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音樂教育信息化
教學手段的信息化高職院校音樂教師要善于發揮高職院校學生喜歡動手實踐的優勢,圈定音樂作品范圍,由師生共同完成音樂作品的創作。那么,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如何實現信息化呢?
摘要:本文主要針對當前高職院校音樂教育信息化技術應用過程中創新能力的培養、音樂素養的培育、音樂教育資源的開發以及音樂師資隊伍的提升等,提出教學主體信息化技術應用與音樂教育實踐過程信息化的組合策略,探索“學(學生)+工(實踐)+教(教師)”三位一體的音樂教育模式,以呼應科學技術與人文藝術內涵協同發展的要求。
關鍵詞:高職院校音樂教育;信息化;教育資源
教育信息化是一種適應社會自動化生產特點,實施“專業教育+通識教育”形式的教育服務模式。信息化研究主要集中于價值及意義認識、網絡資源的建立模式、信息化技術的課堂應用等。音樂教育信息化是在音樂專業技能教育的基礎上融入現代科技元素,拓寬音樂教育信息來源渠道,提高音樂教育質量,以利于學生就業與社會需求的匹配。隨著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職業教育群體變得更加龐大,高職院校?“技能+學歷”的職業教育和本科“知識+技能+學位”的高等教育目標疊加共存,高校職業教育改革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現有技能人才供給與社會需求的匹配度,從而影響高等教育和高職教育的深層次結構。福樓拜曾言:“越往前走,藝術越要科學化,同時,科學也要藝術化。兩者在山麓分手,回頭又在山頂匯合。”①“科學審美與藝術審美之間的共同性與互補性,從20世紀以來進一步得到加強,越來越向著綜合化的趨勢發展。”②在學習已然跨越時空障礙,突破學校圍墻之際,高職院校音樂教育教學過程、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等的信息化實踐,是呼應科學技術與人文藝術內涵協同發展的重要課題。
一、信息化發展及趨勢
1997年教育部批準包括清華大學在內的幾所大學作為我國現代化遠程教育的試點單位;《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1998)對推進教育信息化做出了明確部署;隨后不久,教育部又制訂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對推進我國教育信息化進行了全面安排。隨著各式應用程序、開放式課堂、翻轉課堂、MOOC等的興起,對數字時代的學生而言,學習環境已不限于有形的學校,而由早前的教室學習發展到行動學習,以至于無所不在的媒體學習。當下,對音樂教育信息化的學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音樂信息化網絡資源的建立、音樂教育信息化意義及展望、音樂教育信息化手段的課堂應用。研究主要指向高等學校和專業音樂院校的信息化應用意義、技術手段以及信息化資源的建立等。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對音樂教育的實施缺乏系統規劃,音樂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顯得混亂,多以欣賞課為主,課程內容單一。同時,大部分學生沒有接觸音樂的機會,也不重視音樂課的學習。此外,音樂教師比率嚴重不足,大部分音樂教師信息化意識和信息化手段的教學運用均有待提高。中國當代教育家魯潔教授認為,教育具有謀生的外在目的和自我創造、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內在的目。③通過對我國23個省、4個直轄市、5個自治區以及2個特別行政區高職院校音樂教育信息化的網絡調研可以發現,絕大部分高職院校的網絡建設都不規范,也沒有關于音樂教育的板塊,尤其是信息化技術在高職院校音樂教育中的應用更是匱乏。美國航空工業計算機輔助訓練委員會在很早以前就設計了計算機管理教育的相關標準,美國國防部也提出了能夠實現課程共享的對象參照模型,意大利、希臘、荷蘭等國也都在提出自己網絡教育的標準化方案。④在音樂教育的新技術應用方面,發達國家采用較為先進的設備來輔助音樂教學,教師與學生之間通過網絡共享信息資源,這已成為其普遍的教育模式。從世界范圍的科技發展動態來看,信息化教育時代已不可阻擋地向智能網絡數字時代轉變,以更好地發揮高等教育對社會的重要作用。
二、高職院校音樂教育信息化的價值體現
(一)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互聯網+”模式有利于整合地區的創新創業要素,搭建為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服務的大平臺,引導更廣泛的社會資源支持創新創業,促進科技與金融緊密結合,培育新的產業業態和經濟增長點,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深入推動科技創新和全面創新。高職院校音樂教育信息化為學生提供了接觸信息化應用的豐富渠道,使他們可以詳細了解信息技術的應用價值、路徑和環境。例如,在全國大學生“挑戰杯”活動中,已有學生依托“互聯網+”模式嘗試音樂創作的商業化。