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民航強國的經濟內涵及其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論文摘要:根據全球化和國際經濟貿易形勢,提出了“強國”建設的必要性。通過對民航業系統構成與行業特性的分析,論證了民航強國概念的現實合理性,研究了民航強國的內涵與特征。在相關理論和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從增加國際經濟收益、爭取國際貿易機遇、加強國際服務貿易和提升國際分工地位等四個方面,深入分析了建設民航強國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關鍵詞:民用航空;強國;國際貿易
引言
自我國加入WTO以來,我國國際貿易不斷快速增長,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最新公布的數據,2009年出口占全球出口比重由上年8.9%提高到9.6%,已經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出口大國;我國GDP則位居全球第三位,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經濟大國。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和的不斷發展,尤其是對外貿易的迅猛發展,我國民航業取得了快速增長,2005年我國航空運輸總周轉量已位居世界第2位,從而確立了我國的民航大國地位。在此情況下,如何從民航大國轉向民航強國被逐漸提上了日程。從現實來看,只有在國際分工中獲得最大經濟利益,才能真正代表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才能成為真正的世界經濟強國。民用航空業提供了獨一無二的全球性運輸,每年40%(按價值算)的跨區出口商品經由航空運輸,40%的國際旅行者選用航空出行,在促進全球貿易和國際中扮演重要角色[1]。因此,民航強國、對外貿易強國和經濟強國三者之間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深入分析民航強國建設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對我國建設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民航強國的經濟內涵與特征
。ㄒ唬“民航強國”的經濟內涵
從經濟上來看,所謂“強國”是指經濟發展相對較強的國家,而經濟上的“強”對于一國的現實意義在于能夠在與其他國家的經濟交往中獲得更多利益。因此,單就經濟而言,一國要成為“強國”,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與其他國家之間存在著經濟交往,這是必要條件;二是在與他國經濟交往中能夠獲得超過對方的經濟利益,這是充分條件。
一國與其他國家的經濟往來通常表現為多種商品和服務貿易,這些商品和服務又分別屬于不同的產業部門,因此,所謂經濟上的“強國”實際上也是由于所有這些產業在整體上“強”于他國,而整體上的“強”則意味著其中必然有一個或多個產業要“強”于其他國家。在此情況下,為了強調一國在某個或一些產業上的優勢,人們往往會在“強國”前加上相應產業的名稱。這種“某產業強國”概念的提出是否恰當或合理的判斷標準關鍵在于其能否滿足成為“強國”的必要條件,即這一產業是否屬于一國對外經濟交往的組成部分。換言之,該產業必須具有國際性,即產業所提供的一定比例的產品或服務要面向國際市場,否則,就失去了進行國際比較的現實意義。
由于國際航空運輸業務和民用飛機國際貿易的客觀存在和發展,民用航空業毫無疑問是構成國家對外經濟交往的產業部門之一,面向的是全球航空運輸市場。因此,“民航強國”概念的提出具有現實合理性。所謂民航強國,是指民航業相對較強的國家。這一概念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強的比較主體是國家,強調的是不同國家之間的比較,并非一國在時間上的比較;二是強的比較對象是民航,強調的是民航行業方面的比較,不是其他產業之間的比較。因此,民航強國實際上也即是指一國的民航業強于其他國家的民航業。
。ǘ“民航強國”的主要特征
根據對“強國”概念的辨析,要判斷一國是否為“民航強國”,唯一的標準就是一國在對外經濟交往中,民航業所獲得的經濟利益能否超過其他國家。這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衡量。
一是在國際航空運輸中的市場份額是否多于其他國家,即在相關的國際航空運輸市場中,與他國相比,本國民航業承擔的運輸量相對較多,這主要取決于行業的國際競爭實力,關鍵在于航空公司與機場的生產效率與服務質量。
二是在國際航空運輸中的價值比重是否大于其他國家,即在提供的國際航空運輸服務中,與他國相比,本國民航業取得的增加值相對較大,這主要取決于行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關鍵在于民用航空產業鏈的延伸長度與分工地位。
三是在國際航空運輸中的負外部性是否低于其他國家,即在從事的國際航空運輸活動中,與他國相比,本國民航業的負外部效應相對較低,這主要取決于行業的節能減排水平,關鍵在于航空運輸活動中的技術能力與運營水平。
二、民航強國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
