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藝術設計課程中的豐富性和回歸性
摘要:后現代課程觀中的豐富性和回歸性為當今藝術設計的課程教育提供了多元而開放的空間,它超越了目前依然占主導地位的現代工具理性課程觀。積極汲取這些優秀的理論成果,有利于培養出具有創造性、高水準的藝術設計師。關鍵詞:藝術設計教育 后現代課程觀 豐富性 回歸性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藝術設計專業似乎“一夜春風花滿枝”,成了多年來的大熱門,各類高校爭先恐后地上馬設置和擴招,大有成為制造藝術設計師的“世界工廠”之勢。然而我們只要稍加審視便會發現:作為其成敗的關鍵核心——課程的教育方式卻依然沒有走出由工具理性所支配的課程體系,顯得較為滯后。那么到底怎樣才能擺脫該體系的束縛呢?從現階段來看,美國著名教育學者小威廉姆E·多爾的后現代課程觀無疑給了我們很大的幫助和啟迪。他的核心觀點就是“四R”,即豐富性、回歸性、關聯性和嚴密性。其中豐富性和回歸性對于藝術設計課程來說尤顯重要。下面筆者就圍繞這兩點針對當今的藝術設計教育略作探討,以期拋磚引玉之效。
一、豐富性
在后現代課程觀中,“豐富性”指課程的深度、意義的層次、多種可能性或多重解釋。它強調課程應具有適量的“不確定性、異常性、無效性、模糊性、不平衡性、耗散性與生動的經驗”,以達到既可激發課程的創造性又不會使之失去形式或形態的“適量”。由于藝術設計專業是屬于應用型學科,其目的性極強,所以大多數的教育工作者在課程之前往往就設定了嚴謹的目標和要求,甚至規定了標準模式。一旦這種教育方式得以確立也就使課程失去了創造性。雖然從表面上看課程的形式完好無損,但內部則顯得機械和單一。因此,加強課程的豐富性是改善當前藝術設計教育狀況的重要途徑之一。根據該專業教學的特性,課程的豐富性可以從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和師生之間的互動性這兩方面來具體分析。
(1)開放的教學內容是構成課程豐富性的基礎條件。由于國內教育長期處在工具理性思維的支配之下,課程已淪為一種封閉性的科學教條,被徹底工具化了。首先,從我國藝術設計專業的理論教材上看,各專業方向彼此有著嚴格的區分。這種區分固然能使其符合各個專業方向的特性,卻難免會把學生擠到狹窄的縱向道路之中去,不利于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地發揮。根據后現代課程的觀點,對于課程的理論內容,我們都應在滿足自身專業的要求下,盡可能地拓寬本專業的橫向廣度,產生適量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讓學生在縱向和橫向的多角度中思考與探索,使橫向內容輔助縱向核心的發展,以全面理解課程的要點,從而能在廣闊的空間中不斷進步。例如對于基礎素描課,平面設計專業目前最新的觀點就是追求畫面的形式美和裝飾感,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兼顧到對明暗、結構和線性素描的理解,讓生動的線條、變換的空間和虛實的明暗產生于學生的作品之中, 以更好地表現出裝飾之魅力。其次,從目前的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模式上看,布置統一的作業要求依然占其主導地位。這種一刀切的手法固然有利于作業的最后評估,卻無法彌補和提高學生的不足之處。同一種作業,在不同的要求下,學生得到的鍛煉效果差別十分巨大。例如在做五個方塊間的構成組合練習中,可有以下幾種要求:①表現“大小長短”等形式,②體現“危險、安靜”等內容,③表達“甜酸苦辣”等詞匯。第一種要求有利于培養造型的能力,但無法起到給抽象元素表達感情的作用;第二種要求則有利于情感的表達,卻由于其內容在生活中可視而容易陷入到對具象的簡單模仿中去;第三種要求能增強對感性的認識,可畫面往往會因過于主觀而迷失方向。由此可見,教師只有在布置作業的過程中列出多種不同目標的要求,讓學生在這其中多角度地嘗試與探索,充分展現才能或顯露其缺陷,教師才能深入、全面地了解每個人的特點,引導他們在發揮最佳優勢的同時彌補不足之處。理論和作業是藝術設計課程中不可缺少的兩個要素,我們須同時入手,教學內容的開放性作用才能得以真正體現,從而構成課程豐富性的基礎條件。
