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析“走”字的語義演變
摘要:本文從原型理論的視角出發,以大量的現實語料為基礎,分析“走”字的構詞能力、語義演變以及“走”族詞語的語義特征,來探索“走”族詞語發展的內在機制。
關鍵詞:“走”族詞語;語義演變;原型范疇理論;語義特征
一、引言
近些年來網絡用語大量涌現出來,2012年年底還評了“2012年十大網絡流行語”各種榜單,《咬文嚼字》編輯部發布的“2012年十大流行語”依次是:1、“正能量” 2、“元芳,你怎么看?”3、“舌尖上”4、“躺著也中槍”5、“高富帥” 6、“中國式”7、“壓力山大”8、“贊”9、“最美”10、“接地氣”。在這些大量涌現的網絡用語中,“走你 style”(“航母style”)和“走你”姿勢可謂是在網絡上爆紅。殲-15在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號”上成功著艦,艦載機指揮員下達起飛指令時凌空一指的姿勢被網友戲稱為“走你”或“航母style”,并掀起了網絡模仿的熱潮,這個網絡流行語也被網友媒體等頻繁使用。
大量出現網絡用語的這種語言現象引起了不少語言學家的關注,國內外的學者基于不同的視角和理論對這種現象進行研究和分析。本文從原型范疇理論的視角出發,對網絡新詞“走你”中的“走”字進行語義分析,探討“走”字的語義演變,從而獲得“走”字語義擴展內在機制和嘗試為詞匯的發展演變提供新的方法和視角。
二、原型范疇理論
原型范疇理論來源于奧地利哲學家維特根坦斯坦(Wittgenstein)對亞里士多德(Aristotle)經典范疇理論的批判。維特根坦斯坦認為語義范疇是建立在“家族相似性”基礎之上的。人們稱之為“詞句”和“語言”的那種東西,并沒有人們想像的那種形式上的統一性,而是一個由彼此或多或少關聯的結構組成的家族。語義范疇具有“中心”(典型成員)和“邊緣”(非典型成員)的內部結構,范疇的中心是典型成員,即原型。在范疇化過程中,人們所依據的是成員之間的家族相似性而非一套作為衡量標準的充分必要條件。“從體驗哲學的角度來說,范疇、概念主要是人類基于體驗之上,經過主客體之間的互動形成的;意義也是這樣,主要也是體驗的結果。范疇化是概念與詞語形成的基礎,具有體驗性特征,因此,概念與詞語也是基于體驗的。”
傳統語義范疇觀認為語言符號僅包含二元關系,符號記載的是客觀事實,語義范疇只是自然范疇的復制。而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符號包含三元關系,符號記載的是經驗現實,范疇化并不是對客觀現實的簡單復制,而是涉及到人們的認知能力和經驗在內的復雜的認知活動。語義場理論的高度理想化的二元劃分排斥了中間狀態,認為語義范疇是非連續的,范疇之間的界限是清晰的。原型范疇理論認為人們不可能完全地認識外部世界,隸屬于同一范疇的各成員之間并不存在完全一致的共同特征。范疇是憑借它的原型特征,而不是什么必要和充分條件建立起來的,范疇成員之間只具有家族相似性,語義特征不是二分的,范疇的邊界是模糊的,范疇成員區分為核心成員(原型)與邊緣成員。
傳統語義范疇觀強調范疇的閉合性,原型語義范疇觀指出語義范疇具有向心性和開放性的特征。“從某種意義上講,運用原型范疇理論來進行語義范疇研究能更真實地反映出事實上人是怎樣運用詞義的:不考慮諸多的單個特征,而是根據類比的方法勾畫出概念形象。”
三、“走”字的原型效應
“走”字在現代漢語中是一個基本詞匯,“走”字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被廣泛使用。從《現代漢語詞典》的義項中我們可以看出,“走”一般是作為動詞用,是個會意字,金文字形象擺動兩臂跑步的人形,下部象人腳,合起來表示人在跑,這也是“走”的本義。