(一)對增加國際經濟收益的影響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強,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越來越緊密,世界經濟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經濟全球化有利于資本、資源、技術、勞務等生產要素在世界范圍內流動和進行優化配置,有助于擴大全球經濟規模,推動全球經濟的增長。然而,經濟全球化在提升世界經濟發展的效益和效率的同時,也暴露出其發展進程中的不容忽視的弊端。一方面,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生產已超越了國界,由生產而引發的環境保護與資源利用等完全屬于主權范圍之內的事務,突破了主權國家疆界的限制,對國家經濟主權存在不同程度的挑戰;另一方面,在全球化過程中,一些國家處于強勢地位,另一些國家則處于弱勢地位,經濟全球化極利于促進發達國家財富的增長,而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則很難從全球化中獲得好處,造成在全球化進程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收益的巨大反差。
面對經濟全球化對國家主權的挑戰,處于主權弱勢的發展中國家應該積極地參與全球化進程,爭取在某種程度上改變國際體系結構的力量分布狀況,以此緩解全球化進程對國家主權的壓力,從而更好地維護和實現主權。
作為一個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民航業本身能夠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據航空運輸行動組織(ATAG)統計,2006年世界民航業對全球GDP的貢獻達到4 080億美元,其中,民航運輸部門為3 360億美元,民機制造部門為720億美元。因此,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國際航空運輸市場的擴大,要建設民航強國,就要努力在民航領域獲得超過他國的國際收益,為國家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從而更好地維護國家的經濟主權。
。ǘ⿲幦H貿易機遇的影響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科技革命和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國際產業轉移的規模迅速擴大,使各國的產業發展及結構調整之間的互動性顯著增強,各國之間的產業關聯和相互依賴程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這為世界各國帶來了更多的分工效益,擴展了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分工以及獲得外部資源和先進技術的渠道。按照新興古典貿易理論,國際貿易是國內貿易發展的結果,其市場容量取決于交易效率的高低。因此,僅僅具有比較優勢并不是得到貿易好處的充分條件,一個國家即使對另一個國家有比較優勢,但如果其交易效率很低或對其他潛在的貿易伙伴并不都具有比較優勢的話,它將被排除在貿易之外。
目前,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主要是依靠國際比較優勢,即與發達國家相比,較低廉的勞動力和土地要素價格,與發展中國家相比,較完整的基礎與產業集群、完善的基礎設施和較高的勞動生產率。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勞動力價格逐漸攀升,資源利用受到很大限制,這一比較優勢正不斷減弱。與此同時,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比較優勢正在逐步顯現,與我國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中形成強有力競爭。在此情況下,提升交易效率對我國對外貿易而言顯得尤為迫切。
作為一種高效率的運輸方式,民航運輸是影響交易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據牛津經濟預測(OEF)調查,大約18%的尤其是高科技企業,認為空運連接直接影響到它們的投資選擇。因此,隨著國際產業轉移的發展和國際比較優勢的變化,建設民航強國,就要創建優于他國的國際運輸條件,加強我國與主要貿易國的經濟一體化發展,從而更好地爭取國際貿易機遇。
(三)對加強國際服務貿易的影響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生產要素的跨國流動日益頻繁,專業化分工進一步深化,不但體現在某個特定產業或某項特定產品上,還體現在同一產業或產品的價值鏈中。價值鏈一端是研發設計,一端是品牌和營銷,中間是生產和加工,價值鏈上下兩端在原來意義上都是生產性服務業,具有附加值高、利潤率高的特點,是工業生產環節中不可缺少的增值活動。尤其是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分工專業化的日益深入,生產性服務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國國際貿易的發展水平,進而決定了一國在國際競爭中所處的地位以及參與國際經濟交往的收益情況。
在參與全球化過程中,國際分工與國際貿易的利益更多地流向發達國家,我國直接獲益相對較少。其原因在于發達國家憑借其先進的生產性服務業特別是高水平的研發和市場營銷能力控制了價值鏈,取得了市場支配權。我國應盡快提升生產性服務水平,逐步進入和占領價值鏈的關鍵環節,從而在參與國際分工和交換中獲得最大化利益。
作為生產性服務業的一種,民航運輸是其它生產性服務的基礎依托。據牛津經濟預測(OEF)調查,大約50%以上的認為航空服務對于開展商務活動和提高生產效率具有很強的重要性。因此,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化和國際服務貿易的擴大,建設民航強國,使生產要素空間流動效率高于他國,為本國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提供平臺,從而增強我國的價值增值能力。
