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建筑美學觀念和價值體系的轉變(精選5篇)
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試析建筑美學觀念和價值體系的轉變,一起來看看吧。
試析建筑美學觀念和價值體系的轉變 篇1
【摘要】
在漫長的建筑發展過程中,經歷了許多次的轉變,但無論哪一次轉變,都不僅僅是因為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的出現,其根源在于科技、社會、經濟、人文、交通等諸多方面的發展從而引發的建筑美學觀念和價值體系的轉變。
關鍵詞:
建筑設計、形體表達、色彩配置、價值取向、審美思維、時空觀念、文化模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建筑審美開始了新一輪的趨同。這個時期整個人類社會表現為工業文明的高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經濟和文化都突破了國界,形成了世界范圍空前的大融合,因此現代建筑運動超越了國界和文化圈,現代主義所產生的國際式建筑迅速統一了全世界的建筑語言。這是一次建筑美學的大趨同,并在發展中完成了其建筑理論框架的建構,從而建筑創作活動以及對建筑的欣賞與評價均以此為參照系統,其作用和影響至今還能夠從許多新建的建筑中體現出來?墒呛芸爝@種國際式建筑風格在人們眼中就由美變丑了。從接下來的幾十年到現在,建筑美學都在努力掙脫現代主義建筑的模式化束縛,朝著多元的方向發展。人們也試圖透過當前多元化的樣態發掘一個正在萌芽狀態的、類似于現代主義之初的新事物,這表達了人們對一個確定或可能確定的“普適”法則的期待與追求。然而,普適法則所依賴的“普適情境”卻無法當今找到。
1.構成:規則與無序并存
“序”指事物或系統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以及這些聯系在時間、空間中的表現;“無序”是指事物或系統要素間無規則的排列、組合、運動或變化”。在建筑審美領域,“規則”對應著理性、同一、總體化;“無序”則對應非理性、異質、非總體化,F代主義建筑的幾何和純凈主義美學基本上是以一種“理性”來調控和引導建筑美學的走向的,為了在不同種族的人類之間進行溝通和了解,確實需要某種共同的價值標準、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情感。理性主義運用到極限以后,就極易流于程式。原來現代建筑大師在建筑創作上的鮮明個性特色,經長期沿用和各地效仿,到后來就變成千篇一律的教條,使人感到枯燥單調。把價值建立在最少變化和最趨穩定的普適類型上,這樣就不可避免地導致簡單的形式。在當今這個信息時代,不同學科之間的互滲和交融比任何時代都更加頻繁和顯著,當代哲學、尤其是后結構主義或解構主義哲學對建筑有著明顯的影響。
從現代建筑解脫于學院派的禁錮到現代主義的自我完善、以至20世紀中葉以后多風格、多流派、多種建筑思潮的涌現和并存,都反映了人的主體意識的不斷覺醒,與當今世界文化的`多元化潮流同出一源。大多數建筑師希望能夠通過提高建筑師的關注力、知覺和選擇的能力,充分發揮建筑師的自主性和表現自我差異性的能力,把非理性的、具體的自我存在放在先于一般理性本質的地位,希望建筑能用自己特殊的語言同總體性抗衡。但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設計常以自我表現為目的,往往忘卻了建筑與公眾的交流,甚至忘卻了基本的功能需求,表現出各行其是的蕪雜!爱敶ㄖ䦟徝乐猿霈F無序的構成而貶損作為現代性之核心的理性,其根本動機源于一種打破規則、拆解中心,建構充滿自由精神、富有個性色彩的美學的沖動”;建筑創作的變革往往都是以審美思維的變革為先導的。從現代.主義以后進發的流派來看,主要有“野性主義、光亮式、新古典主義、隱喻主義、后現代主義、晚期現代主義、高技派、新鄉土派、新傳統派、新自由派、新理性主義、解構主義、奇異建筑、新構成主義等多種傾向,有的是自稱、有的是書刊評論”;雖名目繁多,但區分并不嚴格,更側重于以各種手法展示自我。近年來派別的名稱叫法漸漸平息,但他們的實踐大大增強,在我國也進行各種新的嘗試。
以“無序”來對抗“規則”,從理論上說的確不失為一種逃離總體化或程式化的美學策略;從實踐來說,已經、且還將對建筑創作帶來許多影響。但“無序”往往會把建筑師引向一個追求建筑造型“新、奇、特”的極端。如果說建筑是一門藝術,那么它是一門極其昂貴的、實用的、與科技緊密相關的藝術,極端的無序不僅不會給建筑創造美,而且往往會損害建筑本身!耙巹t”依舊反映在大多數人的建筑審美中,同時伴隨著“無序”的萌動,產生了多元化的構成格局。
2.樣態:明晰與混沌共生
混沌學所蘊涵的深刻的洞察力和對傳統思維的顛覆力,使建筑師以建筑自身的復雜性和多元性來構建聚落形態的復雜性和多元性,混亂與秩序并存,片段性與整體性同在。充分尊重客觀現實的復雜性,并依據客觀現實重構和模擬這種展示非確定性和不可預見性空間的精神,也正體現了混沌理論的精神;煦缢季S賦予建筑師一種更加自由的創造精神,在靜止與運動、確定與變化這樣一些對立項之間,建筑師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自由選擇,甚至雙極選擇,創造出更靈活、更富有有機性和更符合當代審美需求的建筑聚落;煦缢季S給當代建筑聚落設計帶來了新的機遇,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混沌思維作為機械論模式的對立面受到當代建筑師的重視,但同在其他領域中一樣,“明晰”仍然在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從動態的觀點來看,“混沌態是一種臨界狀態,在一個層次上的混沌可產生另一個層次上的明晰”。從自組織系統的角度來討論建筑聚落,由混沌到明晰、再由明晰到另一個層次的混沌是系統發展的必然。
