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網絡虛擬社會道德構建的理論探討
論文關健詞:虛擬空間 網絡倫理 道德構建
相關論文查閱:大學生論文、工商財務論文、經濟論文、教育論文 熱門畢業論文
論文摘要:網絡社會的基本特征是虛擬性,應擬的本質是數字化和符號化。因而,網絡道德與實在道德相比較,具有自己的特征:自由性、開放性和多元性、非人性化。與此相適應,網絡倫理問題也呈現出上述基本特.敘。網絡應擬社會的基抽在于實在杜會。因而,網絡道德的存在和建構不僅具有邏輝上的可能性,而且具有現實的必要性。網絡過德的建構必須從理論和現實兩個方面考慮,以期找到解決問題的合理思路。
國際互聯網作為一個數字化的空間,內容豐富,信息傳播速度快捷、便利,日益拓展、滲透到人類實踐活動的各個領域,F在,網絡不僅僅是一種技術,且已構成了人類生存的一種方式,一種以信息為標志的文化方式。網絡世界的特點,使得人們的個體行為和社會行為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從而使本來在現實社會中行之有效的道德原則和一系列道德規范失去了原有的約束力。如何構建網絡道德生活的基本原則和基本規范,在價值層面和具體操作層面引導、規范人們網上的行為,從而實現網絡社會中社會秩序的和諧與個體行為的自覺,這是一個迫切而又現實的問題。
一 網絡虛擬社會與網絡虛擬道德界說
物理空間是我們大家都熟悉并生活在其中的實在空間,是傳統的既有的道德基礎。與此相對,作為虛擬的網絡空間(cyberspace)日益成為人類交流信息、知識、情感的另一個生存的重要環境。與物理空間相比,網絡空間具有如下特點:其一,從信息傳播的方式上看,具有數碼化和非物體化的特點;其二,從信息傳播的范圍和速度看,具有時空壓縮化的特點;其三,從獲得信息的模式看,具有互動化和全面化(文本、聲影、影像等)的特點。從以上特點可以看出,與傳統的物理空間相比,網絡空間具有非實在性即虛擬性的特點。虛擬的本質是數字化和符號化。在這里我們將網絡社會界定為虛擬化的賽博空間(cyberepace)是一種“亞社會”,即所謂的“虛擬社會”。因此,網絡道德即為虛擬社會化的賽博空間中的道德。具體來說,網絡虛擬道德就是人們通過電子信息網絡而進行社會交往時所應遵守的道德原則和準則。
與傳統現實社會道德相比,網絡虛擬道德具有以下基本特征。自由性:自由性是網絡的先天品格和精神氣質之網絡興起的主要根源在于主體的需要,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現實的需要,二是超越的需要。從根本上說,是人類對自我個性人格的超越需要。開放性:相較于傳統社會而言,由于網絡世界中無中心,無邊界,是開放的、平等的。多元性:網絡的發展,必將引起人們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變革,州門的生活方式將日益多樣化。特別是人們的多元化的社會需要,多層次利益,必將導致相應的社會道德規范的多元化、多樣化、多層次化。非人性化:作為科學技術產物的網絡,它的應用為人們的交往和溝通帶來了極大的方便,豐富了感性個體的生命狀態。同時,由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依靠網絡技術為中介的,因此是一種非人性化的交往方式。這種虛擬與現實的矛盾,使得人們在網上和網下扮演雙重角色,容易使人在現實中迷失方向,造成人格的分裂。對于網絡虛擬道德的基本特征,學術界已經討論得很具體,這里不再詳論。
二 網絡虛擬社會的道德問題
(一)非人性與道德冷漠
與傳統社會相比,網絡虛擬世界將人轉化為數字與符號,這種虛擬的本質使人的一切屬性都呈現出數字化的特點,人與人之間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種符號化的交往方式。這種交往方式失去了感性現實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溫情脈脈,而是一種冰冷的數字、符號,從而將人的丑惡的本性暴露出來,導致道德冷漠現象發生。
(二)開放融合與道德沖突
網絡虛擬社會是一個敞開的多元化世界,是一個人人平等的世界,在那里人們可以自由發表任何信息。網絡的開放性使人們很容易上網交流,世界各地和各家各派的學說在網絡上自由碰撞,使網絡文化以幾何級數的形式發展,因而網絡中各種各樣的道德觀相并存,交互輝映。網絡道德的多源性不可避免地導致道德沖突。道德沖突的后果,對于民族國家來說就是經濟、文化上強勢的國家對劣勢國家的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的滲透,從而造成網絡時代的經濟、文化霸權。因為網絡信息的內容反映的是一定國家的文化傳統,社會價值觀念和社會制度。對于個體來說,多元價值觀念也容易使網絡主體在倫理評價中的道德相對主義和道德虛無主義思想盛行。
