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關于高職院校音樂基礎教學必要性的探討
論文關鍵詞:音樂素質教育 音樂理論基礎知識 必要性
相關論文查閱:大學生論文、工商財務論文、經濟論文、教育論文 熱門畢業論文
論文摘要:音樂理論基礎知識在音樂素質教育中是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只是不同的課程所要求掌握的音樂基礎知識的程度不同。在高校開展音樂素質教育必須根據本校學生的知識水平特點確定適用的教材,恰當而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的音樂藝術修養,美化學生的心靈和情操的最終目的。
讓高校學生接受音樂素質教育是很有益的,這并不是培養音樂家的課程,而是豐富一個人的藝術修養的課程,音樂是最貼近最大多數學生的生活的藝術,尤其是歌曲,一直伴隨著他們長大。雖然事實上他們對這個伙伴卻又并不真正了解,但只要稍加指引,他們不用花費太多的精力,就能夠理解一定層次的音樂知識,能夠體會、理解一定范疇的音樂作品,并且有可能被這些作品所打動,從而使音樂在他們的身上產生良好的作用。
一、許多大學生誤認為音樂就是唱歌,而事實上,唱歌只是音樂的一個內容,音樂并不只是唱歌
原國家教委藝術教育主任趙諷于1990年在為蔣振環教授所著的《音樂簡明教程》作序時提道,對于大專學生音樂知識的水平之低感到無比痛心。“最近看到一個調查材料,某省在八百多大專學生中進行調查,其結果是很令人吃驚的:……,第二,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不熟悉簡譜,而粗通五線譜的不到百分之三;……,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是這種狀況,實在不能不使我們痛心疾首。因為從小學到高中,其中至少九年應該有音樂課,但是,竟然有這么多人連簡譜都不熟悉:……,那么這些在校的大專學生在大學之前到底接受了什么音樂教育呢?”與二十一世紀的小學生有很大的不同的是,目前在高校就讀的學生,也就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小學生,他們中的大部分在小學期間所受的音樂教育是很貧痔的,而在中學期間受到較完整的音樂教育的機會則更少。大部分學生在小學期間只上過唱歌課,老師唱一句,學生跟一句,至于音樂理論基礎知識就只能是非常簡單的了解。進入中學階段,課程任務更加繁重,升學率把老師和學生都壓得喘不過氣來,也就無暇顧及音樂教育了,在課堂上學唱歌也就變成了是很浪費時間的事,老師、學生和家長們都更愿意用這些時間去做數學練習。從這時起大多數學生所能接觸到的音樂就僅限于流行歌曲了。由于流行歌曲簡單、易學、并且隨時隨處都可以看到表演、隨時隨處都可以哼唱,且隨時隨處都能夠聽到的,這樣的學習當然也不需要什么樣的理論知識,即使是文盲、樂盲也能哼上幾句,加上每個人都有一定的音樂記憶力,因此學生們只要多聽幾遍就能學會唱了。就象野草一樣能隨處繁衍,但不一定對人是有利的。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環境使他們形成了這樣的一種觀念:音樂就是唱歌。除非家長、社會為他們創造條件,特意讓他們接觸音樂的其他內容,否則他們無可避免地會產生這樣的觀點。而家長、社會能夠讓他們接觸些什么呢?去交響音樂會聽現場演奏嗎?去看芭蕾舞劇嗎?(而目前社會上這樣的機會卻又是極少的,即使有也是極少數人擁有的),或者在家中經常播放各種體裁的音樂CD. DVD嗎?而很多家長自己都對這些音樂知之甚少,或者很少有時間和孩子一起欣賞這些音樂,更不用說為孩子播放這些音樂,引導他們欣賞了,如果家庭或社會能為他們提供較好的音樂環境,他們就有可能對音樂有比較完整的認識。否則他們都只能對音樂產生偏見,一方面無法真正了解音樂的豐富的內涵,另一方面,從音樂對人的素質所起的潛移默化的作用來說,流行歌曲也不可能代替音樂的其他形式。
二、掌握一定的音樂理論基礎知識是上好音樂素質教育的各種課程的基本條件
專業課程的重要性對于高校的學生是不言而喻的,但教育不應該偏食,應該提倡全人教育,不但要學習專業知識,還應該提高各方面的修養,因此各高校都陸續開設了音樂或美術選修課程,通過欣賞優秀的作品,來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音樂,不就是唱歌嗎?”,許多人都對音樂抱著這樣的偏見,他們對音樂知之甚少,大學生中也不泛這樣的觀念。其實,音樂每時每刻都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經意或不經意地環繞著,因為太普遍了,以至于我們可以充耳不聞。讓學生真正理解藝術,為學生開啟一扇從未發現藝術之窗,才是藝術教育的目的,藝術教育應該是面對每個人的,而不應該只是屬于興趣愛好者的。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了解音樂的真正內涵,怎樣才能讓他們更容易理解音樂作品,從而得到這種藝術的滋養和熏陶呢?要看懂一部文學作品,首先要識字,音樂作品也是一樣,要想欣賞音樂作品,首先要對音樂語言有一定的了解。