3.追求:發展與回歸相通
作為建筑審美的發展,人類中心論被逐漸打破。在當代人類世界有兩種相關的危機:第一種是最直觀的危機是環境的危機;第二種更微妙,也同樣是致命的,這就是人類自身的危機——人類與自己的聯系、與所有包圍人類的一切關系的危機,還有和地球上各個群體之間的關系危機。這兩個危機是緊密聯系著的。如何恢復人與自然之間正常而和諧的關系、在人與自然生物及其環境之間建立一種平衡、為子孫后代留下一個不受污染的綠色生存空間等問題,以前所未有的嚴峻性擺在了當代人的面前!艾F代工業的發展使城市的交通、能源、治安、住房等,全然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狀態,城市的文化風尚、價值體系、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以及由此帶來的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隔膜,迫使人們迫切希望離開城市,回歸自然、回歸鄉野,這或許來自于一種懷舊情感和浪漫情懷,當然,也可以是一種來自于建筑審美的沖動”。
哲學家和生態學家們認為,要切實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必須以一種有機論和生態平衡論取代“人是宇宙的精華和萬物的靈長”這種人類優越論。與其去征服自然,不如學習如何保護自然,如何保持同自然的平衡、協調。如果在發展過程中認識到自然“可持續”被榨取的限度,把眼前利益同長遠利益結合起來,把局部利益同整體利益結合起來,把人類的發展同人類以外的自然生物的發展協調起來,認識到自然的價值決非只是人的工具的價值,那么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將成為一種可能。建筑聚落作為自然中的一個有機系統,其中每一個生命體都和自己的種群、其他的種群以及非生物的環境有著某種程度的關聯。
4.結束語
今天的建筑美學與傳統的建筑美學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其所面臨的課題,比如:價值取向、審美思維、時空觀念、文化模式等,都顯得極為復雜和難解,這與當代哲學與科學思想的影響和推動是密切相關的。當今的建筑美學在構成上、樣態上及追求上都體現出一種兼容性。
參考文獻
[1]齊康.城市建筑[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
[2]趙巍巖.當代建筑美學意義[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
[3]劉維屏.環境科學與人類文明[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
試析建筑美學觀念和價值體系的轉變 篇2
摘要:
建筑是一門在精神和物質兩方面同時影響人類生存的藝術門類。古往今來的建筑物以其獨特的藝術空間形式,用無聲的語言敘述著人類文明在地球上走過的時間歷程。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它鐫刻著一個民族、地域、傳統和社會的存在、延續抑或衰退、消亡。
關鍵詞:
建筑美學;現代建筑;發展歷史;
美的內涵是伴隨著時代和社會的變遷,伴隨著人們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的改變而改變。通過對當代中國建筑美學思潮進行橫向的系統地研究,可以較為清晰和全面地看到我國當前建筑美學理論體系的發展、形成、運用、以及類別、特征和發展趨勢。
1.建筑美學價值表現
建筑美學以如何按照美的規律從事建筑美的創造以及創作主體、客體、本體、受體之間的關系和交互作用為基本任務,其具體內容是:建筑藝術的審美本質和審美特征;建筑藝術的審美創造與現實生活關系;建筑藝術的發展歷程和建筑觀念、流派、風格的發展嬗變過程;建筑藝術的形式美法則;建筑藝術的創造規律和應具有的美學品格;建筑藝術的審美價值和功能;鑒賞建筑藝術的心理機制、過程、特點、意義、方法等
1.1城市美學價值
建筑對一座城市的環境格調起著重要的支配作用,在決定作為生活居住城市空間景觀的廣大而復雜的因素中,現代建筑空間是城市形象的關鍵。建筑的城市美學價值體現在城市物質層面和精神方面,主要涉及城市空間、城市形象和城市精神美學價值。城市空間和城市形象就是視覺感官對城市空間基本特征的反映,它是最容易在視覺上給人們留下深刻地審美感受,人們對城市景觀的拍攝,寫生,都是對城市形象的最直觀的反映,城市空間局部或片段的美,是構成城市美學的一個方面,單局部或片段的美不等于城市的美,城市之美在于整體,重在關聯。
1.2科技美學價值
建筑本身就是數學、物理學、材料學和建筑學等科學發展的產物,蘊涵豐富的科技美學價值,并成為時代科學技術的展示?萍济缹W是以科學技術領域中的審美價值形態及其規律作為研究的價值的對象。建筑科學美美學價值體現在明確而清晰的科學邏輯關系和科學理性精神,具體表現在科學的邏輯與對稱,簡潔統一、創新與奇異的美學價值,現代建筑在展現這些科學之美的同時,也推動人們的美學價值觀的動態發展。
1.3數學美學價值
