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國證券市場中小投資者法律保護現狀及原因分析
【論文摘要】雖然我國證券市場只有不到20個年頭,但在這十幾年的發展和建設過程中,證券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我國這樣的新興加轉軌證券市場上,對投資者權益的保護關系到投資者對證券市場的信心,關系到整個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只有建立健全法律環境,強化投資者權益保護,降低逆向選擇及道德風險,才能推動證券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因此,可以說,法律制度是否健全,尤其是投資者保護方面的法律制度是否健全是一個國家證券市場是否穩定和能否保持繁榮的重要基礎。
【論文關鍵詞】中小投資者;證券市場;法律保護
一、我國中小投資者法律保護的歷史演變及成效
國外相關法律與金融文獻都強調了投資者的法律保護對于股票市場發展的重要性,LLSV(2000)的實證研究表明,各國金融體系如資本市場的廣度和深度、新證券的發行頻率、公司治理結構及股利政策、資本分配的效率等方面的差異,都可以用各國法律體系對外部投資者的保護加以解釋。加強投資者的法律保護可以維護證券市場投資者的利益,增強企業的融資能力,在宏觀上有助于金融市場的發展并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國在有關投資者保護的法律法規方面一直在不斷健全和完善,實施力度也在逐漸加強,特別在2000年以后,大量相關法律法規密集出臺,對投資者保護的重視程度達到空前高度。
中小投資者是我國證券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對中小投資者利益保護直接影響到整個證券市場的發展。事實上,各國的證券市場法規和監管體制都是以保護投資者利益為核心的,我國2006年1月1日起實施的《證券法》,其主要精神就是從法律上對證券市場加以規范,以減少對投資者利益的損害,建立中小投資者的投資信心,促進證券市場有序健康地發展。從我國中小投資者法律保護的發展經歷來看,以新的《公司法》和《證券法》的實施為標志,分別經歷了初級階段、發展階段、完善階段和成熟階段。中小投資者法律保護的初級階段(1994年7月以前)、中小投資者法律保護的發展階段(1994年7月—1998年7月)、中小投資者法律保護相對完善階段(1999年7月--2005年12月)、中小投資者法律保護的成熟階段(2006年1月以后)四個階段。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小投資者所處的法律與市場環境各不相同,中小投資者法律保護條款和內容也不同,法律保護的作用也不同,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和動態發展的特征。
我國對中小投資者的法律保護呈現了一個不斷加強和逐步完善的趨勢,對信息披露要求的不斷明細和提高,以及對批準要求的不斷嚴格化與獨立化,使得中小投資者的法律保護力度得以不斷加強,中小投資者對股票市場投資的信心不斷增加,對法律的依賴性也逐步提高。投資者權益法律保護從簡陋漸趨完善,如今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效:(1)證券立法者以及證券監督管理機關已經充分認識到:在我國的資本市場尚處在新興加轉軌階段,切實維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才能使我國的證券市場得以健康發展,如果證券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得不到重視和保護,我國證券市場就不可能健康發展;(2)就投資者保護立法而言,盡管目前專門立法不多,但我國所有的證券立法都奉行保護投資者的宗旨,并將重點放在確立必要的法律原則、明確基本的法律關系上,初步形成了由國家法律(證券法、公司法、訴訟法及有關司法解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市場業務規則等不同層次法律規范構成的投資者保護規范體系,并且該體系還在進一步的完善過程之中;(3)證券市場違規違法行為者正在受到調查與應有的處罰;(4)隨著新《公司法》與《證券法》的實施,使廣大投資者看到了希望,開始愿意并敢于發出自己的聲音,而且有具體的措施、規則和條款來保障投資者有發言的權利。
二、我國投資者權益法律保護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我國投資者權益保護方面存在問題的原因是:
1.投資者權益的法律保護出現有法難依的現象。
