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發展策略論文

        時間:2024-06-04 08:32:47 新聞傳播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發展策略論文(精選15篇)

          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論文了吧,論文是對某些學術問題進行研究的手段。那么,怎么去寫論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發展策略論文(精選1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發展策略論文(精選15篇)

          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發展策略論文 篇1

          一、提高電視新聞內容的時效性、吸引力

         。ㄒ唬┨岣咝侣剝热莸臅r效性;ヂ摼W新聞具有及時性和海量性,這是傳統電視新聞比不了的。因為其具有寬廣的網絡平臺,而傳統電視新聞信息的獲得是靠記者采訪、實地搜集等方式匯集而成,這種獲取方式雖然保證了新聞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但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導致電視新聞內容過時了。要想提高電視新聞內容的時效性,就需要與新興網絡媒體進行合作,以寬廣的網絡平臺作為信息提供平臺,對需要的社會熱點和新聞線索進行篩選,然后針對性的進行實地確認,這樣就跳過了尋找社會熱點和新聞線索的環節,這樣不止保證了新聞內容的時效性,同時也確保了新聞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ǘ┨岣唠娨曅侣剝热莸奈ΑD壳霸S多電視新聞的內容,不是某領導視察,就是國家新政策的公布,或是某某會議召開,以這樣的形式來體現新聞節目的高端性和權威性。但電視新聞的受眾是廣大的`人民群眾,他們關心的是和他們利益息息相關的新聞,只有貼合他們生活的新聞才能吸引他們注意。2011年中央電視臺推出的“走基層”系列電視新聞報道引起了全社會的強烈反響。這檔電視新聞的成功在于它將視角放到了普通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事項上,真實的反映了基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同時也傳遞出了中央“親民”“愛民”的民生取向。我國的電視新聞依靠其強大的背景和資源,在主流化內容的生產和傳播中占據著壟斷的地位。但主流化內容并不能吸引受眾的喜愛,特別是年輕人,而且內容的形式主要以主持人或播音主持的口述為主,難以生動的傳播出新聞信息。新媒體的自由度和個人化色彩更重,更符合年輕人的“口味”,這也是網絡新聞受年輕人喜歡的原因之一。要想提高電視新聞內容的吸引力,就應該大膽利用網絡多媒體的新聞信息傳播方式,如視頻、圖片、語音等。內容上也應在把握住政治方向和思想先進的前提下,增加內容的趣味性和新穎程度。

          二、改變節目的制作方式

         。ㄒ唬┲辈ナ焦澞恐谱髂J。由于觀眾對新聞時效性的要求越來越高,電視新聞在未來發展過程中也要不斷象征直播常態化的方向發展,從而確保電視新聞零距離的實現對各種新聞的記錄,充分展現新聞的魅力。直播常態化給電視直播技術和設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只在一些重大新聞節目中使用,還沒有普及。新媒體技術的應用能夠實現新聞節目的網絡直播,但是受網絡傳輸介質自身的影響,網絡新聞直播的質量不如電視新聞。因此,在未來發展過程中還要不斷進行網絡技術、數字技術以及移動設備技術的發展,為電視新聞直播常態化和普及化的發展奠定基礎。

         。ǘ┐蛟旃澞科放啤P侣剝热莸耐|化和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的便捷性,使電視新聞節目面臨著嚴峻挑戰,電視新聞節目品牌化建設也受到了越來越多新聞制作人的重視。作為電視新聞節目,構成其品牌的最核心競爭力的仍然是“內容”。新媒體時代革新了新聞制作的理念,推進了電視新聞的報道深度和廣度,使電視新聞節目形成了自身獨有的觀點立場和報道角度,電視新聞節目通過新媒體渠道對觀眾進行分析和調查,來定位節目,選擇滿足觀眾的報道語態及角度,從而形成節目的特色。

          三、改變電視新聞的表達形式

          傳統電視新聞的播報形式,一直給人一種很嚴肅、專業的的印象,讓人看著枯燥、昏昏欲睡。播音主持人給人的形象就是一身正裝,典型的“高冷”“嚴肅不活潑”形象。許多電視新聞也試圖做出改變,但又怕顯得不夠專業。電視新聞的表達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節目的趣味性,這就需要電視新聞行業的管理者和主持人做出改變,改變這種讀報式的口述新聞表達方式。遼寧衛視的電視新聞《觀天下》就是這一改革的先行者,這檔節目中主持人以一種口語式的方式來播報新聞,讓觀眾看著很親切。同時主持人從第三者的角度對新聞進行評點,帶領觀眾來解讀新聞,極大的增加了節目的可看性。還有的地方衛視使用當地方言來播報新聞,如湖北經視的《經視咵天》這檔節目,主持人阿星就是以武漢的方言來進行新聞主持的,這樣不止拉近了節目和觀眾的距離,同時這也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一種隱形宣傳。

          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發展策略論文 篇2

          關鍵詞:數字化,對策,出版,媒體,科技期刊

          簡介: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互聯網技術、多媒體融合的深入發展,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資源和知識的主要途徑,打破了傳統媒體的控制局面與單向傳播模式,構建出一種全新的生產方式,改變著傳統信息生產、傳播渠道和權力重構的新媒介生態?萍计诳诔霭媪鞒膛c編輯環境、傳播途徑與宣傳渠道、服務對象與需求關系等諸多方面都悄然發生

          內容: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互聯網技術、多媒體融合的深入發展,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資源和知識的主要途徑,打破了傳統媒體的控制局面與單向傳播模式,構建出一種全新的生產方式,改變著傳統信息生產、傳播渠道和權力重構的新媒介生態?萍计诳诔霭媪鞒膛c編輯環境、傳播途徑與宣傳渠道、服務對象與需求關系等諸多方面都悄然發生著改變,在發揮科技信息傳播與交流作用的基礎上,對于讀者的知識服務功能有了更為系統而全面的提升。如何抓住這一契機提高期刊的影響力,已經成為當前科技期刊研究的一個熱點課題。

          一、提供開放獲取的OA出版資源

          以往,一些實力雄厚的跨國出版集團收購了許多期刊,通過大幅度提高刊物定價的方式,迫使部分出版社將其旗下的期刊“捆綁”銷售,以獲取資源與利益的最大化。然而,世界各地的研究機構和科學家們為了獲取和使用這些科研信息和文章,不得不支付高額的費用,甚至作者本人都不能方便自由地看到已發表的期刊論文,這種做法顯然是有失公允的。隨著網絡的普及與應用,開放獲。ㄒ卜Q開放存取,OpenAccess,簡稱OA)成為在基于訂閱的傳統出版模式以外的另一種選擇,OA出版的優勢明顯,任何人都可以通過網絡、不受其他限制來獲取各類文獻,用于科研教育及其他活動。這種方便及時、免費獲取的方式可以提供期刊論文、參考文獻、技術報告、學位論文等全文信息,賦予了用戶寬泛的使用權限,在數字化出版和信息傳播方面的優勢不可比擬。OA是一種新的學術信息交流方法,因其具備和傳統科技期刊一樣的同行評價機制,文章質量有保證,還實現了讀者和作者的雙贏:讀者可以免費獲取文章,與數據平臺的兼容性高,導出方便;作者擁有文章版權,文章的曝光度和引用率有效增強。OA期刊投稿比較方便,出版相對快捷,出版費用較低廉,也極大地方便了公眾在公共網絡上利用與檢索文獻,有利于科學信息資源的長期保存、廣泛傳播與推廣使用,大大提升了科學研究的共享程度。OA出版的基本特征是數字化、網絡存儲和全文免費獲取。為了確保讀者免費閱讀和獲取論文,完整的論文和著作要存儲在一個穩定、可靠的網絡服務器中,以保證長期數據庫式儲存與傳播的安全性。國內期刊的OA出版起步較晚,目前在技術與推廣上雖然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還面臨著許多挑戰,在知識產權保護、網絡應用技術、三方(作者、讀者、出版者)利益平衡、刊物出版質量等方面還需進一步完善,需要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行業機構的專業指導。因此,只有國家、數據集成出版商、科研機構、期刊社、作者等各方面達成共識、凝心聚力,才能更好地推進我國的OA出版事業,實現科研成果的共用共享,促進學術深入交流,提高科研成果的轉化率。

          二、打造多功能服務型的期刊網站

          科技期刊網站是助力科技期刊創新發展的一個重要網絡平臺,也是實現期刊數字化出版的基礎,是網絡化時代下宣傳與展示期刊并為廣大作者、讀者提供知識服務的重要窗口,也是提高編輯部工作效率、促進期刊規范化管理、提升品牌競爭力、擴大市場占有率、推動期刊國際化的有效途徑。完整的科技期刊網站集成了多種服務功能,應該包含獨立的域名、多方式的'檢索功能、在線投稿系統、PDF全文瀏覽和下載、Html全文在線瀏覽、刊社信息發布、編委介紹、網絡編輯系統、同行期刊和研究機構的友情鏈接等功能,便于作者、編者、審稿者角色之間的流程性任務互通互動,也可以實現傳統紙質出版與數字化出版之間的相互聯動、相得益彰。此外,科技期刊借助刊社網站建立稿件管理平臺,實現投稿、組稿、審稿、編輯、出版等全流程的網絡化操作,可以加快期刊出版的整個流程。作者投稿、編輯初審、專家外審、編委復審、主編終審、責任編輯組稿及稿件退修均通過期刊稿件遠程處理系統完成。作者自行登錄即可投稿和查詢稿件;編輯登錄系統在審稿件一目了然,工作更加便捷、清晰;審稿專家可以遠程異地審稿,提高審稿質量和效率?萍计诳瘧酶寮芾砥脚_后,能極大地縮短稿件處理的時間,有效爭取作者,來稿量將大幅增加。期刊編輯也可以通過稿件管理平臺,對期刊數據進行“搜索、查詢、分享、編輯”等方面的創新性整合,為科技期刊的數字化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撐,同時優化科技期刊的日常管理模式,便于將數據在互聯網平臺上進行重組、添加、上傳,將傳統的編輯工作以最優化、最突出的形式通過期刊網站展現出來。服務性、互動性體現出科技期刊網站的個性與特色,它不僅可以拓寬編輯、作者、讀者間溝通的橋梁,也成為一個期刊網站乃至期刊自身的靈魂。強大的服務功能體現科技期刊的核心價值;活躍的互動性產生高關注度,有利于網站用戶量的增加和網站黏度的增強。科技期刊網站可以設置即時的在線服務功能,包括在線QQ/TQ、編輯部Email、主編信箱、EmailAlert、RSS、常見問題解答等;還可以在網站主頁上設置相關鏈接,比如BBS/論壇/留言板、期刊/作者/編者的博客、刊社微博等?萍计诳W站的這些服務性的互動功能在反饋速度、信息質量、主動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打開了讀者和期刊聯系的最直接的窗口,它的作用不僅是對個體的答疑解惑,更重要的是科技期刊品牌形象作用和對公眾的公告交流作用。目前,科技期刊網站的建設在技術上已經相對成熟,如果在相關服務性、互動性的功能應用中能夠投入一定精力,勢必在優化科技期刊編輯出版質量,提升刊物品牌影響力,擴大信息資源的傳播與積累,爭取讀者、作者、編者、審稿者之間的廣泛關注度等方面彰顯出較大的競爭實力。

          三、搭建多媒體

          “兩微一端”宣傳平臺近年來,智能手機的應用普及率不斷攀升,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閱讀習慣,過去單純依靠PC終端網站上的知識服務模式必將受到沖擊,取而代之的是與移動終端相互融合,以智能手機、移動網絡為載體提供知識服務的新模式,這是當前科技期刊實現創新發展所面臨的新課題、新挑戰。

          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發展策略論文 篇3

          摘要:伴隨高科技產物興起,新媒體藝術也蓬勃發展起來,并成為時代藝術的特征,其與傳統藝術相比,具有自己的特征和特點,也必然導致大眾審美的變化。本文旨在討論傳統藝術與新媒體藝術的對比情況下研究其發展及特征。

          每次在科學技術取得的突破,都會引領文化的進步。從傳統文化到新媒體文化轉變的過程這是媒體技術發展的過程。

          一、對傳統藝術的初步理解

          我國傳統藝術的內涵極其博大并且輝煌。傳統藝術常見的表現形式主要有戲曲,繪畫,書法,音樂,舞蹈等等,都有幾千年的文化積淀,都有推陳出新,都透露著五千年文明古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它們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全人類的偉大的精神財富。中國傳統藝術以其濃郁的地方性色彩,淳厚的藝術內涵和生動的歷史意義,越來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愛和欣賞,成為人類共同的精神文化財富。

          二、對新媒體藝術的概述

          1.新媒體藝術產生的背景

          藝術的更新是伴隨著傳播媒介的發展而改變的。在今天新媒體迅速發展的時代,互聯網信息技術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藝術工作者用互聯網和科技數字手段取代了紙和筆,一種被稱為新媒體藝術的新型藝術形式應運而生。

          2.新媒體藝術的內涵

          新媒體藝術是一種以互聯網信息化為基礎的學科門類,它建立在數字化技術的核心基礎上,亦稱數碼藝術。新媒體藝術包含有電影,音樂,動漫,實驗性音響,影像藝術,虛擬現實,網絡藝術,數字圖像等許多方面。新媒體藝術是一個內涵廣泛的藝術形式,從橫向上吸納了行為藝術和裝置藝術的表現方式,很快演變出了網絡藝術和數碼藝術,從而為人們帶來了一種新型的虛擬化的審美感受。

