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思想政治理論課精致化教學探究論文
一、實現“精致化”教學的重要意義
“精致化”是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新理念。思想政治理論課“精致化”教學就是融合人本思想和科學思想,重視學生個性發(fā)展,以成長成才為最終目標,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和環(huán)節(jié)的細致化,追求教育質量的提升,發(fā)展積極向善的教育理念。
1.有利于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的融合。
“精致化”教學打破只注重知識輸送的教學方式,其核心思想是“為實現每個個體全面和諧的發(fā)展”,注重教育資源的最優(yōu)整合、多種手段的綜合運用。
2.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精致化”追求在于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發(fā)揮教育的主體精神,充分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最大限度地從大學生個體成長的微觀角度出發(fā)施以關懷。
3.有利于提升教育者的教學科研能力并優(yōu)化教師隊伍建設。
“精致化”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須加強科研能力,改進和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不斷增強了解學生、管理學生、服務學生和處理各種突發(fā)事件的能力,成為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領路人”和“導航員”。
二、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精致化”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學內容空泛化。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注重理論說教,缺乏對實踐的認知及對現實的理解,教育內容過于形式化、空泛化。
2.教學目標理想化。
現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存在如下問題:一是目標缺乏層次性和針對性;二是教育目標傾向政治化過于嚴重;三是教育目標忽視情感培養(yǎng)。
3.教學方法簡單化。
目前思想理論課教學方法存在諸多問題:一是總體上仍然未擺脫被動灌輸為主的傳統(tǒng)模式,忽視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二是過于注重理論灌輸,重道德認知輕道德實踐、重課堂教學輕生活體驗、重形式輕實效;三是顯性教育方式往往帶有被動性和灌輸性,忽視隱性課程建設。
4.教學評價形式化。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知行合一”。道德修養(yǎng)必須有一定理論知識的習得和獲取,但道德認知并不等同于道德認同,更不等同于道德行為能力。在實踐中,現有教育評估體系存在缺陷,尚不完善,在一定層面上制約著對大學生日常品德行為的把握和指導。評價中更多是以知識考核為主,思想政治實踐活動、道德品行養(yǎng)成尚未真正納入德育課程考核體系。
5.教學動機功利化。
當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現出功利化、工具化的價值取向:忽視個體發(fā)展功能和享用功能,片面強調社會現實發(fā)展需要的工具性功能,以德育服務、服從社會現實需要來掩蓋或遮蔽德育的本體功能和終極目標。
三、實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精致化”教學的有效路徑探析
1.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主體的“精致化”追求。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主體在自我理論素養(yǎng)體系中要完成以下基本緯度的建構。其一,向哲學要高度。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具備一定程度的哲學素養(yǎng)。教師的哲學素養(yǎng)實為教師在教育實踐中運用哲學的能力,是對哲學知識、哲學思維能力和哲學思維方法高度綜合運用的結果。其二,向史學要深度。教師承擔著人類傳道授業(yè)解惑的重任,教學工作的綜合性和特殊性決定了教師必備的能力素質中重要環(huán)節(jié)在于史學素養(yǎng)。其三,向前沿學科要新度。高校教師是一群在思想上、學術上均有一定造詣的特殊人才,他們應該有博大的知識層次,廣泛的知識結構,對前沿學科的觀察力敏銳,能夠準確地把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能夠在某些領域表達自己獨到的見解,并能夠把多種學科知識交叉滲透,從而在教學科研過程中能有力地促進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其四,向相鄰學科要廣度。掌握精深的專業(yè)知識和廣泛的其他學科知識“博學而篤志”,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讓學生聽了老師的講課如沐春風豁然開朗,是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其五,追求自我創(chuàng)新度。大學教師在教育創(chuàng)新方面,主要應做到教育思想的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的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創(chuàng)新。
2.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客體的“精致化”培養(yǎng)。
作為接受教育的客體,當代大學生更要接受全面的、精致化的教育,以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質。
其一,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不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更應該具備:
第一,健康的人格、十足的信心、堅強的意志、明確的目標等;
第二,積極的創(chuàng)新思維,富于探索精神,勇于突破常規(guī)和定式思維;
第三,要有良好人際溝通能力、學習能力、自控能力、自我激勵能力、自立能力等;
第四,頑強的社會適應性,學會觀察環(huán)境,學會變通。
其二,頑強的意志力。教師必須善于深入了解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耐挫折能力、抵抗誘惑的能力和克服困難的能力,這是德育能否達到內化從而取得實效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其三,不斷進行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個體根據社會要求和自我發(fā)展需要,在教育者引導下或外在環(huán)境作用下,通過主客體的分化,把自我作為教育對象,通過自我認知、自我激勵、自我調控、自我實現等過程,實現教育內容的內化和教育行為的外化,以提高和完善自我整體素質的活動過程,也就是培養(yǎng)大學生提高自我學習的能力、道德踐行的能力、自我修養(yǎng)的能力。