但隨著社會的變遷、歷史的積淀和語言的發展,“走”字的語義已經得到了穩定充足的發展。自先秦之后的千余年間,“走”字字義除了在秦漢時期又間接引申出了“趕跑”、“仆人”之外,一直處于穩定發展階段。這種穩定性一直保持到元明之后。明代之后,“走”字詞義才相繼出現了“離開”人或鳥獸的腳交互向前移動;(車、船等)移動、運行、挪動;趨向、呈現某種趨勢;(親友之間)來往等義項!冬F代漢語詞典》2005年第5版收錄了“走”的11種義項,它們分別是:人或鳥獸的腳交互向前移動;跑;(車、船等)移動、運行、挪動;趨向、呈現某種趨勢;離開、去;(委婉詞)表示人死;(親友之間)來往;通過;漏出、泄露;改變或失去原樣;姓。其中,有四種意義基于本義“跑”發展而來的。也有些意義是基于“人或鳥獸的腳交互向前移動”這個基本義而獲得的,所以“走”的本義和基本義可以作為它的原型意義。隨著人們在“走”的原型義項基礎上對其的重新認識,眾多新型“走”系列詞在文章,新聞,各種作品中頻繁出現,如:
1.a.因為農村學生對城市生活的體驗很少,即使農村學校每年都要組織他們到市區去參觀考察,那也只是走馬觀花,學生能產生多少感性知識?
b.“成功了!申奧成功了!”中國人民都雀躍歡呼,奔走相告,心情更是激動萬分。我心里想:如果我是奧運會的火炬手,那該多好呀!
2.據了解,元宵節當晚,長沙市走散了20個孩子。民警提醒家有寶貝的市民,帶孩子到公共場合,尤其是節假日出門,一定不能讓孩子離開視線。3歲到6歲的孩子最容易走丟,家長們要教剛會講話的孩子背誦爸爸媽媽的名字和電話號碼,這樣萬一孩子走散了,也方便尋找。
3.人家走棋走得好的主兒,閉著眼能看出三步棋去。
4.姐妹們拎著行李匆匆忙忙趕到車站,發現車已經走了。
5.待眾人把劉大爺扶到床上躺下之后,無論旁人怎么叫喚,他都不做聲了。老伴摸了摸他的手,冰涼!又伸手去探了探他的鼻息,沒有呼吸了,這才確定他人已經走了。
6.出嫁的女兒,每每這時候,趕在忙前這段空閑,要走走娘家。走親戚不能空手,胳膊上挎著籃子,拎著袋子,提著盒子,裝的無非是些鮮果吃食之類。母女們,別管多見面,少見面,一聚了頭,就有說不完的話。
7.幾十年過去了,現在房子里的人們過著沒煤氣、沒暖氣、常停水、屋漏雨的日子,他們說,這里曾是他們四代人的家。記者走進這里,了解這些“文物樓”的歷史,傾聽老人們講述他們和老樓的故事,54年老房子走風又漏雨。
8.a.還有咱好不容易弄來的兩裹李和兒炒栗,規矩要趁熱吃甜香,冰涼了就走味。
b.經過了那么多的苦難,人總不免有點走樣。做生意也如押寶,往往也有看走眼的時候。
9.“火警STYLE”的模仿者們總結這個動作的要領是:側屈腿半蹲,右臂向右前方伸展,右手食指和中指指向飛機起飛方向,左手握拳放于背后腰際,臉背對起飛方向,口中默念“走你”。
例句1(a)中的“走馬觀花”和(b)中的“奔走相告”兩個都是古代的成語,都是“跑”的意思,所以體現了“走”在古代最早出現的義項,即本義。正如許慎《說文解字》說:“走,趨也。”除此之外,具有此意的詞語還有“走驟”、“走丸”、“走堂的”等。例句2中“走散”和“走丟” 就是“走”的基本義“人或鳥獸的腳交互向前移動”,這是“走”使用頻率比較高的意義,這一類詞還包括“走失”、“走到”、“走過”等詞語。例句3中“走”雖然也有“移動”的意思,但在這里“走棋”中的“走”已經不是指人或鳥獸等有生命動物本能的移動了,而是指非生命的物體或有生命的植物非本能的移動或挪動,詞語的意義已經從人指向了物。所以“鐘不走了”也是體現了這個意思。在例句4和例句5中的結構都是“XX走了”,前者是“車走了”,表達的是離開、去的含義;而后者“人走了”卻表示人死的意義,這不過這是種委婉的說法。例句6中“走娘家”、“走親戚”表示親友之間的來往,已經從簡單的本能的動作進一步延伸為一種社會行為、風俗,即節日里親友交流感情的活動。例句7中的“走風”表示泄漏,是一種抽象的含義,如“走話”、“走泄”等詞。例句8中的“走味”和“走樣”也是一種抽象意義,表示改變或失去原樣,已經不再是指具體人或事物的離開或失去,這類詞還有“(看)走眼”、“走色”等詞。最后一個例句中的“走你”起源于北方方言,是個語氣助詞,非常口語化,不宜用在莊重嚴肅的場合。在北方方言中,“走你”是個很親切、積極的說法,有加油、助力向上的意思。