每個時代的審美觀都受到社會科技、文化和經濟的深刻影響,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和人類認識能力的提高,正確認識科學美和藝術美的問題,又在一個新的層次提出來。學科的交叉與互動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科學的發展成為美學,藝術的思維方式提高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探索和研究數學科學與建筑美學之間的關系,對于建筑科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建筑嚴格的整體秩序和幾何形式的邏輯性,導致了秩序結果下的數學繁殖,表達出強烈的數量美學價值,嚴格意義上講,結構主義建筑強調整體性和秩序感的美學思實質就是數學美學的范疇,數量美學實質是基于數學美學的整體秩序和結構肌理的一種邏輯和規律的數量繁殖。
2.中國建筑美學的發展
優秀的建筑是經過歷史的考驗和沉淀后逐漸被人們所認可的。我們應該更深入地進行探索和研究,才有可能會出現一些好的作品。世界上一些著名建筑師其實是默默無聞的,他們在其本土上延續了自己的建筑風格,表現了一種能夠代表自己所在民族的文化與文明,建設了一系列建筑,并使其走向更完善、完美的發展。
2.1中國傳統建筑美學神韻
中國的傳統哲學思想的精髓是"天人合一",在中國傳統文化看"天"和"人"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具有同構同源的特征。道家的深邃文化哲理構成了中國古代建筑的文化背景,這種哲學觀強調的和諧美影響了中國傳統建筑藝術,這也是中國傳統建筑富有美學神韻的文化因素。和諧美影響到營造觀念的各個方面,指導著建筑的選址,規劃,布局和形制。在選址上充分考慮到周圍的地理風貌,水土質量,天氣等因素,注重自然生態環境和景觀的和諧優美。在建筑布局上中國建筑多以群體組合見長,將就個單體建筑的橫向有序鋪排,個單體建筑之間用廊柱等結構將它們聯接為一個龐大的建筑群體;在建筑方位、建筑特色、建筑圖案,以及建筑空間方面深受"陰陽""五行""四象"等觀念的影響,并將其作為建筑活動整體構思的內在依據。
2.2當代中國建筑美學的特征
當代的中國是一個多元化的內涵豐富的系統,這種多元化表現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時代碰和融化。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建筑體現著一定時期、一個國家、地區,或名族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是科技進步與藝術特色的綜合反映,它是物質與文明的綜合載體。中國這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古老國度,正以前所未有的熱情與積極的態度學習世界上其他的國家的科學技術,中國建筑的發展正面臨著最大發展化的多重可選擇性,對外來文化的接受,自身的中國文化的回應,原有的平衡的文化機制,產生了強烈的震蕩,進而產生新的平衡機制,出現新建筑新文化。當代中國建筑創作呈現著傳統再現、象征隱喻、人本主義、全球化意識、環境意識、國際化意識等繁多、雜糅的特征。當代建筑師已經從盲目的模仿轉向全方位的創作,其中不乏優秀的作品出現。
2.3當代中國建筑美學體系的初步建成
崛起的中國正飛速發展,不斷對其他國家和民族學習科學技術吸收外來文化,中西文化的思想在我國思想論壇上發生了激烈的碰撞,傳統建筑進行了現代轉型,當代建筑美學體系開始建立。隨著西方文化通過宗教、經濟、軍事等途徑侵入,西方建筑開始影響著國人的審美觀念,傳統的建筑的"中和之美"受到西方建筑審美趣味和形式的沖擊。由于近代工業和商業經濟的發展,傳統的中國建筑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生活對建筑功能的需求,并且,近代工業文明帶來的建筑技術,材料,施工等方面的進步使中國的傳統建筑以來的天然材料和手工操作的方式顯得相對落后。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建筑在審美,特征,技術方面的轉型是必然的。20世紀20年代開始歐美各國建筑經歷了古典復興,浪漫主義經衷主義,心藝術運動向現代建筑轉化變革,這些建筑風格也都先后曾交錯地出現在中國近代心建筑活動中。20年代以后,新的建筑思潮繼續在中國傳播,到50年代,迎來了全盤學習蘇聯的建筑熱潮。80年代是中國建筑發展的黃金時期,加快了建筑現代轉型的歷史進程在探索建筑民族化和現代化的道路上,走出一條可資借鑒的發展之路。
近年來,我國研究建筑美學的熱潮正在興起,但真正意義上的建筑美學而研究尚處于起步和初創階段,我國的建筑美學界雖然已經有不少的相關論著的問世,但大多缺乏理論的系統性和全面性,主要集中關于建筑審美現象的描述,而對建筑美及其本質特征,建筑審美及其標準問題論之不深,從而表現出建構我國的建筑美學理論體系的目標相距甚遠。建筑美學理論有深遠的歷史內涵,又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在審美理想、審美價值觀、審美評判標準等方便,充分體現名族性,地域性,時代性和科學性的特點。
參考文獻:
[1]蔣楠.關于建筑美學設計的探討[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03.854.
[2]苗青.關于建筑美學設計的探討[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36.636.
