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功利論、道義論與馬克思主義倫理學
故此,先從道義論與功利論講起。
一、日常生活中的功利論與道義論
何為功利論、何為道義論
何謂功利論?功利論作為一種道德理論,它主張人的行為道德與否,看行為的結果。凡行為結果給行為者及其相關的人帶來好處,或帶來利大于弊的行為,則是道德的,否則就是不道德。
當代美國道德哲學家弗蘭克納給功利論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他說:“功利原則十分嚴格地指出,我們做一件事情所尋求的,總的說來,就是善(或利)超過惡(或害)的可能最大余額(或者惡超過善的最小差額)”(引文加重點為原作者所加)!斑@里的‘善’與‘惡’,是指非道德意義上的善與惡!保ㄗⅲ海勖溃莞ヌm克納:《善的求索》,遼寧出版社1987年版,第73頁。)功利論又分行為功利論與規則功利論。所謂行為功利論,是說不依據規則,而是根據當下的情況,決定行為,只要它能夠帶來好的效果便是道德的。規則功利主義是依據規則能夠帶來好的結果的行為即為道德行為。
道義論。道義論與功利論相反。它主張人與行為道德與否,不是行為的結果,而是行為本身或行為依據的原則,即行為動機正確與否。凡行為本身是正確的,或行為依據的原則是正確的,不論結果如何都是道德的。恰如,弗蘭克納所說:“道義論主張,除了行為或規則的效果的善惡之外,還有其它可以使一個行為或規則成為正當的或應該遵循的理由—這就是行為本身的某種特征,而不是它所實現的價值!保ㄗⅲ海勖溃莞ヌm克納:《善的求索》,遼寧出版社1987年版,第31頁。)
道義論亦可分為行為道義論與規則道義論。所謂行為道義論,是說不一定有什么規則,只要行為本身是合乎道德的,那么行為就是正當的。規則道義論是說行為遵循的規則必須是合乎道德的,否則便不是道德行為。
功利論和道義論是支配人們行為的兩種不同的道德觀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支配其思想與行為的道德原則,有功利論,也有道義論。只要仔細觀察、研究人的生活就不難發現這個道德真理。
例如,人們經常思考:做某件事值得不值得?做某件事合算不合算?人們也常說:“兩利相衡取其大,兩害相較取其輕”;蛘吒嬲]朋友,不要占便宜,“占小便宜、吃大虧”。凡此種種說明人們在當下的思想與行為是在功利論道德意識支配下采取的。簡言之,利益、功名支配人們的行為。
人的行為、思想,包括對未來的預測、企劃,受功利論道德觀念支配,這是毫無疑問的,并且是大量存在的現象。
但人的思想、行為是否完全如此呢?不是。人的思想、行為也常常受道義論的支配。
例如,人們稱道:“見義勇為”是好樣的!某人對他的朋友說,“您做這種事太缺德了”(如與朋友的妻子同奸)。諸如此類,說明人的思想行為是在道義論的支配下活動的。簡言之,理想、信念支配人的行為。
以上是從指導人們的思想、行為上說的。我們再從評價人的思想、行為上看功利論、道義論,也是同時并存、交替使用的理論與方法。
例如,當人們議論某人做某事是“落井下石”或“火上澆油”時,顯然是功利論的道德評價。
又如,當人們說:“某人居心不良,用意不善”,或“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時毫無疑問,這是一種道義論的評價。
不論人們意識到與否、自覺與否,兩種規范倫理觀同時并存,每時每刻都在支配人的思想與行為,并評價人的思想與行為,不過時而是功利論,時而是道義論而已,有時同時并用。功利論與人們的物質需要、物質生活相關。道義論則與人們的心理需要、精神生活相關。從人們的道德生活看,兩種規范倫理學具有同等的價值,同等的意義。有一付楹聯可作為佐證:“百善孝為先,原心不原跡,原跡貧家無孝子。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無完人”。
人們在生活中不能脫離功利論,也不能脫離道義論,那么它們為什么會如此這般的伴隨著人們的生活呢?
