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西方古代浮雕藝術造型語言比較論文
內容摘要:造型語言的殊異,是影響中西方古代浮雕藝術各自風格形成的要因之一。“塑”與“雕”“線”與“體塊”,作為中西方古代浮雕造型語言上的主要差別,不僅清晰地呈現在作品的形象表征上,而且蘊含著中西方古代雕塑藝術不同的審美意趣和文化特性。
關 鍵 詞:古代浮雕 造型語言
一、“塑”與“雕”的造型語言區別
“塑”與“雕”的造型語言特點,在中西方原始浮雕藝術時期就開始顯現。在生產技能與工具水平都相對落后的狀態下,特定的地理與自然條件因素,制約著原始人的藝術行為。早在舊石器時期,歐洲先民們就已經“雕刻”出造型寫實,具有較強進深的高浮雕人物、動物形象。而此時我國遠古居民聚居區內,質地頗為堅硬的脈石英石器多以簡單的石片線刻形式出現。直至新石器時代的來臨,隨著可塑性極強的黏土原料的發現,以及對捏塑、堆塑、貼塑和壓塑等技法的探索、運用,中國原始先民們通過“塑”的語言,不僅可以理想地把握陶器和浮雕的整體造型,而且在細部處理、裝飾效果上亦表現出靈動、意象的精神特性!斑@正是不同‘生境’的前決條件,直接左右了中西方藝術的發生,使‘選擇’的行為方式迥然各異”。①
得心應手的陶土材質,以及應運而生的塑造技法,徹底釋放了中國古人的造型能力。先由黏土塑型,再經鑄造而成的青銅器物,器表層次細密、華麗奇幻的浮雕裝飾兼具審美與精神傳達,也是“塑”的語言的極致發揮。雖然在封建社會,浮雕藝術的材質、載體、技法等均呈多樣化發展,但是通過那些佛教龕窟內的石胎泥塑造像、薄肉塑浮雕,寺院里的山水壁塑、影壁等,可以體會到中國古代雕塑藝人對“塑”的造型語言的不斷發展與創新。據鄧椿《畫繼》載:宋人郭熙在影壁創作時以手推泥于壁,或凹或凸,俱所不問,顯示出對“塑”的語言的嫻熟把握與心領神會。這種塑造的過程,符合中國古代哲學中萬物皆始于虛,虛實相生,有無相生的宇宙觀念。“主導中國人行為方式的‘經學’,即以不斷重復、不斷豐富的實踐手段,逐漸建構起一個龐大的思想體系,如出一轍的高度契合,絕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一種偶然巧合。”②
西方古代浮雕藝術2000多年間,大多直接取材于天然的石材、木材,亦始終保持著對其最初所選擇的“雕、刻”的造型語言的鐘愛,技法經不斷實踐而日臻完善!坝杀砑袄,層層深化,從‘實’到‘質’,率直精神追求的這一方式,潛隱地驅動著形成西方人那富有進取性的心理活動,貫以征服欲很強的果敢行為來面對自然和各種事物!雹圻@種對浮雕造型由“實”到“質”,頑強深入的“雕刻”行為,體現了西方人自視為萬物之主宰,探求主體精神獨立的過程。
二、“線”與“體塊”的造型語言區別
“線”是中國美術中最重要的造型語言之一,無論彩陶、繪畫、書法、雕塑等均以注重線條之美著稱!熬”是中國視覺藝術中最自由、最簡潔的體悟自然的表現形式,是流動的韻律之美,是概括的抽象之美。