[3]普照.有關建筑美學設計的分析[J].劍南文學(經典閱讀),2013,(11)
試析建筑美學觀念和價值體系的轉變 篇3
【摘要】
社會在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同時人們對建筑本身有了更高的要求。當下,現代建筑中融入了多元化的元素,讓建筑在具有實用性的基礎上更具觀賞性。將美學融入建筑設計過程中,探索不同的設計方式,通過美學理念設計出更具藝術感的建筑。
【關鍵詞】
建筑設計;美學觀念
建筑設計行業是當今世界最被人們所廣泛接受的服務業之一,在所有的建筑設計作品中都有著其固定的接受者。但在經濟文化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對建筑的需求,不僅僅是建筑的質量與舒適度,對建筑的美感也提出了要求。建筑設計中的美學元素有很多,包括結構、材質、外觀、色彩、空間形態等,只有設計師將這些元素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才有可能設計出一個可行可觀可居可游的建筑。
1、建筑設計美學的概述
美學可以說是隨著建筑的出現而產生的,建筑形態伴隨著建筑設計的發展而改變。縱觀建筑設計的發展歷程,其每一次發展變革都被當時的社會環境與人的意識所影響,建筑設計的美學不僅是靠想象就可以實現的,結合建筑美學的發展來看,它是建筑客觀存在與人們主觀觀念結合的產物,這也是人類思想發展的必然結果。通常來講,建筑設計美學可以分為廣義美學和狹義美學兩種。廣義的建筑美學涉及面更大,注重的是建筑與周邊環境的融合,就是將建筑放到特定環境背景下進行設計,不單單是建筑本身,需要連同周邊環境乃至整座城市;而狹義的建筑美學則是研究單體建筑的造型與裝飾等。廣義建筑美學的目的是從建筑與環境等多個角度來把握建筑的美學特征,從而進行更深入地研究,狹義建筑美學的目的則是對單個建筑造型及其藝術特征進行研究。
2、美學在建筑設計中應用的意義
2.1增強審美效果
美學可以更好地體現人和自然環境、人與社會的關系。同時,美學用在建筑設計中更能彰顯出審美效應,充分展示建筑的特色和風格。由于不同的建筑,它的形式不同,最終呈現出美的效果也不同,為了營造不同的建筑特色和風格,需要根據當時的時代和社會形態真正體現出建筑美。同時讓建筑具有觀賞價值,使建筑更好地融入到環境中,增強建筑意境。
2.2彰顯地方特色
我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人類活動的產物,地域的地理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地域文化的形成,但地域文化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也會產生重要影響。建筑作為物質文化景觀,最能體現一定地域文化特色,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地理環境特點。在建筑設計中需要展現當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將美學納入建筑設計中可更好的提取當地的地域特色,例如:地方的圖形、圖案、色彩、形狀等。建筑設計師在整個設計過程中,需要全面提取當地的文化特色,將獨有的元素融入設計過程中,最終呈現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
2.3美化環境
在建筑設計中納入美學還可以達到美化環境的目的。建筑美可以分為空間美和實體美。不同體系的建筑,在空間美和實體美的表現上有不同的側重。在中庭式庭院式空間設計中,建筑的空間美體現的尤為突出。建筑不僅是空間藝術,而且是一種時空藝術。建筑給人的審美感受是多空間流動的綜合感受。建筑與自然山水、綠化有著緊密的聯系,在建筑組群內部或庭院空間設計中,常常采用疊山理水、植樹栽花,引入自然景色的設計手法。使建筑美與自然美充分的融合,達到美化環境,凸顯建筑意境的效果。
3、建筑設計美學的發展
。1)美學的發展和變革反映了不同時期地域文化的思想脈絡,體現了不同時期下美學在哲學思想中的相關表現。從格羅皮烏斯的包豪斯校舍,到密斯·凡德羅的范斯沃斯住宅,再到貝聿銘的盧浮宮玻璃金字塔、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經過一個多世紀的建筑美學逐漸發展成熟,在東西方的美學碰撞交流中煥發出新的`活力。(2)20世紀是西方建筑設計在美學歷史上重要的探索與發展階段。西方社會從古典的中世紀走出來后,貴族階級權利的削弱與資本主義的崛起,西方城市形態發生巨大變化,人們的審美逐漸由繁瑣花哨向簡約時尚轉變,建筑的材料與結構都需要革新,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就是這一時期美學革命的代表作之一。(3)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是現代主義建筑、國際主義風格壟斷的時期,世界建筑日趨相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逐漸消退,建筑和城市面貌日漸呆板,單調。60年代以來,出現了反對或修正現代主義建筑的思潮。建筑師們開始致力于改變現代主義單調的形式,建筑設計逐漸開始關注理念、形式、環境與生態,新的設計理念與建筑形態被廣泛運用,鳥巢、迪拜塔等新型建筑層出不窮,新興材料的運用也逐漸被人們接受,大眾審美逐漸由單一轉向多元,由局限轉向包容。(4)在后現代主義的時代背景下,人與生態和諧共生成了當代建筑設計美學的關注點,如何合理統籌兼顧建筑與生態成為建筑師們的主要研究方向,美學的發展方向邁向復雜化與多元化,當代建筑設計的美學追求表現為對固有思維邏輯的揚棄,以及對人類深層感知關系的重新構建與詮釋。綜上所述,討論建筑設計的美學發展離不開對人們生活方式、審美偏好與文化背景的解讀。從這個意義上講,當代建筑設計更加客觀,通過建立溝通的渠道和機制來研究受眾的審美需求。與此同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建筑設計與生態的依附性將成為大眾新的審美評價指標。當今社會,互聯網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美學交流,在人們渴望更好的生活環境與審美需求的雙重作用下,建筑設計美學的發展將迎來新的機遇。
結語:
當今社會下,建筑設計中的美學觀念已經進入新的階段,伴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文化的發展,人們對建筑美學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建筑設計的美學發展離不開對人的理解和對生態的依存。當建筑設計師能把建筑的形式美、生態環境與人的需求這三者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建筑設計美學亦能邁入新的階段,亦能設計出更具藝術感的建筑。
參考文獻:
[1]王超.美學在建筑設計中的表現分析[J].建材與裝飾,2015(37):61-62.
