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歷代醫家消渴病學術思想研究概論
【摘要】 系統回顧了現代中醫對張仲景等歷代著名醫家消渴病學術思想特點的研究文獻,為進一步從古方中篩選治療糖尿病有效復方和開發新藥提供了新思路,由此,筆者提出:①從方藥古籍中找到啟發,獲得理論創新點是治療消渴病突破的前提。②篩選傳統方藥是開發新藥的立足點。③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從既有效又能預防并發癥且無副作用的方藥中分離提取出有效單體成分群,進而開發出作用機制明確能推向國際的新藥是我們奮斗的方向。
【關鍵詞】 消渴; 糖尿病; 古籍; 新藥篩選
目前臨床上已有多種不同作用機制的降糖藥物可供糖尿病患者選擇或聯合應用,控制血糖達標已不太困難,但如何能同時注意保護臟器功能,避免并發癥的發生和藥物副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選用藥物的標準也逐漸把藥物的安全性提升到更高的位置。傳統中醫學將糖尿病按照中醫消渴病辨證論治,歷代醫家在消渴方面提出了許多獨特的理論,積累了豐富、寶貴的臨床經驗,創立了大量實用、有效、無毒的消渴方劑,所用藥物涉及植物、礦物、動物等等,非常廣泛,其中現代科學研究所涉及之處乃為冰山一角,所以消渴病傳統方、藥及歷代醫家寶貴經驗仍是今天值得繼承、研發的偉大寶庫,對其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深入研究將會有廣闊的前景。本文就目前中醫界對張仲景等歷代著名醫家消渴理論研究進行了概括討論,以期同道共受啟發,為創立新理論研發新藥物提供新思路。
1 歷代醫家思想研究
1.1 張仲景張寧[1]認為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記載的多首方劑,均可用于治療消渴的不同證候,如腎氣丸、白虎加人參湯、調胃承氣湯、黃芪桂枝五物湯等,在“論”中對這些方證的病機和臨證特點均有明確的描述,其中有些方劑雖記載為治療外感病或其變證,并未記載用于治療消渴病,但結合《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對臨證和病機特點的分析和描述,運用其辨治消渴病多有良效。 日本醫家通過動物實驗研究白虎加人參湯及八味丸對糖尿病的作用,證實了這些方劑均有降血糖的作用,但又以白虎加人參湯較優,并且發現了知母、人參、石膏在降血糖方面的協同作用。熊曼琪[2]用加味桃核承氣湯,治療80例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總有效率達到86.6%,并總結出該方具有通腑存陰、活血化淤等功效,可降糖、降脂、降低血液黏度,對防治血管神經并發癥有一定療效。
1.2 孫思邈唐代著名醫家孫思邈在其著作《千金方》之《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一·消渴第一》篇及《千金翼方·卷十九·消渴第一》篇中對消渴病做了深刻的論述。該書共收載有關消渴病論6首、方65首(《千金要方》載方53首,《千金翼方》載方22首,兩者重復10首,故實為65首)、灸法6首,內容豐富,認識深刻,涉及病因病機、分型治療、針灸治療、預后、禁忌、并發癥等,是對唐以前消渴病相關理論和臨床經驗的總結[3]。
李云虎[4]考證《備急千金要方》收錄消渴方雖然大部分源自于前人,但亦有相當的方劑是孫思邈的臨證所得,如口含酸棗丸即是其中之一。在治療消渴病的方藥中,一些藥物出現的頻率較高,如栝樓根出現25次,麥冬15次,地黃13次等。這些藥物大多為清熱生津之品,且多數現已證明具有明確的降血糖作用,為后世醫家在消渴的治療上選方用藥提供了指導。
