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以興趣為先導 以方法為后盾
畢業論文
以興趣為先導 以方法為后盾
樅陽縣云嶺初中 胡愛枝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步伐不斷推進,語文教學改革也如火如荼。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背負著“誤蒼生是語文”的沉重壓力,潛心研讀新課程標準,探究新教材,探討新教法,整裝前行,躬耕于語文教學第1線,為醫治“少慢差費”之沉疴做出了積極的努力。但語文教學形勢仍不容樂觀,尤其是作文教學,學生的作文水平普遍較低,作文課堂教學中經常是教師講得津津有味,學生卻聽得懨懨欲睡。其“癥結”主要是教師忽視了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不知不覺中把課堂當成了展示自己才華的舞臺,而學生只是舞臺下的觀眾。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又怎么能有效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呢?又怎么能使學生語文素養得以形成與發展呢?新課程中最突出的特點是進1步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有人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我倒覺得和諧的課堂教學應是以講臺為舞臺,師生在這舞臺上共同演繹著1曲曲悅耳動聽的2重唱,作文教學更是如此。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要做好作文指導以外,更應充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激發學生的創作激情,從而使作文教學變成和諧的師生2重唱。以下是我在作文教學中所作的1點嘗試。
1、教師在思想上要有兩個“重視”
1.重視作文教學
語文是1門博大精深的學科,知識靠平時1點1滴的積累,而不能1蹴而就,寫作能力的提高更不是1朝1夕就能立竿見影的事,即使平時多寫幾篇作文,也不見得1定能提高作文水平。基于此種原因,有些教師輕視作文訓練,為了趕時間,搶進度,動輒就占用作文課,尤其是初3復習期間,相當多的教師和學生把時間和精力更多地投放在語文基礎知識的復習上,而不愿進行作文訓練,這種做法是極其錯誤的,其根源是目光短視,大腦中缺乏輕重主次和長期短效的意識。即使從應試角度來講,作文所占的分值也是相當大的,近年來,中考語文試卷中作文分值普遍在55分以上,作文得分的高低直接決定了語文成績的好壞,甚至影響到升學。可見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我們都應該重視作文教學。
2.重視課外積累
要想提高作文水平,培養學生作文能力單靠1周兩節作文課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充分利用課外的作文活動,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練筆機會和寫作自由。況且作文中語言的成熟,寫作素材的積累等,更多的是依靠課外閱讀名著名篇、傳閱適宜的報刊,更多的是來源于對現實生活的觀察和體驗等。可以這樣說,中學作文教學的課外活動體驗是課內教學活動的延伸與補充。新課程標準對中學生的課外閱讀作了明確的規定:“學會制定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3部名著。”但現實并不盡人意,據我對所帶班級學生的調查,有近30%的學生沒去過縣城,書包里除了語文課本,別無其它的語文課外書籍,更別說什么名著了;有些家長乃至老師嚴禁學生看教材以外的書籍,學生的作文水平普遍較低,內容貧乏,語言枯燥無味。為此,我利用課余時間引導學生閱讀名家名作、報刊雜志,以擴大學生的視野,積累寫作素材,通過模仿優秀作文,逐步引領學生走上入格、升格的自由寫作之路。
2、作文指導要尊重學生
1.命題:貼近生活,激發興趣