          3.新媒體藝術的首次出現

          新媒體藝術起源于于20上世紀60年代的歐美。隨著電視機在美國的普及以及在全世界的推廣應用,美國藝術家首次使用便攜式攝像機拍攝作品。由于當時使用的'是模擬信號的錄像帶,和攝像機,所以這種藝術最初也被稱為錄像藝術。所以錄像藝術可以說是新媒體藝術形成的真正標志。

          三、從傳統藝術到新媒體藝術的發展歷程

          (1)誕生:在全球化逐步滲入到社會各個地方的領域的背景下,在歐美新媒體藝術和中國IT產業迅猛發展下,中國的新媒體藝術可以說在被動的狀態下起步。新媒體藝術在中國的發展大約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才開始出現一批質量較高的作品和較為成熟的藝術家。影像藝術追溯于1990年代,主要是指音頻藝術。影像藝術的產生,是90年代藝術區別于1980年代藝術的主要特征。

          (2)早期:一直到90年代中前期,新媒體藝術的應用主要表現在裝置,錄像,攝影和音頻等媒介上的廣泛使用,90年代后期則表現為使用在90年代中期在媒介實驗上的所有手段用于傳達表現社會和社會現象批評的內容。裝置藝術和表演在1980年代后期雖然也有實驗,但真正在媒介上大規模地突破原有的繪畫和雕塑的傳統媒介還是在90年代初期。90年代初期的裝置藝術和表演的盛行還有另一個特征,就是與觀念藝術的結合。

         。3)中期:在90年代中期,真正的新媒體藝術的卓越性的實驗是錄像藝術的興起。在90年代末期,隨著互聯網視覺技術的普及,網絡技術,Flash動畫技術,電子游戲技術,互動藝術,三維視覺技術,以及計算機數字編輯技術等開始進入音頻藝術的制作。90年代末期的一個重要變化是音頻藝術不再成為一種單純的媒介,而是用音頻藝術的表現方式對中國社會轉型進行了文化層面上的反映,表達和社會各個群體息息相關的話題。

         。4)高潮期:進入21世紀后,中國的對外開放程度進一步深入,隨著中國IT產業的發展和創新能力的提高,人們開始注重精神方面的享受,大大推動了個人新媒體藝術在中國的蓬勃發展。新媒體藝術被引進中國后,影響時間還超不過十幾年,但它們卻和產生它們的基礎新媒體,包括光,聲音,電能一樣,以非常震驚人的速度發展和蓬勃壯大起來。

          四、新媒體藝術的藝術特征

          1.綜合性

          新媒體藝術擺脫了傳統藝術單一媒介的局限性,融合了圖片,文字,動畫,聲音等綜合媒介的特征,具備了傳統藝術的所有特點。在包括傳感器,音效,網絡計算機,投影等許多工具的共同作用下,新媒體藝術將觸覺,視覺,聽覺甚至味覺一并合成進行綜合性的展現,讓大眾在虛擬世界中實現審美感受。

          2.貼近性

          新媒體藝術的取材大多是來自人民生活,或者是與傳統文化相融合。內容相對來說通俗易懂,但是它的與眾不同是在于將現代科學技術應用到了屏幕上來,通過這種表現形式,讓觀眾過產生了共鳴,增加了新媒體藝術貼近生活,貼近人民,貼近社會的性質。

          3.互動性

          新媒體藝術打破了往日傳統藝術單向互動的模式,更加注重觀眾的參與互動。通過與觀眾的互動,加深了觀眾對藝術的理解,從而對觀眾的思想意識產生一定的震撼,進而通過觀眾的人際傳播就會在社會上形成一種新的觀念和思想,發揮了藝術“文以載道”的作用。

          4.迅速性

          新媒體的特點就在于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影響力大的特點,那么,以新媒體技術為基礎的藝術也具備這樣的特征。新媒體藝術,由于其傳播的方便性和快捷性,讓大家快速欣賞了它們的藝術特色,并且在社會上的反應也是快速巨大的。

          五、總結

          新媒體藝術繼承了傳統文化的精華,同時,在表現形式上取得了大的突破。新媒體藝術的發展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晶,它反過來也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革新。它以其豐富的表現形式和藝術特征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

          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發展策略論文 篇4

          摘 要:隨著科技的發展,數字信息技術被廣泛應用,新媒體的時代已經到來。面對新媒體的沖擊,作為傳統媒體的廣播該如何應對,是坐以待斃、不進反退,還是應對挑戰、取長補短,這是所有媒體從業者特別是廣播工作者值得思考的問題。筆者分析當今新媒體和廣播媒體各自的優勢與不足,闡述了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新媒體時代,傳統廣播媒體發展及創新的方式。

          關鍵詞:廣播; 新媒體; 創新

          1、新媒體簡介

          新媒體是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運用現代新技術體系為支撐,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具有互動傳播等特點。1967年,新媒體的概念由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技術研究所所長戈爾德馬克率先提出。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新媒體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之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相對于傳統媒體的“一點對多點”傳播,新媒體是一種“多點對多點”的全新傳播方式。依托于最新的數字信息技術,目前正在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并使用。面對新媒體的出現,傳統媒體仿佛進入了一個瓶頸,特別是廣播,在受到電視、網絡的沖擊之后,面臨著“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境遇。如何適應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如何繼續發揮自身優勢、取長補短從而發展創新,這也是留給廣播工作者的一個新課題。

          2、新媒體在傳統廣播中的具體應用

          2.1 當今新媒體的優勢所在

          新媒體最大的特點是打破了媒介間的壁壘、跨越了信息間的鴻溝,他的出現消除了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便邊界,使得傳播更加順暢、開闊。其優勢主要有以下幾點。

          (1)快速迅捷:新媒體傳播渠道使得受眾與傳播者之間的距離大大縮短,人人都可以是第一現場的目擊者、經歷者、發布者。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可以24小時無限制的進行節目采編、制作、發布、傳播。

          (2)形式多樣:新媒體所涵蓋的種類眾多,包括網絡電視、數字廣播、移動電視、手機媒體等。

          (3)交互性強:這是新媒體區別與傳統媒體的最大特點之一。充分滿足了這一時代受眾的互動需求,人人可以上傳音視頻、發布圖文,并對所接受的信息進行反饋。

          (4)個性突出:由于技術的原因,傳統媒體往往是大眾化的,并無細致的個性化分類。而新媒體可以做到個性化的定制,充分面對個人。

          (5)可選性強、易保存等。隨著技術的發展與創新,新媒體的優勢將愈發體現,這是新媒體區別與傳統媒體甚至是優于傳統媒體的所在。當然,任何一種事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新媒體的劣勢也是存在的。在下文中會結合傳統廣播媒體的特點加以分析。

          2.2 廣播媒體的當前的優勢與劣勢

          廣播是通過無線電波或導線,向一定范圍播送聲音、圖像節目的大眾傳播媒介。從傳播信號看,只播送聲音的,稱為聲音廣播,簡稱廣播;同時播送圖像和聲音的,稱為電視廣播,簡稱電視。本文所提及的廣播媒體特指“聲音廣播”。一般來講,人們對于廣播優勢的列舉主要包括:受眾廣泛、傳播迅速、功能多樣、感染力強等;劣勢一般包括:轉瞬即逝、順序收聽、不可保存、受語言限制等。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廣播的特點已經不能這樣概括。比如受眾廣泛、傳播迅速、功能多樣這幾個特點,新媒體同樣具備這些優勢甚至更勝一籌。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自媒體盛行、傳播高效的時代,廣播的特點已逐漸被重新定義。與新媒體相比,廣播的優勢主要有以下幾點,同時這也是廣播不斷發展所必須堅守的優勢。

          (1)伴隨性收聽:在信息量巨大的今天,受眾對于信息獲取方式的選擇越發多樣,同時傳播媒介的角色也更加趨于“附屬”。受眾不愿單一針對某一媒體投入全部精力,而是更多地選擇伴隨性接受,比如:開車的同時收聽廣播、上網的同時看電視、聽音樂的同時看書、玩游戲的同時聽廣播或音樂等等。這使得廣播的“伴隨性收聽”優勢得以最大發揮。

          2.3 信息提煉與升華

          新媒體的出現使每個人都成了信息的發布者和傳播者,博客、微博、SNS等等,形成了浩大的信息海洋,這其中更多的是毫無意義的無用信息,信息垃圾由此產生并已經嚴重影響到了人們的生活。更多的時候,這些信息并不是我們主動去獲得的,每當打開電腦或手機,鋪天蓋地的廣告掛滿了網頁,我們觀看太多的微博、網絡視頻卻一無所獲。這些信息垃圾嚴重占用了我們的時間、干擾了我們的思維。而傳統的廣播媒體對于信息的提煉有著豐富的經驗,專業性頻率、頻道的.設置,資深編輯、記者及制作團隊的深度挖掘與報道大大避免了廣播中信息垃圾的產生。

          2.4 虛假信息的規避

          新媒體獨特的“網狀--鏈式”傳播方式迎合了當今受眾的接受習慣,充分滿足了大眾的“獵奇”心理。在互聯網和手機的發展中,為吸引眼球、獲取點擊率,虛假信息應運而生,同時有著媚俗化的趨勢,正可謂謠言惑眾。而廣播媒體作為主流媒體,對于輿論的正確引導以及客觀反映事實真相方面有著獨到的優勢也一直發揮著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2.5 固定受眾

          與新媒體不同,廣播作為有著百年歷史的傳統媒體,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中國廣播70年發展至今,在不同的年代都能夠積累起一大批固定的、穩定的收聽群體,比如司機、學生、軍人等等,這是廣播這一傳統媒體穩固的陣地。

          2.6 特定的傳播方式藝術形式造就不可取代的感染力

          廣播自出現以來就一直擁有一大優勢----感染力強。這是其特有的傳播方式和表現形勢以及長期以來逐漸形成的藝術氣質所造就的,包括“廣播特寫”、“廣播劇”等等,這些與廣播媒體依托并存的表現方式是當今新媒體獨立提供的內容所無法挪用甚至取代的。

          2.7 廣播媒體對新媒體的優勢應用

          新媒體出現時間較短,雖然占據了技術上的優勢,但還無“強勢”可言。作為傳統媒體的廣播而言,面對新媒體的“挑戰”與“威脅”,取其之長、補己之短才是上策。隨著數字廣播、網絡微電臺的推出,傳統媒體的“反擊戰”似乎已經打響。經過上述分析,廣播對新媒體技術的“取長”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1)多樣化終端。終端多樣化是新媒體的一大特點,臺式電腦、手機、平板電腦都已成為新媒體信息傳播的有力載體。但這并不是新媒體獨有的載體,傳統廣播媒體可對其加以利用,通過網絡傳輸、手機制造商的信號接收裝置的植入、研發單獨或多用的媒體終端等方式可以擴大廣播的傳播范圍,增加受眾的選擇方式。

          (2)全新“采、編、制作”技術應用:充分利用包括平板電腦、手機、無線網卡、網絡熱點等載體,完成采錄、文編、傳輸、制作、發布等工作,大幅提高廣播節目內容制播效率。

          (3)個性化分類的采用。細化廣播節目的分類,根據人性化、個性化的關鍵詞進行分類、檢索,實現交互式傳播。根據所需,為受眾選擇性推送,規避“信息垃圾”。

          (4)互動平臺的引用。在廣播媒體傳播的同時,對微博、SNS、網絡通訊、手機通訊工具加以利用,實現同步互動。

          (5)覆蓋與落地。在對新媒體手段加以應用的同時,穩固廣播的傳統傳播方式,在保持內容優勢的同時,加大覆蓋推廣及落地實施,穩固現有“陣地”。

          3 綜述

          新媒體的到來是技術發展的大勢所趨,其突然的到來對于傳統媒體或多或少是一種沖擊。作為本已處于不占的廣播媒體而言,新媒體的出現是挑戰同時也是機遇。面對全新的制作與傳播方式,廣播媒體不可坐以待斃、不進反退,而是應該對新的方式與技術加以利用、取長補短,這是所有媒體從業者特別是廣播工作者必須認真思考和面對的問題。在我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浪潮中,作為先進文化的傳統傳播載體,廣播定會在不久的將來更好的發揮自身優勢,充分吸納新的技術優勢與傳播理念,開拓一片更加廣闊的天地。

          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發展策略論文 篇5

          摘要:藝術設計與新媒體技術日益高度融合所成就的新媒體藝術設計,在當今傳播時代發展得十分迅猛。通過分析傳播學的發展對新媒體藝術提出的要求,指出促進新媒體藝術發展的舉措,即不斷提高對新媒體藝術設計的認識、不斷加強藝術設計創作內容的豐富性和互動性、培育具有良好藝術理念的專業化復合型藝術設計人才、將新媒體藝術設計與現代傳播對象的需求緊密結合等。

          關鍵詞:傳播學; 新媒體; 藝術設計; 新媒體藝術設計;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尤其是網絡技術及移動網絡終端的迅猛發展,新媒體技術在現代社會生活與工作中都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這其中,藝術設計與新媒體技術日益高度融合所成就的新媒體藝術設計,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人們對傳統藝術設計的理念,也在不斷豐富和擴展著藝術設計產品帶給我們的沖擊。在移動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的新媒體時代下,以傳播學的視野研究新媒體藝術設計的發展,是我們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