安小平等[5]總結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消渴》之中治療消渴病方藥共52方,其方藥組成中含天花粉者23方,麥冬16方,地黃12方,玉竹5方,黃芪4方。認為孫氏立清熱瀉火、生津止渴之大法,所創玉泉丸、玉壺丸、黃連丸等方沿用至今。孫氏在治療消渴病方中,選用黃連、生地者頗多,反映了其治療消渴病已突破了經典中多從腎氣虛立論,重視使用腎氣丸的思路,創立了清熱滋陰治療消渴病的根本大法,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3 劉完素蔡永敏[6]對劉完素治療消渴用方特點總結為:①其治消渴多以丸散劑為主,在23首用方中,有15首為丸散制劑。②其方藥組成常根據季節、病情等的變化而靈活加減(藥味和劑量)。如對八味丸中桂附的用量提出要依時而變等。③用藥善用清熱益氣之品,通過清熱以養陰,益氣以生津,從而使熱清津生而渴止。在其治療消渴23首處方中,用藥次數最多的是甘草(11次),其次是石膏(8次)、人參(7次)、知母(6次)等。④劉氏在本病病機上雖力主燥熱,但在臨證具體治療上并非一味清熱,如人參白術散、葛根丸等方中均有附子之類溫熱之品,而對腎消日久、陰陽俱虛者,又沿用張仲景治療消渴之八味丸(即腎氣丸)?梢妱⑹嫌谙手,非常注重辨證論治。
石鶴峰等[7]提出:劉完素認為消渴病是由于玄府郁結閉塞,水液不能布散,燥熱太甚所致,其治療消渴以辛散結,開通玄府,布達津液,完全有別于常規療法。分析其所設豬肚丸、葛根丸、人參白術散、蜜煎生姜湯,方中黃連、大黃、梔子為苦寒,石膏、滑石、葛根為辛味兼寒,生姜、官桂、藿香為辛味兼溫,以辛味藥為主,辛開苦降,寒溫并用,為治療消渴提供了全新的用藥思路。依據劉氏的玄府理論,消渴病應歸結為玄府病變,胰腺內玄府郁閉,燥熱內結為基本病機,治療以開通玄府,清熱潤燥為原則,鑒于此,他們以《傷寒論》白虎加蒼術湯為基本方,隨證化裁,取得了較好療效。
1.4 李東垣李東垣治療消渴有7個方劑:和血益氣湯、當歸潤燥湯、生津甘露湯、辛潤緩肌湯、甘草石膏湯、甘露膏、生津甘露飲子。仝占偉[8]對李東垣治療消渴方劑的用藥特點歸納為: 在石膏、甘草等清熱補氣基礎上,一用升麻、柴胡以升發脾陽升散郁火;二則用桃仁泥、紅花、當歸活血潤燥;三則少佐杏仁肅肺潤腸之品以降濁,為后世治療消渴病提供了理論及實踐依據。李步滿等[9]認為除上述7方外,李東垣所創補中益氣湯、清暑益氣湯、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升陽益胃湯、升陽散火湯等方劑皆是依據陰火理論而設,故用治消渴病理所當然。施今墨認為,健脾補氣法治療糖尿病不可忽視,因為健脾益氣之法可助脾之升清降濁,特別是辨證選用李東垣的葛花解酲湯、清暑益氣湯、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對于糖尿病的治療可謂是上乘之策與方藥[10]。
1.5 朱丹溪朱丹溪認為消渴的治療必須時刻注意保全陰氣。在治療消渴病的藥物中,多選用滋陰藥物如天花粉、蘆根汁、麥門冬、生地、藕汁等,至今仍被用來作為治療糖尿病的有效藥物。另外,注重對脾的養護,以促進津液的化生。朱丹溪除了提出“治法總要,當以白術散養脾,自生津液”外,還在治療過程中,以細節體現了這一思想。如其方多囑以米湯送服丸藥以養脾;對于消渴兼有泄瀉的患者,則讓患者先將白術、白芍炒末調服后再進治療湯藥;遇到脾胃虛弱的患者,則以上好粳米煮粥,加入碎細的普肉同煮服用[11]。
1.6 張子和張子和《儒門事親》卷十三,不但完整保存了劉河間的《三消論》,而且還記載了神白散、豬肚丸、葛根丸、三黃丸、胡粉散、人參白術散、人參散之不同治療消渴的效方驗方的適應病證及使用方法;在《儒門事親·卷十五·諸雜方藥·第十七》中,記載了黃連煎水治療消渴的單驗方,現在臨床仍有不少人用黃連素配合其他中藥治療糖尿病,并且獲得良好效果,與張子和的這一記載肯定有一定聯系;在《儒門事親·卷三·三消之說當從火斷·二十七》中,記述了治療消渴的方藥運用原則,還記載有:“今代劉河間自制神芎丸”,此方“以黃芩苦入心,牽牛、大黃驅火氣而下,以滑石引入腎經。此方以牽牛、滑石為君,以大黃、黃芩為臣,以芎、連、薄荷為使,將離入壩,真得黃庭之秘旨也。”又再次指出“又以人參白術湯、消痞丸、大人參散、碧玉雞蘇散,數法以調之,故治消渴,最為得體”,F代臨床研究表明,張子和創制之神芎丸用于治療2型糖尿病,臨床療效十分顯著,總有效率可達84.2%,所以張子和對消渴單驗效方之記載和創制,對現代臨床和新藥開發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12,13]。
