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傳統茶文化在英語教育中的應用
在中國和以英語為母語的歐美國家都有與自身民族特色以及文化屬性相通的茶文化,在英語教學中,可以通過滲透這些文化知識,提高學生對英語語言的認知能力。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相關內容的論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摘要:伴隨著我國教學水平不斷提升,教學模式不斷完善,教學內容不斷豐富,繼承中國傳統文化逐步落實于各大高校。然而,從客觀角度來看,傳統茶文化作為一種優秀傳統文化,當代大學生并未從中得到較為深刻的認識與理解,這樣對傳統茶文化與英語教育結合的效果造成一定制約。于當代大學生而言,英語教育不但是當代教育的現代化要求,且是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客觀需要。本文主要針對傳統茶文化在我國英語教育中的應用進行研究。
關鍵詞:傳統茶文化;英語教育;應用
一、傳統茶文化在英語教育中的意義
1.1傳統茶文化與英語教育結合涉及大學生的品德教育,而品德教育又包括注重品德原則、規范的制定和推行等內容,教育過程注重行為規范、規則的訓導,要求人們遵守品德準則,同時以善的、正確的品德標準進行品德評價,企圖通過品德規范教育來約束人們的課堂行為。傳統茶文化與英語教育指導下的品德教育將課堂社會的品德要求規范化、系統化,以新時期的品德準則來引導大學生踐行品德的行為,并在其理論的對照下驗證課堂行為的真偽善惡,使品德教育得到了更深化和細化的演繹。傳統茶文化與英語教育指導下的品德教育有明確的教育目標,就是制定和實行具體的品德規范以約束和引導大學生的行為,最終提高人們的品德品格,凈化課堂環境,使課堂社會成為真正的“有方圓”的空間。針對大學生的品德教育,傳統茶文化與英語教育的視角與德性教育學略有不同。
1.2若德性教育更為注重“德性”教育,那么在傳統茶文化與英語教育指導下則更位注重“規范”教育。德性教育學的特點在于強調對人們品德品質的培養,表現在人們品德的內在性,要求人們進行自我約束,即品德“自律”;而傳統茶文化與英語教育結合的特點則是給人們提供品德行為規則,通過品德規范約束人們行為,即強調品德“他律”。在品德教育過程中,兩種倫理視角充分體現著各自的特點,且二者均有良好價值,品德教育也將在日后逐步趨于完善。
二、傳統茶文化在英語教育中的應用背景與趨勢
2.1傳統茶文化在英語教育中的應用背景
我國高校的英語教育不管是大學生學習的效果還是教學體系內容均欠理想,而大學生在參與課程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則直接反映出對課程教學進行教學倡導勢在必行。傳統茶文化與英語教育結合的品德教育正值此際應運而生。我們將傳統茶文化與英語教育結合的品德教育歸結為如下三點:第一要掌握理論與技能的同時豐富學習生活與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知識。高校教育的目的不但要求學生掌握理論與技能,還要豐富大學生的學習生活與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知識,采取鼓勵措施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讓學生更具備想象力。學習和教學,將為學生的空間感和平衡性、協調性培養發揮重要作用,這一系列素質都是普通文化課程教學所無法實現的。然后應該引導大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興趣。結合大學生學習興趣等客觀要求由老師引導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學習目標,讓學習興趣越來越濃。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導向,學習是多數學生的興趣使然,通過學習從傳統茶文化中領略做人的道理,并能夠有效調節學生在學習和備考中的壓力。最后,開展教學課程倡導并關注綜合素質培養。以傳統茶文化為主題開展教學課程倡導,并以當前綜合素質人才培養背景關注大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尤其是對大學生精神品質的培養要求,通過開展體系化的學習,將為學生身體技能、綜合素養提升提供充足動力。
2.2傳統茶文化在英語教育中的發展趨勢
當下,國民與社會發展步伐緊湊無比,人才要求隨之越來越苛刻。品德修養是高校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又是整個教學活動開展的突出亮點。因此,高校教學倡導的新要求主要表現為如下三點:首先是轉變教學思路,以培養學生知識水平和道德修養為主,逐步發展為培養大學生綜合素養的教學思路。換句話說,不但要重視教育學生掌握理論與技能,還要大學生自身擁有良好的精神品質和傳統文化內涵。其次,教學應倡導發展趨向多元化。現階段教學活動倡導中要從培養學生全面、個性成長角度出發,以豐富教學內容滿足學生的全部要求。最后要綜合考評大學生的學習效果。從傳統的重成績與輕過程的考評理念中解脫出來,轉而以綜合考評為主導辦法,從成績和結果向著綜合素質考評發展。以往我們在衡量學生的學習效果時,多以學生的成績數據作為考評結果,事實上這一考評機制并不合理。
三、傳統茶文化在我國英語教育中的應用思路
3.1開設專門茶文化課程,實施多元化教學模式