          傳播學發展對新媒體藝術設計提出的要求

          近年來,傳播學在全球范圍內發展變化迅速,F代社會的發展已經不能用“信息時代”來形容,而應該轉以“傳播時代”來形容才更加準確。從宏觀方面看,傳播在現代社會中扮演著越來越突出的角色,對世界的影響日益深遠,并與經濟、政治一樣成為現代社會的一個突出要素。在微觀方面,現在的傳播不再僅僅是信息的傳播,更緊密連接著社會每一個個體之間及個體與整個社會之間,對整個社會關系的構建重組改變產生深刻影響。同理,傳播的發展對新媒體藝術設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要求科技與藝術高度融合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傳播無論是在理念、媒介、對象,還是在內容、表現形式上較以往都有著巨大的變化。尤其是傳播對象日益年輕化和知識化,對傳播內容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求創作出來的藝術設計作品更加逼真、完美、有視覺沖擊力,而且要能快速便捷地在智能手機、虛擬互動媒體、數字電視、觸摸媒體等多種傳播媒介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呈現出來。要滿足現代傳播的這種要求,新媒體藝術設計無論是在設計理念、表現形式,還是在外部造型、工作組織、工作方式、工作效率等方面都要較以往有進一步改進和提升,要源源不斷地吸收現代新媒體技術的科技元素,創作出大量與先進新媒體技術相關聯的新藝術設計作品,要借助不斷升級的新媒體數字工具去設計、加工、改造藝術設計作品,以使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變得更加人性化,更加富有人情味。要充分發揮新媒體技術修改容易、設計效果穩定、存儲方便等諸多內在優勢,使設計更加精準規范、更加便捷高效,并且能夠進一步消除藝術設計者與藝術設計作品用戶之間的不連續性,使藝術設計的構思、創作、制造和使用更加具有連貫性和一致性,設計創作出來的作品更能得到社會的認同和歡迎,更容易傳播開來。

          2.要求藝術設計傳播范圍更廣且速度更快

          現代傳播的發展,要求傳播內容能在第一時間傳播到全球任一角落,這就在傳播范圍和傳播速度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電視、報紙、廣播等傳統媒體,其傳播對象往往存在行業、地理、社區等邊界差別,彼此之間難以建立起一種順暢的交互機制,這就導致在傳播范圍方面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傳播范圍較小,最終也會影響到傳播效果。為有效擴大傳播范圍,就要求藝術設計要研究如何通過新媒體強大的技術能力突破這種邊界差別和局限性,如何通過互聯網絡、移動網絡終端、觸摸設備等傳播媒介,讓更多的傳播對象可以有效獲取傳播內容,從而最大限度地擴大藝術設計的傳播范圍,讓其傳播范圍更加廣泛。另一方面,傳統藝術設計在傳統的電視、報紙、廣播等媒體上傳播是一個比較復雜漫長的過程,采集、匯編、印刷排版、轉發等環節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傳播速度遠遠不能滿足傳播對象的需要。但是,現代傳播社會是一個講究效率、速度的社會,傳播內容要求能在第一時間傳播到用戶手中。為此,新媒體藝術設計要充分借助互聯網絡傳播速度快的特點,將采集、匯編、印刷排版、轉發等繁瑣環節改造為簡單的上傳下載環節,就可以實現藝術設計創作作品在第一時間傳播到世界各地用戶手中,實現文字、影像、聲音等內容即時傳播。

          3.要求新媒體藝術設計人才向復合型轉變

          現代傳播的迅猛發展使得傳播的內容不再是以往那種簡單和單一的形式,而是多種不同要素、不同領域的組合內容,這也對新媒體藝術設計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沒有接受過正規系統培養的藝術設計者將難以適應這種要求。要認識到新媒體藝術設計必須具備多學科綜合性知識,既要懂得藝術規律,有良好的藝術基礎,又要精通計算機圖形技術和網絡技術,只有這種復合型人才才能勝任現代傳播對新媒體藝術設計的要求。

          4.要求對新媒體數字技術進一步重視

          如前所述,現代傳播和新媒體技術是相互促進的關系,現代傳播在新媒體及新媒體技術的促進下迅猛發展,同時也對新媒體及新媒體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現代藝術設計中必須摒棄那種對電腦、軟件工具、光電之類等新媒體工具的偏見,不能再以傳統的藝術設計理念和思想來看待新媒體藝術設計,而是應該主動學習新媒體技術,積極運用新媒體技術來開展藝術設計,通過技術和藝術的巧妙結合,設計創作出更有想象力和感染力的藝術作品,才能更好地符合現代傳播和藝術市場對新媒體藝術設計的需求。

          促進新媒體藝術設計發展的途徑

          1.提高對新媒體藝術設計的認識

          要適應現代傳播發展的需要,新媒體藝術設計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提高。新媒體藝術包含著豐富的畫面、巨大的信息、高科技的技術手段等先進技術,如何正確地結合藝術和數字技術,使其達到最完美的藝術傳播形式,是新媒體藝術設計必須注意的重點。目前,現代化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藝術成了人們對生活質量和生活環境的需求,而不僅僅只有從事藝術工作的工作者們去追求的,所以信息化就成了人們現在溝通的主要方式。對于很多新鮮的資訊、時尚的衣物、社會發展的詳情等信息都是通過大數據傳輸平臺來獲得的。所以,新媒體藝術設計只有不斷地完善和提高自身,才能滿足人們對于科學發展的需求。要促進新媒體藝術設計的發展,必須加大對美學設計基礎知識的探究和學習,根據美學理論設計基礎,綜合科學數字化的技術手段,來不斷改良新媒體藝術設計存在的諸多問題,在視覺傳達和畫面美感等多方面提高設計作品的質量。

          2.加強藝術設計創作內容的豐富性和互動性

          在傳播的完整鏈條里,傳播內容和傳播效果是其中重要的兩個環節。傳播內容方面,現代傳播發展要求所傳播內容更加豐富多彩,以適應傳播對象多元化的需要。這就要求新媒體藝術設計要借助數字技術高超的科技手段,利用多種改良后的數字化工具,實現在平面和立體之間自由轉化,在二維和多維度之間穿梭,創作出更加復雜多變的色彩、線條和圖形,以及奇異夸張的具有視覺沖擊力的藝術畫面。另一方面,隨著傳播對象日益年輕化和知識化,他們不再滿足于被動式的接受,希望能參與到傳播中的愿望越來越強烈。因此,互動性強的藝術設計才會得到傳播對象的認可,其傳播效果才能大大提高。新媒體藝術設計要敢于突破局限性非常明顯的傳統藝術設計思維,要在增進設計者、使用者和傳播對象之間的互動參與交流上尋求更大突破,進一步增強新媒體藝術設計在雙向互動交流方面所具有的優勢,要善于運用新媒體藝術設計所具有的即時遠程的傳播功能,讓傳播對象更主動地參與進來,這種全新的藝術設計交流模式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藝術設計作品的造型和內涵,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藝術設計創作作品存在的文化環境模式,也能促使社會審美意識的飛躍,最終對藝術設計創作產品的傳播效果帶來影響。

          3.培育專業化復合型藝術設計人才

          在現代傳播社會中,傳播對象對傳播內容的品質關注度在不斷提升,不再是以往所認為的快餐式內容的簡單接受,傳播對象也希望能接受到更高品質的傳播內容。在這種時代變化背景下,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的商業浪潮中快速成長起來的、帶有非常明顯商業性色彩的藝術市場化的產物,新媒體藝術設計者要真正開始思考藝術和市場的關系,要敢于拋棄原來那種過分注重功利性、不注重對設計作品的藝術性思考的陳舊觀念,要堅持良好的藝術理念在新媒體藝術設計中基礎性作用的重要地位,思考如何將藝術理念和作品市場更完美的融合,設計創作出生命力更為長遠的優秀藝術設計作品。

          為適應傳播學發展對新媒體藝術設計復合型人才的要求,應根據新媒體藝術設計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和規劃,培養具備多學科綜合性知識,既懂得藝術規律,有良好的藝術基礎,又精通計算機圖形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復合型專業人才,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新媒體藝術設計前期構思、中期創作、后期制作及其他相關應用順暢銜接,做到藝術設計品質的進一步提升,從而促進新媒體藝術設計的發展。相關高校應盡快建立健全新媒體藝術設計教學體系,設立新媒體技術、環境設計、裝飾設計、攝影、平面設計、書籍裝幀等專業的學科內容,促進各個學科之間的信息交流和資源共享。開設教學實踐平臺及建立數字藝術工作室,通過教學和實踐相結合的模式,在有效提高學生對新媒體技術工具操作設計能力的同時,幫助學生將所學轉化成所用,這種寓教于用的教學模式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成長進步,才能更好地培養出復合型高素質的專業新媒體藝術設計人才。

          4.將新媒體藝術設計與現代傳播對象的需求緊密結合起來

          考慮到現代傳播對象的知識層次和接受能力不斷提升,新媒體藝術設計在繼承傳統視覺傳達設計優點的同時,設計要更好地滿足傳播對象對傳播內容功能性的多元化要求,在創意設計時應考慮傳播對象的文化背景和傳播媒體形式,在構圖時應充分運用美學方面的形式美法則,以及文化學、類型學、現象學、美的起源等審美理論基礎,在藝術設計的色彩、節奏、韻律等方面充分考慮現代傳播對象的需求,所創作的藝術設計作品既能完美地呈現作者的思想,也能在傳播中帶給人們視覺和心靈上美的享受和震撼。

          參考文獻

          [1]王燕鳴:《論新媒體藝術在虛擬世界中的互動體驗》[J],《大眾文藝》,2010年第2期,第21-23頁。

          [2]王振興:《新媒體藝術的特征和本質》[J],《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第13-14頁。

          [3]胡蓉:《互動的藝術-淺談新媒體藝術設計的互動性特征》[J],《美術大觀》,2006年第12頁,第30-32頁。

          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發展策略論文 篇6

          1、廣告學專業的教學現狀

          與大多數人文性濃厚的學科的設置不同,廣告學是一門實踐性特別強的學科。當前,在廣告學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對于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大多數開設廣告學課程的學;旧隙疾扇≌n堂講授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擬法等方法進行課堂授課教學,這些傳統課堂的教學方法并沒有表現出對當前多媒體環境大背景下的機遇把握。目前我國開設廣告學本科專業的高等院校有300余所,但在培養方案中對于新媒體運用的重視程度、媒介授課形式和內容等方面都處在探索初期,還沒有成熟的理論,滯后于業界變革。而在課程設置上缺乏基于媒體的數據類課程以及教授媒介技術的相關課程,無法適應新媒體環境變化下市場對廣告學專業的發展需求。

          2、廣告學教學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創新策略

          2.1 轉化教學目標,轉變教學模式。

          廣告學專業的目標設置應在繼續通識教育的同時深入貫徹新媒體思維,在新媒體環境的導向下,市場對廣告學人才的需求對于學生所掌握的廣告專業和新媒體的相關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通識教育和人文教育為目標,是保證廣告學專業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前提,深入貫徹新媒體思維負荷當下經濟環境中對人才范式的知識和思維轉型的要求,有利于具有互聯網思維和新媒體經濟知識體系人才的培養。

          2.2 進行廣告學專業媒介類課程設置的變革

          新媒體環境下,一方面廣告運營中媒介策略的地位有所上升,消費者的媒介選擇被強化,而媒介的地位開始有所弱化,消費者的媒介接觸開始呈現碎片化的現象,另一方面,我國大多數高校的廣告學教育仍然停留在從傳統的新聞傳播角度研究媒介的地步,缺乏對媒介類課程的整體規劃以及基于新媒體環境這個大背景下的課程改革設置,無法適應當前人們的實踐需求。廣告學專業的課程設置需要轉變傳統的新聞傳播理念,站在廣告運營的實際情況和需求進行合理規劃,今后應該盡可能增加對新媒體的應用課程的數量,增加傳授媒介的相關課程,增加基于媒體的數據類課程,而對于與傳統媒介傳播與市場營銷的理論類課程則應該相應減少。

          2.3 開展微信互動課堂,借助多樣的新媒體技術進行課堂教學。

          微信互動課堂是指由微信群和微信公眾平臺作為教學輔助,科學性的設置微話題,組織學生利用微信平臺進行討論,再由教師進行點評的互動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式源自于20世紀70年代又聯邦德國的K沙勒和KH舍費爾首先提出的交往教學論,旨在探討師生關系。2013年8月。第十二屆中國廣告學教育研究學術會議在井岡山召開,與會業界以及學術專家紛紛提出要就新媒體的`發展進行廣泛探討,一直呼吁高效的廣告學課堂要適應網絡社交媒體和手機媒體等新媒體的發展趨勢,滿足微時代大學生對于課堂知識的創新學習需求。

          2.4 進一步實現廣告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

          誠然,廣告學的發展得益于媒介環境的便利,外部環境對廣告學的擴張起來不容忽視的作用,但我們同時也應該認識到,廣告學今天的發展狀況也離不開其它相關學科的交叉融合趨勢的加強。在今天,學科之間的交叉性有利于學生更容易掌握課堂知識,簡化知識的繁瑣性。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在平時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更應該把握住學科之間的交叉性,拓展廣告學課程的知識體系,使得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發展更具包容性,同時,也不能完全摒棄傳統的教學方式,應該結合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進行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擬法等教學方法的實踐,使得課堂教學在真正意義上提升學生的知識領悟能力,拓展課堂所授知識的廣度和深度。

          2.5 對于創新的新媒體教學環境,要更注重學生反饋機制的設定。

          在新媒體環境下,知識更加具有靈活性,教學時空的不設限性決定了反饋機制存在的必要性,新媒體互動平臺為老師和學生的良性溝通提供了便利的方式,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對教學方式的意見和建議對于教學模式的優化具有重要作用。相關企業應該具體制定對該類院校所培養的現代人才進行廣告設計應有的知識結構,注重學生敬業精神和服務意識的培養,注重教學薄弱環節的發展,針對性地進行改善提高。

          3、總結

          廣告學專業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市場理念、終身教育理念、特色理念、人力資源共享理念教育理念,一般人文類專業一般更注重書本知識的積累,注重學生內涵的培養,與之不同的是,廣告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則將培養重點放在了學生外在能力的拓展和延伸上。該類專業的學生往往會比本科學院其他專業的學生更注重自己實踐能力的培養,應當掌握各項必備技能,做到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和較強的競爭力。在新媒體技術發展的這個大背景下,對廣告學專業的教育教學模式進行優化、創新發展,對于該專業設置下的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直接現實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吳耀晗.融合與創新——在新媒體環境下電視傳媒發展思考[J].中國傳媒科技,2016(120:24-26.

