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的革命:從電子音樂到數字音樂
當今社會,高速發展的科技手段與日益繁榮的文化藝術相互輝映,相互結合,相互影響,相互沖撞,產生了一個個令人眼花繚亂,瞠目結舌,贊嘆不絕,豐富多彩的科技文化現象,就音樂領域來講:電子音樂、合成器音樂、數字音樂、MIDI音樂、網絡音樂、MP3音樂、彩玲音樂、先鋒音樂、具體音樂,序列音樂等等不勝枚舉。更多的社會普通受眾是置身于千變萬化的當代音樂漩渦中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百般困惑——正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鑒于此,本文通過對電子音樂與數字音樂的發展歷程作一綜述,對其差異作一比較,使大家能夠撥開迷霧見晴天,更加清楚的認識與鑒賞當代音樂潮流。電子音樂通常是指通過電子設備和電子技術手段生成及處理加工創作的音樂,它是結合了各種電子設備,電子音色、電子音響素材進行有機整合制作的新的音樂類別。它可以通過模仿復制現有的傳統樂器的音色,也可以通過電子手段產生全新的,區別于所有傳統樂器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全新音樂音色。
電子音樂的產生是人類科技進步的結晶,是對傳統音樂概念的一場革命,也是音樂文化藝術結合電子科技手段的一次大進步、大發展。它的每一次進步,都伴隨著電子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完善。同時也帶動著電子音樂創作呈現出不同的技術理念和創作風格;仡欕娮右魳返陌l展歷程,根據其制作技術的不同演進方式,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從20世紀初至50年代,西方音樂文化在經歷了宗教音樂時期,古典音樂時期,浪漫派音樂時期,民族樂派時期,印象派音樂時期后,調性音樂正被逐步瓦解,多調性,泛調性,無調性音樂逐步產生。
這一時期,受結構主義影響的序列音樂思潮開始盛行,因為傳統樂器的聲音已經定型,新音色的發掘受到自然樂器物理屬性的限制,一些序列主義作曲家為了尋找新的音樂語言和新的音響效果,把目光投向了剛剛產生的電子科技領域,他們敏感地認識到,通過電子合成聲音的技術可以突破序列作曲技法在傳統樂器演奏技巧、傳統樂器物理聲學中所受的制約,可以將序列結構音樂發展到聲音的所有細微部分。他們將電子技術產生的聲音視為新的音樂載體和理想的音樂媒介。
不過,這一時期的電子設備和技術都非常簡陋,電聲元器件如:正弦波和鋸齒波震蕩發生放大器剛剛出現。作曲家只能通過早期簡單的電子振蕩器拓展音色,通過鋁箔盤記錄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具體聲音信號,先是進行簡單的聲音再現、重復、剪接和拼貼。繼而隨著錄音技術的發展進一步地通過磁帶處理和電子調制等手段創作音樂。故而也有人把它稱為電子音樂的具體音樂時期。
當時法國國家電臺的無線電工程師舍費爾有一首世界首播的音樂作品《具體音樂》他把火車的鳴笛聲、雷鳴聲、刮風聲、鳥鳴聲、動物叫聲等等音響預先錄制好、再加以編排,剪輯、拼湊處理并在1948年10月通過巴黎電臺廣播了這部作品,史稱為首次公開演出不由人來演奏的音樂。這是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音樂事件,它標志著電子音樂真正誕生了。
從具體音樂到磁帶音樂:磁帶音樂嶄露頭角
從20世紀50年代后,隨著電子科技的進步,模擬錄音技術的的革命性發展使得電子音樂作曲家們擁有了更為得力的電子設備工具。逐漸形成了以磁帶錄音機技術發展為核心,連接調音臺、電子效果器、電子振蕩器、電子壓縮器、電子采樣器等硬件電子設備的制作平臺。
這一階段的潮流先導主要圍繞著音樂文化思潮自由和電子科技相對發達的法國和德國。其中,法國電子音樂流派的奠基人是舍費爾(pierre schaeffer)他在法國巴黎電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最大的電子音樂實驗室,這個實驗室擁有當時國際頂尖級的電子設備器材與創作環境,吸引了各國眾多的電子音樂作曲家來此工作和實驗。