很多學生怕寫作文,每到作文課布置作文時,總有學生哀呼1聲“又要‘榨文’!”還未看到作文題目,很多學生就已高度緊張,內心恐懼、畏縮、絕望,其主要原因是學生作文時無話可說,無事可寫,這多半是與教師命題有關,《語文課程標準》對初中生寫作上的要求是“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這就要求作文命題應該貼近學生生活,設身處地地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葉圣陶曾說過:“出作文題1定要為學生著想,鉆進學生的心里去思考,務必使他們有話可說。”學生作文時有話可說,方不會恐懼作文,方能激發其寫作激情。在本期的作文訓練中,我結合教材要求,要求學生寫1篇記人寫事的文章,所寫的人必須是本班同學,但文中不得出現該同學的姓名,然后讀給大家聽,讓大家猜。結果讓人振奮,不僅大家都認真地完成了訓練任務,而且刻畫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聽過后其他同學都能1口說出是誰。“38”婦女節前夕,要求每位學生回家后為母親做1件事,然后作文,此次作文訓練中有許多篇文章都是真情流露,令我感動,再1次讓我感到作文命題1定要貼近學生生活的必要。
2.指導:傳授方法,養成習慣
作文指導主要是指審題指導。所謂“審題指導”指的是給定作文題目以后,指導學生按1定的方法、思路、規律去審慎揣摩、辨析題目, 把握題意和命題意圖,從而寫出合乎題目要求的作文。教師在指導學生審題時,就要注重傳授給學生1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尤其要幫助學生找準“題眼”,即題目中的關鍵字詞。由于這些“題眼”往往不以中心詞的面目出現,因此易被學生所忽視,導致作文偏題、跑題。在諸多的審題方法中,以比較法,分解法常用,而且學生易于掌握,如指導學生以《我家附近》為題寫作時,讓學生比較它與《我的家鄉》的區別,進而明確2者在范圍上的差異。
在指導學生審題時,還要注意培養學生審題的習慣。我國有1項調查表明:初中生約有1半不知道作文要審題,更不用說有審題的習慣了。我們也常常發現,作文時有不少學生1見作文題目不加思考,拿起筆來就寫 ,結果是“下筆千言,離題萬里”。鑒于此,教師應做好審題指導,幫助學生審好題再作文,逐步提高審題能力。
3.批改:肯定優點,突出重點
作文批改在整個作文教學活動中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對學生寫作的最直接具體的評價,它能給學生提供大量的反饋信息,使學生了解自己文章的長處和不足,進而轉化為學生寫作的積極動機。為了使作文批改達到良性循環的效果,我在批改作文時遵循以表揚鼓勵為原則,充分肯定優點、進步,不但對好的語句、段落、文章應充分肯定,即使用得好的1字1詞也給予評點褒揚。有位小男生寫“母親笑了,臉上的皺紋也跟著動起來。”我在旁批中寫道:“此句‘動’1詞用得貼切。可見細致觀察生活,就會有意外的收獲。”尤其是在作文評語中,要給予學生人文關懷,我很贊同有些老師把作文批改當作是與學生溝通的橋梁這1做法,我也在努力地探索著。有1位平時經常違紀的學生,在1次作文訓練中,選擇了文題《我這個班》,雖然內容不甚充實,但我還是肯定了他關心集體,有集體榮譽感。教師1點微不足道的贊賞在學生心靈中都會激起波瀾,使之在寫作中嘗試成功,在評價中品嘗愉快,在激勵中感受快樂,從而不斷進取,提高寫作水平。作文批改是1件繁重而復雜的工作,占用了語文教師的大部分時間,對學生的作文批改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師要擇取重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批改與評價,這個“的”就是每次作文訓練的要求。
4.評講:抓典型,促效果
作文評講主要是將批改中的問題加以分析,歸納提高到1定的理論高度,予以認識。評講是以全班學生為對象,這就要求評講要選取典型、有代表性的材料,給予多數學生以啟發,使學生普遍有所領悟,有所收獲,方能使評講達到理想的效果。
【以興趣為先導 以方法為后盾】相關文章:
以文史為本以興趣為先08-12
簡述以語言為媒介的德育方法07-13
為溫室供能用沼氣發酵方法及發酵系統09-23
知識先導型企業的治理與戰略07-01
為往圣繼絕學,為來世開太平07-26
為行業立標準;為公眾謀利益09-02
為理性一辯07-26
談語文興趣教學的幾種方法10-25
以財務治理為導向的財務沖突的協調方法探析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