          [2]王云.新媒體視角下高校高層次人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對策研究[J].中國報業,2012(10):64-65.

          [3]王玉潔,黎澤潮.顛覆與嬗變:新媒體語境下的廣告發展策略——2011年中國廣告教育第十屆學術年會成果述評[J].廣告大觀(理論版),2012(01):103-106.

          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發展策略論文 篇7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一些新媒體形式也在生活中得到了應用,這對傳統媒體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沖擊。新媒體主要是通過現代化的通信技術以及數字信息技術等進行傳遞信息的載體,是科技發展的產物。本文主要就新媒體的特征進行分析,然后結合實際對新媒體環境下報紙新聞的傳播變化和發展策略進行探究,希望此次理論研究使得人們對報紙新聞的傳播變化和發展趨勢有更深的認識。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報紙新聞;傳播

          一、引言

          科技的發展進步對傳統新聞媒介產生了很大沖擊,諸如報紙新聞的傳播方式逐漸和時代發展節奏相脫離。而報紙媒介要想在這一競爭市場中得以更好地發展,就要積極地進行改革,和新媒體有機融合、共同發展,這樣才能在新媒體發展過程中進一步發揮自身的作用。在這一背景下,加強對報紙新聞傳播的理論研究,對傳統媒體在新媒體異軍突起的環境中的生存發展有著積極作用。

          二、新媒體的主要特征分析

          新媒體主要是在移動電視以及網絡等新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在一定視域范圍內,其存在的發展空間是無限的。新媒體時代的來臨讓新媒體平臺成為信息傳播渠道的新主力軍,快速占據了信息傳播市場。新媒體最為突出的特征是開放性和網絡發布的實時性。微信、微博、論壇等大眾平臺的大力發展讓新聞的傳播速度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這是傳統新聞媒體的傳播速度不能相比的。[1]另外,新媒體中網絡媒體的信息容量大,沒有空間的限制,并且還有很強的交互性。網絡媒體在計算機技術支持下能夠傳播信息,使傳播者和接受者的互動溝通比較便捷地進行。新媒體技術已經成為傳統媒體面臨的最大挑戰,所以傳統媒體要及時地尋求發展道路,否則會面臨迫切的生存問題。

          三、新媒體環境下報紙新聞傳播變化與發展策略探究

         。ㄒ唬┬旅襟w環境下報紙新聞傳播變化分析

          1.組織結構的變化。

          處在新的媒體發展環境下,報紙新聞傳播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在組織結構層面的變化就比較突出。雖然受到了行政管理以及體制等因素的影響,一些報社還是在結構改革方面有了不少的收獲。要能對新技術加以利用,從而推進報、網兩者的有效結合,在形式上要能進行積極創新和管理創新。組織結構的調整和工作流程的變化是在新媒體沖擊下,報紙媒體生存的必要發展道路,只有實現了“優勢互補”才能夠進一步發展。

          2.新聞信息源的變化。

          在傳播主體方面發生了很大變化,以傳統媒體為主導的新聞傳播時代,其中的社會團體以及政府機構是重要的信息來源。而新聞工作者則是承擔著新聞信息的采集以及制作的職能。即便如此,在信息的數量上和新媒體的新聞信息量相比還有著很大的差距。[2]新媒體的發展使得傳播主體由職業的新聞工作者向著職業人員和社會公眾共同分享的方向發展,新媒體的發展使得信息源的結構產生了很大的變化,而來自普通民眾的新聞及言論在新聞的傳播過程中就占據了很大的比例。

          3.新聞傳播方式的變化。

          在技術進步的背景下,媒體的融合功能也在不斷地增強,所以在接受以及新聞發布的手段、方法上也呈現出多樣化。更多的媒體對多媒體加以應用,在多種終端介質上進行聽、說、讀、寫,這樣在新聞的傳播方式上也呈現出多種化發展。報紙新聞的信息來源以及內容也比較豐富,這些新的變化對新聞的傳播效率和速率都有著積極作用。

         。ǘ┬旅襟w環境下報紙新聞傳播發展策略探究

          1.傳播渠道的'整合發展策略。

          發展在當前的新媒體環境下,對全新的發展模式加以應用,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報紙的進一步發展。首先要將傳播的渠道進行有效的整合,并將受眾的范圍進行擴大。在當前競爭比較激烈的發展環境下,報紙要通過數字化的轉型對新的生存空間進行拓展。同時,其最大優勢就是內容生產能力,而在信息社會,傳播渠道的單一對新聞的擴散力度產生了很大的影響。[3]所以,報紙傳播要將自身作為基礎,對新的傳播平臺進行積極整合,進而有效地拓展傳播渠道,這樣新聞傳播影響力才能得到擴大。

          2.報紙新聞傳播與新媒體的交互策略。

          報紙媒體跨界傳播之后,除了在社交媒體上有所創新,在用戶行為和軌跡上也產生了新的傳播數據;ヂ摼W用戶每個月通過百度、360等搜索引擎工具搜索報紙的頻次達到300多萬次,并且每個月以3%左右的速度在增長。報紙在跨界傳播中很大程度上增強了用戶的黏合度,更加凸顯報紙媒體在新聞傳播中的主流地位。截止到2015年3月,紙媒微博粉絲量持續增長,黨報粉絲量突破5800萬。[4]紙媒在微博領域的粉絲數量、傳播影響持續增長。390份各類報紙媒體在微博的總粉絲量達到3.34億,并且每個月以4.7%的速度增長。

          3.報紙新聞傳播的數字化策略。

          報紙若想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則要進一步地加強傳受互動能力,豐富新聞傳播的內容,嫁接數字技術對傳播速度的加快。新媒體是新技術發展的一個體現,對先進新聞生產力的發展方向也有著指導作用。報紙由于受到出版周期的限制,在到達讀者手中時就已經在新聞價值上打了折扣,傳統的報紙媒體就要致力于電子號外的發展,這在時效性上能夠得到顯著的彰顯。[5]電子號外對網絡以及多媒體技術進行了有機融合,這將對傳統紙質報紙的傳播模式和形態都帶來巨大的變化,為報紙數字化目標實現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平臺。

          四、結語

          處在當前的發展背景下,報紙媒體和新媒體的結合已經成為趨勢,只有實現在優勢上的互補,才能達到共同發展的目的。此次主要對新媒體的特征進行了簡要闡述,然后對在這一環境下報紙新聞傳播的變化以及發展方向進行了探究,希望能有助于報紙傳媒在當前社會中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蕓.用戶黏性視角下報紙新聞客戶端的運營對策[J].新聞世界,2015(12):25-26.

         。2]王悅.簡析報紙新聞在新媒體時代下的發展[J].新聞知識,2015(12):68-69.

         。3]陳潔丹.怎樣讓報紙新聞“短小鮮活”[J].中國地市報人,2014(08):18-19.

          [4]蘭元.簡論報紙新聞圖片的選用標準[J].社會科學戰線,2013(04):36-37.

         。5]路建青.報紙新聞:重新認識“長”與“短”[J].蘭州學刊,2014(03):62-63.

          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發展策略論文 篇8

          我國報紙行業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在沒有廣播和電視的年代,它具有極大的社會影響力,是人們獲取信息、傳播信息的重要渠道。在新媒體問世之前,報紙不僅是人們獲取知識、宣傳消息的重要工具,還是社會輿論的風向標,對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但隨著新媒體的出現和發展,傳統媒體的發展模式遭到沖擊,生存環境逐漸轉變,以報紙為代表的傳統媒體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生存空間遭到嚴重擠壓。因此,在新媒體時代傳統報紙如何堅守生存空間,突出重圍重新煥發生命力,是業界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新媒體時代傳統報紙的生存狀況

          新媒體的出現和發展,極大的動搖了傳統報紙的地位,在當今社會,網絡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和傳播信息的重要渠道。每個網民都可以充當記者的角色,在網絡上發布或傳播信息,部分網民甚至可以在各大網站、貼吧、論壇擔任意見領袖,這無疑降低了人們對報社記者的依賴。新媒體正憑借其互動、海量、動態、全面的信息傳播優勢,沖擊著傳統報紙的社會地位。因此,傳統報紙若要取得進一步發展,首先必須全面認識和分析自身的生存狀況。

          1、傳統報紙的內容優勢日趨消失

          傳統報紙的傳播渠道與信息終端具有鮮明地排他性,因此,在新媒體出現之前,報紙對自身的信息內容具有較強的控制力。但在新媒體時代,網絡轉載顛覆了報紙的壟斷地位,傳統報紙在內容上的控制力也隨之減弱。同時,傳統報紙一般具有明顯的地域性,而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卻有極大地開放性,相對于信息容量巨大的互聯網,傳統報紙的信息含量顯然無法與之抗衡。此外,傳統報紙傳播的版權產品往往來自某家媒體或媒體集團,與網絡社區、微博、微信、信息門戶等信息集群相比,明顯處于劣勢地位。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具有傳統報紙無法比擬的互動性,信息功能方面也更加多元化。就本質而言,新媒體不僅是新聞類媒體,還是交往媒體、娛樂媒體和商務媒體,新媒體的這種多功能屬性,無疑將促使傳統報紙的內容優勢日趨消失。

          2、傳統報紙的受眾人群逐漸流失

          新媒體以其互動性、及時性、便攜性和個性化的特點,滿足了當代人快速化、碎片化的信息需求。在新媒體時代,讀者的閱讀習慣正在逐漸改變,紙質媒體不再是唯一的選擇對象。新媒體不僅改變了讀者的信息獲取途徑,也改變了傳統媒體的受眾群體。目前,傳統報紙受眾中的年輕群體正在逐漸流失,尤其是35歲以下的年輕讀者大部分都轉向新媒體,老年讀者則有所增加。此外,相較于傳統報紙,新媒體具有明顯的時效性,可以第一時間更新信息,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新媒體以其巨大的信息容量、自由的檢索模式給予受眾更大限度的自主權,受眾不再只是信息接收者,轉而成為信息的使用者。同時,新媒體極大的改變了傳統報紙單一的表現方式,它以超文本、多媒體、超鏈接的形式,將聲音、文字、畫面、視頻融于一體,使信息更富真實性和感染力,進而吸引了更多的受眾。除此之外,新媒體還具有更強的互動性,讓受眾在接受信息的同時,可以平等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傳播者與受眾可以進行雙向交流,這無疑地更符合受眾的心理需求,增強了受眾黏性,瓜分了傳統報紙的受眾群體。

          3、傳統報紙的利潤收入遭到分割

          新媒體與傳統報紙在盈利模式上具有明顯的差異,新媒體主要采用服務、產品應用、內容為中心的商業盈利模式。傳統報紙則一般采用以廣告為核心的盈利模式。早在報紙形成之初就已確立兩次銷售的運營模式,首次銷售即將報紙出售給讀者,但報紙印刷、采編、發行的成本往往比較高,因此,這一銷售環節常處于零贏利或負贏利狀態。二次銷售則是將部分報紙版面出售給需要做廣告的商家,并依靠穩定的讀者群體和報紙的發行量來吸引商家進行廣告投資,這一環節的盈利是傳統報紙的主要利潤來源?梢姡瑥V告商的投資是傳統報紙的經濟命脈,是其發展的基本動力和保障。但新媒體以其生動、豐富、靈活、多樣的形式吸引了大批擁有購買力的受眾,同時,它發行的廣告成本更加低廉、形勢更加多樣、傳播范圍更加廣泛,這對廣告商無疑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新媒體依靠這些優勢逐漸分割了傳統報紙的廣告收入,擠占了傳統報紙的盈利空間。

          二、新媒體時代傳統報紙的發展策略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發現,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傳統報紙的受眾群體正在流失,利潤空間正在受到擠壓,內容優勢也逐漸消失。因此,傳統報紙若要突出重圍,在新媒體時代重新煥發生命力,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革和完善。筆者根據多年研究經驗認為,應當從以下方面加以改進和發展:

          1、與新媒體有機融合

          傳統報紙若要取得長足發展就必須認清自身劣勢,并合理借助新媒體的優勢,取長補短,雙方合作,互利共贏。首先,傳統報紙要有效利用網絡平臺創建自己的網站,將報紙中的“導讀”和“簡訊”部分上傳到網站上,這一方面可以彌補傳統報紙覆蓋面小、時效性差的.不足,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導讀和簡訊部分激發讀者閱讀興趣,進而購買報紙,穩定受眾群體。其次,還可以與知名網站合作,利用網站知名度吸引讀者,擴大自身影響力。同時,還要改變單一的傳播模式,將網絡上吸引讀者的信息有選擇性的采編入報紙,引入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與輿論接軌。在新媒體背景下,傳統報紙若要做強做大,就必須打破單一僵化的創辦模式,與圖書、廣播、電視、電子商務、期刊等領域加強合作,促使自身的傳播形式更加多元化。目前,我國的手機用戶將近4億人,傳統報紙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傳播媒體,與手機“嫁接”,運用先進的數字技術,將音頻、視頻、文字等內容有機融于一體,創辦手機報,形成符合時代需求的多媒體報紙。

