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詞語化在英語學習詞典中的表現研究論文范文
摘 要:非詞語化現象是指語言中的高頻詞在搭配過程中喪失全部或部分語義內容,詞義融合于語境中。文章以come, give 為例,對比分析發現,與語料庫相比,英語學習詞典表現非詞語化現象不充分,呈現方式不明顯,缺乏系統性。究其原因如下:
第一,作為“語言的詞庫”的詞典難以表現語義融入語境的非詞語化現象;
第二,學習詞典中位于關鍵詞詞條下的搭配信息尚不能明顯表現非詞語化高頻詞的普遍特征;
第三,現有英語學習詞典尚不能建構非詞語化高頻詞與其共現詞語之間的語義網絡系統。最后我們提出改善英語學習詞典表現非詞語化現象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非詞語化 語料庫 學習詞典 搭配
一、引 言
基于語料庫的詞語搭配研究表明,使用中的大量常用詞在搭配過程中都有喪失其全部或部分語義內容的傾向,這些詞的意義已融合或半融合于整個搭配意義之中,單獨的詞義很難確定,如make up a quorum 中的make,詞義就難以從語境中分離出來;置身于一定語境中的相鄰詞語會相互傳染和影響,如make decisions中的make, 詞義逐漸喪失在decisions 中,意義已相對模糊。這種現象被新弗斯學派代表人物Sinclair(1991)稱為“漸次性非詞語化”(progressive delexicalization),也可譯為“逐步非詞匯化”。
本文將通過對比英語語料庫以觀察英語學習詞典對英語常用動詞表現非詞語化現象的方式。
二、英語學習詞典表現非詞語化的方式
1.動詞come的非詞語化現象
根據《麥克米倫》提供的釋義菜單,come具有9種基本意義并能構成一定數量的短語動詞,其基本義為:
同時,BNC顯示,與come共現的前25個最顯著的名詞是:reply, cropper, way, circle, sound, second, morning, week, courtesy, face, top, month, day, afternoon, night, cry, minute, voice, rain, surprise, dancing, answer, mile, running, hell。 也就是說,這25個名詞是英語本族語者與come結伴使用的最常用名詞。
1)and I’ve just come all the way from Loch Lomond to propose
2)is it being said that every time a vote comes this way
3)I do seem to come quite a long way
三例中,只有第一例體現了come 的基本義“來”(1義),第二例的意義已融合于其搭配詞way的意義之中,搭配整體意義為“以某種方式實施,實現”,come已具有非詞語化的傾向;第三例中的come已完全非詞語化:“come quite a long way” 意為“取得明顯進展,顯著提高”,非詞語化的漸次性特征在以上三個例子中明顯表現出來。
具體來說,這第二類名詞還可以細分為兩組,第一組與come搭配后,come義已部分融合在搭配中,如:come the reply, come the answer, 詞義已融合在相鄰詞語中,搭配義實際上就是關鍵詞reply, answer 之義。再如:come full circle, 兜了個圈回到原地;come courtesy of , 承蒙……的好意,由于……的原因;come face to face, 直面,敢于面對,針鋒相對;come top of/in, 居首位,領先。搭配義相對固定完整,come的個體義已模糊,融合在搭配義中。
第二組名詞與come搭配后,情況如下:come a cropper, 猛摔一跤,遭到慘。籧ome rain or shine, 風雨無阻,不管發生什么情況;come hell or high water, 無論艱難險阻,下決心做。come 已高度非詞語化到習語之中,其本義已完全喪失。最有趣的是 come dancing, 看似意義明顯,BNC索引行中,除一例表基本義外,所有例句均大寫come和dancing的首字母,特指BBC的一檔舞蹈比賽節目,整體意義顯著,come 的個體意義已經不重要。
BNC中的這第二大類名詞在與come共現的前25個顯著名詞中所占比例為44%,體現了非詞語化現象的普遍性。另一方面,以《麥克米倫》為代表的英語學習詞典在表現詞目詞基本意義的同時,習慣于表現語詞的短語動詞和一定數量的常用語塊,在come詞條下,“come+小品詞”所構成的短語動詞收錄充分;“as nice/big etc as they come”, “the best/worst is yet to come”, “come good/right”等常見語塊也有所收錄,然而與常用名詞搭配因而喪失部分或全部語義的非詞語化現象在詞典中呈現不明顯。與BNC中25個顯著搭配名詞相對照,《麥克米倫》在come條中只收錄了與way搭配的“come a long way”,在face的內詞條“face to face”中顯示了搭配信息“come face to face”,并配有一例。經筆者搜尋,“come full circle”收錄在《朗文英語聯想活用詞典》(20XX)的happen條中;《韋氏大學詞典》(20XX)收有“come a cropper”;《劍橋高階英語學習詞典》(2005)收了“come rain or shine”和“come hell or high water”。