根據以上對“走”系列詞語實例分析,“走”字的語義是個一個多中心結構的范疇,該范疇中有許多相互關聯,交織的意義。這些意義都以范疇中的“跑”和“人或鳥獸的腳交互向前移動”原型意義為中心,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由意義鏈來實現,有的意義與意義之間具有相似性,有的意義與意義具有相關性,有的從意義a又進一步拓展到 b,等等,體現了原型范疇的向心性。在語言的實際使用中,每一詞匯意義都可能在原型意義的基礎上衍生出許多新的意義。但所有衍生出來的意義及其用法都不是偶然的、孤立的和隨意的,它們的語義彼此之間相互關聯,最終形成該語言單位的意義網絡和鏈條,構成該詞匯的語義范疇。
四、結語
每一種語言都是活的,都處于不斷的變化和發展之中。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需要,語言單位的語音、語義、語用等在人們的日常使用中無時無刻不處于動態的變化。而如今又是一個數字化的時代,網絡和媒體對于語言的發展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也會影響語言的使用和語詞的意義的演變。網絡流行語雖然不是主流文化,但是一種大眾文化,代表一個時代的文化。所以這些語言發展變化的現象和大量網絡流行語的不斷出現都值得語言學習和研究者更多的關注和思考。
基于本文,基本詞匯“走”的語義的演變也是顯而易見的。“走”有其原型意義,并在“家族相似性”的基礎之上,以原型義項為中心展開意義輻射,形成了一條向心性的,開放的語義鏈。本文是從2012年爆紅的網絡流行語“走你”出發,分析了“走”字的語義演變,并著重從原型范疇理論的角度來探討“走”系列詞發展的規律和內在機制。原型理論為此類語言現象的出現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也有助于人們形成正確的語言理解和語言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 Wittgenstein,L.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 [M].Oxford:Basil Blackwell,1953.
[2] 陳芳.“開”的語義分析.談古論今,2011,(5)
[3] 房紅芳,李延波.“XX 門”的語義演變探微.懷化學院學報,2011,(6).
[4] 趙艷芳,周紅.語義范疇與詞義演變的認知機制(J).鄭州工業大學學報,2000,(4)
[5] 張麗影.談“給力”詞義發展的隱喻認知.考試周刊,2011,(39)。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淺析“走”字的語義演變】相關文章:
假設句的語義特征07-19
談中國英語詞匯的語義文化特征08-24
淺析日本交通08-09
淺析藝術的本質10-27
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演變脈絡05-28
淺析朱自清文字之我見05-30
物權法定原則淺析06-05
淺析電子證據論文04-28
淺析組織公道的維度08-24
淺議西方文學中作家主體性的演變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