          2、保存核心競爭力

          在新媒體時代,傳統報紙若要增強自身競爭力,就必須保存核心競爭優勢。首先要增強新聞報道的權威性,網絡中的消息雖然更新快,但大部分缺乏足夠的權威性。而機關報、黨報等傳統報紙則一直被視為人民的“喉舌”,可以及時發布政府的各項方針政策,并反映人民群眾的心聲,因此,其信息內容具有極強的權威性。其次,要確保信息的真實性。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雖然信息量巨大,但信息來源混雜,缺乏必要的真實性。而傳統報紙通常由記者實地采訪或考察,信息來源明確,具有較高的真實度。最后,要加強可讀性。可以將某些新聞以故事的形式來敘述,或在新聞中融入一些故事性細節,以此增強讀者閱讀興趣。同時,還可以將一些枯燥的“硬新聞”以詼諧幽默的形式呈獻給讀者,增強信息的娛樂性,讓讀者在輕松的氛圍中獲取信息。

          3、積極走出競爭誤區

          在新媒體背景下,傳統報紙面臨著來自各方面的競爭和壓力,若要在這些競爭中取得優勢,傳統報紙就必須走出競爭誤區,在觀念、操作、認識層面端正態度。首先,避免盲目的擴大版面。目前,一些報紙為了擴充信息量,與網絡信息一較高低,將每天的版面擴充至六七十,甚至一二百版。版面擴充無疑將增加辦報成本,為了保證盈利,報社只好多擴大廣告版面,致使報紙逐漸發展成為讀者最反感的“廣告報”。其次,要避免“價格戰”。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傳統報紙的受眾逐漸流失,部分報社為了挽留讀者,擴大發行量,就盲目的降低價格。一些報紙甚至出現入不敷出的現象,只能靠廣告收益勉強維持!皟r格戰”引起的惡性競爭最終只會制約傳統報紙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琴,張金.傳統報業的價值回歸與現實判斷——基于價值論的分析視角[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1

          【2】黃基秉,蔡濱徽.論網絡時代報紙的發展前景[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6

          【3】陳昕.數字化條件下的出版集團建設[J]新聞大學,2003

          【4】匡文波.關于新媒體核心概念的厘清[J]新聞愛好者,2012

          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發展策略論文 篇9

          視覺藝術教育最初以技術手段的形式進入高等教育體系,造成傳統學科如繪畫、雕塑等教育形式的蓬勃發展,隨著科技的進步及近年來政府對視覺文化的扶持,高等院校擴招藝術類考生多多,再加之師資與學科建設的乏力,造成高等視覺藝術教育出現學科的單一性、教學觀念的滯后性等問題。

          新媒體的出現與發展,使視覺藝術作為一個交互系統,被重新定義;究其本質,只有在新媒體環境的大力支撐下,視覺藝術教育才能實現信息的傳播、融合與實時交流。

          在當今科技環境下,高等視覺藝術教育就不能只局限于傳統學科的教育學習,網絡與數字媒體的出現為應用學科的發展提供了硬件助力,新舊媒體的融合與互補,為當今視覺藝術教育的傳播與推廣提供了新的機遇,高等視覺藝術教育對內要構建合理的學科系統、提高學生的創新、審美能力,對外需整合企業與社會的資源,從而將視覺藝術教育推向一個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新臺階。

          一、視覺藝術教育是一個整合的概念

          (一)傳統學科與應用學科的整合

          傳統藝術包含繪畫、雕塑、音樂、戲劇、電影、攝影、藝術史、文藝評論等專業,應用學科有圖形設計、插圖藝術、電腦藝術、服裝設計、家居設計、影視表演、裝潢設計、環境設計等專業。其中專業學院開創了傳統藝術的輝煌時期,例如中央美院、北京電影學院等高校,綜合性大學囊括了傳統學科與應用學科的專業設置。早在包豪斯時期,就提出技術與藝術并重的觀念,高等視覺藝術教育經歷了純藝術、藝術與技術結合到注重應用型人才培養這三個階段。為了適應社會文化、經濟發展的需要,高等視覺藝術教育要發展,勢必要整合傳統學科與應用學科,使應用型人才既具有藝術的底蘊,也具備應用專業技術的能力。

          (二)新舊媒體的交叉與融合

          傳統媒體下的視覺傳播內容以二維形態為主,視覺藝術教育的信息傳遞只能以紙媒為主,交流形式也是單一的信件反饋、電話調查等,新媒體除了具有傳統媒體的優勢外,還具有交互、即時延展和融合的新特性。高等視覺藝術教育在新媒體環境下,授課形式不再單一,師生交流實現即時性,與社會的融合更為便捷。

          二、高等視覺藝術教育的發展依賴于新媒體

          (一)高等視覺藝術教育的現狀及面臨的問題

          1.視覺藝術教育的時代性不強。視覺藝術是時尚的藝術,是走在時代前端的藝術,一定要有敏銳的時代眼光才能創作出具有時代精神的藝術作品。而高校的視覺藝術教育觀念更新明顯滯后,專業教師缺乏先進的理念,教材一直沿用多年,造成教育在課程設置與安排方面落后。

          2.視覺藝術教育的互動性缺乏。視覺藝術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整體,高校的專業設置受社會應用型人才需求的影響,專業分割較細致,除了大專業的劃分外,在本專業為了培養優秀的專業領域人才,還會再細化。如此,便造成視覺藝術的互動出現裂縫,不僅是學科間、甚至專業內部都出現無法交流的情況,從而影響了視覺藝術的整體發展。

          3.視覺藝術教育的實訓課程無法達標。由于高校有嚴格的管理制度,授課人員有職稱的限制、實訓場地要考慮人數與安全等問題,造成實踐難、接觸實際課題難的情況。

          4.學生學習與擇業的脫節。視覺藝術教育以大類招生為主,專業分流的不合理,容易引起就業的集中。另外,教育的課程結構不合理,專業內容滯后等因素,造成學生學業完成卻面臨難以就業的問題。

          (二)新興媒體的優勢

          1.交互性。數字媒體為信息的實時交互提供了可能。高等視覺藝術教育的授課除了傳統的授課模式外,還有PPT輔助教學、網絡課程、視頻交流等。

          2.即時延展性。借助新媒體實現即時、快捷 翻閱信息的特性,并且特有的交互界面實現了信息的延展。

          3.融合性。新媒體融合了傳統媒體的特性,實現視覺藝術學科的整合、專業的交流,藝術形式的推廣。

          三、新媒體下高等視覺藝術教育發展的途徑

          (一)完善師資建設,提高教師專業水平

          高校視覺藝術教師應定期參加專業培訓,例如網絡公開課、假期培訓班等,利用新媒體的交互特性掌握專業的新動向,提升專業知識。參觀大型藝術展覽,國際雙年展等。學?善刚埰髽I優秀設計師作為專業帶頭人,為學校的專業建設注入新的活力。

          (二)學科的交叉、滲透與融合

          高等視覺藝術教育的發展明顯體現出高度細分與高度綜合的時代特性。將新媒體應用于設計創作中,并納入課程教學,把數碼技術、計算機技術、新材料與新工藝等手段與專業結合,已成為視覺藝術教育發展的新趨勢。如設計與新材料的結合,繪畫形式與聲光電的'結合。中央美術學院的材料構造課程,就是學科交叉與融合的產物。

          (三)視覺藝術教育的專業特性決定,實訓課程的重要性

          藝術理論的學習是為實踐來服務,為人來服務。高校視覺藝術教育,可以借助新媒體實現校企合作、學校與企業的課題合作。新媒體與計算機的優勢,以實際模擬的形式解決了新訓場地的問題。在新媒體的環境下,高?梢粤私馄髽I與社會的動向,便于視覺藝術教育走出校門,將教學、科研與產業結合在一起,形成特色藝術產業。

          (四)提倡創新、避免量化

          網絡等新媒體的發展,為高校視覺藝術教育帶來機遇,同時也不可避免地產生弊端,例如學生的創意多來自網絡,造成作品的千篇一律,缺乏創新。視覺藝術教育的發展是在傳統學科的基礎上加強技術的學習,注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學生的個性與創造能力的培養是教育的關鍵。

          四、結語

          高校視覺藝術教育要采用更自由、開放的觀察方式,在對學生的藝術創作中,尊重學生的藝術想法,鼓勵學生利用新技術、新媒體去實現作品的創新。發揮視覺藝術教育的交互性與融合性特點,在新媒體的技術支持下,將視覺藝術教育推向一個新的發展空間。

          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發展策略論文 篇10

          一、前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廣告自然而然地在人們心中烙下了很深的印記,尤其是名人代言的廣告興起,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象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在產品的促銷方面的確起到很大的作用。因為在當今社會里,人們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水平能夠像名人那樣輕松、愜意,于是就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去模仿他們,這就給商家提供了很好的商機。

          二、新媒體廣告中名人代言的特點

          伴隨著營銷觀念的進步和市場推廣手法的不斷翻新,“名人形象代言人”應運而生。新媒體廣告中的名人形象代言人的產生,滿足了消費者對其代言產品的好奇心,尤其是偶像的產生為形象代言人的產生提供了基礎,人們對偶像的關注和信仰已經超過了對一切新鮮事物的關心(楊愛花,2004),因此偶像已經在人們(尤其是年輕人)心目中的形象根深蒂固,可想他們的號召力是無窮大的。由于他們的橋梁作用,與消費者的直接溝通,使消費者對他們代言的產品產生好感(也許只因為某個偶像代言此產品)名人形象代言人是以感性引導消費的關鍵,由于藝人的代言而知曉產品,由于崇拜偶像而喜歡產品,這種近似簡單的理由使消費者溝通異常直接(肖志營,2003),因此消費者在接受產品信息時是被動的,因為崇拜而去購買,進而提高產品的宣傳力度,增進了新媒體廣告在消費者心中的威望。我們必須認識到,并非所有的名人都可以充當產品形象代言人,選擇新媒體廣告中名人形象代言人是有一定標準的。

         。ㄒ唬┟舜缘牟粌H是產品,而且也宣傳著企業的精神與靈魂。名人形象代言人應該是和他所代言的企業互動,才能對企業的發展起到推動效果,同時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也會推動代言人的建立與完善。尤其是體育名人形象代言人,更能表達一種頑強拼搏的體育精神。以“李寧代言的運動鞋”為例,依托公司布滿全國的1,000余家專賣店,李寧公司每年的銷售量都在過去的三年中保持以32%的比率迅速增長;2001年的年收入更是達到了1.08億美元,純利超過850萬美元。企業不僅獲利而且它還宣揚了其富有進攻性、直面挑戰、生機勃勃的“酷”。強勁有力、具有自我意識、在運動中體現自我,這也許就是體育的魅力所在。該公司就很好地抓住了這一特點來進行宣傳活動。

         。ǘ┟舜匀顺舜跃裰,還宣傳著企業自身的文化。名人代言表達了一種生活化、人文化、社會化的理念,因此就能更有效地激起廣告影片與觀眾的心理共鳴,以達到預期效果,進而將產品推銷出去,讓消費者了解企業所要宣傳的文化,滿足大眾要求,以企業自身的經營理念來促進消費者對其產品的認可。目前,基本上大多數的企業都以“人性化”作為經營理念來打開銷路,贏得了消費者的接受!吧罨焙汀吧鐣斌w現在企業做廣告就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其次是為了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同樣,人們生活在這個社會中就是社會的一分子,社會的發展就是為人們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礎,人活著就要衣﹑食﹑住行,一個都不能少,這樣對每一個方面都要花費精力,體現了生活化﹑大眾化以及社會化的特點。“人性化”的經營理念充分地體現了企業的文化特點,也抓住了消費者的心理特點,因此一個出色的企業,必須要有“人性化”的經營理念做支撐。換句話說企業要重信譽,當然這個理念絕不是說說而已,要落到實處。無論是宣傳企業文化還是企業精神,新媒體廣告中名人形象代言人都充分體現了他自身的特點與魅力,但要想讓其與企業自身的文化與精神相吻合,還要對所要選擇的名人形象代言人進行精心挑選,看是否與本企業所要宣傳的文化與精神相對應,只有這樣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代言人。

          三、新媒體廣告中名人形象代言人對營銷的影響

         。ㄒ唬┬旅襟w廣告中名人形象代言人對消費者的影響。企業能否在市場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環境中生存,其主要因素便是它能否生產出有質量保證的'產品,再通過名人形象代言人的宣傳,進而溝通、引導、提供給消費者滿意的服務。新媒體廣告中名人形象代言人能夠加快傳播速度、擴大銷售、促進流通,它可以針對不同的消費者進行宣傳,有針對性地對消費者的消費興趣與欲求進行不斷刺激,以引發購買行為。那么對消費者有何影響呢?新媒體廣告中名人形象代言人以其獨特的風格與魅力,引起消費者對產品的注意力,新媒體廣告中名人形象代言人以其獨特的風格與魅力,僅引起注意力是不夠的,還要引發消費者對產品的興趣,這種興趣便是消費者對此產品的宣傳時有意識產生的購買心理。只要消費者認為產品對他有用或出于喜歡這種產品,或具有刺激性、認為有價值那么他就會去購買。新媒體廣告向消費者傳達關于產品的觀念,可以潛移默化地改變消費者的消費觀念;通過有說服力的訴求,可以促使消費者改變購買行為,因為“對消費者來說,對于產品的要求,不僅是對產品的占有,更重要的是希望得到需要的滿足。”(張亦梅,2010)當然這也是消費者所要得到的基本要求。

