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學生認知背景的擴展對聽力教學的啟示
論文摘要:對于英語學習者,聽力理解既是難點也是重點,而以往的英語聽力教學模式因為忽略了認知背景對于聽力理解的影響,總是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在聽力教學中注重學生認知背景的擴展,對于聽力理解的作用是絕對不可忽視的。
論文關鍵詞:認知背景 聽力教學 聽力理解
聽是人們語言交際能力的重要方面,是人們學習、吸收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實際生活中,由于很難甚至無法控制所聽材料的語速、語言清晰度以及說話人的語言表達特點,對于語言學習者來說,要做到在有限的時間內準確地理解并掌握說話人的意思有相當地難度。另外, 聽的能力不僅與聽的技巧及其熟練程度直接有關,而且與聽者的其他方面的語言能力、文化背景知識以及思維能力等都有著密接的關系。因此提高聽力的過程應是個不斷發展技巧、豐富知識并同時鍛煉分析、推理等能力的綜合性訓練和實踐的過程。
一、傳統的聽力教學模式
傳統的聽力教學模式主要是教師先介紹相關的生詞,然后播放錄音讓學生對聽力材料反復聽幾遍,然后給出正確答案。聽力課上,教師只是機械的播放錄音或者是給學生提供答案。Brown(1990)曾經指出:“這種教學模式是讓學生如何記憶,而不是讓學生如何學會聽和解決聽力中遇到的一些問題!边@種教學方式只能使學生感覺對聽力的厭倦,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傳統的聽力課上,教師經常給學生準備好的聽力材料或者教材上的內容,每次課都是按部就班的聽一組或者幾組聽力材料就顯得太過機械。師生之間幾乎沒有互動,除非學生和教師或者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學生必須聽,通常超過所需的必要時間。他們必須對教師已經為他們選擇的聽力材料和相關任務而被動地聽。因此,使得學生失去了聽力的主動性。英語聽力教材主要是STEP BY STEP和LISTEN TO THIS。這些教材主要以聽力為主,很少有聽說結合的訓練,不利于聽說能力同步提高。聽力材料大多是在錄音室里錄制的磁帶,通常是標準的英式英語,語音資料過于單一,使學生不能適應現實生活中的情景聽力。
二、認知心理學對聽力教學的啟示
布魯納認為,人的認識過程是把新學得的信息和以前學習所形成的心理框架(或現實的模式)聯系起來,積極地構成他的知識的過程。一個人對世界的認識是以他構想的現實模式為基礎的。這樣的模式首先是從個人的文化中汲取的,又適應于個人的各種不同的用法。在布魯納看來,一個人對某個事物的知覺,實質上是一種構成過程。在這個過程里面,個人把他的感覺資料和他的世界模式聯系起來,推論出一個關于外部事物的假設。然后用這個事物的另外一些特性來檢驗他的假設。所以,一個知覺者不應被看成是一個被動反應的有機體,而應更確切地被看作是一個積極地選擇信息、形成知覺的假設,并且有時為了減少意外的事情或達到有價值的目的而歪曲從環境中輸入信息的人。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聽力的過程并不是一個被動的學習過程。聽力過程是一個復雜的心理語言活動過程:獲取輸入信息并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最后吸收。在理解過程中要求在連續音流中辨認詞語和語句成分,存入短時記憶,這一認知過程在瞬間完成并不斷地進行著。這種特殊性決定了心理因素對聽力理解的影響尤其突出。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學生在聽音時的心理因素和聽力理解的有效程度存在著直接的聯系。當人的情緒處于緊張、焦慮時,就容易產生恐懼心理,導致態度不積極,形成抵觸情緒,從而影響聽音效果或是使本可以聽懂的內容無法正確理解。
那么,學生在什么情況下會產生緊張、焦慮的情感呢?研究人員指出:有很多變量能影響學生在執行聽力任務時候的情緒表現:輸入文本,說話者,接受者和周圍環境,生詞,話題生僻,語速過快和口音不熟悉等都是學生在聽音時會遇到的困難。尤其在應試過程當中,學生只有一次機會聽到聽力材料。一旦語音開始輸出,他們進行調整的機會很有限,心理焦慮因此而加劇,進而對聽音效果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學生必須從主觀上消除這種不利的心理因素,在緊張的應試氛圍中盡量讓自己的心情放松,同時將自己調整到最佳的應試狀態,以最大限度發揮自己的聽力水平。在聽力應試過程中,聽音者需態度積極,規避緊張情緒,平時練習更是如此,絕不可聽不懂就緊張,聽不懂就放棄。聽力能力的提高也是一個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的過程。此外,有針對性地采取一些聽力策略訓練是十分必要的。
三、認知背景的擴展對聽力教學的啟示
