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職業勝任力的MBA教學培養方法研究
論文摘要:MBA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具備職業經理人的素養和職業勝任力。簡單依靠課堂知識傳授無法實現MBA的培養目標。本文對構建基于勝任力的MBA培養模式進行了介紹,進而就PBL模式在MBA職業勝任力培養中的實踐進行了探討。
論文關鍵詞:MBA教學培養模式;職業勝任力;PBL
一、MBA的培養目標和我國目前存在的問題
國內外研究普遍認為,MBA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職業經理人,因此,MBA教育本質上是職業教育和培訓。既然是職業教育,貫穿整個MBA教育的就不僅僅是理論知識,還應對MBA學生所必須具有的職業經理人素養和勝任能力進行職業化訓練。1991年我國第一批9所院校獲準試辦MBA教育,截至2012年全國共有233所院校開辦MBA教育,培養了10多萬管理人才。經過近20年的實踐,我國MBA教育獲得了巨大的發展,但仍然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據2006年4月《商業周刊》對中國公司和在華跨國公司的173位招聘人員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大多數受訪者給中國MBA畢業生打了中低分,素質良好或優秀的比率不到20%。中國目前的MBA教育仍然處于傳統的課堂教學和服從權威的教育體制下,這種培養模式最大的問題,是MBA學生沒有機會基于問題進行探索、反思和自我建構,因此也難以培養出善于決策、敢于決策的經理人,無法真正提高MBA學生的職業勝任力。因此,探索以提高MBA職業勝任力為目標的教學培養模式,具有緊迫而現實的意義。
二、基于勝任力的培養模式是MBA的改革發展趨勢
1.MBA培養模式的變遷。
從全球范圍來看,MBA的培養模式經歷了三個階段。早期的MBA教育處于探索階段,整個美國沒有公認的MBA課程設置標準,各個商學院的培養模式各自為政。美國大學商學院聯合會(AACSB)在1965—1985年問修訂了MBA的課程設置標準,主張根據企業的各種職能來組織教學,重點應強調培養分析和解決管理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系統地發展其他方面的能力。自此以后,MBA的課程體系和培養模式基本趨于穩定,成為美同乃至全球通用的課程體系和培養模式。20世紀90年代后技術進步加快,國際競爭加劇,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發展帶來了企業管理模式的革命,這使得社會和企業要求管理人才不僅要具有專業理論知識,還要具備勇于創新、敢于競爭、善于合作、關注責任與道德等綜合素質。歐美MBA領域再次掀起了培養模式的變革。此次的變革的特點是:加強課程整合,強調學生的自我建構;重視對學生的交際能力、領導能力、合作能力等“軟技能”的訓練,強調解決管理問題的綜合素質的培養;更重視管理創新能力的培養,強調基于管理實踐中問題的研究性學習。據此,哈佛大學商學院提出MBA培養目標是,MBA學生須擁有“創造性地思考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綜合能力、團隊精神、企業家精神等技能”。
2.我同MBA培養模式的改革。
我國對近年來我國MBA教育的培養模式也在致力于與國際接軌。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人民大學等知名院校為代表的一大批MBA培養院校,紛紛開始進行MBA教學培養模式改革。清華大學2008年率先進行培養模式改革,將第一年的兩個學期分為四個模塊。第一模塊包括管理溝通、領導與團隊等軟課程,強調學生的自我認知和自主構建。第四模塊是“整合性實踐課程”,學生組成六人團隊,在教師的指導下演練真實項目,完成課程報告并做小組演示,強調基于問題和項目的研究性學習(PBL模式)。同時清華大學采用綜合案例分析報告取代了傳統的畢業論文。綜合案例分析報告要求學生深入一個企業,研究一個具體的管理問題,寫Ⅲ一個具有分析意義的案例,以達到綜合訓練的目的。人民大學2009年也啟動了旨在創新培養模式的“SAIL”計劃,包括理念塑造、行動導向、國際視野、自主建構四個方面,強調創造性解決問題的導向。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前身為中國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在MBA的培養過程中,運用PBL理論增加了一項實習環節,學生以組為單位,給一些知名大企業做專項調研,并最終為企業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通過這一項目,學生不僅可以幫助企業解決面臨的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同時可以加深企業和學生之間的相互了解,為開發潛在的就業機會創造了條件。在最后解決方案的提交答辯會上,審查的不僅有學校的老師,還有被調研公司的總裁,他們在實用性、關聯性、重要性等實踐操作方面打分。中歐管理學院在項目開辦之初,就使用了項目教學法。當時第一屆的MBA學生被分成六個小組,每組固定到一個北京的企業,歷時兩年,定期下廠,全面剖析這個企業。期間又分為三段,第一段是全面審計階段,利用所學到的理論對企業進行全面調查;第二階段為咨詢階段,找出企業的主要問題,提出改進意見;最后為實施階段,幫助企業具體改進提高,并驗證提出的辦法是否有效可行。每組學生在2年的時間里要寫出6至8份的實習報告,下廠與寫報告占全部教學時間的j分之一,成績也占三分之一。中歐的PBL培養模式獲得了學員的高度評價。