2.動詞give的非詞語化現象
《麥克米倫》為give提供的釋義菜單如下:
BNC中與give 搭配的前25個顯著名詞是:rise, impression, evidence, advice, birth, detail, priority, notice, information, indication, reason, consideration, way, opportunity, example, attention, support, answer, name, instruction, chance, thought, account, permission, warning。
首先,作為“語言的詞庫”的詞典難以表現語義融入語境的非詞語化現象。詞典是按字母順序等方式編排的語詞表,用以提供語詞的意義和詞類等信息。雖然一些詞典將自身描寫成“語言的圖像”,是詞法、句法、語義和語用的系統描述,但現有詞典大多是有選擇地描繪“語言的詞匯”,因而詞典其實是“語言的詞庫”。英語學習詞典是為英語為外語的英語學習者的學習需求而設計編纂的積極型詞典,詞典的關注點在于語詞的基本意義,英語學習者習慣于借助詞典查閱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語詞難題,包括詞目詞的拼寫、發音、意義、用法等。
然而,非詞語化現象是大量高頻詞在不同語境中受共現詞詞義的傳染或影響而喪失其基本意義的語言普遍現象,是在語料庫語言學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并受到重視的。這些高頻詞的詞義無法從語境中切分出來,其意義難以確定,因此,就極高頻詞而言, 我們只能談論它們的用法, 而不能談論它們的意義。(衛乃興 2007)雖然詞語搭配、短語、習語性等始終是英語學習詞典編纂的重要內容,但詞典編纂傳統模式始終是建立在意義驅動基礎之上的。怎樣表現詞的非詞語化現象,或者說,怎樣表現高頻詞的語境用法,而非其詞義,是學習詞典編纂者面臨的最新難題。這也是現有品牌學習詞典仍然不能充分表現非詞語化現象的重要原因。
其次,學習詞典中位于關鍵詞詞條下的搭配信息尚不能明顯表現非詞語化高頻詞的普遍特征。上文通過BNC庫和《麥克米倫》的對比分析,我們發現雖然詞典表現非詞語化不充分,但在習語關鍵詞詞條下,詞典也收錄了少數語料庫中所反映的一定數量的重任動詞和其搭配的顯著名詞所構成的非詞語化。如:give rise to, give birth to, give way(to), give good/bad account等。這樣的處理是詞典編纂傳統使然。法國語言學家Hausmann(XXXX)就認為,搭配中的兩個成分地位并不平等,其中之一是搭配的基礎,其語義自治,另一成分為“搭配詞”,是在與關鍵詞的組合中獲取意義的。因此,他提議搭配應放在關鍵詞詞條內,而非搭配詞詞目下。Hausmann等語言學家及后來的詞典編纂者所關注的搭配,是詞語共現而形成的成對詞語的整體意義,即語塊意義,F有詞典將這樣的語塊放在關鍵詞詞條內供使用者查閱,其理論依據來源于弗斯學派對搭配的研究。然而基于語料庫研究所發現的'高頻詞基本語義在語境中融化或半融化的趨向十分明顯,這一語言現象已成為高頻詞的普遍特征,但卻還未能引起詞典編纂者的足夠重視,詞典使用者難以從高頻詞詞條中發現非詞語化信息,詞典呈現搭配的現有方式還不能較顯著表現極具普遍性的非詞語化現象。
第三,現有英語學習詞典尚不能建構非詞語化高頻詞與其共現詞語之間的語義網絡系統。上文觀察發現,《麥克米倫》在come條中收錄了與way搭配的“come a long way”,當我們查閱關鍵詞way時,僅能發現“come sb’s way”,兩者之間沒有聯系。在與give共現的顯著名詞中,《麥克米倫》分別在rise, birth, way, account這4個詞條中提供了“give rise to, give birth to, give way (to), give good/bad account”四條習語信息,但在give條中沒有相關信息,兩者之間缺乏相互參見。目前,建立詞典中觀結構的觀點已深入人心,學習詞典除為使用者提供詞目的音形義之外,還關注詞條與詞條、義項與義項、正文信息與外部信息之間的系統關系,常常采用同義對釋、反義對釋、上下義關系釋義,以及各種易于理解的參見符號構建語詞之間的語義網絡系統。(章宜華,雍和明 20XX)然而,高頻詞與其共現詞語之間所形成的非詞語化并未被納入詞典的中觀結構中,致使一般文本中最具有普遍性的非詞語化在詞典中缺少清晰的關聯。
四、英語學習詞典表現非詞語化的幾點思考
英語學習詞典所采用的詞匯控制理論,收錄常用詞及動詞模式的詳盡信息,大量習語、搭配和慣用語等均是為滿足學習者對英語理解和產出的需求而特別設計的。然而,前文已經提到,與語料庫相比,現有英語學習詞典在表現英語中大量存在的非詞語化現象時不充分,呈現方式不明顯,并且缺乏系統性。筆者認為,英語學習詞典在保留詞典編纂優秀傳統的同時,還可以充分利用語料庫,重視以下幾個方面,以便更好地表現英語中普遍存在的非詞語化現象。