          (二)新媒體廣告中名人形象代言人對企業的影響。隨著現代廣告觀念的形成和發展,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廣告能為提高經濟效益、促進經濟增長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算是一項新興起的營銷手段,利用名人形象代言人在新媒體廣告中宣傳產品,來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利潤,對企業的影響是很大的(甘華鳴,2002)。具體表現在:在當今社會發展進程中,新媒體廣告中名人形象代言人對企業是有相當影響的,從企業生產產品到出售產品都需要企業精心地做好每一步來使自己企業的產品銷售得更多,獲得更大的利潤。首先要保證產品質量,如果只盲目追求產量,不注重質量,那么這個企業很難在社會上生存,就更談不上利潤。質量好比企業的“心臟”,如果這一環節出了問題“心臟”也就會停止跳動。質量往往與價格是一對“親姐妹”,一提到質量人們就馬上會想起價格,一些企業利用消費者要買“物美價廉”的心理,開展一些促銷活動,如:打折﹑附贈品等,這雖是一種好的促銷方式,但在某種程度上說,請名人形象代言人為企業打廣告效果能更好一些,盡管花重金請他(她)們有很高的風險,但名人效應實在很強烈。新媒體廣告中的名人形象代言人可以通過電視將產品經過代言人的推薦或介紹來達到引起消費者購買的目的,這就是所謂的名人有名氣,也能帶來好的銷路。當然也不排除例外,因為消費者在消費時,第一要注重質量,第二要關心價格。如果名人做產品的廣告,對于一些消費者來說,出于對心目中名人的喜歡,為此花再多的錢都愿意去購買,真正起到了刺激需求的作用。

          美國的大量調查表明,由于廣告強化了競爭,的確降低了價格。通過調查比較包含廣告和不包含廣告的市場,發現廣告可以導致多種產品和服務的價格下降,包括眼鏡、眼鏡保健品、醫用藥品、汽油和專業服務,全國性廣告的價格顯然對消費者價格不具備同樣的市場沖擊力(陳培愛,2009)。企業通過名人形象代言人在電視上宣傳產品時一定會把商品的價格和服務打入到成本里,這樣勢必就會提高商品的價格和服務(售前、售中、售后服務)所需費用。人們都知道“海爾”這一品牌,該企業生產出的電器,一是有質量保證,二是售后服務特別到位、熱情、周到!昂枴彪娖髂陀檬潜娝苤,透過產品體現出集團以質取勝的目標,它以服務周到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認可與贊揚,同時也證明企業與消費者的關系是通過產品來溝通的。

          四、結論

          新媒體廣告中名人形象代言人將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對產品促銷確實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因為人們都喜歡看美的、好的,給人帶來一種享受的,但也要有獨特的創意和新穎的體裁廣告。用新媒體廣告中的名人形象代言人做廣告,這只是促銷的一種形式。顯然這種營銷方式也會帶來一些令人們值得思考的問題,用名人形象代言人要花費相當高的廣告費來聘請他們,名人做形象代言人又是一種高風險、高難度、高水準的營銷策略。我們必須認識到廣告媒介技術也正是以后廣告業的主要傳播工具,那么未來廣告業的發展和改進也要受到高科技領域的影響,它將利用集電腦、電視、微電子信息技術為一體的信息網絡傳播手段來進行促銷來降低廣告的風險。除此之外,多媒體時代的到來一定會沖出現有的媒體,加速國內外的交流,提高工作效率,為我們的生活、工作提供便利條件。從而促使企業在不斷的探索中前行,創造出更多的奇跡與利潤。

          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發展策略論文 篇11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刑事訴訟法學的發展速度逐漸加快,在理論論述和實踐探討上都取得了驕人成績。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帶來了信息化、便捷化的技術支持,這給刑事訴訟法學帶來了現代化進程的指引,如何在新媒體時代建立健全中國的刑事訴訟法學制度,給我國立法、司法實務界帶來積極影響,是值得探討和研究的話題,本文分析了新媒體時代刑事訴訟法的發展趨勢,并對新媒體時代刑事訴訟法學的發展前景進行了論述。

          眾所周知,傳統媒體是憑借報刊、電視、廣播等媒介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式和媒體形態。新媒體時代是利用數字科技、網絡信息技術、移動技術服務、通過互聯網、無線網、衛星等傳播渠道以及電腦、電視、手機等服務終端,向用戶提供服務的新媒體形式。這種服務形式打破了原有的交流模式,促進了國際之間的交流協作。刑事訴訟法學是指國家專門機關在訴訟參與人的參與下,依法揭露、證實和懲罰犯罪并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到刑事追究的全部活動。那么中國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對各行各業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促進了經濟政治的快速發展,在新媒體時代下我國的刑事訴訟法學也應該順應時代發展趨勢,與國際接軌,更好的服務社會。

          一、 新媒體時代我國刑事訴訟法學取得的成就

          (一)刑事訴訟

          法學理論

          相關信息

          案例教學法在中職《經濟法》課程中應用的具體“假論文”背后有什么真問題(共3篇)淺論學習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培養淺談和諧文化理論形成的歷史脈絡探析經濟學信息范式理論的基本假設與辨析怎樣寫研究性論文撰寫方法(共3篇)運用政治理論指導企業思想政治工作關于區分法條競合與想象競合的意義試析受教育權理論發展綜述獨立學院實踐教學模式改革

          研究成果

          新媒體時代,信息交流更加便捷,利用網絡平交流的便利性與共享性,使得我國刑事訴訟法學理論研究在視角上更加擴展,理念日益更新,理論范疇得到深度挖掘。刑事訴訟法學在理論研究中,更加注重人權保障和司法公平性的研究,改變了以往單方面懲罰犯罪的目的,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優化刑事訴訟法程序,真正做到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并重。這種理論上的創新也符合國際發展的主流趨勢,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又跟得上國際形勢的刑事訴訟法學理論。這種刑事訴訟法學的革新,對于中國參與國際事務、維護世界和平有重要意義。

          (二)刑事訴訟法學制度上日益完善

          在新媒體時代下,社會政治和經濟都在適應中轉變,隨著社會制度的日益完善,刑事訴訟法在社會影響下,更要適應社會變化,以家庭為代表的社會組織以及數字媒體都對刑事訴訟法制度的社會化變革有促進作用,改變了以往刑事訴訟法舊的刑事訴訟格局,使之更加講究民主和法治。在新媒體時代,刑事訴訟活動的開展更急注重社會的參與程度,這對于完善社會結構,和諧家庭生活、估計群眾參與的良好方式。

          (三)創新型刑事訴訟法手段

          傳統時代下,我國的刑事訴訟法善于采用推理法和分析法,缺乏數據支持和社會理論支撐。在新媒體時代下,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得交流和溝通變得直接和簡便,我國的刑事訴訟法在研究法方法上不斷創新,依靠互聯網平臺,利用計算機和手機的便利性,以問卷調查方式征集社會上關注的刑事訴訟立法焦點問題,拓寬了我國公民參與刑法訴訟法的立法途徑,有利于激發社會活力和維護社會的穩定公平。根據大眾調研方式,獲取所需的數據信息。有了問卷調研和數據的支持,刑事訴訟法新研究方法就有了科學根據和合理性,大眾意見的積極參與更體現了我國恪守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的治國理念。

          (四)憲法對刑事訴訟法的影響

          在新媒體時代,憲法的重要性得到充分發揮,刑事訴訟法學的穩健發展離不開憲法的日益完善,在刑事訴訟法的法律條文都可以在憲法中找到相應的條款支持。這樣的刑事訴訟法,根據權威性和說服力。這是一個日益健全和完善的過程,也是一個正規化的過程,也是我國憲法和刑事訴訟法相互作用的結果,這對于以后健全法律法規是一個好的借鑒。

          (五)刑事訴訟法研究體系

          在傳統媒體時代,我國的刑事訴訟法學有很多不足之處,例如熱點關注度過高,研究具有反復性:交叉學科缺乏獨到見解;對國外刑事訴訟法學了解甚少等問題。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這些問題依靠數字信息時代都有了良好的解決辦法。新媒體時代互聯網以其高效化辦公特點,給廣大刑事訴訟法學工作人員帶來了國際上先進的刑事訴訟法學體系,促進單學科和交叉學科的研究上的融會貫通,國際國內熱點焦點都能及時分享。隨著互聯網的高效利用產生的激烈的思維碰撞,這不僅給我過刑事訴訟法學體系研究帶來了新思維、新想法,還對世界各國立法研究體系產生積極影響。

          二、新媒體時代下刑事訴訟法學未來發展的趨勢

          (一)建立公正、高效、權威刑事訴訟法制度

          在新媒體時代,為了社會的長治久安,網絡信息世界和現實世界的和平發展,在依托新媒體這一傳媒媒介,體現維護公正、高效、權威的刑事訴訟法,運用新媒體時代高速發達的共享資源,建立層次健全的價值體系,具有科學性和實踐性的刑事訴訟法制度,對于實現社會正義、公平,促進和諧社會建立都有重要意義。

          (二)注重聽取大眾網絡聲音

          隨著網絡平臺的開放,新媒體時代,群眾的自由言論權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出現了眾所紛紜的表達方式,對于刑事訴訟法執行和立法都起到了監督和督促的作用。特別是群眾參與以后保障人權這一問題,使得我國刑事訴訟法更加健全,人權的保障不但要對受害人還包含嫌疑人,更加體現了刑事訴訟法的公平性。但是對于網絡上的大眾聲音相對嘈雜,文化水平和政治立場各有不同,所以應該秉承寬嚴相濟的態度,對于合理化具有積極作用的聲音應該聽取支持,對于惡意煽動是非,造成大眾恐慌的、不懷好意的聲音,應該及時追究其責任。這樣才能維護新媒體時代性我國刑事訴訟法的公平性和全面性,還對刑事訴訟法成為實體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三)堅持刑事訴訟法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對于形式訴訟法理論的研究在新媒體時代已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不但適應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方向還能夠適應國際發展趨勢。但是形式訴訟法學理論的成熟不能代表我國刑事訴訟法的成熟,在理論方向正確的.前提下,應該結合實際情況,使理論更加具有實際應用性。依托先進的互聯網資源和數字化資源,在進行理論研究的同時,不斷推進實踐化的發展。及時將理論聯系實際,作用于實際。只有科學的理論與實際相融合,理論間接或者直接服務于實際,才能真正發揮理論研究的重要性,理論作用于實際,與實際相結合,還會不斷推進實踐的實施,也就能反作用于理論的深入研究。

          (四)利用新媒體,營造和諧社會氛圍

          刑事訴訟法的建立和健全,其主要目的就是維護社會的安定,緩解社會沖突和矛盾,營造一個和諧的社會氛圍,充分發揮刑事訴訟法的調節作用。協調社會中各階層和生活學習中產生的各種矛盾,在做到以人為本的同時,維護社會秩序,為社會創建公平、公正的社會大環境。保證人民群眾在和諧的環境下工作和學習,統籌兼顧、協調發展,捍衛人民群眾的正大利益,維護社會的平穩發展。

          (五)刑事和解原則的落實

          在新媒體時代,社會更加講求公平性和和諧性,刑事訴訟法學的研究,也是為了更好的為人民群眾服務,適當采用寬嚴并濟的刑事訴訟辦法,利用互聯網技術,綜合國外發達國家刑事訴訟法學的優秀經驗,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建立健全體系化和制度化,優化訴訟程序,深度落實政策法規,使我國的刑事訴訟法的和解原則落到實處。

          (六)健全形式訴訟程序

          人權保障的落實情況與刑事訴訟法的訴訟程序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也是刑事訴訟法研究的重點,保障人權是刑事訴訟法的根本目標。正是由于人權的保障的要求,要求我國刑事訴訟法學在程序上必須做到嚴謹無誤,二者是相互促進的關系。只有捋順刑事訴訟法訴訟程序,才可能保證人權保障的實現。在新媒體時代,互聯網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應用,以及職能手機和電腦的快速普及,大大增加可我國公平形式社會監督的義務,在新媒體時代要求刑事訴訟法學在應用時,應該更加講求準確性和無誤性。還應該具有包容性和接納性,當然這里指的包容性和接納性,并不是要求刑事訴訟法學對網絡信息語音言聽計從,而是要合理運用網絡聲音,在健全刑事訴訟程序的同時,做到人權保障工作的落實,二者辯證統一,具有相同的重要性。

          (七)刑事訴訟法關注度提高

          新媒體時代下,由于網絡信息的開放性、便利性、共享性,使得刑事訴訟法學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這是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結果也是法治社會建立的重要標志。廣大網民樂于參與刑事訴訟法學的討論,也關注我國刑事訴訟法在程序上、理論上、實踐上以及立法上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通過互聯網線上和線下的溝通交流,發表對刑事訴訟法學實踐的看法和觀點,對于我國廣大群眾建立刑事訴訟法學意識和健全法律常識都有重要意義。同時刑事訴訟法參與度的提高,很大成度上起到了宣傳的作用,對于增加政府公信力、維護公正、公平有積極作用。同時對于有犯罪思想的人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法制社會都有重要意義。

          (八)推動刑事訴訟法工作的開展進程

          新媒體時代下,刑事訴訟法工作的開展更加透明化和清晰化,隨著民眾參與度的提高,給刑事訴訟法學工作人員,帶來無形的工作動力。使得刑事訴訟法學工作人員更加規范流程操作、態度更急積極認真,做事更加能夠公平公正,促進了我國刑事訴訟法學部門的內部氛圍,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影響。這種影響對于規范化進程的加快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三、結語

