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中西文化交際
從語言和文化的關系來看,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內容,對文化的理解有利于對語言的學習,對語言的學習又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兩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關系,下面是小編整理推薦的一篇關于語言的論文范文,供大家閱讀參考。
引言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重視對漢語的學習,所以對外漢語教學就成了外國人學習漢語、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途徑。語言屬于歷史范疇,承載著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內涵,是其風俗習慣、道德情感、宗教法律等各方面的綜合反映,這就決定了不同的國家和民族在文化方面會有較大的差異,這也成為跨文化語言學習和交際障礙產生的原因,因此我們很有必要對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中西文化交際進行一番探究。
一、中西文化交際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意義
(一)有利于語言學習和文化交流相互促進
從語言和文化的關系來看,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內容,對文化的理解有利于對語言的學習,對語言的學習又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兩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關系。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重視中西文化交際,有助于避免文化沖突和誤解的產生,從而為對外漢語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比較和分析中西文化差異,能使學生在學習中更好地把握語言本身的意思,從而促進語言學習和文化交流,使兩者在相互促進中共同提高、共同進步。
(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漢語交際能力
從對外漢語教學的性質和目的來看,提高學生的漢語交際能力是核心,其中就包括語言交際能力和對文化背景知識的理解。但是傳統的對外漢語教學方式更重視單純的語言教學,輕視對文化背景知識的理解,這就給學生全面透徹地理解所學語言造成了障礙。文化是語言的內在形式,是語言交流和傳播的價值所在,所以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重視中西文化交際,有利于學生在學習語音、詞匯、語法等知識時充分理解語言本身的意思,并將其與自己的母語文化進行比較,在差異中提高對漢語的識記和理解,從而恰當地使用漢語進行交流,實現對外漢語教學的目的。
(三)有利于避免學習障礙和交流誤解的出現
從信息獲得的角度來看,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重視中西文化交際,有利于學生獲得較為全面的語言信息,從而減少或避免因文化背景不同而產生的學習障礙和交流誤解。從語言和文化的關系中我們得知,語言表達了一個國家或民族意識形態的各個方面,包含著宗教、哲學、法律、風俗習慣等內涵。由于中西方文化和民族特性的不同,在文化交際中我們常常會看到很多因此而產生的文化沖突和誤解。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可為學生在對外漢語的學習和交流中提供相關指導,使學生對中西文化中不一致的地方更加重視,從而減少對外漢語教學的障礙。
如我們在分析中西文化背景時經常提到的一個關于“龍”的例子“.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我們自詡為“龍的傳人”,中國歷朝帝王也以“龍”為尊或稱自己為“真龍天子”,且將龍裝飾在皇家的服飾、建筑、器物上,將其視為尊貴、威嚴、權力的象征。但是在西方國家“,龍”通常是邪惡、黑暗、怪獸的代名詞,他們將“龍”視為可怕的力量。中西方的“龍”在具體形象上也存在認識差異。東方文化中的“龍”是鹿角、蛇身的形象,出現時通常騰云駕霧;而西方文化中的“龍”通常是長有雙翅、形似恐龍的噴火動物。從對“龍”形象的描述和文化內涵的賦予中,我們就可窺見中西文化的差異。如果我們事先不對中西文化的差異做一番討論,就直接告訴學生我們是“龍的傳人”,“龍”在我們國家是至高無上的,那么他們會覺得不可思議。由此可見,重視中西文化交際為我們減少和避免這種誤解提供了途徑。
二、中西文化交際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
(一)中西文化交際在詞匯教學中的應用
漢語詞匯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生學習漢語的基礎。如果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詞匯所傳遞的信息,那么其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就會出現很多問題。因為漢語中的詞匯和漢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往往透露出一個國家的民族心理、風俗文化、歷史傳統、價值觀念,所以在中西文化交際中,對于漢語詞匯文化內涵的理解是至關重要的,也是對外漢語教學中中西文化交際的重點。
上文關于“龍”的例子中就用到了課堂解說法。
如果我們想讓學生更加形象具體地理解中國“龍”的形象和文化寓意,還可以結合多媒體教學法,利用多媒體音頻、視頻資源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中西文化差異。如教師在課堂上播放一部名為《中國龍》的紀錄片,通過視頻資料的形式,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中國“龍”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從而在比較中西“龍”文化的過程中增強對漢文化的理解,并在以后的交際過程中因能體會到東方“龍”文化的背景而準確交流。
(二)中西文化交際在語法教學中的應用
如果說詞匯是壘砌房屋的磚塊,那么語法就是建造房屋的梁柱,它的結構可以反映出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和特征,是一個國家或民族思維方式的總結,從更深的層次反映了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價值觀念。不同的地域環境和歷史經驗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環境,不同的文化環境造就了不同的語言思維模式,因而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對中西語言語法結構的分析也是一個重點。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我們發現,漢語作為一門分析型語言,其語法形態比較少,在語言的交流和應用過程中,其數、格、時等的表達多不依賴于固定的句法形態;而英語中詞匯多有詞形的變化,并且句法形態也有固定的表達樣式,如在過去時、現在時和將來時的表達中,句子的句法結構是不同的:I went toschool,I go to school,I will go to school,這三個句子利用動詞 go 的形態變化表達了過去、現在和將來要做的事情。這種不同時間采用不同固定句法形態的表達方式在深層次上反映了西方人較為強烈的時間觀念。而中國人的時間觀念則有所不同,在“干支紀時”法中,一個時辰相當于現在的兩個小時,這在說明中國古人時間觀念較弱的同時,也表明這種文化價值觀念對于漢語語法系統產生的影響。通過這種對語法系統的分析,我們對于其中蘊含的中西文化差異有了更深的了解,也為減少文化沖突和誤解做了鋪墊。
中西文化交際影響著對外漢語教學工作的開展,是對外漢語教育工作者必須特別重視的問題。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重視中西文化交際,對于避免文化沖突和誤解,提高學生對漢語的理解、掌握和交際能力都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劉波。淺談中西文化比較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J].社會工作與管理,2008(S1)。
[2]鄭娜,杜瑞。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案例分析[J].群文天地,2012(9)。
[3]王思尹。淺析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J].科技信息,2012(11)。
【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中西文化交際】相關文章:
淺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詞匯教學04-20
跨文化交際中的非語言交際論文04-28
淺談網絡交際中雙話題平行推進的語用特征及其在外語教學中的意義05-07
交際能力與交際文化論文05-03
中西文化與廣告語言06-01
中西文化對企業管理的認識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