[2]李佳蔚.關于當代建筑設計美學的再思考[J].藝術工作,2016(03):89-91.
[3]李彩艷,陳曉輝.建筑設計中的美學原理[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8(11):14-15.
試析建筑美學觀念和價值體系的轉變 篇4
內容摘要:
長沙國金中心于2016年建成,位于長沙市中心,成為城市建筑景觀;由兩棟高層建筑和一棟七層商業中心構成,建筑最高452米,為湖南第一高樓,中國第十高樓;整合了大型購物商場、高端寫字樓以及國際白金五星級酒店,是一座現代超高層大型城市綜合體;作為城市建筑景觀對市民日常生活美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本文以長沙國金中心為主要分析對象,從建筑符號學、消費文化和生活藝術化三個角度探析長沙國金中心內在城市建筑符號標志、對市民消費異化的消解、聯系生活與藝術關系三個層面的日常生活美學內容。
關鍵詞:
建筑符號學、消費異化、生活藝術化、生活美學
符號學在建筑設計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聯系著建筑材料、色彩、形象等,又直接或間接反映著特定時代精神文化內涵,通過建筑內外部設計展現空間想象力,營造相適應氛圍與環境,構建人們的生活場景,進而影響生活審美。
一.城市建筑標志
長沙國金中心的高層建筑為中國第十高樓,位于市中心,為整座城市的核心建筑之首。首先它在城市中具有形式符號的標志意義,國金中心外觀以淡藍色玻璃為主要材質,三棟建筑分別以矮、中、高的層次分布,兩棟高樓并非完全的矩形結構。經濟性、現代感和直聳云霄的直觀感給人以視覺沖擊,使其成為城市建筑的地標符號,同時人們能夠近距離接觸到并參與建筑其中,符號性標志給人以城市自豪感。
其次在空間構成層面,三棟淡藍色玻璃建筑體,自成一體同時又與周圍環境相融合,從完形心理上構建統一審美感;內部結構中,也打破了規矩造型,整體色調為白、灰以及玻璃,但設計者增加了大量的流線型表現和空間穿透。整個空間設計構成本著現代感的基本原理,同時融合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和“中庸”的思想,打破了現代建筑鋼筋的冰冷感,增加了環境參與度和柔和感,在給人以標志自豪感的基礎上,更提供了親切感。
最后是長沙國金中心的象征表達,無疑不論是從它的經濟定位和城市建筑定位,以及最終呈現出的審美感受,綜合一體都傳達著現代城市經濟引領者的象征意義。長沙國金中心的建構不僅僅是對建筑本身的建造,而是對背后所承載的現代經濟文明,商業高度精神內核的核心表達,建筑最終以感官造型呈現在市民眼中,極富現代感的審美表達完滿地傳遞了其背后的象征表達。
長沙國金中心在感官審美上給人以直接現代感的沖擊力,以表達城市建筑標志,同時與環境的完形和內部的柔和感打破現代風特有的冰冷感,傳遞親切感,向大眾文化靠攏,其背后所承載的經濟高度精神使其成為城市生活的推動者。
二.消費文化改變
當下消費文化已成為日常生活之重要部分,但快、高消費的要求在人們消費審美上產生消極影響,同時由于互聯網和新媒體的發展將日常審美進行重構,人們逐漸追求感官享受和過度娛樂,以及出現符號化消費、拜金主義、夸耀性消費等等。消費行為和消費審美的改變反映出人際交往的淡漠,人們情感的欠缺,是對社會消費異化的本質反映。長沙國金中心商業區巨大型購物及休閑場所的設計滿足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和精神需要,通過沉浸式體驗和反虛擬消費改變人們的消費文化,從消費精神和生活方式兩方面對人們產生影響。
1.沉浸式體驗
商場中的傳統消費模式是主要針對購買商品產生的,消費行為產生于消費主體和由人們生產出的商品之間,同時產生消費審美。長沙國金中心在功能性建構中突破了最初固定消費的唯一功用,將娛樂、休閑、消費、文化和藝術等綜合于一體,以滿足人們生活各方面需求,而并非僅僅是對商品的購買。商場區域內設置了從小眾到大牌的上千種品牌,覆蓋消費者廣,設置了美食街、超市、電影城、溜冰場等等娛樂場所,在商業區七樓設置了藝術雕塑空中花園,同時不定期安排了各種藝術展覽和活動;連接的兩棟高層建筑分別實現辦公和酒店住宿的功能需要。由此城市居民可以在同一空間場所內享受全方位的娛樂休閑體驗,傳統的商品消費被逐漸消解,所替代的是精神消費,而在當今精神消費逐漸成為人們的主要需要領域。
實現功能化的沉浸式體驗,完成了消費者與娛樂休閑、精神文化等消費活動所包含的審美元素之間產生的審美感受與體驗,特別是消費環境、消費服務和消費價值對人們內在情感的滿足。而沉浸式體驗更好的完成這一整合,是對傳統消費異化的積極消解,將人們對物質本身的關注轉移到對生活本生的體驗和反思,通過生活消費方式的轉化轉變人們的消費精神審美,以調整到精神消費。
2.反虛擬消費