其四,加強自我接受能力的提高。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能力主要表現為:認識能力、選擇和調控能力以及踐行能力。認識能力強的學生能夠客觀公正地作出判斷和評價;調控與選擇能力強的學生能對一些道德要求生發(fā)強烈的欲望和深刻的情感,產生積極接受的愿望與情感體驗;踐行能力強的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時刻對自己的言行進行反思和省察,使正確的選擇與正確的行動統(tǒng)一起來,從而滿足自身的發(fā)展需要。
3.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過程的“精致化”發(fā)展。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過程中有效把握其實踐性,實現課堂教學轉向現實生活的實踐性教學體系,讓學生將理論知識融會到現實生活中去,在實踐中鞏固認知、加強體驗從而轉化為行為。
其一,增加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通過設置與生活實際貼近的德育情景,把理論解說和教學實踐活動有機地結合,在實踐中指導學生對具體的生活情景進行自主的選擇和判斷,以便于學生能很快將道德認知轉化為道德行為。
其二,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校園文化活動是以學生為主體的第二課堂,最大限度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意識,滿足其自尊需要和歸屬需要。
其三,加大社會實踐力度。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如志愿者活動、勤工儉學等。使學生了解社會、感悟人生、增強社會責任感等,自覺培養(yǎng)高尚的品德素養(yǎng)。
其四,建立以實踐為基礎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評價體系。把學生的操行表現和社會實踐等情況也納入思想政治教育評價,不僅在理論上進行考核,也要對學生的生活表現、社會實踐等進行測評,以激勵學生投身德育實踐。
4.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內容結構的“精致化”構建。
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內容結構的“精致化”要完成兩個根本性轉變:
一是完成教材體系向能力素質體系的轉變;
二是要完成由知識理論體系向信念體系的轉變。因此要構建與“精致化”教學相匹配的學科內容結構。
其一,徳智平衡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不僅應注重大學生對知識的認知與積累,更要關注大學生們德性的培養(yǎng)與踐行。
其二,情感體驗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為了全面發(fā)展的人,它是一個關注人的情感,關注人性完善和人格健全的過程,體悟生命之美好、體悟親情之偉大、體悟友情之恒久、體悟愛情之純美。
其三,學習創(chuàng)新教育。學習的最高境界在于不斷超越與創(chuàng)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在于學生創(chuàng)新品格的培養(yǎng),優(yōu)良的創(chuàng)新品格是創(chuàng)新能力的催化劑。
其四,行為規(guī)范教育。自然之道、社會之規(guī)需要人人遵守。
角色包含著規(guī)范要求,規(guī)范要求又包含著“應該”對“能夠”的制約。人若是不受“應該”的束縛,就會在其“能夠”的范圍內無所不為。因此,在“能夠”中應有規(guī)范限定,在“應該”中會有角色要求。其五,意志升華教育。青年大學生應具有主動支配自己行為并使之符合社會發(fā)展目的的意志品質。這種意志品質的培養(yǎng)能使大學生堅定自己的行為方式,克制自己的情感。
5.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方法的“精致化”運用。
其一,情感體驗法。情感體驗的實現途徑有:
一是創(chuàng)設多種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情感;
二是積極參與實踐活動,推進學生情感;
三是增強教學趣味性,培養(yǎng)學生情感;
四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增強學生情感。
其二,心理引導法。就是根據大學生接受教育的心理特點,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對他們進行有意識、有目的、有針對性的疏通和指導,使其發(fā)揚優(yōu)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引導可以從如下幾個方法入手:
一是說服引導;
二是激勵引導;
三是實踐引導。
其三,隱性滲透法。隱性教育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隱性滲透的途徑有:
一是注重發(fā)揮各學科的德育滲透作用;
二是注重利用校園學術氛圍、文化氛圍、生活氛圍等人文環(huán)境中的隱性德育;
三是教師的身教與言教相結合;
四是注重利用大學生社會實踐中的隱性德育資源。
其四,社會實踐法。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可包括:
一是軍訓,培養(yǎng)大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克服困難的意志;
二是社會調查,使大學生通過廣泛接觸人民群眾,了解國情、民情,進而激發(fā)艱苦奮斗、奮發(fā)圖強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社會責任感。
三是組織學科專業(yè)和學術研討,使大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加深對專業(yè)知識的理解,增加對學科技術價值的積極情感體驗。
四是開展科技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大學生對科學技術的興趣和愛好;
五是參與社會服務,豐富大學生的人生經歷;六是建設校外基地,為大學生經常性地開展實踐活動提供保證,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為學生走向社會做好準備。
【思想政治理論課精致化教學探究論文】相關文章:
關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媒體教學論文12-02
小學數學教學探究論文11-09
工程管理信息化應用模式探究論文11-21
高中歷史教學探究論文03-31
淺論教學策略在信息技術理論課中的探究03-13
電力工程信息化下的審計標準化探究論文11-12
酒店管理專業(yè)理論課程教學模式論文11-14
探究式教學下數學教學論文參考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