1951年,身為作曲家的艾默特(herbert Eimert)在當時的西德克隆電臺也建立了龐大的電子音樂實驗室,隨后,50年代中后期,其他各國相繼建立了自己的電子音樂實驗室。意大利的貝利奧,美國的烏紗切夫斯基,法國的瓦列茲等等音樂大師都在電子音樂領域有許多出色的代表作品。這一階段的音樂創作有的大量使用從自然界采集的各種聲音,如城市的工業噪聲、鄉村的自然風貌、各種生活場景的模擬,從而在有音高的聲音和純粹自然界的音響結合與疊變中達到自己表現和豐富音樂的目的,有的通過電子振蕩器產生沒有泛音的正弦波,然后通過電子濾波器、電子加速器或電子調制器進行聲音修改,強調樂音與噪音的平衡,表現復雜的人文情懷。只是這一時期的電子音樂作品還主要局限在專業作曲家的創作范疇內,在社會音樂傳播中并沒有廣泛應用。作曲技術手段也主要依賴于磁帶錄音技術的發展和完善。所以也常常被稱為電子音樂的磁帶音樂時期。
這一時期的大部分電子音樂作品不用譜表記錄,只是保存在磁帶上。少數的記譜也是普通音樂人難以看懂的。例如:著名的德國作曲家斯托克豪森的電子音樂作品《電子音樂練習曲》在音高和音色的部分,標分從100直到17.200hz。樂曲中使用的音高是從一個分成81級的音階中選出的,其音程的比率是一個不變的25%hz,又根據各個音高構成193個混合音,粗橫線條表示第一個混合音響的頻率,其上又增加另一疊置的混合聲響,此頁中間兩條橫線表示聲響的時值,時值是按照磁帶運行每毫米的具體速度計算的。底部的三角形是用分貝標明的音量。為了這一樂曲的“演出”,首先要把作為基礎材料的193個混合音響錄制到一條磁帶上,這就是“鍵盤”。最后再通過播放錄音將樂曲演奏出來。
總之,這一時期的電子音樂是儲存在磁帶上,后來也會轉錄在唱片上,聽的時候必須要通過揚聲器。這也使得很多聽眾對這樣的音樂會感到很不稱心,為了使這種音樂會不單調,有的作曲家和演出主持人在演出中同時加上閃爍的燈光,放映幻燈片或電影以形成一種混合效應的表演。這其實也就是早期多媒體的雛形。
從磁帶音樂到電子音樂:電子音樂步入生活
從20世紀70年代前后,隨著電子科技的進一步發展,實現了將電子采樣器、音序器、效果器、濾波器、調音臺、存儲器、混音器等眾多硬件設備的功能濃縮在一起的技術。人們把它稱為電子音樂合成器。
合成器的出現為電子音樂的制作增添了一個無限豐富的聲音資源,也使得原先創作電子音樂復雜的硬件操作過程變得十分簡單方便,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通過簡單易懂的鍵盤調用其儲存器中的聲波模型,組合出成千上萬種新的聲音,所以,伴隨著電子音樂合成器的產生,電子音樂才真正走到大眾音樂生活的所有層面中來。
在當時各國的娛樂領域如電影、電視、流行音樂、廣播電臺、爵士樂、搖滾音樂、唱片制作業、嚴肅音樂等等都有廣泛使用,尤其是1982年以后,世界統一了電子音樂的連接標準,開始實施統一的MIDI規格,電子音樂合成器改變了以往需要使用不同的屏蔽電纜連接,用不同的電壓來控制樂曲韻律和音程的狀況,所有的信息通過一根MIDI接口線就可以自由交換,世界各國不同電子樂器制造廠商的合成器產品也能夠交互使用。
進而隨著電子合成器的普及,其價格也大幅度降低,人們使用電子音樂合成器就像使用其它普通傳統樂器一樣方便自如。只不過這一時期的合成器基本上還是由各種從事音樂活動的人來掌握使用。通過一臺電子音樂合成器就可以完成大量模仿傳統樂器或或制造出各種新樂器音色的工作,它甚至替代了以往從作曲、編曲、配器、演奏、指揮、錄音、剪輯、等一系列的音樂生產環節,難怪當時有人憂慮驚呼,傳統樂器演奏員要消亡了!因此,這一時期也被稱為電子音樂的合成器音樂時期。
從電子音樂到數字音樂:數字音樂方興未艾
從20世紀90年代前后,高速發展的數字計算機技術以個人微機的形式逐步走進了千家萬戶,伴隨計算機技術普及的還有號稱信息高速公路的因特網絡技術,至此,各種電子信息可以通過強大的CPU中央處理器進行運算,通過與各種軟硬件的結合得以協調實現,并通過因特網迅速傳播、普及。在音樂領域中,“計算機音樂”也得以迅速普及。由于當代此類音樂在音樂的創作與制作過程中,充分利用了以數字運算為核心的計算機技術,包括音樂材料的獲取,音樂本體的各個參數的設定和構造,音樂作品的重現和傳播等等,又被人們稱為“數字音樂”時代。
在數字音樂時代,計算機音樂可以看作是電子音樂發展進程中的一個劃時代的嶄新階段,以計算機為中心的制作平臺,幾乎使所有的硬件設備都相應的開發了軟件產品。強大的CPU中央處理器與各個軟件之間形成了有效的管理協調工作機制,它不但繼承了之前磁帶音樂與合成器音樂時期的所有優點,還開創了一系列更加獨有的音樂創作方式。它在當代音樂生活的各個方面占據著牢固的統治地位。我們來看看數字音樂對當今社會音樂生活的影響。