我們先討論一下,功利論與道義論的特點,然后接著再討論人為什么會有這兩種道德行為準則。
功利論與道義的特點
功利論有三個特征:一是注重思想、行為的績效、效果或結果,不計較行為的動機,或不大注意思想端正與否、動機純潔與否,只要有好的效果,就可以了。二是在行為前權衡,比較,計算利弊得失,不合算的事,吃虧的事不干。三是立足于個人,推衍到他人與社會。追求個人的功名利祿或幸福是根本的,為此,不得不顧及他人、社會大眾的益利或幸福。
道義論同樣也有三個特征。一是注意行為本身、或注意思想、動機(即行為依據的原則),不關心思想、行為的后果。二是不計算,不考慮思想與行為的后果對自己會怎么樣。三是道義論不是立足于個人的利益,而是立足于全社會的人民大眾的長遠的或根本的利益。以上各有三個特點,這就是它們的區別。
總之,功利論帶有自發的、本能的傾向,甚至不經學習,就可以掌握的;道義論則是自為的、理智的產物,要學習、鍛煉才能掌握;前者是情感、欲望的道德,后者是理智、信念的道德;蛘哒f,功利論是常人的道德,而道義論則是賢人的道德。
功利論與道義論,有區別,但也有一定的聯系。功利論與道義論都根源于社會物質利益關系,前者從個人利益出發,旁及他人與社會的利益,后者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包含有個人的利益。兩者都服務于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提升人性。
人為什么會受這兩種道德觀的支配
這要從人性說起。人是自然存在者,又是社會存在者。
人作為自然存在者,人要生存,要成長,要發展,要享樂,因此人就要通過生產,解決吃、穿、住、行、娛樂、休閑等問題。這就必然要關心私人的物質利益、福利、健康、舒適、安全、幸福諸問題。因此,講個人功利,并把功利作為一種道德觀,天經地義,理所當然。
但是人又是社會存在者,他要生存,要成長,要發展,要快樂,要享福,所需要的物質產品、設備和相關條件,都不是單個人所能解決的,必須依賴群體、依靠社會。他必須與他人有分工,有合作的生產勞動,交換其產品,交換其經驗,互通其有無。這種社會性,簡言之文化性,規定了人有理想,有友情,有精神追求與寄托。因此,就需要有某種道義論存在。這也就是漢儒董仲舒所指出:“天之生人也,使人生義與利。利以養其體、義以養其心。心不得義不能樂,體不得利不能安!保ㄗⅲ憾偈妫骸洞呵锓甭丁ど碇B重于義》。)
二、馬克思主義道德論和傳統規范倫理學的關系
據我所知,迄今為止,學者們所撰寫的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著作,不論是教科書,還是學術專著,幾乎都沒有正面回答,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是道義論,抑或功利論,還是兩者兼而有之。
我主編的《新倫理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其深層寓意,是說它是一種超越功利論與道義論之上的一種新的規范倫理學,是傳統規范倫理學的綜合創新。新規范倫理學,這個說法,書中是有的,但沒有闡明,沒有論證。今日把它補上。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承認前此功利論、道義論規范倫理學存在的價值,它是古已有之的人類不可或缺的兩種道德論。從古至今綿延不絕,盡管它的理論形態,表現形式不斷地改變,但它的存在是客觀事實。它在繼承功利論、道義論規范倫理學的優秀成果基礎上,創造了自己的新規范倫理學。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哲學基礎規定了它內在地包含有功利論與道義論兩種理論形式。
我們知道,馬克思主義的規范倫理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部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分支學科。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價值觀和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是唯物的辯證法,又是辯證的唯物論。它認為物質、存在是第一性的東西,精神、意識是第二性的東西。精神、意識是存在、物質的派生物。但它對存在、物質都有巨大的能動作用。
下一頁
【功利論、道義論與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相關文章:
論悔恨05-07
論馬克思哲學的生存論指向05-29
論批判的終結05-28
論概念設計05-28
論人生的選擇05-29
論稅權劃分05-11
傳統教學論與現代教學論的哲學分歧論文05-19
論僧肇的時間觀08-07
論翻譯是文化翻譯08-23
論賠償損失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