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新聞倫理與法規結業論文

        時間:2020-12-07 17:14:58 新聞傳播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新聞倫理與法規結業論文

          摘 要:災難性新聞采訪的倫理規范與建構 摘 要:言論自由,是新聞傳播事業產生以來一直被人們追求的。到了網絡信息時代,言論自由有了可喜的突破,但是此時自由的泛濫趨勢,使得人們的言行會更不自由,于是人們更注重網絡中的倫理,可行的網絡法規呼之欲出。而筆者認為,在

        新聞倫理與法規結業論文

          關鍵詞:新聞倫理與法規論文

          新聞采訪的倫理規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新聞記者的采訪行為,災難性新聞采訪是眾多新聞采訪中較為特殊的一類采訪,記者在采訪時必須要讓自己的采訪語言和行為符合災難性新聞采訪的倫理規范,更加注重對采訪對象的尊重和體諒。也就是說,新聞記者在繼續進行災難性新聞采訪時,不僅要注重新聞報道的時效性,而且更應該從道德的角度思考如何有效的進行采訪。

          一、災難性新聞采訪中的時間倫理失范

          追逐新聞報道的時效性一直是各類新聞媒體的工作重心,也是各大媒體提高媒體競爭力的有效手段,但是,在災難性新聞報道中,各大媒體的新聞記者應該充分認識到對災難事件人物以及事件報道的特殊性。文章所指的災難性事件主要是指地震、泥石流、火災、空難等造成較大人員傷亡的突發性災難事件。災難事件的現場,往往有大量的救援人員、醫護人員、傷亡人員、志愿者等,很多新聞記者在現場進行實地采訪時,一味的強調自己采訪權,見到人就采訪,忽視了對現場傷亡人員生命的尊重,丟失了基本的職業道德。比如,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現場報道中,每個營救人員在沉重的工作負荷下,往往沒有時間接受記者的采訪,他們為了發現并營救更多的幸存者,大都無法接受記者的采訪,但是,仍有新聞工作者盲目的追著正在解救傷員的營救人員要求采訪。這種采訪行為完全忽視了時間對災難受害者的重要,在災難性事件中,時間往往意味著生命,為此,每個新聞記者應該充分認識到時間對挽救傷亡人員生命的重要性,在現場報道中,盡量減少對營救人員的采訪,而是采用采用現場攝像,自己解說的方式進行,一方面確保新聞報道的及時性和真實性,另一方面也為營救人員節省救援時間,挽救更多的生命。

          二、災難性新聞采訪中采訪語言失范

          新聞采訪中語言的使用是一門藝術,記者通過語言與采訪對象的溝通,可以使其獲得更多的采訪信息,提高新聞報道的`新聞價值,但是,不得體的新聞采訪用語,卻會給新聞采訪中信息的獲得造成很多的障礙,甚至出現被拒絕采訪的尷尬場面。在災難性新聞采訪中,針對不同的采訪對象,新聞記者要學會使用不同的語言,并時刻注意自己的態度。比如,在汶川地震的現場,某一個新聞記者問一個被壓在廢墟下的男孩,還能不能呼吸。這一提問方式,不僅顯得新聞采訪毫無人性,而且還讓觀看者感到反感,有悖于新聞采訪的新聞倫理。所以,在災難性新聞事件現場采訪時,新聞記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用語規范,避免自己的提問觸及語言倫理的紅線,用心采訪,體諒和理解受難者的內心,展現新聞采訪的人性。

          三、災難性新聞采訪中采訪對象失范

          在災難性新聞采訪中,記者如何選擇自己的采訪對象對其新聞信息的獲取具有重要作用,通常情況下,災難事件的直接受害人是新聞記者進行采訪的首要選擇,但是由于災難受害人剛剛經歷重大的事故,身體和精神都受到了較大的傷害,這時接受新聞采訪,內心的痛苦往往會被額外的增加,這時就需要新聞記者不要一味的追逐新聞采訪的時效性和真實性,而應該考慮被采訪者的心理接受能力,避免新聞采訪對受害人的身心造成二次傷害。比如,我國相關的心理研究項目指出,在災難性事件中新聞記者應該減少對未成年人的新聞采訪,未成年人在災難性事件中所受到的身心傷害,往往大大超過成年人的心理恐懼,記者的采訪可能會讓他們難以接受,所以,對于新聞記者必須充分考慮到這些因素,避免盲目采訪。

          四、災難性新聞采訪中行為倫理失范

          新聞記者的采訪行為是受其思想意識支配的,新聞倫理對新聞記者的采訪行為具有一定的制約作用,它要求新聞記者在新聞采訪中不僅要注重自己的采訪語言,而且要注重自己的采訪行為,做到尊重被采訪者。在災難性新聞事件的采訪中,新聞記者尤其要注重自己的采訪行為,不要讓自己成為營救工作的阻礙者,忽視受災人員的生命安危,執著于搶新聞。比如,在汶川地震時,規定記者在地震發生之后的72小時以內在現場采訪時,可以不參加人員救援,但是必須保證其采訪行為不耽誤正常的救援工作,如果超越了這個界限,就需要新聞記者反省自己的職業道德和良知了。正如人們所說,作為災難中的受害者讓人覺得可憐,遇到地震已經十分不幸,但是,就在他們自身沒有絲毫反抗力的時候,卻還要被媒體將這種不幸隨意放大,自己淪為媒體的宣傳工具。

          五、結語

          對災難性新聞采訪中倫理失范的批評并不是目的,切實避免新聞記者采訪中此類行為的發生才是新聞倫理研究的重點。新聞記者在災難性新聞事件的采訪中,應該充分認識到災難性事件中被采訪者的特殊性,學會如何尊重被采訪者,避免觸及被采訪者的痛處,以更加人性的方式進行采訪,然新聞記者在災難性事件采訪中被更多的還原為“人”,而不是沒有社會良知的采訪工具。

          參考文獻:

          [1]寧燕.災難性新聞中傳播主體和傳播行為承擔之倫理規范[J].新聞世界,2009(06)

          [2]侯森.災難性報道中的新聞倫理及人文關懷[J].記者搖籃,2009(06).

          [3]劉牧.在災難性事件報道中堅持新聞倫理思想[J].軍事記者. 2008

        【新聞倫理與法規結業論文】相關文章:

        1.淺談網絡新聞的倫理規范論文

        2.虛擬現實新聞所面臨的倫理風險論文

        3.新聞倫理學課程教學創新綜述的論文

        4.新聞與傳播論文題目

        5.網絡經濟與經濟倫理論文

        6.對新聞倫理學課程教學創新綜述論文

        7.新聞攝影中的倫理道德困境和反思教育論文

        8.老子與王弼倫理思想比較論文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