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試論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中國
論文摘要:生態女性主義批評誕生于20世紀90年代,這一思潮吸收了生態主義和女性主義的所長,采用“自然”與“女性”的雙重視角來對相關文本展開文學批評,構成文學批評領域一個獨特的分支。本文試圖對這一新興的文學思潮和實踐作一個階段性的概述,從國際視野中的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入手,重點突出其在中國的發展狀況,包括批評的源流、基本概念、主要理論以及發展展望。
論文關鍵詞: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女性文學
一、國際視野中的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
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不是自發生成的,而有其不可缺少的時代背景和理論土壤,這便是誕生于20世紀中后期的生態女性主義(Eco—feminism)思潮?梢哉f,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正是生態女性主義哲學思潮作用到文學領域的結果。
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承繼了生態視角和女性視角。從理論準備來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和生態文學批評為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提供了主要的理論來源,同時,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也從學、精神分析理論等領域汲取理論素養。
從產生和發展的歷程來看,最早提出“生態女性主義”這一概念的是法國女性主義學者弗朗索瓦·德·埃奧博尼。1974年,她在《女性主義或死亡》中將女性觀點與生態觀點相結合,認為“對婦女的壓迫與自然的壓迫有著直接的天然的聯系”。1978年,埃奧博尼在《生態女性主義:革命或轉變?》中深入研究了生態女性主義的許多問題,并提醒人們注意婦女在生態革命中的潛力。
20世紀80年代中期,卡林·沃倫提出了生態女性主義的核心假設,分別為:“1、對婦女的壓迫與對自然的壓迫有著重要的聯系;2、理解這些聯系的本質對于充分理解婦女和自然所遭受的壓迫是十分必要的;3、女性主義的理論和實踐必須包含生態學的視角;4、生態問題的解決必須包含女性主義的視角。”
此后,生態女性主義作為一種挑戰男權中心制和男權統治的哲學和思潮,在西方蔓延開來,對環境學、學、、學等多門學科產生了持續的影響。美者墨菲曾道:“在美國大學里,生態女性主義最初開始于哲學系和婦女中心的研究,它在環境系中也有一席之地。
隨后,它逐漸進入到其他院系,例如與環境正義有關的系、研究社會運動和政治的政治學系、關注后殖民問題的系,以及研究女性文學和環境文學的言文學系。”
當生態女性主義進入語言文學系,就為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提供了生態女性主義的新視角,從而為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作為一種文學思潮的成形奠定了基礎。經過20世紀80年代的準備,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終于在90年代基本確立了自身的地位。
在國外論文中,“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Eco—feimnistLiteraryCriticism)”有時與“生態女性主義批評(Eco—feimnistCritique)”交替使用,但實際上,對這兩個概念作嚴格的區分的話,可以發現兩者有著指向范圍的不同。一般認為,生態女性主義批評是一種泛化的理論或視野,它批評的對象涉及哲學、、人類學、政治學、社會學、倫等各個領域,不僅僅局限于文學領域。而前者即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則只關注文學文本的分析評判。
盡管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已經經過了十多年的發展,這一概念本身至今尚無嚴謹統一的定義。概由其裂變自生態女性主義與文學批評的兩股思潮而來,借鑒了二者的理論資源與批評方法而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是否已形成自成一體的理論框架與研究方法,尚無定論。近年來,各國的學者均在為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體系化、學科化、理論化建設方面而積極地探索和實踐著。
筆者認為,從生態女性主義到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體現了女性主義思潮自身發展的細化趨勢。同時,女性主義思潮介入到文學研究的領域其二級研究范疇生態女性主義也與文學創作與文學批評廣泛地結合起來。從而實現了從一級研究范疇(女性主義、文學研究)到二級研究范疇(生態女性主義、生態主義女性文學批評);從理論創新到具化分析的深入化;從二元交叉(生態/女性)到多元交叉研究(生態/女性/文學/創作/批評)。
無論如何,作為一種批評視角,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為意識形態批評、話語批評、文化批評和文學批評都帶來了諸多的新視點、新思考和新發現:“透過生態女性主義理論和實踐的棱鏡來閱讀文學文本并提問質疑:當讀者用生態女性視角閱讀時,文學文本中哪些以前忽視的要素凸現甚至變得顯眼?這個視角能否使文學批評家對文本的傳統要素如風格、結構、修辭和敘述,形式和內容有些新的發現?生態女性主義視角如何加強探討文本中不同角色的聯系與差別——人類與自然之間,文化與自然之間,不同種族、階級、性別、性取向的人之間——影響我們與自然,我們相互之間關系的差異與聯系?這一視角如何運用到課堂教學上來最根本的,我們確實需要這樣做嗎?那就是,文學批評——它最新的發展范式,生態批評——沒有了生態女性主義的視角就不能繼續發展嗎?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貢獻了什么至關重要的東西?”
