目的要求和教學要點,讓他查看、搜集有關資料,聽取家長和同學的意見,然后給同學上課。該同學在講課中,結合課文內容和相關資料,用學生的語言、情感,解釋了祖國尊嚴的表現和重要意義,學生聽了倍感親切,很受鼓舞。學生的參與意識很強,發言熱烈,提出的觀點、講述的內容大都符合課文要求。最后,教師總結升華,畫龍點睛,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
2、扮演主持人的角色。
《實話實說》、《人生A、B劇》等之類的電視節目,不知大家看沒看過?這些節目有相當高的收視率,同樣也深受廣大的高年級學生歡迎,由此,我想到:我們的思品課堂上是不是可以多一些這樣的創意,開放我們的課堂,轉換我們的腦筋,把課堂變成展示學生思想、情感和行為的舞臺,老師只不過是一個主持人--課堂教學的主持人,組織引導學生在課堂這個在舞臺上盡情地展示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的情感世界,展示自己的道德行為,并讓他們在主動參與、充分展示的過程中,在心靈上有那么一點觸動,在情緒上有那么一點感染,在情感上有那么一點體驗。例九冊《參加正當有益的課余活動》一課時,我以主持人的角色參加,讓學生暢所欲言,把自己想說的說出來,并讓學生展開討論、分析哪些是正當有益的課余活動?最后老師總結學生的發言,提出要求。3、扮演學習者的角色。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知識更新的速度在不斷加快,獲取信息的渠道在不斷拓展。學校和教師顯然已經不是唯一的知識來源,各種超文本的知識信息通過各種媒體充斥著社會各個社會化場所,新的交往形式,例如通過網絡與外界的交流,大大地拓寬了一代人的學習和交往空間。
在這樣一個高度信息化的社會中,一個教師如果不學習,那么他過去所擁有的知識或許就不能成為今天"傳道、授業、解惑"的資本。確實,有些現代信息,我們的學生比我們老師知道得多,看問題也現實得多。他們提出的有些問題相當敏銳,憑我們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很難令學生滿意的接受,把自己當作是一個學習者,在與學生的合作、交流中,共同學習,共同受教育,共同陶冶情操。因為只有當我們把自己看作是與學生共同受教育的學習者,在能夠想學生所想,感學生所感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我們的教育也才能真正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留下烙櫻如教學十冊《科學技術神通廣大》一課,我以學習者的角色,讓學生把搜集到的基因工程、電子網絡、"神舟號"飛船……向大家介紹,學生早有準備,熱情很高,充分激發了學生對科學技術的興趣。
二、溝通課本內外,學開放型的教學內容。
時代在變,學生在變,教法在變,教學內容豈能不變?因此,我們在使用手中的課本時,就應該特別注意創造性地使用,既善于利用課本,又敢于跳出課本。其實課本只是一個藍本,特別是思品課,三分得于課內,七分得于課外。我們的課堂應既包括課本內容,又充滿生活內容、現實內容和時代內容。因此,對現有部分教材內容必須靈活變換。
1、教材內容由大變校根據小學生的認知水平與實踐能力的情況,對于他們的品德教育尚處在學會最起碼的做人道理、養成最初步的道德行為階段,因此教育內容要由大變校如十二冊《讓世界充滿愛》一課,培養學生的國際主義精神,對小學生來說,白求恩、羅盛教這些英雄人物離他們生活實際太遠,因而目標太大。為貼近學生實際,可補充現實材料,使學生對重大國際事件關注了解;對世界各國小朋友生活狀況能關心;熱愛世界和平等,讓學生從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 2、教材內容由繁變簡。從認知、思維、記憶的角度來說,只有研究對象越具體,人的認識才會越深刻。如九冊《神州巨變》一課,課文從1949年-1990年我國鋼、原煤、發電量、原油產量各增長了幾倍等這些方面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繁多,學生印象不深。在教學中,可重點選其中學生較熟悉的一項--體育,從奧運會金牌零的突破到奧運會金牌名列第四,亞運會第一位等相關內容作生動具體的描述。這種介紹更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教育的作用。
3、教材內容由虛變實。教學內容運用故事、寓言等的目的是:將抽象的道理通過淺顯通俗的形式使之更形象化,有助于學生理解。但有時其內容與學生實際相脫節。如《古人刻苦學習的故事》一課,是用古人陳正之、蘇秦、孫敬……刻苦學習故事作為教材內容的,與我們現代的生活實際已經有較遠距離。這可補充班內優秀生介紹是怎樣合理利用時間刻苦學習的內容。