由此可見,通過音樂教育的信息化技術應用,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強化音樂文化素養,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長期以來,在職業教育中,人們“更多關注個體生存所必須的勞動技能,而忽略了人類品質、內在精神的培養,忽略了對于作為社會中的人的更廣泛、更深層次的理解”。⑤“中國大陸每年城市新增就業人口1200萬人,但高級技術工人僅占技術工人總數的3.5%,而發達國家一般達到20%-30%。我國大陸平均每個勞動者創造的國民生產總值只有西方發達國家的2%-4%;而發達國家卻高達60%-80%。”⑥由于我國高職院校過度重視技能教育,學科單一,由此培養出來的學生整體素質不高,高級技術工人嚴重缺乏,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并未產生更高的勞動價值,這顯現出職業教育專業培養和學科設置的缺陷。因此,要以高職學生喜愛的藝術作品為突破口,利用信息化技術引導學生關注精神層面的文化教育,開闊藝術文化視野,以學生探究式學習和研究為中心,以網絡資料庫、電子期刊與網絡互動式學習平臺為手段,探索“學(學生)+工(實踐)+教(教師)”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這樣既重視學生回歸現實生活的顯性職業教育,又重視學生面向終極生活的隱性職業教育,可使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個性潛能得到均衡發展,從而實現價值創造的大幅提升。
(三)開放教育資源平臺,擴大學生受眾群高職院校學生的文化基礎相對較弱,受地區差異、家庭背景、經濟收入等影響,入學前缺少藝術熏陶機會,音樂文化素質普遍不高。高職院校的重心放在專業技能的培養上,進而導致學生綜合素質不高,未來的職業發展潛力受限。藝術與科學是相互補充、促進的關系,音樂教育中信息化技術手段的運用有利于激發學生精神世界中的理性因素與非理性因素,是培養適應現代信息化社會所需創新型人才的必要前提。音樂教育信息化手段的運用可以彌補學校音樂教育資源的不足,引導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自我藝術教育,幫助學生通過各種網絡平臺了解世界文化藝術的前沿信息,學會判斷藝術文化的優劣,從而提高自身專業能力。
(四)拓展教學資源,縮短師生間教學互動距離Prensky將當今數字時代的學生定性為“數字原生群體”,而其指導教師則被稱為“數字移民群體”。這是因為指導教師大多數生長于傳統時代,為了適應社會生存和職業發展,他們需要不斷靠近并學習信息化技術手段。高職院校的音樂教師是否善于運用網絡資源和數字媒體進行教學,是否善于通過信息平臺與學生共同學習,是否善于借助信息資源跨越學科領域,都將成為衡量高職院校音樂教師水平的重要評價指標。實踐表明,高職院校音樂教師正面臨三個問題:一是在教學方面,不少教師設計的課程內容單一,以音樂欣賞課為主,缺少參與體驗;二是在科研方面,音樂教師對科技成果的應用及知識體系的構建缺乏追求,科研意識不強;三是在師資隊伍方面,不少學生因為師資隊伍配備的差異而導致學習積極性受挫,學習心態失衡,學習效果很不理想。對此,只有通過搭建音樂教育信息平臺,充分發揮信息網絡平臺的輔助作用,讓高水平的教師通過網絡傳遞知識和技能,才能使高職院校學生有更多機會享有優質的教學資源。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與勞動力市場的實際需求是脫軌的,教學培養體系也不適應職業教育的發展。音樂可以激發靈感,培養人們的想象力,并傳遞人文知識。為使學生的非理性因素得到激發,應從音樂素養培育、教育資源開發、師資隊伍提升等方面入手,通過信息化平臺拓寬隱形教育的傳播渠道,通過網絡資源豐富隱形教育的供給內涵,最終有效提升高職院校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三、高職院校音樂教育信息化實施路徑及提升策略
在當今科技時代,音樂教育工作者不能僅滿足于已有知識結構和傳統做法,而應緊隨科技進步,不斷提高自身信息化能力和水平,靈活運用圖形、動畫、聲音、視頻等手段豐富教育資源,設計并完善高職院校音樂教育信息化的實施路徑。
(一)教學主體的信息化技術應用
1.學生的信息化學生的信息化,即高職院校學生的信息化管理。當下,知識和創意越來越成為發展的核心力量,香港大學教授程介明曾說:“后工業時代要培養具有創造性,有團隊精神,能夠應變,善于探索,隨時隨地準備學習新的知識,可以自如地跨越專業、跨越文化的人才。”⑦因此,要建立音樂學習的電子檔案,將上課視頻、演出、社團活動等藝術實踐都匯總到學校音樂教育的網絡平臺上,這樣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自己的音樂學習過程一目了然,對其他學生也是一個觸動,從而引導大家投入到音樂學習的潮流中。通過音樂教育的網絡平臺,學校能夠準確把握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及其藝術興趣,進而營造全校性的藝術學習氛圍。
2.教師的信息化一是教師思想意識的信息化。不可否認,不少高職院校音樂教師的教學目標都十分模糊,不能根據學生的音樂基礎和特點合理調整教學內容與手段,只會生搬硬套其他高等學;驅I音樂院校的音樂教學模式進行單一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因此,高職院校音樂教師應利用多媒體資源把脈市場需求,面向市場、面向社會、面向未來,準確確立培養目標,把握人才成長規律,并整合學校、社會及家庭信息資源,培養信息化社會所需之有理想、懂合作、善創造,且富有實踐能力的學生。二是教師個人資料的信息化管理。要對教師的專業背景、科研進修、教學實踐等進行信息化管理,全面把握教師專業水平的提升動態,做好教師的職業規劃,并根據學校和社會需要,及時優化師資結構,整合教師資源,開發實用課程。應該說,精細、高效的教師個人資料信息化管理,有利于高職院校音樂教學質量的提高。