。ㄋ模⿲μ嵘龂H分工地位的影響
提升國際分工地位也就是從技術含量較低、附加價值較小的經濟活動轉向技術含量較高、附加價值較大的經濟活動。作為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最重要的國家之一,產業轉移促進了我國制造業生產能力的提高,但也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一是資源和能源消耗較大,對外生產要素依賴程度增強;二是環境污染嚴重,可持續發展問題突出;三是高素質勞動力就業壓力不斷加大;四是對外出口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貿易摩擦持續增多。這些問題充分反映出提升我國國際分工地位的迫切性。
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應當積極拓展國際市場。一方面,可以通過擴大市場容量提升勞動分工水平,主動爭取發達國家加快產業轉移和技術轉讓;另一方面,為國內具有一定品牌與技術能力的企業擴大規模提供便利,降低技術創新的市場風險。
作為交易環節的構成要素,民航運輸是擴大市場服務范圍的有效工具。據牛津經濟預測(OEF)調查,70%的企業認為航空運輸使他們能夠在更大范圍的市場進行銷售和投資,30%的企業認為航空運輸帶來的市場潛力從根本上影響了他們的創新能力。因此,隨著我國生產能力的增強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建設民航強國,在擴大國際市場規模上強于他國,為本國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良好的環境,從而提升我國的國際分工地位。
三、結論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為了在統一的國際市場上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建設并成為經濟上的“強國”是必然的要求。反過來,能否在國際市場上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也是衡量一國是否為“強國”的唯一標準。
作為一項具有國際性特征的產業,民航業是國家對外經濟交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國從外部獲取經濟收益的渠道之一,因此,“民航強國”概念的提出具有現實合理性。衡量是否為民航強國的標準就在于一國的民航業在國際市場上所取得的收益是否超過了相關國家,這也是建設民航強國最基本的現實意義。要成為民航強國,獲得更多的利益,須要做到三點:一是市場份額多,即承擔的國際航空運輸業務多;二是價值比重大,即投入的生產要素自主比例大,尤其是民用飛機,作為航空運輸活動最主要的生產工具,在生產制造上的自主能力是影響價值比重的關鍵因素;三是負外部性低,即造成的外部環境不利影響低。
作為國際客貨運輸的重要載體之一,民航運輸與國家整個對外經濟活動的發展息息相關,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的交易效率,因此,民航運輸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能否占據優勢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一國在爭取國際貿易機遇、增強價值增值能力和提升國際分工地位等三個方面的發展水平,從而進一步關系到國家在其他相關產業領域的國際經濟收益?梢哉f,民航運輸是影響整個國家“強國”目標實現的重要因素,這是建設民航強國對于我國經濟發展最突出的戰略意義。
。
[1] Air Transport Action Group. The economic & social benefits of air transport[R].2006.
Air Transport Action Group.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of air transport 2008[R].2008.
楊小凱,張永生.新興古典經濟學——超邊際分析[M].北京:社會出版社,2003.
范云芳.全球價值鏈分工的特征及其對的啟示[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丁勇,朱彤. 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國際比較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07,(3).
金芳.中國國際分工地位的變化、內在矛盾及其走向[J].世界經濟研究,2008,(5).
任志成,馬志娟.論當代國際分工格局中發展中國家的分工利益[J].國際貿易問題,2004,(6).
李麗.提高我國在國際分工體系中地位的策略分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29(1).
【論述民航強國的經濟內涵及其對我國經濟的影響】相關文章:
外貿對我國經濟影響論文提綱12-03
引進外資對我國經濟的影響與對策07-01
外資對我國經濟的影響與對策論文提綱12-09
論述期待利益賠償的經濟12-05
基于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益論述11-18
關于經濟法論文論述03-19
對地方農業生態經濟論述農科論文03-01
我國傳媒經濟發展展望03-05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