高職院校的音樂課程通常包括《音樂賞析》、《合唱與指揮》、《電腦音樂作曲》、《歌曲寫作基礎》等等,無論哪一門課程,都離不開音樂理論基礎知識,所以音樂理論基礎知識在音樂素質教育中是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只是專門的音樂理論基礎知識課程所要求掌握的程度較深,而其他課程所要求的程度較淺。以下從上述課程與音樂理論基礎知識的關系進行具體的分析和闡述。
首先,《音樂賞析》課程,是以欣賞音樂作品為核心,其教學目的不應該僅限于欣賞音樂作品,而是在引導學生欣賞音樂作品的同時教會學生如何欣賞音樂作品。在真正進入欣賞音樂作品的課程內容之前,若能用幾次課的時間讓學生接觸最基本的音樂基礎知識,能使這一課程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我國著名的作曲家、理論家高為杰教授在他編寫的教材《音樂名作賞析》中提到,在音樂審美系統中,音樂審美效應的實現質量,取決于作品質量、表演質量與欣賞質量這三個因素的配合關系。可以用公式E=C·P·A來表示,E指音樂審美效應的質量,C指作品質量,P指表演質量,A指欣賞質量。如果假設作品、表演和欣賞的完善質量指標為1,那么:E=1×1×1=1。審美效應也達到完善的質量。如果C, P, A三項中有一項的質量較差,審美效應的質量也將降低。舉例來說,如果聽眾欣賞水平較差,質量指標只達到0.5,那么,E= I×1 ×0.5=0.5。也就是說,即使音樂作品和表演都達到完善的質量,審美效應也不可能達到完善的質量。換句話說,在審美系統中,音樂欣賞者一學生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曲家將心中的情感通過音符等要素表現出來,如果欣賞者一點都不了解這些音樂語言,就很有可能出現“對牛彈琴”的尷尬境地。
可以肯定的是,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需要靠聽覺才能欣賞,正如馬克思所說:“對于不辯音律的耳朵說來,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譯本1979年版,第79頁)那么,如何才能有能辯音律的耳朵呢?首先,欣賞者要能夠對音樂中的音高、節奏、力度、音色等要素以及由這些要素經過組織而形成的調性、調式、曲調、和聲、復調、配器、曲式等音樂表現形式有較高的辨識力。
而這種辨識力的培養,必須建立在掌握一定的音樂理論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得以實現。例如,音樂的基本要素包括樂音、節奏、旋律、和聲以及音色。欣賞者應該了解樂音的音級,音程,調式理論體系中的大、小調音階,半音和全音等相關的知識;了解節奏的不同類型的強弱規律,以及在音樂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如三拍子的節奏具有舞蹈性,因此三拍子是舞曲較常采用的節奏型,而二拍子的節奏具有進行性,因而二拍子是進行曲較常采用的節奏型:了解和聲的形成,協和音程、不協和音程、協和和弦、不協和和弦、正三和弦等各種和聲類型的不同音響效果,不同色彩效果以及在音樂中所起的不同的作用等等。其他的音樂理論基礎知識如樂譜(五線譜和簡譜)是如何記錄音樂的,樂譜上所使用的音符的音高符號和一長短符號、調性和節拍記號,表情、速度、力度和反復、省略記號、裝飾音記號等各有什么樣的含義和作用等等。 學生掌握了一定的音樂基本理論知識,才有可能粗略地看懂音樂作品的的譜例,教師應該根據他們的水平讓他們視唱一些譜例,以便幫助他們更好地、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內在美和內在精神。如欣賞民族管弦樂曲《瑤族舞曲》時,可以視唱表現姑娘們歡快舞蹈的主題和表現小伙子加入舞蹈中時熱情奔放的主題,在視唱姑娘主題時,可加上打瑤族長鼓特有的節拍:X XX,邊打節拍邊視唱,使學生切身感受到民族音樂的韻味,同時要求學生要唱得輕柔,連貫,使他們感受這部作品的音樂所表達的意境。從而更易于理解這部作品,也就自然而然地喜歡上這部作品了.