三、創新課堂結構,建開放型的教學模式。
教學改革關鍵是教學觀念的更新。教育即是自由,"呼喚人的主體精神是當代時代精神的最核心的內容。"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必須在自主、和諧的氣氛下才能進行,因此,構建開放型的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1、體驗領悟模式。所謂體驗領悟式學習,是一種建立在體驗的基礎上的,而不是通過書本或者別人的傳授而獲得知識的方式。體驗領悟式學習需要學習者更多地發揮主動精神,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學生通過自主性的活動,以"發現者"的身份,浸潤在對人類間接經驗和知識再度發現的體驗中。體驗領悟式學習強調主體的親身體驗,這和任何體驗一樣,是內在的,是學生的一種自主活動:即自主選擇、自主判斷、自主內化的活動。這種體驗的積聚,生成為一種自我意識,進而轉化為一種主體的自我約束、自我教育、自我發展能力。比如講尊重殘疾人,不如讓學生坐上輪椅驅車爬坡;講拾金不昧,不妨讓學生換位體驗,體驗失主的心情,這樣更能增進對殘疾人、失主的理解和同情。
2、解決問題模式。波利亞認為,"對你自己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開始","當你有目的地向自己提出問題時,它就變作你的問題。"而"假使你能適當地應用這些(怎樣解題表)問句和提示來問你自己,它們可以幫助你解決你的問題。假使你能適當地應用這些同樣的問句和提示來問你的學生,你就可以幫助他解決他的問題。"我們認為,波利亞的"怎樣解題表"提供了"解決問題"策略的理論依據。例十二冊《信科學不迷信》一課教學時,學生就提出問題:既然封建迷信是騙人的東西,為什么還有那么多的人相信它呢?這問題提得好,真正達到了"投石沖破水底天"的境界。這下學生的思維活躍了,他們結合自己的感受,談了自己的想法。"搞封建迷信活動的人往往缺乏科學知識,信以為真""一般搞封建迷信活動的人都是生活上、事業上遇到一番周折的,而封建迷信的東西往往都去迎合人們的心理,把人弄得神魂顛倒。"……通過討論,學生們揭下了封建迷信的假面具,思想認識得到了提高。
3、實況再現模式。美國學者巴特勒認為:"教學過程只有讓學生參與連續的反應才是有效的。"思想品德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所學的道德知識必須在日常生活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體驗,才能得到鞏固、深化,變成自己的精神財富。因此,教師還要使教學向學生的生活領域拓展、延伸,讓學生在現實生活的特定環境中進行探索,自主地運用所學的道德知識推理、判斷,選擇道德行為,獨立地解決自己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從而發展創新思維能力和道德實踐能力,使教育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創新性。如教學《當老師不在的時候》一課時,我特意離開教室一會兒,讓大家自習。上課了,學生有做作業的、畫畫的、看書的、講笑話的、做游戲的……然后我走進教室讓學生自我評判:當老師不在的時候,我在干什么?對不對?誰在干什么,值得我們學習?誰還需要改正?學生對自己的實際行為進行剖析,非常樂于參與。教育也落到了實處。
綜上所述,開放式教學與傳統教學相比較,它更注重學生在知識形成中的主體作用。在教學中,教師不僅充分確認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積極主動地創造條件,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同時也注重學生非智力因素在學生認識形成中的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課堂教學不再沉悶、呆板,隨著多項信息渠道的打通,不同層次水平的同學都能展示自我,各盡其能,相互啟迪,各有所獲。因此,我認為只有實行開放式教學,才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思想教育并受到健康情感的陶冶。
【淺析小學思品開放式教學的探索和實踐體會】相關文章:
淺析計算機控制技術課程實踐教學探索12-08
高等學校開放式實驗教學探索03-01
淺析高職院校市場營銷課程實踐的探索12-08
關于基礎化學設計性實驗教學的探索和實踐11-17
淺析情感維度下的聲樂教學策略探索03-08
化學實驗開放式教學機制的實踐與探討03-05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