以往英語文化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制定教學計劃、確定學習方式,而學生只有被動接受。中國茶文化精髓至深且內容包羅萬象,具有濃厚的歷史韻味。這一教學模式的長期實施結果,就是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很難發現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為了更充分地挖掘人的精神生命及提升人的生命價值,各大中小學校可適當參考及借鑒美國茶文化導入的成功經驗,開設專門的茶文化導入課程,并采用滲透式的教學方法,將茶文化導入融入到各相關學科的教學之中。茶文化導入課程應采用滲透式的教學方法,以課堂教學為主要渠道,將茶文化導入滲透到英語學科之中,力求必修課與選修課之間的有機統一。此外,還應努力做到與心理咨詢輔導相滲透,加強兩者之間的有機結合。最后,茶文化導入課程應采用教師講解與學生討論相結合的講授法。這一教學模式中,還使得整個教學內容是單一的,完全是結合教師單方面的教學思路所開展的。
3.2優化教學環境,確保茶文化導入正常運行
大學生在心理上并不成熟,因此,很多學生不能很大膽、很知心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而一些教師由于缺乏耐心,對學生經常予以呵斥,使的很多學生更害怕參與到課堂上。課堂教學環境的重點在與課堂英語氛圍的營造上,開放課堂是由學生根據自我興趣自主進行學習的過程,教師在此過程中只能充當指導者和管理者的作用,而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是開放式教學實施的關鍵所在,營造一個良好的英語氛圍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是開放式教學在高校英語課中運用的整體教學環境保證。在課堂上形成了良好的英語氛圍,也有利于輻散到可以練習環境中,使學生在可有時間能自主參與學習活動。學生在大學英語學習時,往往未能形成堅實基礎,無論是其演唱效果,還是表達能力,都有較大差距。所以,其缺乏最佳的觀賞效果。而對于課余練習環境而言,學校英語場地的沿用性則顯得尤為重要,學生要在課余時間參加學習活動,完成教學任務。
3.3靈活應用英語詞匯教學的茶文化內涵
詞匯教學不是一般意義上用英語對漢字進行轉化的活動,而是在充分理解原有語句意義基礎上的所進行的一次含義再創造過程。在茶文化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上,形成了一系列相關文學作品,其中涵蓋詩歌、古文和經典著作,當然茶文化的最深層次內涵是一種精神,茶文化中也涵蓋了許多抽象的內容和情感。比如在四大名著《紅樓夢》中有篇詩歌《冬夜即事》中有句詩歌:卻喜侍兒知試茗,掃將新雪及時烹。以我國著名翻譯家楊憲益的翻譯為例,可以充分感受到如何更好的要國外讀者表達詩歌中獨有的茶情茶韻,Happilythemaidknowshowtomakegoodtea,andgathersupfreshfallensnowtobrewit。楊憲益老先生在反映時,將原來詩句中的知試茗翻譯為:“knowshowtomakegoodtea”,將“掃將新雪及時烹”翻譯為:“gathersupfreshfallensnowtobrewit”,形象描繪了中國人喝茶的場景,可以說是從傳統茶文化深入了解的基礎上,所進行的英譯。
3.4將英語教育作為茶文化詞匯教學的升華
從語言和多元文化溝通不斷成熟的背景上看,茶文化是可以被翻譯的。因為文化的根源是一致的,都是對日常生活的匯總。因此,達到茶文化英譯的唯美,應該更多是一種翻譯技巧上的升華。所以,不僅需要翻譯者有熟練的翻譯技能,同時也要對茶文化做前期了解和深入。也就是說,從某種程度上看,對茶文化進行合理的英譯,不僅是翻譯文章著作,更是對茶文化的全面傳播。在對茶文化進行英譯的過程,通過融入唯美理念,實現盡善盡美的追求,這實際上是翻譯人想要達到的理想境界。當然想要達到這一高度,不僅需要良好的翻譯能力,同時也需要不斷深化個人理解,通過對茶文化進行全面、有效的學習,最終確保達到最完善的翻譯效果。理想效果不僅要通過豐富大量的翻譯實踐來實現,同時也要做好個人經驗總結和學習,只有將個人認知和翻譯水平提升相結合,從而最終實現個人水平的全面超越。
四、結語
在東西方文明碰撞的初期,茶葉和絲綢、瓷器都是主要物質載體,隨著茶葉輸出的,還有豐富的茶文化。幫助多元文化實現實質化溝通的要素就是語言溝通,通過將一種文字語言按照某種約定含義翻譯為另一種語言形式的過程,就是文化溝通、交流的過程。之所以要探究唯美,主要是由于我國博大的茶文化中,有很多深層次意義,是無法用直白的英語來翻譯的。只有盡可能保留其中的內涵和意義,才能實現茶文化的有效傳播。
參考文獻
[1]劉靜,牛躍輝.從認知學習理論看英語詞匯教學[J].大學英語(學術版).2006(2):81.
[2]李長華,莊園.中英文化差異與英語詞匯教學[J].金融理論與教學.2006(1):93-94.
[3]劉紅梅.詞匯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7(1):69-70.
[4]武文芳.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與跨文化交際技能的培養[J].教學與管理.2009(9):92.
【傳統茶文化在英語教育中的應用】相關文章:
中國傳統茶文化08-31
中國傳統茶文化及體育文化的融合論文04-18
多角度立體式教學環境與資源開發在高校英語教育中的應用08-19
目標規劃及其在經濟中的應用05-11
茶文化論文11-04
氣管插管在院前急救中的應用05-29
物理教學中多媒體的應用論文11-02
精益生產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