1.7 張錫純林上助[14]認為張錫純治療消渴,最大的特點是重視大(宗)氣,氣陰雙補,益脾運津,臨床用藥簡潔,組方嚴謹,對我們治療消渴確有很好的指導意義。張錫純治療消渴之名方“玉液湯”和“滋膵飲”,兩方中均以黃芪為主藥說明非常重視大氣。而且善用酸收封固腎關, 酸入肝,肝腎同源,在五味中酸能收斂,故張錫純在治療消渴時常配伍選用五味子、山萸肉之類酸收之品,他認為用這些藥“取其酸收之性,大能封固腎關,不使水飲急于下趨也。”更重要的是張錫純善于搜集民間有效的單方,并根據自己的觀點而組創新方,如“滋膵飲”是他取單服山藥和單服生豬胰子可治愈消渴的單方及諸家本草內金能治消渴之說,他說“愚因集諸藥,合為一方,以治消渴,屢次見效。”
1.8 喻嘉言張志敏認為喻氏論治消渴,學有淵源,博采眾方。上至仲景《傷寒》《金匱》諸方,遍采陳延之、錢仲陽、劉河間、張潔古等方,列方23首,明示后人消渴證治之異同。如采用竹葉黃芪湯、生地黃飲子、豬肚丸、豬腎薺苨湯、黃連膏、生地黃膏等治療中消,《宣明》黃芪湯、治療中消,《金匱》腎氣丸、潔古化水丹、腎瀝湯、白茯苓丸治療下消。白虎加人參湯、錢氏白術散倍加葛根、宣明麥門冬飲子用以治療膈消。而天門冬丸則治初得消中,食已如饑,手足煩熱,背膊疼悶,小便白濁,以初得中、下二消,急治其本而易于獲效。爛金丸則治療熱中消渴止后,補精血,益諸虛,解勞倦,去骨節間熱,寧心強志,安神定魄,固臟腑,進飲食,為預防消渴變生瘡瘍而設。忍冬丸亦為預防癰疽變證而設。藍葉散、紫蘇湯則為消渴變證蜂起,背生癰疽,遍身浮腫、心膈不利而設。更有文蛤散、易老門冬飲子、烏梅木瓜湯、苦楝根方等方,均示后人消渴證治之活法。喻氏選方多從上、中、下膈消分別治療,但總不離固護胃氣,而論中所及,既有消渴初起證治之方,亦有既變、防變之治療,方論巧合病機,渾然一體,消渴之論治可謂畢矣[15]。
2 討論
從古籍用藥思路中可以找到理論創新點。“陰虛為本,燥熱為標”的“三消論”一千年來影響了數十代人,目前在糖尿病中醫臨床治療中仍占主導地位。但是,先由于古今生活環境、飲食習慣等發生了巨大變化,而且糖尿病不完全等同于消渴病,所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的病機不能反映糖尿病全過程的病機變化,提出創新性的理論,并在臨床中廣泛推廣驗證,對于提高中醫藥治療糖尿病的臨床療效、得到國際廣泛認可具有重要意義[16]。筆者認為創新要以大量的積累作為前提,所以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從挖掘傳統文獻方藥的過程中來繼承先輩治療消渴的個人經驗,由此提煉并提出新的理論再加以驗證,比如李東垣之“陰火”理論、劉完素以“玄府”理論立方,《本草綱目》等著作中的“以毒攻毒”思想等等都值得我們借鑒。
篩選傳統方藥作為開發新藥的立足點。繼續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研究治療的新法則,開發出具有確切療效的中藥,以及在藥理學理論指導下,探索中藥有效成分并開發新的藥物,這兩點都是中醫藥治療糖尿病的未來趨勢[17]。除了大量古方之外,古代用來治療消渴病的一些藥物現在也是很少用于臨床,這些藥物大致可分為礦物藥、動物藥、蔬果類藥和其他植物藥。礦物藥如馬牙硝、密陀僧、鉛丹、胡粉等;動物藥如牛乳、羊腎、豬肚、繭絲、豬腎、雄雞腸、黃魚骨等;蔬果類藥如土瓜根、大豆、粟米、甘蔗汁、赤林米、大麥苗等;植物藥如白葵花、卷柏、李根白皮等,目前針對這些方藥的研究非常有限,因此,我們確信傳統消渴方藥是值得開發和利用的偉大寶庫,而且時不我待!