網絡虛擬消費使人們的`精神消費得到了擴張與異化,如網紅博主建構的虛擬世界給人以“理想滿足感”進行消費活動,產生了新的消費審美。后現代社會中空洞消費符號擴展商品背后的意義,形成虛擬“景觀文化”,但其并沒有實際所指與能指關系,本質為虛擬化。長沙國金中心以全能合一的商業中心建構,同時建立線下生活文化消費行為,將人們從網絡消費的生活方式再次拉回線下,改善新的消費審美形態,使人們重回真實生活,以建立新型健康的生活消費方式。另外其地理位置緊鄰步行街、連接河東、橘子洲和河西以及一二線路地鐵換乘中心,形成了以國金中心為中心,擴張性娛樂休閑消費空間區域,將周邊各個大小商業中心進行功能整合,從空間上擴大了線下日常生活的體驗感,由此將人們從符號能指的虛擬消費景觀中重新拉回現實生活,創造真實空間感和體驗感,豐富城市和線下生活,并帶動周邊經濟發展。
長沙國金中心從沉浸式體驗和線下反虛擬消費兩個方面都對當前消費異化的現象進行消解,以改善日常生活和消費審美,但由于其本質屬性為消費主義和經濟主義,無法從根本上轉變市民從消費行為、消費審美回歸生活本體,解決消費異化、符號化等問題。
三.生活藝術化
當下,人們生活在一個生活與藝術相融合的時代,而過去生活與藝術的關系一直是哲學家、美學家、社會學家等的重要討論對象。生活與藝術的關系討論曾在一段時間中完全處于相分離的狀態,而自馬克思將“審美精神”拉回到“生活實踐”中,奠基了現實生活實踐作為理論思考的基礎,將理論傾向點到顛倒過來。同時,海德格爾、維特根斯坦、杜威三派從“存在主義美學”、“分析美學”、“實用主義美學”對美、藝術和生活之間的內在聯系與關系進行了解構。他們都對藝術與生活相分離進行否認,雖然出發角度和分析基礎各不相同,但最終都肯定了藝術活動的本源來自于現實生活。
在生活藝術化和藝術生活的當下,生活與藝術的關系越來越緊密,長沙國金中心在消費、辦公、娛樂等功能之外,從建筑設計和功能建構兩方面都加入了藝術審美,從審美建構和生活方式上無形之中將大眾生活進行藝術審美化。藝術、審美泛化是互聯網時代的生產過程和結果,大眾文化和精英文化也不斷互相滲透,大眾文化對精英文化進行一種再生產、模擬和復制,從視覺和精神上建構人們的藝術生活,但兩者在互相接納與滲透的過程中,其中的隔閡也無法完全消融,這樣的審美整體便進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1.藝術雕塑
長沙國金中心商業區七樓頂層設置了藝術雕塑花園、藝術雕塑和綠色園藝,作為國金中心的重要標志,兩個KAWS的經典人物雕塑COMPANION及BFF坐落于七樓邊緣,即國金中心商業區對角線,是KAWS首個大中華戶外銅塑,其與建筑成為整體。藝術雕塑也在網絡上引起網紅效應,許多知名人士和明星都到此進行打卡,經過此地的人們也首先被它吸引,生活藝術化內在兩種驅動中,首先精英文化向大眾文化靠攏,逐漸自覺或被動的吸收世俗文化;其次大眾文化吸收精英文化,被同化的精英文化進行通俗化處理。由此生活藝術化得以發展,并對日常生活產生影響,KAWS雕塑將專業藝術與街頭文化結合,符合長沙年輕大眾的文化審美,是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融合,其作為城市建筑對人們的日常審美產生了引領作用。
2.文化藝術展
長沙國金中心不定期承辦文化藝術展,使具同好的人匯聚與交流,形成文化沙龍。藝術文化活動從個人到群體,最終達成的是長期生活精神文化活動,同時,國金中心所能聚集的人群和媒體覆蓋面極廣,在生活與媒介的不斷交替中,藝術文化展所蘊含的文化精神通過生活日常不斷受到擴張,從而最終形成大眾文化的一部分。
能夠在國金中心舉辦的展覽,一定是結合著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的藝術文化展,是當下大眾流行文化的代表,其建構了人們日常生活的精神文化,也起引領和推動作用,同時提升了城市居民的藝術文化審美。作為城市居民,是審美者也是參與者,藝術作品來源于生活,最終也回歸到生活,人們在不斷審美中也在不斷反思生活,將生活藝術化。
綜上所述,本文從三個方面淺析了長沙國金中心作為城市建筑對市民日常生活美學的潛在影響:城市建筑標志、消費文化改變和生活藝術化。長沙國金中心以現代審美表達城市建筑標志,同時打破現代風傳遞親切感,與環境成一,背后承載城市經濟高度。在消費異化的當下,長沙國金中心從沉浸式體驗和反虛擬消費兩個層面對消費異化進行了消解,為市民建立了新型消費模式但由于其本質屬性實難跳出消費文化圈。在休閑娛樂消費的基礎上,藝術文化也是長沙國金中心中重要的一部分,通過建筑雕塑設計和藝術文化展兩個方面將市民生活進行藝術化,提高市民日常生活審美,建立文化交流圈。長沙國金中心無疑在市民日常生活美學中產生積極影響,主要通過建立新型生活方式,潛移默化的影響市民的城市自豪感、消費文化觀念和生活藝術審美。
參考文獻
[1]王昌忠.美學審視下的中國當今消費文化[M].漓江出版社,2012.