二、生態女性主義批評在中國的興起
1、女性主義理論自身發展帶來了研究視野的擴展
生態女性主義最初是搭著生態批評在中國的快車而進入國內學者視野的。陳曉蘭在《為人類“他者”的自然——當代西方生態批評》中介紹了墨菲、凱特·蘇博(KateSoper)和西蘇(HeleneCixous)等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家的經典理論主張。
隨著女性主義本身的發展及其與生態批評的有機結合,生態女性主義在文學批評領域開始正名。2003年,韋清琦在《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一枝奇葩》一文中從文學批評角度出發,介紹了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的現狀與依據、方法和實踐,并且提出了中西生態女性主義學術的戒規問題;不過該文章偏重于宏觀理論的建構,與實踐和案例的聯系較為欠缺。
2004年,羅婷、謝鵬在《生態女性主義與文學批評》中,就生態女性主義批評何以能成為文學批評、文學中女性與自然的關系、生態女性主義文本的發掘,文學理論的建構和批評特點的概括做了較為具體的論證。
四川外國語學院的嚴啟剛教授、南開大學的楊海燕女士則看到了西方者和生態女性主義者在批判人類中心主義、人類對自然的征服和男性霸權對女性的統治的一致性,指出其共同的批判宗旨是“呼吁人類要共織生命之網,建立一個與自然相互依存的世界”。他們在《(啟蒙的辯證法)和生態女性主義批評》一文中簡要地論述了幾個可作生態女性分析的文本,其批評的范疇仍停留在廣義批評的維度。
回顧國內學界在探討生態、女性主義等概念與范疇時,帶來了對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引介和接受,現在,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作為獨立的研究范疇開始得到系統的研究與關注,這種態勢預示著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更深廣的發展空間。
2、出版物的引入
由呂瑞蘭、科學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寂靜的春天》,喚起了人們的生態覺醒,為生態女性主義的亮相做了鋪墊——盡管譯介該書的初始目的,只是幫助“工農兵、基層干部及從事環保的科技人員了解環境科學知識,提供一本參考書”。
嚴格意義上的生態女性主義的出版物在中國最早的現身,可追溯到1988年由張敏生和范代忠翻譯、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自然女性》這一生態女性主義“里程碑式的著作”。作者蘇珊·格里芬是美國早期生態女性主義的代表人物,但譯者當時并沒有“生態女性主義”的學術自覺;因此本書只是伴隨著女性主義主流涌人中國的。
1997年《寂靜的春天》作為“綠色經典文庫”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再版,此時“生態女性主義”的地位已然確立,編者在序言中除宣揚它的生態意義外還特別強調了作者的女性身份與立場,批判了美國男性對這位“環保女斗士”的詆毀與攻擊。
生態女性主義在文學領域的接受可以從《寂靜的春天》《自然女性》的翻譯算起,之后稍有停滯,直到20世紀末才又零星地閃現于一些文學評論文章中。接受的方式大體可分為作品的翻譯,批評理論的引介與前瞻,文學創作的影響;最早接受生態女性主義視角的,有荒林、韋清琦、陳曉蘭等人。
3、中國對生態女性主義理論的接受
中國具備接受生態女性主義學術的“先天”文化土壤,這是因為,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飽含著樸素的生態思想與“天人”和諧思想。
古代中國很早就對天、地和人的關系進行過深入思考,產生了“陰陽”、“和合”的辯證自然觀!瓣庩枴焙椭C的有機自然觀,在《周易》中得到集中表述!吨芤住は缔o上·傳》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以天、地、人一體觀為,《周易》強調人與自然應當和諧相處,不可違背自然規律。
中國又有“以和為貴”的傳統,這里的“和”,便是體現中國古代哲人自然觀與社會觀精髓的“和合”文化,它關注人倫以及人與自然的雙重和諧。例如認為“萬物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第42章)。強調“和為貴”(《論語·學而》)。而管子、墨子、茍子等人則直接提出了“和合”的概念,管子日:“蓄之以道,則民和;養之以德,則民合。和合故能習,習故能偕,偕習以悉,莫之能傷也。
這種強調“天人合一”的文化傳統,與女性主義反對人與自然“二元對立”的生態思維具有高度的內在一致性,以至于葉舒憲認為,“西方生態批評對人類中心觀的激進反叛也只不過是用現代的話語講述著老子、早就表達過的思想觀念。
此外,文化生態女性主義所弘揚的女性關愛文化,與中國“貴柔守雌”、賢淑仁愛的女性觀也是遙相呼應的。女性作為一個整體呈現出來的柔善、親和、堅韌、包容這些品質,在古往今來都極受稱頌。
三、生態女性主義批評在中國的發展
1、中國生態女性主義文學創作及特點
考察中國生態女性主義文學創作及其特點,勢必需要審視生態女性主義文學與中國男性作家作品、生態女性主義文學與中國女性作家作品這兩個部分。