(三)自由意志與責任淡化
網絡虛擬社會是自由的社會,給人們的行為提供了極大的自由度,人們擺脫了現實社會法律、規章制度的約束,進人到一個“反正投有人認識我”的陌生新天地,因此,“現實社會中的道德,法律規范在網絡中沒有用了”,“網上無法可依”等等成了人們網上行為的借口。人們仿佛覺得自己的精神世界徹底到了解放,獲得了真正的“自由”。在這種超脫現實的情感和欲望的沖動下,人們遺忘了自己的社會角色、社會地位和社會責任,因此,人們的網上行為難免會出現與道德違背,甚至觸犯法律的行為、關于這方面的實例近年來媒體披露,報道得非常多虛擬社會為人們提供了極大的自由度,遠遠超出了人們社會責任的范圍、這是一個不爭的現實,而由此引起的道德失范問題也愈來愈多,愈演愈烈。這種不良的狀況不僅破壞網絡秩序、而且會波及到社會的正常運轉。
三 網絡虛擬社會道德構建的理論探討
(一)網絡虛擬道德與現實道德的關系
網絡虛擬社會是對“網絡社會”、“信息社會”的形而上的抽象與概括,是數字化空間與心理空間交匯互動所產生的“第三空間”。由于它的存在,物理世界與心理世界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它是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之間的一個中介。虛擬世界既不是實在的物質世界,也不是純粹的意識或幻覺,所以也不是虛無或虛假。虛擬社會的基礎在于現實社會,是現實社會的發展突破,兩者是互相滲透、相互作用的。虛擬社會是對現實社會的延伸與補充,它絕不能,也絕不會取代現實社會。人的許多需要必然在物理空間中才能得到滿足。同時,電腦網絡社會里的大部分信息都來源于現實社會,虛擬社會是在真實的現實社會中建立起來的、是現實社會電子的意義上的延續。網絡虛擬社會的生活是從現實社會中分化出來的。它是社會人通過因特網(作為網絡人,網絡主體之一的網絡人)相互交往的過程,它必然以現實社會生活為背景?梢,虛擬社會與現實社會交融共存,互相補充,共同構成人類基本的生存環境。
虛擬社會與現實社會的聯系和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因而建構在其基礎上的網絡虛擬道德與現實道德之間的聯系性和差異性也具有了客觀性。人的社會關系的形成和‘發展,是道德產生的客觀前提和基礎。網絡虛擬道德的產生也是如此,網絡社會的形成和發展是其產生和發展的現實基礎。因此,承認二者的聯系性和差異性,是我們構建網絡道德規范體系的切人點。但是,虛擬社會與現實社會的關系從邏輯上是一個可能與現實的矛盾關系?赡苄耘c現實性的辯證原理告訴我們:可能性只是一種潛在的現實性,現實性是已經實現了的可能性,二者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轉化。虛擬社會中存在的各種關系,包括道德關系,從本質上講是對現實社會各種關系的一種折射。這種關系不是一種虛無或虛幻,而是一種存在。它與物理現實社會中的關系不同,是一種以數字和符號構成的存在。
(二)網絡虛擬道德建構的可能性與現實性
我們對問題的思考正是從網絡虛擬道德與現實道德的聯系與差異人手來反思這種由于差異所引發的道德問題,尋找切實有效的解決問題的途徑。與現實社會一樣,網絡社會秩序的整合是一個綜合性的社會互動工程。這里既有網絡本身的技術因素的防范,也有經濟杠.桿的自我調節,還有社會因素的政策、法律法規的范導但是從網絡社會自身來說,這些因素都具有先天或后天的失靈性。從技術手段來說,用技術來防范網絡社會中出現的道德失范,雖然會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間題。對于任何一項技術,人們總能找到一種更先進的技術可以破解它;同時技術的應用可能有背于網絡自身所倡揚的民主、平等、自由,兼容等理念,從而出現由于技術的介人導致的道德問題。所以說要真正的解決網絡問題,或者說使網絡更加美好,僅僅依靠技術的進步,還遠遠不夠,還偏要動員更多的社會技術和文化智慧,“正如湯因比曾指出的,要對待力量所帶來的邪惡結果,需要的不是智力行為,而是倫理行為。法律是一種反映性,而非預測性的社會調控手段和工具。面對網絡發展速度之快,新間題層次不窮的現狀,用法律來調節網絡秩序,相對穩定、滯后的法律就會顯得捉襟見肘。任何一個具體的部門法都有自己特定的屬人、屬事、屬地的時空范圍,而網絡世界是一個超地域的無中心、無邊界的全球一體化的空間。因此,用法律來調節和維護網絡秩序從邏輯上講并不是一個最佳選擇。從邏輯上講,市場經濟有其自發的調節機制,它通過無形之手對企業的市場行為進行自發的調節。然而,目前網絡市場經濟的發育還不成熟,網絡企業在求生存,求發展,可能出現一些難免的法律和道德失范行為。