          新媒體時代下,社會政治和經濟快速發展,促進我國刑事訴訟法學也越來越完善。網絡信息的資源便捷化、透明化使得我國刑事訴訟法學能夠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結合國際化。社會化、憲法化的特征,在堅持中國特色的同時日趨重視人權的保障,這不單單是國家刑事訴訟法的建立和健全,還關系的與世界接軌,能共更好的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新媒體時代給刑事訴訟法學帶來了數據支持和實踐支持,在規范刑事訴訟法工作人員的同時,市民的監督義務也得以體現,這對于維護和諧社會氛圍,建設法制社會都有重要意義。

          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發展策略論文 篇12

          新媒體是當前新型的一種媒介形式,當前其被廣泛的應用到了影視的制作與傳播之中,它對于當前我國的媒體有一定的深遠影響,首先其為我國的媒體增添了新的活力與生機,其拋開了傳統模式下的束縛,極大的帶動了我國影視的發展。新媒體具有很多的優點,其中包括的有超強的藝術畫面效果、一流的影視技術等,從整體上來講,其為我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起到了積極重要的意義。

          一、新媒體技術在影視制作與傳播中具有的意義

          在當前的新媒體技術背景下,完全的解放了影視的制作與傳播,因為影視的制作與傳播能夠更好的運用到新媒體技術,并且創新出不同形式的作品與傳播的方法。人們能夠在新媒體技術下,通過數字雜志、手機短信、網絡宣傳中更好的了解影視。而且其還能夠提升了影視作品的藝術性,人們能夠感受到影視作品的真實性,精彩性,使得人們更加清晰看清影視作品所想要表達給觀眾的意向,其次是新媒體技術能夠利用其便捷的特點提高了影視作品的宣傳力度,因為在宣傳過程之中,它回給許多的觀眾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對于提高影視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新媒體技術在影視制作上的作用

          影視制作是影視作品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而新媒體技術可以在影視的制作中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在根本上解決了影視拍攝中經常出現的難題,由于新媒體技術不僅具有很強的技術性,而且其還具有很強的創新性。這樣為影視制作在聲音、圖形、影響等方面取得一定的進步,使得新媒體下的影視制作畫面更具表現力。

          2、新媒體技術增強了影視作品的審美感與藝術感

          一個好的影視作品,其能夠給觀眾帶來強烈的審美感與藝術感,讓人們能夠身臨影視作品之中,體驗帶畫面上的那樣一種層次感等,而新媒體技術下則會給予藝術作品新的審美感,并且會影視作品的畫面增添極強的畫面藝術美感,這就為影視藝術作品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而之所以能夠做到這樣感覺,是因為新媒體技術能夠將許多優秀的素材進行一定的組合,并嫁接到影視作品中,讓人們體驗到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當前影視作品中的記錄片經常會采用這樣的模式。還有現在去電影院人們經常去看的是3D 影片,這就是新媒體的技術,其會帶領人們走向非常真實的畫面之中,人們看到后會非常的享受這樣的畫面。正因為這一點,所以現在3D 成為當前非常主流的觀賞模式。

          3、新媒體促進了影視的傳播

          人們當前可以說是在一個網絡時代生活,每個人都會每天看手機、玩電腦、發微信、聊微博等,而新媒體環境下真是利用了這一特點,利用這些新媒體媒介進行宣傳影視,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影視傳播與人們日常生活之間的`互動性。再有,很多的觀眾開始逐漸降低了銀幕上電影的喜好感,而新媒體會讓讓更多的人們體驗到影視的最新動態,不會使得當前的影視給人們一種非常神秘的感覺,從而在整體上提高了影視的傳播力度。

          二、新媒體環境下影視制作與傳播的發展途徑

          1、提高新媒體在影視制作上的處理技巧

          現今不可否認的一點是,新媒體是當前技術性最強,以及理論較強的媒介形式,所以在影視制作發展必須還要注重對于影視的處理技巧,也就是更需注重細節問題。在錄制拍攝過程中是極為重要的,首先要將畫面與伴奏的音樂進行完美無瑕的融合,可以通過無縫的連接、淡入淡出來實現音調變速的處理。還有就是畫面的合成上,一定要做到所有方面毫無瑕疵,并且要增添一些相關素材等,提高影視作品藝術性與審美感覺。

          2、利用新媒體技術實現與受眾的互動

          為實現新媒體環境下能夠更好的發展影視傳播,一定要利用新媒體技術來增加廣大觀眾與影視之間的互動性,由于新媒體擁有著很多形式的媒介,所以要選擇人們日常生活中更加喜愛的媒介,來提高觀眾與媒體之間的關系。所以在實現觀眾與媒體互動上,要找到人們平時用到的媒介形式,其中主要包括了數字廣播、電視、網絡、手機等等,在這么多的媒介形式下,觀眾會選擇出各種不同形式的媒介,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根據觀眾選擇不同的媒介形式來與觀眾進行良性的交流與互動,這樣不僅僅滿足了觀眾的喜好,還能夠提高新媒體技術下的影視傳播效果。

          3、培養優秀影視人才

          在發展新媒體環境下的影視制作與傳播的工作中,需要具備一個非常高的硬性條件是培養優秀的人才。因為只有員工具備較強的媒介技術、影片的制作能力、影視畫面的鑒賞能力、創新能力等才能夠拍攝、制作出優秀的影視作品,才能夠為觀眾帶來賞心悅目的畫面,所以影視的工作者要進行一定的專業培訓,總之,一定要讓他們通過不同的方法進行一定自我能力的提高,而且至少還要在平日處理拍攝錄制過程出現的一些問題等,其次,不僅僅要在實踐上提高影視工作者,還要培養他們的理論知識,從而在整體上提高工作者的能力,使其成為影視的優秀人才,進一步的促進我國影視事業的快速發展。

          三、結束語

          新媒體環境下為影視行業的創作和傳播增添新生力量,使得人們能夠對于影視有了新的認識,而且新媒體提高影視作品的藝術性與審美感,使得社會的大眾對于新媒體下的影視有了很高的評價,新媒體增強了影視的傳播的效果。當前為了能夠使新媒體的影視能夠有更好的發展,我們還需要做到提高影視的處理技巧,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等,所以我們要為我國影視行業成為世界先進行列中去不斷努力。

          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發展策略論文 篇13

          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一書中指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信息。媒介對于傳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網絡、手機等新媒介的出現,極大滿足了現代人打破信息不對稱、及時快速接受傳播信息、深度互動參與傳播的愿望。新媒體讓大量的受眾離開了廣播電視,對于廣電這一主流媒體而言意味著收視收聽率的下降、宣傳教化功能的弱化和盈利能力的日趨式微,而處于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對主流媒體的功能需求又不斷強化。

          同時,我國目前廣播電視行業管理條塊分割現狀導致了各廣電媒體間競爭日趨激烈。尤其是央視、省級衛視等廣電媒體對于縣市級區域廣電媒體在廣告資源、新聞資源的強勢爭奪,使得區域廣電媒體的發展困境進一步凸顯。

          一、全媒體的內涵和優勢

          “全媒體”是在數字技術大發展、媒介大融合的傳媒環境下提出,全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通過文字、圖像、視頻、聲音、動畫等多媒體表現形式,使用廣播、電視、報紙、雜志、互聯網等多種傳播媒介,用戶可以依托電視、電腦、手機等多種終端獲取信息,從而實現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終端獲取任何信息。從傳播載體形態上,全媒體可概括為報紙、雜志、廣播、電視、音像、電影、出版、網絡、電信、衛星通訊等的總和;從傳播內容形式上,涵蓋了視、聽、形象、觸覺等人們接受信息的全部感官;從信息傳輸渠道上講,包括了傳統的紙質、頻率、局域網(如有線電視網、數字電視、IPTV、地鐵電視等)、國際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WiFi等。

          全媒體具有三個顯著特點:一是融合性。全媒體不是各種媒體的簡單組合,強調的是特性不同、傳播力不同、影響力不同的各種介質的聚合,體現不同形式和功能的`媒體融合、互動趨勢;二是系統性。全媒體組合是系統有序的,強調對各種信息資源的統一發布,通過統一平臺實現一次性無縫采集所有信息資源;三是開放性。全媒體傳播的最終形態應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

          全媒體具有獨特的優越性。首先,可以最大限度地擴大受眾覆蓋面,提高信息的傳播效率;其次,可以綜合利用媒介資源,大幅度地降低傳播成本,盡可能做到用最小的資源和成本最大限度地傳播信息;再次,可以提高媒體的抗風險能力,降低傳播信息帶來的風險。

          二、區域廣電媒體全媒體建設的可能性與優勢

          與報紙、雜志等傳統平面主流媒體相比,廣電在全媒體建設中更具優勢。一是廣播電視目前還是最強勢的主流媒體,尤其是在縣市一級和廣大農村。二是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廣電系統有了一支門類齊全的人才隊伍,文字編輯、視頻制作、網絡管理等一應俱全。三是投入較少,所有媒體中,廣播電視需要投入的裝備和資金無疑是最大的,而網絡媒體和平面媒體投入較少,門檻較低,所以廣電媒體只需要投入少量資金即可完成全媒體框架的構建。

          在蘇浙等發達地區,很多區域廣電媒體已經探索并初步完成了全媒體的建設。地處江浙交界處的吳江廣播電視電臺下設兩個廣播頻率、四套電視頻道,開設有自辦欄目十多個。2011年7月,依托吳江電視臺、吳江電臺的傳統媒體資源,吳江廣電強力打造了一個新型的全媒體門戶平臺——吳越在線站,實現了電視、廣播、互聯網、移動通信網的全覆蓋。并首家引入了微博,播客、SNS社交平臺、在線直播等新網絡媒體技術的運用,為吳江的宣傳工作開辟了新形式和新內涵。2011年吳江廣電臺實現廣告收入7200萬元。金壇廣電臺下設電視臺、電臺、報紙和網站四個傳播平臺,擁有一個廣播頻率和五套電視頻道。金壇廣電臺還創辦了自己的紙介媒體《金壇周刊》,目前已發行10000多份,年創收120萬元;2011年五月,旗下的新媒體——金壇網正式開通。該臺還依托自身優勢,多元化經營,在媒體經營的基礎上還拓展了會展產業,2012年創收1708萬元。這些實施全媒體建設的廣電媒體無一例外都成為區域最強勢媒體,更好地完成了黨委政府的宣傳工作、更好地滿足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精神需求、更好地完成了自身的造血功能。

          三、寧國廣電全媒體實踐

          寧國市位于皖東南,連接皖浙7個縣市,區域經濟較為發達。2012年寧國廣播電視臺正式成立。建臺之初就樹立了“建設寧國廣電全媒體,打造區域最強勢媒體”的辦臺理念,成為宣城市第一家提出“全媒體”建設目標的區域廣播電視媒體。

          謀定而后動,開通《寧國傳媒網》,成為寧國全媒體破題之作,《寧國傳媒網》是依托廣播電視資源優勢,打造以音視頻為特色的寧國權威網絡信息平臺,整合全臺信息資源和技術優勢,集新聞、信息、娛樂、服務為一體,以本土視頻、音頻資訊為主體,權威發布寧國新聞信息。同時注冊了“寧國廣電全媒體微博”,第一時間發布新聞。

          堅持重心下移,貼近群眾和本土化風格,對電視節目進行了全方位的改版!秾巼侣劇穼崿F版塊化播出,根據觀眾需求調整和新設了多檔欄目,更加關注民生,電視節目的權威性、可看性進一步提升。

          寧國城市廣播推出的首檔直播節目為《946音樂伴你行》,標志著寧國城市廣播正式迎來了全新的直播新時代。隨著參與節目的熱心聽眾群逐漸增加,寧國城市廣播影響力日益顯現,FM94.6逐步成為有車一族首選頻率。

          2013年3月,《寧陽》雜志的創刊發行,是寧國廣播電視臺全媒體建設又一重要舉措!秾庩枴犯鶕䦟巼就翆嶋H,結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和閱讀心理,圖文并重,準確定位于文化、財經、時尚、休閑、生活,著力打造寧國城市文化新名片,為讀者打造了一座慢閱讀的心靈家園。

          廣播、電視、網絡、雜志構成了寧國廣電全媒體的基本框架,互為補充、快慢結合的宣傳新格局初步形成,喉舌作用進一步加強。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營造輿論氛圍上做到了加分不失位,有效地架起了黨委政府和群眾信息溝通橋梁。全方位、多平臺、一站式的傳播能力吸引了更多的廣告客戶和合作伙伴。同時完善的平臺使得寧國廣電全媒體初步具備了發展文化產業的能力,去年成功舉辦了《寧國首屆電視歌手大獎賽》等多項文化活動,打出了新聞宣傳、文化傳播和經營發展的精彩“組合拳”。

          發達地區的經驗和寧國廣電全媒體建設的實踐印證了“全媒體”發展方向,是改變區域廣播電視媒體發展困境的有效應對之策。在全媒體建設中我們也遇到了缺乏政策扶持、缺乏啟動資金、缺乏專業人才,以及對新媒體規律認識不充分等多方面問題和挑戰,這還需要我們進一步的探索和實踐,在實踐和發展中加以解決。

          參考文獻

         、賉加]馬歇爾·麥克盧漢 著,何道寬譯:《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譯林出版社,2011

          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發展策略論文 篇14

          摘要:在新媒體環境下,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社會上的各個行業對于科學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檔案管理行業對于數字檔案管理技術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所以,要想提高整個檔案管理水平,和社會發展相適應,就必須促進數字檔案管理技術的應用,極大的提高了數字檔案管理水平。不過,檔案管理新技術的應用過程里,由于需要處理的數據量比較大,加上我國的發展歷史比較短,這樣一來,整個檔案管理效率也比較低。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了更好的提高檔案管理水平,就要充分應用好新的數字技術。文章通過分析現在的數字化檔案管理中的狀況,進一步分析了具體的應用,為相關的數字檔案管理人員提供合理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數字檔案;發展應用