總之,如果能夠從浩瀚的文獻中得到啟發提出新的觀點,或從古方中篩選出有效、預防并發癥、無副作用的中醫方藥,或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從中分離提取出有效單體成分群進而開發新型藥物,有可能為糖尿病的治療開辟一個全新境地。
【參考文獻】
[1] 張 寧.用張仲景經方辨治消渴臨證探究[J].中醫雜志, 2007, 48(2):118.
[2] 熊曼琪.加味桃核承氣湯(片)治療糖尿病的臨床療效觀察[J].新中醫,1998,20(4):55.
[3] 張紹江.試論《千金方》對消渴病的認識[J].河南中醫, 2006,26(4):26.
[4] 李云虎.試析《備急千金要方》對消渴病的論述[J]. 陜西中醫, 2006,27(3):378.
[5] 安小平,高 妍.淺談孫思邈對消渴的論治[J].亞太傳統醫藥,2008,4(4):13.
[6] 蔡永敏.劉完素診治消渴病經驗探析[J].光明中醫, 2003,18(4):39.
[7] 楊辰華.劉完素玄府氣液理論與消渴病治療思路[J].遼寧中醫雜志,2006,33(9):1094.
[8] 仝占偉. 論李東垣治消渴病用藥特點[J].河南中醫學院學報,2004,19(11):16.
[9] 李步滿,吳深濤. 李東垣陰火理論與消渴病治療思路[J].河北中醫,2007, 29(5):451.
[10] 史宇廣,單書鍵.當代名醫臨證精華:消渴專輯[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2:20.
[11] 莊乾竹. 古代消渴病學術史研究[D]. 中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6.
[12] 楊建宇.張子和《儒門事親》對消渴病診治發展的貢獻[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2, 8(9):65.
[13] 安玲,張忠民,李真,等.神芎丸加味治療Ⅱ型糖尿病76例[J].中國民間療法,2001,9:31.
[14] 林上助.張錫純治療消渴的學術特色探析[J].江蘇中醫藥,2008,40(2):12.
[15] 張志敏.喻嘉言論治消渴思想淺析[J].江西中醫藥,2004, 35(11):6.
[16] 趙昱,仝小林,劉素賓.中醫治療糖尿病臨床研究的現狀與思考[C]. 第十次全國中醫糖尿病大會論文集,2007:396.
[17] 沈世林,張汝學,賈正平.中藥治療2 型糖尿病的現狀及其展望[J]. 中華中醫藥雜志, 2007, 22(4):230.
【歷代醫家消渴病學術思想研究概論】相關文章:
腦癱病治療與康復的創新研究03-19
有關病證方結合研究的思路03-20
軍團菌病的研究進展12-05
探討糖尿病的中醫研究進程03-18
數學基礎概論03-07
對公共管理類專業《社會學概論》教學研究03-03
難治性急性白血病研究現狀與進展03-08
糖尿病與牙周病的相關性研究概況03-29
全科醫學概論論文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