第二,音樂理論基礎知識在《合唱與指揮))、《電腦歌曲寫作基礎》、《歌曲寫作基礎》等課程中扮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雖然并不是主要的,但卻是不可或缺的!逗铣c指揮》這門課程是以掌握一定的聲樂歌唱技巧、培養學生的集體美感為主要目的,除了要掌握一定的聲樂歌唱技巧以外,還必須看得懂五線譜和簡譜,這就要求學生掌握稍深一些的音樂理論基礎知識。不但要能夠看得懂五線譜和簡譜,而且還要能夠自己根據歌曲的拍號打著拍子視唱,并_且能夠富有表情地按照譜上的速度、力度等各種記號進行變化。
第三、教學中不應存在認為音樂理論基礎知識可教可不教的觀念。忽略音樂理論基礎知識的傳授的問題常常會發生在欣賞課和合唱課中,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教材選用不恰當,教師本身沒有意識到音樂理論基礎知識的重要性等等,首先從欣賞課來看,從教材這一方面來說,有的教材除了對樂曲的分析外,并不包含關于音樂理論基礎知識的介紹這一部分的內容.不同的教材是針對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學生而設計的,例如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交響音樂賞析新編》,雖然是高職高專規劃教材,但是其欣賞的范圍限于交響樂,并且內容的起點相對而較高,同時不包含關于音樂理論基礎知識的介紹。就說明這一教材比較不適用于音樂知識水平較低的學生。而更適合于用作教師的參考教材。而從教師這一個方面來說,有的教師本身就沒有意識到音樂理論基礎知識的基礎作用,認為只要按照教材上的內容,一個個音樂作品放給學生聽就行了,至于學生是否聽得懂那么多的音樂術語則不太關心。這樣的教學只能是表面的、效率很低的教學。其次從合唱課來看,有的教師簡單地根據合唱教材上課,認為一個學期里按照教材教唱了幾首合唱歌曲,教會了指揮手勢就是完成任務了。這也是非常不全面的。無論是欣賞課還是合唱課,這樣的教學都會造成學生對音樂的不理解,令他們覺得聽不懂這些音樂,或者產生“音樂就只是如此”的想法,認為音樂課本來就是這樣簡簡單單的,沒什么內容好學的。學唱歌的時候也只是跟著老師依葫蘆畫瓢,漸漸地就對音樂失去興趣了。結果,不但不能達到讓學生真正感受音樂的美,從而受到美的潛移默化的作用的最終目的,反而使學生將他們所不了解的音樂拒之于千里之外了。如果能在課程中接觸到能夠接受得了的音樂理論基礎知識,他們就有可能明白,音樂的很多東西都是他們所不了解的,并非只是唱唱歌而己。而他們所學到的一點點知識足以激發他們對音樂的更多的好奇,即使他們不可能成為音樂家,但他們也有可能更加認真地、熱情地上音樂課,也就能夠更好地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綜上所述,在學生的音樂理論知識水平不夠的情況下給學生上欣賞、合唱甚至歌曲寫作等課程無異于讓一個文盲欣賞小說、寫詩歌。也就是說,只有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特點確定適用的教材,恰當而有效的教學方法,掌握一定的音樂基礎知識,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的音樂藝術修養,美化學生的心靈和情操的最終目的。
相關論文查閱:大學生論文、工商財務論文、經濟論文、教育論文 熱門畢業論文
【淺談高職院校音樂基礎教學必要性的探討】相關文章:
高職院校聲樂教學模式的探討與思考11-16
淺談高職院校教學管理的建設03-07
淺談高職院校實踐教學模式改革12-12
高職實踐教學的基礎理論探討12-10
高職院校旅游電子商務教學探討11-25
淺談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探討11-16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