中國古代浮雕藝術,對作為造型語言的“線”的情有獨鐘,是在裝飾審美、形式表現和藝術精神方面所表露出的民族特點。以線造型、以線達意,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愈來愈富有概括性、象征性和抽象性等特點,成為有別于西方古代浮雕的重要藝術特征。“線”的造型語言普遍見于原始玉琮、青銅器表、畫像石刻、佛教造像、建筑裝飾等歷代浮雕作品之中。不僅浮雕如此,在一些圓雕作品上,也呈現出線性表現的明顯特征。漢代霍去病墓“馬踏匈奴”石雕的造型處理,通過線刻示形的作用,使浮雕和圓雕渾然一體,加強了雕塑整體的氣勢貫通。中國古代浮雕,借助線形的凹凸、曲直、疏密變化,用以勾勒輪廓,示意對象形體的交接、轉折關系,特別在表現衣紋服飾的結構與裝飾處理方面,更是將線性語言的生動流暢之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線”既是作品形象的主要組成部分,又作為一種表現媒介,使線條屬性和思想情感雙方契合,使“形”“神”緊密相連,凝成了作品的藝術風格。
西方浮雕藝術更強調物形體真實明確的“體塊”表現,這是西方傳統雕塑創造形象時賴以成功的基本造型語言之一。西方古典美學認為:“雕塑掌握著最忠實于自然的表現精神的方式……表現人的形體和其他自然界事物實際所占的空間的感性整體!雹堋暗窨淘谔幚砣说男蜗蠓矫妗讶说男蜗螽斪饕环N立體的物體,只按照它在三度空間中所表現的形式來處理它。”⑤由此可見,西方古代雕塑的審美觀念不只是單純的精神性目的,同樣強調形象整體性的空間占有,它的物質性外在表現就是“體塊”分明的三度空間的形式。西方古代普遍的高浮雕樣式,雖然進行了一定量的空間壓縮,但是仍以起伏的“體積”和“塊面”關系來追求空間感,真實、具體地再現精神形象。西方雕塑家把對象當作一個有機的空間整體來雕鑿,統一和多樣性的關系或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必須正確而恰當,對于整體結構關系的實現,對于可觸可感的實體形象的追求,他們選擇了明確“體塊”的造型語言,而不是“線”。
中國雕塑家,發現了線條節奏,但卻并不在意浮雕的光影效果。中國古代浮雕多裝飾在墓室或光線暗淡的石窟中,由“體塊”所產生的“影”的效果并不明顯,反而是用線來突出形象的輪廓、結構更為實際有效。線條的特質在于它能夠暗示出形體或立體形式,“它既狀物又抒情,兼備造型和表現兩種因素和成分。”⑥然而,西方古代浮雕,多依附于宏大的地表建筑物之上,十分注重光線對浮雕形體的作用與影響,經陽光照射下的“體塊”造型,產生出強烈的投影,加強了浮雕形象的立體視覺效果,展現出力度與動感。
“塑”與“線”“雕”與“體塊”,這兩種迥異的造型語言體系,助推中西方古代浮雕藝術形成了平面化、含蓄溫婉和重體量、突兀強健相徑庭的總體風格趨勢,符合二者外在形式表現上和內在精神意旨方面的各自需要與追求。
注釋:
、仝w萌.“雕”與“塑”——中西方史前雕塑語言的成因及比較.裝飾,第104期,第23頁.
、冖弁系24頁.
④(德)黑格爾著,朱光潛譯.美學第3卷(上).商務印書館,1979.第110頁.
、萃,第113頁.
⑥李澤厚.美的歷程.美學三書.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第50頁.
【中西方古代浮雕藝術造型語言比較論文】相關文章:
材料應用對浮雕造型語言的影響09-28
論浮雕藝術詳細內容論文09-18
中西方傳統建筑比較論文06-22
中西方舞蹈美學思想比較探究的論文09-02
闡述中西方音樂的差異及中西方對音樂美學的觀點比較論文10-11
臉譜藝術在動漫插畫造型中的運用論文09-10
中西方學校道德教育內容之比較的論文08-17
剪紙造型藝術觀與現代標志設計論文06-19
古代詩詞中常用的藝術手法論文07-21
論文:古代應用文的藝術奧妙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