以上從網絡技術本身、法律、市場機制人手,討論了它們在維護網絡秩序中存在的先天的缺陷,以此來凸顯網絡倫理存在的必要性。同時,應當指出的是,網絡倫理之于網絡發展的必要性,并不僅僅是因為技術、法律、經濟手段的缺陷。這暗示我們,即使技術、法律和經濟手段日益健全有效,網絡倫理仍然擁有自己獨特的作用范圍與現實意義。“把網絡看成是電腦之間的連接是不對的。相反,網絡把使用電腦的人連接起來了;ヂ摼W的最大成功在不在于技術層面,而在于對人的影響。反過來說,要解決網絡衍生的間題,人是關鍵。
(三)網絡盛擬社會道德建構的對策理論探索
其一,在網絡虛擬社會道德倫的理論層面,要正確認識科技理性與價值理性良性互動關系。
從哲學層面上講,以科學技術為效用特征的科技理性在人類歷史上創造了巨大的物質文明,它具有建構世界的作用;而以倫理道德特征的價值理性對于現實也界有批判作用。人類社會就是在科技理性的建設性與價值理性的批判性的兩極張力中搖擺前進的?茖W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網絡在促進人類社會前進的同進,也自覺不自覺地給人類添加了負值效應。然而,作為科學技術產物的網絡是一個事實領域的東西,它在價值領域并不做“該不該”的判斷。也就是說,網絡技術是一種強大的工具和力量,對它進行警的還是惡的使用,完全取決于人的倫理道德價值取向。今天,在科技理性取得話語霸權的情況下,人們把技術、工具價值推祟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由此導致了價值理性和人文道德精神的失落。科學技術的進步,在本質上是一種革命力量科技負作用的產生在于科學技術的濫用和誤用,在于人類價值觀念的偏頗,F代計算機信息網絡技術依舊處在探索與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借助人類特有的倫理智慧和道德精神的指引,才能防止人們在研究與運用中的急功近利,把技術的“不確定性”對社會可能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其二,在網絡道德運行層面,要致力于網絡時代新道德的生成機制。
網絡倫理規范的生成機制只能是立足于現實社會的傳統道德,從中可以吸取一些體現網絡時代氣質的新的道德觀念。因為從“虛擬倫理”本身來說,它實際上是一個虛擬命題,這并不意味著一種新的倫理道德的出現。但是,網絡倫理概念的出現,意味著在傳統社會中形成的道德及其運行機制在信息社會中的適用是有差異的,即網絡道德是由于電子空間的出現而產生的要求,它與根植于物理空間的既有道德有所不同,但決不能片面強調網絡道德與既有道德的差別而認為在電子空間中要形成一個與既有道德完全不同的道德體系,從而認為網絡道德的建設要從頭做起。實際上,傳統道德是在人們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它的一般原理和基本的運行機制反映了人們社會活動的一般規律,對規范人們的行為是有效的。人的社會行為應該有統一性的,社會的發展也應該具有連續性,因此決不能在社會中形成分立的既有道德和網絡道德。應該立足于發展既有道德,利用既有的道德的一般原則培養網絡道德的生成、運行機制和網絡道德規范體系,通過協調既有道德與網絡道德之間的關系,使之整體發展成為信息社會更高水平的道德。另外,倫理道德具有社會歷史性,網絡道德不可能與傳統道德徹底決裂,需要對傳統道德資撅做合理揚棄,網絡道德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與傳統道德有歷史的,內在的邏輯聯系,體現著現代與傳統的和諧統一。因此,在網絡倫理建設中,人們應該吸收古今中外倫理思想資源中體現人類共同倫理道德精神和運行機制的優秀成果,成為網絡道德可資借鑒的東西。關于這一方面的工作,西方社會已經做了非常有益的嘗試,并且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果。例如美國計算機倫理協會制定的十條戒律(美國計算機倫理協會為計算機倫理學制定的十條戒律的具體內容是:1)你不應當用計算機去傷害別人;2)你不應干擾別人的計算機工作;3)你不應窺探別人的文件;4)你不應用計算機進行偷竊;5)你不應用計算機作偽證;6)你不應使用或拷貝你沒有付錢的軟件;7)你不應未經許可而使用別人的計算機資源;g)你不應盜用別人的智力成果;9)你應該考慮你所編的程序的社會后果;10)你應該以深思熟慮和慎重的方式來使用計算機),從內容上折射出的是傳統社會的倫理精神:即傷害他人是不對的;影響他人工作是不對的;偷竊他人財物是不對的等等。