三、基于PBL的培養模式
在MBA勝任力建構中的討論“基于問題解決的探究性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簡稱PBL)是基于現實世界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方式,1969年由美國的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麥克馬斯特大學首創,旨在解決教學中的理論和實踐能力培養脫節問題。該模式后來進一步發展出了“基于項目活動的研究性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和“基于任務的研究性學習”等模式,在國際知名商學院的MBA培養中被廣為運用。PBL將學習與更大的任務或問題掛鉤,使學習者投入于問題中;它強調把學習設置到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景中,通過學習者的自主探究和團隊合作來解決問題,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國內外MBA的教育實踐表明,PBL模式對提高MBA的職業勝任力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這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但我國關于對PBL培養模式在MBA勝任力構建過程中的實踐探索仍然較少。本文將基于PBL的培養模式在MBA勝任力建構中的實踐特點進行歸納,以資借鑒。
1.運用PBL方法能夠有效組織課程案例教學。
MBA課程體系主要包括基礎理論課程、工商管理職能課程、工具技能課程等。案例教學的起點應當是基于問題的探索分析。目前哈佛、諾頓等商學院普遍使用全案例教學,將MBA學生置于大量貼近企業實際的問題情境當中,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團隊討論、教師引導,切實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思維,進而提升MBA的決策能力。而缺少問題引導的案例教學,則可能成為一種模式推廣,背離了案例教學的初衷,也無助于職業勝任力的培養。
2.運用PBL方法能夠切實提高學員的“軟技能”和綜合素質。
長期以來,諸如領導力、溝通能力、人際關系技能等等“軟技能”被認為是與生俱來、無法傳授的,因此也不能通過學校的培養而提高。近年來,為了適應時代的變化,美國許多商學院增設了“軟”課程,以培養學生的交際、合作、領導、創業創新等能力,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關鍵在于激發MBA學生的自我探索和自主建構。PBL教育模式通過利用MBA學生來源廣泛、專業背景復雜的特點,通過團隊活動與軟課程的有效結合,激發學生對人文、倫理、溝通、領導力等軟技能的思考和團隊活動中的自我建構,形成職業經理人所需具備的綜合素質。
3.通過整合性實踐性環節實現PBL的培養目標。
長期以來,MBA教育把核心課程按組織中的管理功能進行劃分,受到了大量批評。原因之一就是,學生無法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建構,只能分模塊進行理解和探究,而現實世界的問題永遠都是整合的、系統的而不是分區的;诖,整合性實踐設計作為解決方案應運而生。整合性實踐,相對于專門為各門課程設計的案例而言,將問題置于現實的環境中,通過承接企業真實的項目,發現真實的問題,提出真實可行的方案,從而實現對MBA系統知識的整體建構。整合性實踐課程已成為PBL模式在MBA教育中最為深入的實踐,MBA學生通過在真實、復雜、不確定的環境下解決問題獲得勝任崗位要求的寶貴的先前體驗,通過自我建構將其內化為思維模式和崗位勝任力能力。
參考文獻(略)
【淺談職業勝任力的MBA教學培養方法研究】相關文章:
MBA培養模式與勝任能力研究12-10
基于勝任能力的MBA培養模式探討12-10
關于基于勝任能力的MBA培養模式的探討12-06
職業能力培養的高職院校教學方法創新研究12-03
淺談基于勝任力模型的企業組織生涯管理策略11-22
淺談職業教育中的教學方法與教學藝術11-17
知識員工勝任力評價指標研究現狀及對策建議11-24
簡析基于勝任力的商場營銷員的職業素養12-09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