認知心理學中著名的圖示理論認為:人們在理解新事物的時候,需要將新事物與已知的概念、過去的經歷,即背景知識,聯系起來,對新事物的理解取決于頭腦中已存在的圖式,理解的過程便是圖式具體實現的過程。圖式是一種抽象的包含著空檔(slot)的知識結構,當空檔被足夠的、恰當的或者說是相吻合的具體信息填充后,圖式便具體實現了。圖式具有結構性、靈活性和抽象性三個特征。圖式是具有層次結構的,層次越高,信息就越抽象,層次越低,信息就越具體。然而圖式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可以適應于不同的情形,具有巨大的靈活性。
聽力理解過程是一種復雜的語言與思維相互作用的過程。我們在聽的過程中對進入視覺系統的信息除了利用必要的語音、語調、語法、詞匯等語言知識外,還調動了大腦中的已存圖式,既非語言知識進行思考、假設、揣摩意義、預測內容的發展、注意分析綜合、作出判斷推理、并驗證和修改假設,從而理解和吸收信息。因此在聽力理解過程中,聽者需要激活各種類型的知識,并且運用他們來解釋說話者所表達的真實意圖。
聽力理解往往是英語學習者學習上的一大障礙,為清除他們所面臨的這一大障礙,可以應用圖式理論來研究對應的聽力策略。圖式理論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包括很多方面。首先是提供或激活儲存在大腦中的文化背景知識;其次是根據所給的線索(標題、主題句、關鍵詞、功能詞等)進行預測,并掌握篇章脈絡,抓住重要信息。由于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與我們有著諸多不同,教師應更重視對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擴展學生的認知背景從而幫助學生填補知識結構中有關外國文化背景知識的不足與空缺。認知心理學認為,人們在理解、吸收輸入信息時,要將所輸入的信息與大腦已知的信息或概念即背景知識聯系起來。否則,如果缺乏跨文化背景知識,聽者就無法建構起由缺省文化來填充的有效認知圖式,達到理解的目的。在聽力理解過程中,不僅要有語言本身的知識,同時還要運用社會文化背景知識。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和文化背景,他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準則。要充分了解東西方在文化上存在的差異,能夠以西方人的思想去看待問題拋開本國文化的束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聽力理解的問題。
最后,很多人認為:提高聽力就是把所有的時間都集中在聽力材料的練習上。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如果別人的說話內容超出了我們那聽得滾瓜爛熟的材料內容,我們是否有信心聽懂?一個人只要英語發音正確,在閱讀時接觸到的詞,如果讓他在聽的時候遇到,很多都有可能聽懂。倘若一個人的聽力目標是想聽什么就能聽懂什么的話,閱讀起到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我們的生活五花八門,聽力材料就會包羅萬象:天文、地理、人物、歷史、科技、文藝、教育、醫學、體育等諸多領域都會現身于聽力素材。光是靠聽,怎么可能涉獵的如此廣博?中國有句詩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閱讀對于聽力也有如此魅力。閱讀練習有助于學生擴大知識面,增加對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歷史背景、文化差異的了解,從而促進聽力理解。書讀得越多,詞匯復現幾率就越高,對常用詞語就會越熟悉,在聽時就可以免去把英語譯成漢語再理解這一心譯過程,直接去領會理解所聽到的材料的內容。一般來說,若閱讀量小,閱讀速度慢,那么聽的速度也不會快,理解也不會深。因此,平時應注重大劑量限時閱讀訓練,以此來促進聽力速度的提高。此外,在閱讀的過程中需避免字字斟酌,句句推敲。只要能在限時之內抓住中心,了解文章大意,捕捉住重要細節即可。閱讀速度的提高能促進思維節奏的加快,這樣有助于在聽音時跟上正常讀速的英語。同時,不同內容的閱讀能豐富學生的知識,培養語感,了解英美文化及篇章結構,弄清它們的思維方式,從而促進聽力的提高。
上一頁 [1] [2]
【學生認知背景的擴展對聽力教學的啟示】相關文章:
認知數學元差異的相關研究及啟示12-09
淺論聽力教學技巧11-18
淺談中學英語聽力教學及聽力訓練11-14
學生的心理因素與英語聽力教學論文03-10
試析影響初中學生聽力理解的因素,探尋有效聽力教學策略11-20
英語聽力教學之我見11-14
高職韓語聽力教學探討11-24
在英語詞匯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認知策略11-22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