再如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網絡聲明指出了六種不道德行為類型(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網絡聲明指出的六種網絡不道德行為:1)有意地造成網絡交通混亂或擅自闖人網絡及其相連的系統;2)商業性地或欺騙性地利用大學計算機資源;3)偷竊資料、設備或智力成果;4)未經許可而接近他人的文件;5)在公共用戶場合做出引起混亂或造成破壞的行動;6)偽造電子郵件信息),其實質上反映的是傳統的不道德行為:即不做有損于社會和人類的行為;不要傷害他人;不要欺騙他人等等。
其三,關注現實社會中人性的全面發展,是實現網絡道德他律與自律、社會調控與個體自覺相統一的根本。
如何實現網絡道德規范的有效運行,實現網絡道德他律與自律,社會調控與個體的努力自覺,這是網絡道德規范運行的目標所在。筆者以為,網絡倫理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在于人自身,心病還需心藥治。道德問題歸根到底是一種與人性有關的社會問題。因為倫理只能是社會的倫理,道德只能是人的道德。
人性是人類作為一種特殊生命存在區別于其他生命存在的類本性。在一種類存在的意義上,我們可以說,人類的人性即是其文化特性。因為只有人能夠創造承諾和發展自身特有的文化,包括人類自身的文明化和人類生活世界的文明化。網絡作為人的一種新的生存方式,一種文化方式,反映的是人類生活的文明化程度從工業社會向后工業社會、信息社會發展的必然。它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技術和經濟層面,而且體現茬文化層面。它不僅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精神,而且為人們長期追求的一些價值理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現實平臺。自由、開放、共享、平等、民主、兼容等價值的提升,就是國際互聯網對于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它們本身構成了互聯網精神氣質的核心部分。然而,人類進步過程中的文明的正值效應和負值效應總是相伴而生的,這也正是人之為人所固有的矛盾所在。
作為科技產物的網絡,從生產力的技術構成因素來看,它是人超越自然界必然的一種文化表征。換句話說,它是人類對自我個性人格的超越需要,因而它呈現出更多的自由性的特點與趨勢。然而,由于網絡社會的數字化、符號化的本質,當現實社會中人們感到苦悲與無助時,進人到網絡世界,人們仿佛覺得自己的身心獲得了極大的自由,隨心所欲的發表言論。其實,這是一種對自由理念的誤解。自由并不是一種隨心所欲的釋放,不是視而不見。真正的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超越,是人們對其參與制定的規則的努力自覺的遵守。
因此,實現網絡社會中社會調控與個體自覺、他律與自律的統一的一個最具有操作性的思路是:在現實社會的生活中,在制度安排上盡可能讓更多的人參與制定各種社會規則,提供一個培育良好的規則意識和健全人格的社會環境,對于減低人們在網絡虛擬社會中放縱自己,濫用自由的可能性確有幫助。當人們在現實社會中有更多的自由和自我發展的機會時,也就是當人們對自由即自律有恰當的理解并對人的自我發展及其條件有更深刻的認識時,人們就會對既定的網絡道德規范達成共識并逐漸將其由外在規范內化為自己內心深處的道德準則,進而形成網絡道德社會層面和個體行為的良性互動機制。
相關論文查閱:大學生論文、工商財務論文、經濟論文、教育論文 熱門畢業論文
【淺論網絡虛擬社會道德構建的理論探討】相關文章:
淺論高校和諧班級構建的理論思考03-10
淺論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構建11-20
高校網絡道德教育的探討01-18
淺論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11-19
虛擬社會化進程中的青少年網絡03-29
淺論教師道德在社會道德結構中的特殊性12-07
淺談對網絡社會道德的幾點思考12-07
試論網絡道德與現實社會道德的互動關系12-07
淺論高校教學資源庫的構建03-10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