[2]劉悅笛.生活美學:現代性批判與重構審美精神[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3]趙子祥,沈殿忠.消費文化的蛻變與解讀:消費文化與現代生活方式變遷[M].遼寧人民出版社,2004.
[4]黃葉峰.馬克思消費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研究[D].
[5]張曉燕.城市建設與人文關懷--基于符號學理論[J].求索,2010,000(011):P.59-61.
[6]李旭萌.基于符號學的城市標志性建筑設計研究[D].山東建筑大學,2012.
[7]馬陳.試析符號學在城市標志建筑設計中的應用--以長沙梅溪湖城市島為例[J].重慶建筑,2019(10).
試析建筑美學觀念和價值體系的轉變 篇5
【摘要】
普通的美學在國際范圍內獲得了大量的應用,在這樣的背景下,各類美術思潮和繪畫方法都被我國藝術家所接受與傳播。受到國際思潮影響,當前的藝術家更進一步研究了中國藝術審美,從而使現代藝術不再受限于對外來藝術的模仿與照抄,從真正意義上顯示中國傳統文化,獲得獨特的藝術風貌。
【關鍵詞】
傳統美學;審美核心;時代特征;外來因素
前言
在傳統藝術中,詩文、繪畫、音樂、書法等都是我國非常珍貴的傳統藝術。這些藝術門類都是審美意識體系,能相互之間滲透、影響,從而對術語、概念相通。各個種類的藝術在美學方面都能尋找到較多相似之處,這樣的美學觀可以做到合二為一,是和諧的世界觀。
一、傳統美學概述
我國自有了文字考證以后,歷史文化、審美特征、每個時期都有相應的聯系、相互影響。當前,社會結構產生了較大的改變,影響到了審美區域,這也在無形中影響到了現象主義與后現代主義[1]。隨著社會不斷向前發展以及經濟結構的改變,這些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到人們應該有的思維以及觀念,但是,各種傳統觀念不斷積淀,也在慢慢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影響了我們的思維以及創造。在我國,眾多繪畫區域都受到了傳統美學的影響,這值得我們更好地思考。在美學中,一些美學創作藝術家都應給予他們足夠的尊重以及繼承。有些藝術人員非常害怕失去傳統,但實際上,由于研究傳統問題不詳細,才會有部分藝術家要求變新,放置傳統不顧,只想從客觀上發展現代文化,希望要自我、個性,因此,和前人不同,需具備個性應有的品位,在繪畫作品過程中,品位以及畫意都是較為重要的一部分,需憑借自己多年的歷史、文化以及思想維持相應的經驗判斷力,從而產生社會審美認知。如果不具備足夠的品位,審美也應具備足夠的基本準則。傳統中具有較多寶貴的理論、技巧等,作為創作人員需靜下心來,才能登堂入室,進一步理解存在的深刻意義。針對傳統,我們需加強高標準,在一定程度上管束自己,靈活運用與控制這些規矩,方可取得較大的自由,形成全新的法度。
二、發揚傳統文化
在我國傳統文化非常深遠,因此,為了發揚繪畫理論以及美學方面的思想都應正視視覺方面產生的審美,對其實施積極的取舍,都需和當前社會相結合[2]。吸收與融合各類思潮時,加強本身的傳統。因此,我們要取舍中國傳統文化中存在的審美因素,針對每項文化思潮都應像對待個體一樣,從剛開始不了解美學,到逐漸形成屬于自己的喜愛以及原則,在此過程中,都應讓人們清楚自己有怎樣的愛好,如何進行取舍以及判斷。對于自己對藝術的熱愛,判斷怎樣與人相處。當遠離藝術方面的法則時,也就離開了相應的評判標準,同時也遠離了探討前輩多年以來積累的經驗,這些都是人類精神自我的基礎,從而創造出屬于自己的無厘頭美學。
自20世紀90年代之后,我國具備的藝術都應運用成功與有影響來刻度,在判斷方面運用西方審美以及價值來實施判斷、標記,之后,也有一些美術作品用來翻版。我們也的確在一定程度上為藝術家爭奪了一塊地方,然而,在藝術家人眼中,都是運用的`國際美術尺度來對其定義,因此,這樣的藝術家身份非常的模糊,這些人便成為他人的代言人,邁向了他人包裝之中,但是并沒有改變藝術本身,這都擁有相應的作用力和繼承力。關照的對象應和本身存在直接關系,并和現實有緊密的聯系。從某方面講,在研究和學習過程中,都應該加以創造性,這屬于自我意識膨脹以及放縱的產物[3]。
三、立足當下