          在新媒體環境下,數字化檔案就是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應用的檔案,通過新的技術,進一步把紙質檔案轉變成電子檔案,就管理的層次來看,這是一種跨時代的突破,極大的提高了檔案管理的便利性,除此之外也簡化了檔案管理工作,提高了檔案管理的效率。通過數字檔案管理技術的發展,極大的改變了我國的傳統檔案管理中的缺陷,對于整個社會中的檔案工作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下面是筆者結合自身工作經驗進行的具體分析。

          1、數字化檔案管理新技術應用的實際現狀分析

          伴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經濟水平的提高,在檔案管理工作中必須應用好數字化技術來提高工作效率。除此之外,由于數字信息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數字化檔案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在社會各行各業中都離不開數字化檔案的作用,在這一背景下必須提高數字化檔案管理水平,通過數字化檔案,讓信息需求者獲得需要的信息,發揮檔案信息價值。所以,我們必須重視對于相關的電子技術的開發,做好相關的應用工作。

          1.1數字化檔案管理新技術的應用還處

          在一個比較低的階段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雖然數字檔案管理新技術較之過去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和一些發達國家還是有很大的差別,目前整體處于比較低的水平,而在實際的應用過程里也暴露出了很多問題,而由于現在面對的問題越來越苛刻,技術的難度越來越高,在實際的數字檔案管理新技術發展過程里必須正面問題,科學運用良好的計算機技術。另外,只有合理的采集檔案信息,開發相關的軟件,提高其數字化水平,及時解決數字檔案管理新技術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不斷提高應用效率,改變過去的分散化管理,提高其集約化水平,實現檔案管理的高效化。總的來說,我國的數字化檔案管理新技術應用的水平依然不高,必須持之以恒的推動整個數字檔案管理技術體系的完善,發揮其價值的同時推動整個社會發展。下面是筆者結合自身工作經驗進行的具體分析。

          1.2我國目前數字檔案管理新技術應用的優勢分析

          我國在應用數字檔案管理新技術的方面存在一定的優勢,在眾多的是數字化檔案里,通過信息技術可以快速的查詢需要的`檔案信息,按照檔案的特色進行搜索,同時可以減輕原先工作人員的工作壓力,提高檔案管理工作的效率。過去,由于檔案的數量較多,加上缺乏一定的技術,導致整個工作體系效率低下,而在新媒體環境下,由于檔案管理新技術的發展,加上其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減輕了對于院校勞動力的適應,有利于快速收集檔案信息,同時還可以做好采集和編排工作,進一步提高工作的效率。伴隨著整個社會的發展,事業單位的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網絡辦公的便利性也越來越強,在這樣的背景下,通過檔案數字化可以更好的保管信息,提高檔案管理的安全性。不過,這需要較大的投入,不管是對于檔案的收集人員,或者是相關的管理人員來說,必須要共同努力做好數字檔案管理新技術的應用,一方面要做好檔案信息的編排工作,另一方面還要做好檔案信息的管理工作,也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所以,必須不斷建設好數字化的檔案管理平臺,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數字化檔案管理系統,開發相關的軟件和技術,進一步做好數字化檔案管理工作,提高其科學化水平,實現合理的編排。除此之外,在新媒體的環境下,要做好新技術的升級工作,增快更新換代速度,做好運行工作,這樣可以真正實現科技的價值,在長遠的發展中加大創新力度,在未來的應用中挖掘數字檔案管理技術的價值,實現檔案信息的價值最大化。

          2、數字檔案管理新技術未來的發展解析

          我國數字檔案管理新技術發展有良好的發展趨勢,從我國目前的應用情況來說,我國的數字檔案管理技術信息化水平越來越高,而且還會呈現出市場化,其綜合服務職能也越來越大,未來的發展方向也比較好,因此,必須結合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背景進行數字檔案管理新技術合理開發,加強開發和革新力度,進一步提高其工作效率,在數字化檔案管理中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除此之外,只有充分的應用新的科學技術,才可以拓寬數字檔案管理新技術的服務范圍,在更多的領域里發揮其作用,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充分發揮其價值。總得來說,數字檔案管理新技術未來要服務的領域更寬闊,服務的對象更廣泛,必須加大應用力度。

          3、結語

          總的來說,檔案信息對于整個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的數字檔案管理技術和過去相比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而在新媒體的環境下,必須不斷拓寬數字檔案管理技術的應用到位,提高其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整個檔案管理建設水平。從我國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必須讓數字檔案管理技術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提高其工作效率的同時更好的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真正的實現數字檔案管理技術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徐靜.數字檔案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分析[C].“決策論壇---經營管理決策的應用與分析學生研討會”論文集(上),2016(8):44~47.

         。2]李爽.加強數字檔案管理工作有效措施[C].“決策論壇---經營管理決策的應用與分析學生研討會”論文集(下),2016(8):55~58.

         。3]張志杰.建設科學有效的福建省農科院數字檔案管理系統---“福建省農科院數字檔案管理系統研制與應用”課題研究報告[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2(12):66~69.

         。4]王永霽.數字檔案管理中的知識發現與知識服務[C].“決策論壇---公告政策的創新與分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2016(9):133~136.

          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發展策略論文 篇15

          摘要:進入21世紀之后,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各種新型媒體紛紛涌現。在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新聞等傳統媒體受到很大的沖擊,其生存現狀令人堪憂。本文通過分析新媒體環境下的廣播電視新聞的生存現狀,闡發廣播電視新聞等傳統媒體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廣播電視新聞;生存現狀;發展策略

          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信息的傳播方式不斷發生變化,從最初的報紙新聞,到后來的廣播電視新聞,再到現今的網絡媒體新聞。一定的傳播方式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特征,傳統的媒體只有緊跟時代步伐,積極吸取新媒體的優點,方能在新型環境下求得生存。下面,筆者就具體談談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新聞的生存與發展的有關問題。

          1、新媒體簡要概述

          新媒體,是相對于報刊、電視和廣播等傳統媒體而言的,它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其主要內容包括網絡、手機媒體以及數字化電視等[1]。從其傳播方式來看,它是指借助于互聯網技術通過手機、電視和電腦向廣大用戶提供各種信息、娛樂服務的一種新型的傳播形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應該將新媒體定義為數字化新媒體。通過比較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特點可以知道,新媒體的優勢非常大,因而其市場占有率有逐年增高之勢。相比于廣播電視新聞等傳統媒體而言,新媒體的傳播信息、提供娛樂服務的形式是非常豐富的,例如,通過社交軟件可以實現與臺下觀眾的實時互動等。而且,新媒體的傳播渠道也比較多,各大主流網站的新聞網址,手機新聞客戶端,微博,微信等。隨著我國網絡的覆蓋率的逐年增加,一些中老年群眾也開始通過新媒體獲取其所需要的各種服務。

          2、新媒體環境下的廣播電視新聞的生存現狀

          2.1互動性不足

          在廣播電視新聞等傳統媒體中,互動性不足是其較為顯著的一個特征。這種情況在傳播新聞信息上,表現的尤為明顯。觀眾作為信息的接受一方,完全處于被動的地位,很多觀眾對某個新聞有疑問,或者想發表自己的看法,但沒有相關互動平臺。不過,由于受到新媒體的影響,部分廣播電視新聞也會采取某些互動的方法,例如,借助于微博、QQ等社交軟件,將觀眾對節目的一些看法反饋給受眾。但整體看來,廣播電視新聞媒體的互動性是遠遠不夠的。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由廣播電視新聞的傳播機制所決定。就廣播電視新聞的傳播形式來看,都是采取一點對多點,或者點對面的形式[2]。也就是說,一個信息源面對著大多數的受眾,信息源的發布都是由廣播電視新聞的主辦人所決定。觀眾沒有權利、也沒有相應的渠道將自己的想法反饋給信息源的發布方,也不能與其他受眾進行實時交流。但新媒體的傳播機制是,一個信息源可以由無數的受眾來分享,同時,受眾又能將自己的觀點、看法與信息源的發布方以及其他受眾進行實時交流、討論,因此,新媒體比較受廣大人民群眾的青睞。而廣播電視新聞由于互動性不足,發展比較緩慢。

          2.2時效性滯后

          廣播電視新聞存在的第二個問題,是時效性滯后。當然,所謂時效性滯后是相對于新媒體而言的,與以往的報紙新聞相比,廣播電視新聞的時效性并不滯后。這種時效性方面的滯后,所引起的結果是,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新媒體作為獲取信息的渠道。廣播電視新聞等傳統媒體面臨著較大的生存壓力。無論就綜藝類節目,還是熱點新聞、電影、電視劇等,廣播電視新聞的播放時間都相對滯后。部分受眾為了追求時尚,往往趕在第一時間獲取一些娛樂資源,而且,隨著新媒體對象的年輕化,時效性越來越為年輕的受眾群體所關注。不能有效解決時效性滯后的問題,勢必威脅到廣播電視新聞媒體的生存與發展。

          3、新媒體環境下的廣播電視新聞的發展策略

          3.1打造品牌

          與手機、網絡等新媒體相比,廣播電視新聞等傳統媒體有其自身的特點,廣播電視新聞恰恰可以利用這些特點,來尋求自身的生存之道。新媒體雖然傳播形式多樣化,但由于參與的群體的層次不一,因而,新媒體的`信息制作、娛樂共享不免顯得粗糙,甚至出現低俗、惡搞的亂象[3]。但廣播電視新聞恰恰可以避免這些問題,這一方面是由于廣播電視新聞承擔著一定的義務,它是一個國家的喉舌,必須在民眾面前保持一個良好的形象;另一方面,由于廣播電視新聞發布的信息、制作的節目都是經過精心安排的,因此,信息的準確性較高,且比較精致。廣播電視新聞利用這個優勢,推出一些強檔節目,樹立自身的完美形象,打造不同類型的品牌節目,逐漸贏得廣大群眾的喜愛。

          3.2增加節目的互動性

          首先,廣播電視節目應在以往傳播機制的基礎上,建立一定的反饋機制。就是說,在播放某一節目的時間段內,推出相應的互動平臺,例如QQ,手機彩信,微信等。受眾在接受廣播電視新聞信息的同時,能夠及時將某一刻的想法反饋給廣播電視節目。在節目的收尾環節,節目主持人可以就受眾的相關問題、看法等,做出一定的回應。當然,也可以根據現實的情況,在廣播電視節目的銀屏下方直接以字幕的方式,向受眾推送滾動的反饋信息,從而使得受眾之間可以進行討論交流。

          3.3立足時效性

          正如前文所述,越來越多的年輕朋友對節目、信息的時效性非常關注,因而,廣播電視新聞可以根據受眾的這個特點,將信息的傳播立足于時效性的基礎之上。例如,在籃球賽、足球賽方面,年輕人就非常喜歡觀看直播比賽。部分年輕人為了看一場直播賽事,可以整晚不睡覺。不僅如此,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一些中年人士也對信息的及時性、準確性非常關注。因此,從未來的發展趨勢看來,節目的時效性越來越重要[4]。廣播電視新聞應緊緊抓住這一媒體傳播的特點,積極彌補自身的種種不足,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

          3.4與互聯網融合

          從新媒體的發展路徑可以知道,新媒體之所以能后來居上,離不開互聯網平臺的幫助。甚至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說,新媒體的崛起與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緊密相關,沒有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也就不可能有新媒體的出現。廣播電視新聞等傳統媒體理應順勢而為,積極與互聯網企業展開各種合作項目,進而與互聯網融合在一起。雖然在前面的幾種策略中,廣播電視新聞在一定程度上與互聯網進行了聯合,但這是遠遠不夠的。為了能在日后的發展中,掌握主導權,廣播電視新聞就必須與互聯網融合起來。也就是說,借助于互聯網的平臺,來開展各種廣播電視節目。在這種情況下,節目的時效性、互動性就能得到大大的改善。另外,由于廣播電視新聞有品牌作為支撐,因此,其競爭力就會大大增強。

          4、結論

          本文首先對新媒體作了簡要的概述,之后,筆者對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新聞的生存現狀作了必要的分析,指出了其中兩個問題:第一,互動性不足;第二,時效性滯后。在此基礎上,筆者提出了在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新聞等傳統媒體的發展策略:第一,打造品牌;第二,增加節目的互動性;第三,立足時效性;第四,與互聯網融合。希望同歸文章分析,能給讀者帶來些啟發。

          參考文獻

          [1]雷張豪.論新媒體環境下的廣播電視新聞的生存與發展[J].新聞研究導刊,2015(12):347-347.

          [2]王崇彬.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改革途徑[J].西部廣播電視,2014(4):4.

          [3]闞婳.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節目制作的發展[J].才智,2014(18):347.

          [4]黃建芬.新媒體發展形勢下電視節目的發展[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5(14):155-156.

        【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發展策略論文】相關文章:

        新媒體環境下的電視新聞編輯論文04-21

        新媒體下電視新聞采訪方法論文(精選10篇)02-15

        淺談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編輯的多樣化11-17

        淺析新媒體環境下的數字報紙文學論文11-19

        淺談新媒體時代下的電視新聞編導對策12-10

        《中國國家地理》的新媒體發展之路論文11-19

        新媒體環境下書法藝術的變化論文12-03

        新媒體條件下高中物理教學策略創新11-18

        關于新媒介環境下大學英語的處境論文11-24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