我國的《證券法》和《公司法》等相關法規都明確規定了違反相關條款的責任人必須對因此而給證券投資者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這些規定的缺陷在于提起訴訟的法律依據上,相關規定的范圍很窄。在實踐中,法院很少受理股東根據這些規定所提起的訴訟(如法院系統明文規定暫時不受理因為內幕交易和操縱股價而引起的民事糾紛),我國《公司法》和《證券法》頒布至今,這樣的案例相當少。而且當上市公司的違法違規行為給中小股東權益造成傷害時,中小股東通過法律途徑來保護自己的權利顯得極其困難。
2.法院的審判和執行人員素質不高,執法水平低
證券市場是高風險的市場,市場的系統性風險、制度性風險、信用風險等可能使證券投資者遭受巨大損失。證券市場也是專業性很強的市場,特別是一些新產品、新交易機制對參與者的知識、技能要求比較高,證券案件涉及的法律關系、專業知識較為復雜,而我國的法官普遍缺乏證券類案件的專業知識,因此難以有效審理證券違法與糾紛。在我們國家里,由于社會和政治壓力原因,法院往往不愿意受理中小股東針對上市公司控股股東侵權的訴訟,即使受理,其法律執行效率也很低。由于市場條件和法律條件尚不具備,人民法院在過去的11年里,對內幕交易、操縱市場、虛假陳述等侵權行為而引發的證券民事賠償糾紛受理不多,即便受理也都沒有進入實體理。
3.民事責任實現機制難以發揮作用,導致法律救濟難以實現
投資者權益法律保護在一定程度上就存在這樣的問題:當證券投資者權益受到侵犯時,雖然法律規定投資者在遭受損失時能行使訴權,但證券法設計的這些制度和原則缺乏可操作性。法律規定證券投資者有哪些權利,當這些權利受到侵犯時通過救濟途徑去追究侵權人的責任卻無法實現,這些權利規定的意義將不復存在。已發生的投資者受損害的事件,如紅光事件、億安科技股價操縱案、銀廣夏造假案,投資者都面臨著在證券市場上不法行為而遭受損害,其受害的利益不能得到充分救助,不能訴請法院獲得賠償,那么證券法中的公平、公開與公正原則就無法實現。我國法院對于這類民事糾紛暫不受理內幕交易行為或者他人操縱證券交易價格行為而遭受損失的案件,實際上致使證券投資者的這種權利根本就無法實現。
4.投資者權益法律保護體現重行(刑)輕民原則而使投資者受損
我國以往法律實踐中一貫堅持重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輕民事責任的原則,這一點在《證券法》修訂之前尤為明顯。修訂前的《證券法》第十一章法律責任總共36條,其中涉及到有關當事人要承擔行政責任或刑事責任的有34條,而其中只有3條涉及到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修訂后的《證券法》已經有所好轉。以證監會宣布處罰銀廣夏案為例,證監會的處罰為:對銀廣夏處以罰款60萬元,并責令改正;鑒于銀廣夏的部分責任人員已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其刑事責任,待司法機關查清此案后,再對銀廣夏的有關責任人員予以行政處罰。截至今日,并沒有任何司法機關民事賠償的相應公告,違規者大多采用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民事救濟手段有限,投資者在利益受到侵害之后無法獲得應得的民事賠償。這說明在外部投資者利益補償之前,首先滿足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并不符合《證券法》保護投資者的首要精神。
5.投資者的維權意識不強,中小證券投資者的權益常受侵害
新《公司法》的實施,加強了對中小投資者權益的保護,比如明確了股東對公司經營的知情權,召開股東會議的請求權、召集權和主持權,在公司陷入僵局時,解散公司的請求權等等,但這些權利只是紙面上的一種權利,只有廣大投資者積極去主張,才有可能將紙面上的權利轉為現實中的權利。在我國,要追究有關責任公司和責任人員難度大、成本高、效果差,特別是有部分證券投資者還不知道如何追究責任公司和責任人員的責任,甚至不知道自己有權利追究責任公司和責任人員的責任,當投資者權利受到侵犯時,他們自認倒霉。
雖然我國在不到20年里建立了證券市場,亦趨于完善其功能,但在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許多弊病和缺點。建立完善的發達的證券市場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上一頁 [1] [2]
【我國證券市場中小投資者法律保護現狀及原因分析】相關文章:
證券市場中小投資者權益的自我保護02-23
投資者行為理論及其對我國證券市場的啟示11-15
論述證券市場中小投資者權益的自我保護03-06
我國中小企業國際經營現狀及對策11-26
我國財務報告體系現狀及發展分析12-04
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現狀及對策分析01-01
關于我國商業秘密的法律保護11-15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