。2)師生之間的互動性是構成課程豐富性的必要手段。教師不僅要運用淵源的講述、圖片的分析、變化的解釋和文化觀念的講解等各種手段來詮釋課程的內容,更重要的是要通過與學生展開熱烈的討論甚或爭論來傳授內容和完成練習。其結果有可能與原先的想法相左,但經過多次的討論之后便可讓學生深刻地理解課程的內容,并且在這過程中還有可能迸發出全新的思想火花,從而又可推動課程的發展進程,使教學內容不斷豐滿起來。例如環藝專業中的人體工程學原理課程,僅靠教師單方面的講解必定會顯得十分枯燥,只有讓學生加入到熱烈的討論當中去體驗和感受,方能最終記住那些原本單調的數據。并且正是有了這些年輕人的新感受和觀點,使某些數據得以修改與補充,課程之內容也就更加符合了時代的要求。這種互動式的教學方法首先要求教師必須放棄“以教師為中心”式的權威教育思路,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式的服務型教育方式,讓學生真正能夠參與到課堂之中。其次,教師要樹立教學過程大于結果的觀念,鼓勵學生多角度、破壞性地嘗試所要達到的目標,而不僅僅只看重作業的最后效果。
總的來說,教學內容的開放性與師生間的互動性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兩個重要元素。教學內容的專、窄易使學生對課程的理解產生片面性,而缺乏師生間的互動則會使課程變成“耳邊風”,學生很容易淡忘。只有兩者都得以加強,課程才可真正稱得上具有豐富性,才能符合當代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質量要求!《⒒貧w性
根據多爾的詮釋,所謂回歸性,它與數學的循環運算相關。在重復中,等式一次的運算結果是另一次運算的輸入,于是一個公式便一次又一次地運行下去。這種觀念不等于原先封閉性的框架重復方式,它強調一種變量關系,即每一個終點就是另一個新的起點,每一個起點又來自于前一個終點。它不把課程的片段、組成部分看作孤立的單元,而視其為反思的機會。由此可見,回歸性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若想把這種優點融入到藝術設計教育中則可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1)從課程設置的方面看,我們應該注重各個課程之間的銜接。藝術設計由于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因而其課程數目繁多,一般都要在40門左右。這些課程可分為基礎與基礎、基礎與專業、專業與專業、理論與實踐、實用與概念等關系。我們應仔細研究與尋找各門課程內容之間的聯系性,通過這些關系,把前面課程與后一課程之間的內容銜接好,使前面的課程內容能為后面所用,而后面的課程能夠建立在前面所有的課程之上,并且起到反思前者的作用。例如平面設計專業中的包裝設計課程,就應安排到三大構成、圖形、文字、廣告設計和印刷工藝等課程之后,在教學中它能夠歸納、總結到先前的課程,使所學的知識更加扎實。此外,藝術設計是一門緊跟時代發展的專業,其課程變化極快。在幾年前還是主干的課程如今卻有可能面臨改良或淘汰,新產生的內容又需要教師進行自我吸收和拓寬。這種課程內容的不確定性使其關系的設置難度增加,所以我們不能滿足于既定的方案,而應與時俱進,隨時調整以求達到最佳狀態。
。2)從單個課程的教學方面看,我們首先應該把握好課程內每個知識點間的內容。一般說來,一門藝術設計課程需要花費20至80個課時來完成。在這有限的時
【淺談藝術設計課程中的豐富性和回歸性】相關文章:
淺談藝術設計教育和設計管理03-18
淺談服裝藝術設計專業中的智能培養11-21
淺談藝術設計專業基礎體系創新性研究03-16
淺談歌聲中的詩意性表達12-11
淺談文化與設計的回歸03-27
多媒體教學在藝術設計課程中的探索論文12-07
淺談藝術設計教學中民族文化意識的培養03-27
淺談PLC課程教學中自主學習的應用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