3.教學手段的信息化高職院校音樂教師要善于發揮高職院校學生喜歡動手實踐的優勢,圈定音樂作品范圍,由師生共同完成音樂作品的創作。如教師可讓學生用手機、錄音機到實習工廠、校園和大自然中錄制聲音,然后運用聲音編輯軟件進行處理,經過剪接、組合與編輯創作,并配合學生生活場景,制作音樂短片,在學校音樂平臺上播放。這既克服了高職院校音樂教學設施不健全的缺陷,也彌補了高職院校音樂師資匱乏的短板,有助于學生學習音樂創作規律,切身感受音樂情感,積累音樂基礎經驗?梢姡魳方逃男畔⒒夹g能夠助推高職院校學生創新、協調、敬業等能力的形成。此外,還可運用多模式信息化設備,打破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的時空界限。當代音樂教育可以利用的信息化手段有錄音錄像設備、文字處理軟件、掃描儀、影音分享網站、評量規準網站、自動伴奏軟件、數字調音器、在線音樂詞典、打譜軟件、維基網站等。高職院校音樂教師可以借鑒專業音樂院校“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把要教授的部分內容制作成視頻和音頻,要求學生課外觀看,將課堂時間用于問題的解答與衍生問題的討論。還可利用信息化手段設計MOOC、微格音樂課程等,以提高學習效率。通過專題資源平臺的建立,成立實體學習小組和虛擬社區小組,以提高學生的探究式學習能力。通過靜態學科資源平臺的建立,開展聲樂專題、鋼琴專題、器樂專題等活動,以提高教育資源的共享率。通過建立資源管理數據庫,實現音樂教育信息簡單、便捷、高效、安全的交流。
(二)音樂教學實踐過程的信息化
1.教學實踐的信息化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實踐環節非常重要。因為音樂教育的基礎是對音樂體驗的記憶和對音樂情感的感受,是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參與到音樂中,以實現音樂機能與音樂靈感的聯動。因此,教師要利用現代媒體資源,將音效、畫面和文字同時展現在學生面前,使視覺、動覺、聽覺聯動,通過神經通絡傳遞給大腦,借助已有經驗實現新的音樂知識的深入學習和領悟,并在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借助信息化技術加以完成。課中,利用信息化技術實現課程內容聲、視、動的3D模式呈現;課后,利用信息化平臺批改作業并分享資源,拓展學生的藝術視野。
2.藝術實踐的信息化高職院校的藝術實踐主要是指社團活動,與音樂有關的社團包括器樂團、合唱團、劇社、通俗演唱組合等。高職院校學生的音樂水平大部分是通過藝術實踐活動而提高的,因此,音樂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藝術實踐時,可使用信息化技術,以彌補學,F有條件的不足。學?山⒁魳沸畔⒒W絡平臺,把與音樂活動相關的藝術實踐資料上傳到網絡平臺,為參加活動的學生留下成長記錄,也為其他學生的交流學習提供資料,為學生的自我表現和創造提供平臺。此外,還可以通過網絡將本校不同專業或本國相近學校的學生匯聚到一起,共同完成虛擬聲樂作品,激發其學習熱情,培養其創新和協作意識。例如,教師組建學校樂隊就可使用智能手機的“隨身樂隊”APP軟件來完成,加上GarageBand分軌功能,指導學生分別負責弦樂、管樂部分樂件,加上鼓等節奏部分,從而組成i-band樂隊,只要夠規模,效果還是很震撼的。再如聲樂合唱團也可借鑒美國作曲家惠特克的虛擬合唱團計劃,利用網絡將世界各地的人連結在一起,完成合唱團的國際化設想。
(三)高職院校音樂教育信息化的提升策略
信息化技術是適應自動化生產方式而產生的,伴隨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而逐漸向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等方向轉化,以適應現代智能生產流程與管理信息決策。目前,在高職院校音樂教育信息化的實踐過程中,必然要求盡快尋求信息化的提升策略,以適應教育與技術的協同快速發展。針對音樂教育專業的特點,筆者提出如下信息化提升策略。
注釋:
1、周昌忠編譯:《創造心理學》,中國青年出版社1985年版。
2、龐學光:《一個理想的教育世界——學校教育哲學導論》,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3、魯潔:《通識教育與人格陶冶》,《教育研究》1997年第4期,第16-19頁。
4、王鵬:《基于WEB藝術教育資源管理平臺開發》,電子科技大學2010年碩士論文。
5、程介明:《教育問:后工業時代的學習與社會》,《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年第4期,第5-14頁。
【高職院校音樂教育信息化】相關文章:
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精選11篇)01-29
高職院校信息化現狀分析11-24
加快高職院校檔案信息化建設的設想11-18
高職院校教務檔案信息化管理探索02-25
高職院校學風建設02-26
高職院校教學管理02-26
高職院校中的創業教育11-24
高職院?荚嚫母锾轿11-24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