從社會學的角度去看,在當代音樂生活中大致可以分為兩個不同價值取向的音樂層面,其一,嚴肅音樂領域,也有人把它稱為學院派音樂類型,在世界范圍內,這些專業作曲家一直在關注和研究現代科技手段對音樂界的影響。很多作曲家幾乎同步的進入到數字音樂時代。
在世界各國絕大多數音樂院校里,都已建立了電子音樂系或相關的專業,他們為電子音樂的發展和人才培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這一類專業音樂創作中,有很多具有深刻文化內涵,充分挖掘計算機技術,結合豐富的專業作曲技巧創作的音樂作品。這類作品,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很多音樂概念,比如:傳統音樂中的主題材料特征主要體現在諸如:音高、節奏、音色、和聲、織體、曲式等方面。
而電子音樂的作曲家們把噪音、音響、空間、色彩的概念也引入到作品主題元素中來,通過音響在音樂不同階段或層次上前繼后續、循環往復、衍展派生、相互關聯使其具有控制全曲的結構力作用,賦予音響材料“主題性”的涵義。有的利用音色包絡技術(包絡是產生有趣音色的重量級殺手)對發音體的參數進行調整使其改變,有的通過拉伸、逆行、循環技術、混響、延時、調頻、調幅、均衡、放大、縮小聲音參數等技術手段使其改變原聲的張力,音質、相位、空間布局等等,創作了一部又一部的經典數字音樂作品。
在大眾通俗音樂傳播領域,作曲手段的簡易化使每一個會操作電腦的人都能夠實現寫作音樂的夢想。在人性化的電腦界面上,充滿著一個又一個普及性的計算機作曲軟件,任何一個人,即使他不識譜,不懂得音樂的基本理論,也可以依靠鼠標,憑感覺在電腦中記錄下各種不同的音樂線條,又可以通過各種電子信息傳輸手段使其廣為傳播。
說到這里,有必要對在音樂網絡傳輸中起重要作用的MP3技術作一介紹,MPEG技術是一種視頻編碼的數字壓縮格式,早期的VCD光盤傳播技術就源于此項技術的發明,從技術上說,在網絡迅速普及的后來,由于遠程傳輸速度的需要,以往數字音頻的格式由于數字文件太大,已難以滿足其網絡傳輸的急速要求。在80年代末,德國人研究發明了一種專門針對音頻文件的數字壓縮技術,這種技術被稱為MPEG Audio Layer 3,簡稱MP3。以后MP3又通過各國商業公司的包裝推廣,以各種形式在全世界范圍內廣為流行,由于它在電腦網絡中承載著大量的音樂信息傳遞作用。以至于很多人以為這就是數字音樂。
其實,就音頻數字壓縮格式來講還有很多種,還有WMA、WAV、MP3Pro、ASF、AAC和VQF等,其中WMA格式以64kbps壓縮時就能夠達CD音質,而生成的文件大小只有相應MP3文件的一半。當然,在數字音樂交流的過程中,使用最為普遍的也就是MP3、WMA和WAV格式,其它的或為生成文件太大 ,不利于網絡傳輸,或者太小,壓縮太劇烈,導致音質損失太多,過多的影響到音樂效果,可聽性又不強。
作曲家譚盾的《水樂》和《紙樂》,音樂制作方式非常新穎——樂器就是水和各式各樣器皿以及各種質地的紙張和弄紙動作,通過拾音器接收再經由各式各樣的數字程序,定量或不定量的自由編輯,再由聲學放大展現在聽眾面前。有人把它歸類為行為藝術或者新音樂等等,但我們不難看出,這其實就是一種隱身的與傳統概念相不同的數字音樂。
總之,這一時期的數字音樂領域是蓬勃發展,方興未艾,網絡中的音樂高手層出不窮,網絡音樂人自己創作錄制的歌曲不知什么時候就已四處飄紅,風靡大地,又不知什么時候又已銷聲匿跡,不見蹤影。此起彼伏的手機彩鈴,口水歌曲又不知不覺地隨時影響著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人群。可以斷言的是,數字音樂作為電子音樂衍生出的天之驕子,還有其極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它與動畫、美術、影像、聲光等多媒體手段的結合運用還有其得天獨厚的優越平臺,計算機技術的持續高速發展還會為我們帶來更多、更新的音樂制作手段,讓我們在高速發展的文明科技社會中,期待電子音樂的更加繁榮吧。
【音樂的革命:從電子音樂到數字音樂】相關文章:
淺析數字音樂技術在音樂理論教學中的應用12-10
多米音樂石建平:奏響數字音樂狂想曲12-10
數字音樂技術對聲樂教學的影響論文02-18
源于音樂 回到音樂 感知音樂 創造音樂03-28
創設音樂情境,發展音樂情趣,培養音樂情感11-17
淺談音樂哲學還是音樂美學12-11
音樂輔導工作與群眾音樂活動12-10
淺論音樂教育與音樂文化的聯系12-11
現代音樂的音樂存在方式問題論文03-01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