1.重視非詞語化現象,增設非詞語化欄目
2.改善釋義模式,豐富詞條結構
傳統觀念認為,對詞目含義所進行的注釋和解釋是通過提供被釋義詞的概念意義或提供目標語的對等詞來實現的,但隨著語言認知與習得理論在二語教學中的應用, 這種傳統釋義觀已經不能滿足當代學習詞典的釋義需求。(章宜華 2006)。Firth認為“每個詞在一個新的語境中就是一個新詞”(姜超 2010),因此,自COBUILD開創整句釋義模式以來,已有不少學習詞典在一定程度上采用整句釋義的模式提供詞的搭配、用法、語境等,以便提供真實準確的釋義。同時,詞典編纂者還可以將釋義中的搭配、用法、語境等基本信息與詞條后半部分的搭配、習語、慣用法、辨析等信息之間建立起一定的聯系,將釋義中較簡略抽象的搭配用法在其后的搭配、習語、慣用法、辨析欄目中具體化,把詞條結構建成自成一體的微觀語篇,集語篇的形象性、連貫性、信息性、讀者的可接受性于一體,在語篇中盡可能詳盡全面地表現高頻詞詞目的非詞語化現象,創造出其獨特的語境。
3.收集完整例句,適當保留修飾補充成分
詞典例證最能表現詞目的真實使用情況。在詞典篇幅許可的情況下,盡量收集真實自然的完整例句,并適量保留反映詞目整體框架意義的修飾、補充成分和意義關系,提供詞的搭配、用法、語義韻、語境等,以便最大限度地體現語言中的非詞語化現象。例如,例句He had had so many falls that he got black and blue all over. (他已滑倒了很多次,全身青一塊紫一塊的。)就遠比He is black and blue all over.(他全身青一塊紫一塊的。)更能表現“get black and blue”在語境中的真實意義。
4.豐富中觀結構,強化非詞語化現象
上面談到語料庫中所表現的非詞語化現象并不常常出現在詞典的高頻詞詞條中,而是出現在傳統意義上的習語關鍵詞詞條中,如come hell or high water 就只能從hell詞條中查到。我們可以在不打破詞典傳統的編排和查找方式的前題下,除傳統參見范圍之外,增設非詞語化的參見, 比如在hell條下,提供come hell or high water 的釋義和用法, 在come條下,補充如下信息: “come hell or high water,見 hell” ,以此來強化無處不在的非詞語化現象。
五、結 語
非詞語化是大部分高頻詞意義的主要表現,是語言中無處不在的真實語言現象。現有詞典作為“語言的詞庫”,以詞目為單位編排語詞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語境中的非詞語化現象的呈現,位于關鍵詞詞條下的搭配信息尚不能明顯表現非詞語化高頻詞的普遍特征,詞典中觀結構還未能建立非詞語化的關聯網絡。英語學習詞典表現非詞語化現象將是一項復雜工程,詞典完善非詞語化現象呈現的具體措施還需要在詞典編纂實踐中進一步細化,以上幾點思考僅僅是筆者的膚淺認識,還望方家指正。
參考文獻
1.黃建華,章宜華. 西方語言學理論對詞典釋義的影響. 現代外語,20XX(1).
2.姜超. 20世紀英語詞典釋義的語境綜述. 辭書研究,20XX(4).
3.繆海燕,孫藍. 非詞語化高頻動詞搭配的組塊效應.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XX(3).
4.王立非,張巖. 大學生英語議論文中高頻動詞使用的語料庫研究. 外語教學與研究,20XX(2).
5.衛乃興. 意義共享與非詞語化.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XX(9).
6.衛乃興. 形容詞性修飾語的非詞語化特征研究. 外語教學與研究,20XX(3).
7.張淑靜. 中國英語專業學生make的使用特點調查報告.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XX(4).
8.鐘珊輝. 外語教學中的非詞語化現象研究――以常用詞gain, run 為例. 外語學刊,20XX(4).
9.Carter R, McCarthy M. Vocabulary and Language Teaching.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XXXX.
10.Cowie A P. English Dictionaries for Foreign Learners:A History.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XXXX.
11.Hausmann F J. Le Dictionnaire de Collocations.∥
Hausmann F J, Reichmann O, Wiegand H E.(eds.) Worterbucher. Berlin: de Gruyter, XXXX―XXXX.
12.Sinclair J. Corpus, Concordance, Collec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XXXX.
【非詞語化在英語學習詞典中的表現研究論文范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