在當前藝術方面,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傳統,另外一種是現代。一般情況下,傳統都應該存在于現代當中,慢慢向現代開始轉變,這樣能有效地沖擊傳統,更改傳統[4]。面對兩難的選擇,這都是雙向的。從整體來講,這屬于雙向與對立的選擇,不僅是對于和統一方面的問題。其本質是最為主要和根本性,這能確保中國藝術精神與中國藝術創造等的特殊性,從而擁有我國藝術全部的特征。這些方面都能很好地維持與發揚中國藝術生命力。從實質上講,中國應以藝術思維、精神、創造為根本,從而形成審美文化,維持中國這些思維和文化精神相通,屬于相融式的發展。中國審美文化建立的自然屬于中世界。我們在繼承傳統過程中,應維持這樣的藝術精神與氣質。在選擇傳統過程中,也應以藝術精神和氣質為前提。當前,現代對傳統的選擇時,需注入藝術精神與氣質。社會發展過程中面臨較大的問題便是,傳統藝術精神、氣質都應適用現代社會需求,符合時代精神、心態。從另外一方面講,我們怎樣在傳統藝術精神、形態中,融入現代精神和心態,從而改變當前國人整體上的什么意識。
四、現代審美思考
從以上問題中,我們可以清除了解到,具備相應的心理素質以及心理狀態的藝術人員,即使再較為傳統的藝術中、藝術人員心中、意志等方面,都會從不同程度上抒發到自己作品當中,使其作品更加具有時代氣息、現代氣質以及個性。從我國藝術發展狀況來講,我國在發展過程中都具有自己特有的特征以及審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并不會發生相同。例如現代的徐悲鴻、劉海栗等人,都具備屬于自己的時代氣息和藝術氣質[5]。每個人都會受到各種影響,有時候是有形亦或無形的。
藝術的個性與荒誕會在不同之處發生,并且不具備共同之處,然而,如果藝術家將其否定在所能接受的準則中,和傳統相比較,兩者沒有本質的區別,但是,藝術家都是通過自己苦苦想象而來的,能增加相應的創造能力。當我們閱讀了較多的較難理解的理論后,應回頭看看自己的文論、詩論、畫論等,從而感嘆長久以來的快意和清醒。如果話語太多,將會成為創造的障礙。
東方以及西方生活方式,在慢慢地進行融合,在此過程中,可以使藝術呈現多元化。所以,我們需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將自己與世界放置在一樣的位置上,這樣才能更好地做好現代以及傳統兩方面的藝術,在民族心態以及本質素質方面都可以達到決定性作用。之后,在對話世界各國、民族中,也應持平等、互補以及相互接納的方式,選擇屬于自己的某些因素。但是,在文化發展過程中,都應擁有自己的根,需適當地進行相互尊重,東西方面的文化都應按照自己的發展方向以及進度來采取不一樣的方式對待,不能隨意更改行之有效的藝術觀念。在國外,有位藝術學家說過,潘天壽不僅堅持了中國傳統民族藝術,還賦予了傳統民族應有的生命力,較為有意義,將傳統放在了非常高的地位。
五、結束語
由上可知,現代藝術界中出現了許多好作品,但是,其中也有“魚龍混雜”的作品。最主要的因素便是用心體驗不夠。藝術生活應是“源頭活水”,針對這方面,我們應體會到對于藝術創造者,應維持體驗式生活,保持審美觀的繼承與創新,將其兩者融合到一起,一直堅持審美的繼承和創新,這樣能來回自如地掌握民族與世界間發生的變化,真實地感受到傳統審美帶來的精妙之處,繼續發揚和創新我國的傳統審美。
參考文獻:
[1]顧秀梅.試析美學視閾下我國傳統茶典籍的翻譯方法[J].福建茶葉,2017,39(5):226-227.
[2]傅旭.試析傳統美學在美術鑒賞課程中的體現[J].美術教育研究,2016(20):107.
[3]陳默涵,楊婧彤.試析苗族傳統圖形的藝術及美學特征[J].大眾文藝,2015(12):116-117.
[4]盛夏.試析傳統美學理念下的古典舞藝術[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6(6):226-228.
[5]李佳穎.試析中國傳統園林中的美學藝術[J].現代園藝,2013(8):166-167.
【試析建筑美學觀念和價值體系的轉變】相關文章:
轉變教學觀念 創設高效課堂03-20
中醫藥教育的美學觀念11-16
教育論文:轉變觀念練好悟性03-25
對高校體育教學觀念轉變的幾點思考02-23
試析中國傳統美學的生命底蘊12-07
試析美學在高職教育中的作用11-20
轉變教育教學觀念,適應課程教材改革11-21
轉變教育觀念 推進素質教育03-28
新課標下如何轉變體育教學觀念02-21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