總體而言,現有的文學批評的框架中尚未搭建起足夠體系化的批評范式,因此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作家對于生態女性主義文學創作范式建立的自覺意識。在創作實踐中,自然與人的關系仍停留在簡單的關系架構之上,自然往往扮演著人及其存在的陪襯。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女性主義創作還沒有建立起來,發展也較為緩慢。
中國男性作家的文學創作很少被命名為純粹意義上的生態女性主義文學。因為在現有的文學批評論和創作論的譜系中,所有作品都被已有的概念框架所類分。介人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視角之后,使得現有的批評定位出現了含混與不穩定的特征。中國文學創作史上究竟有沒有純粹意義上的生態女性主義文學,尚待發掘與論證。
而中國的女性作家的文學創作,從未被質疑是否能與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或創作結成緊密的聯系。但是,目前依然找不到能用生態女性主義文學創作的觀念完全涵蓋文本內外意涵的案例。因此,無論是男性作家還是女性作家的生態女性主義文學的創作,都面臨著一個拓寬廣度與深度,更加純粹、更加多元等諸多完善空間。要完成從簡單添加到理念重構的“變身”。
2、近年來本土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綜述
筆者使用生態女性主義與文學批評相關關鍵詞,對中術期刊全文數據庫和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進行檢索,得出2005年至2007年,以生態女性主義或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為主題的論文共計42篇,其中,述評或概論式論文為14篇,個案研究論文28篇。以生態女性主義或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為主題的碩士學位論文共計16篇。
通過分析本土學者進行的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實踐,能夠梳理出中國學者對生態女性主義文學創作論與批評論的接受、內化還處于比較單一、初級的階段。現有的研究熱點集中在:第一,對生態女性主義的理論和相應的文學觀加以工具化的利用。比如大量的文章采用的標題為“對XX作家或XX文本的生態女性主義/生態女性主義自然觀的解讀”。這種方法屬于“添加式”批評,也是一種“理念先行”式的批評。
第二,通過闡釋具體文本,挖掘并提練該文本中體現出的生態女性主義、生態女權的思想或生態女性意識。這種研究大多采用“整合式”批評方法。雖然這種批評方法有著開闊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自身理論適用度與繼續發展的效果,但是最終往往會將生態女性主義理論工具化。最受爭議的表現就是這類研究對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合理性、合法性往往“自我證明”、“強加確認”,而缺乏系統有力的論證。
第三,注重對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論自身存在獨特性與發展趨向的探索。此類研究成果的標題大多直接以“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命名,但只在中外視野還是本土視閾、述評還是述論、理論建構還是文學探究等論述范疇上略有差別。
目前,對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進行發展與完善,面臨著以下難點:首先,如何深化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及相關研究。其次,如何系統化、理論化地開展跨視角研究。
此外,此研究還需規避以下研究誤區:第一,杜絕將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神化,認識到這一理論視角并非是解決所有文學創作或批評的最佳理論。否則極易形成新的話語暴政,從而違背女性主義尊重多元的基本精神。第二,由于學界對“生態女性主義文學創作與批評”核心概念仍未形成普遍共識,故研究者應努力避免生態女陛主義文學批評眾聲喧嘩、各說各話的尷尬處境。第三,應警惕現有的研究對“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過度闡釋,生硬疊加各種理論。
3、趨勢與展望
綜觀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發展脈絡,生態女陛主義文學批評的相關研究將在以下方面亟待突破:
第一,現有的研究成果大多以獨立成篇的學術文章或碩士生畢業論文為主,缺少更為系統和全面的綜論與闡述,因而,以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本體論或方法論為課題的博士論文的將成為填補科研空白的巨大需求。
第二,以“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中國的與接受”為側重點的研究,目前仍處于零散的階段,研究數量既少也不成體系。要改變這種現狀,需要更多挖掘本土文學作品的豐富內涵,需要消除對“男性作家作品不如女性作家作品貼近自然”的刻板印象,無論是面對文學史上的經典文本,還是對最新出現的創作作品進行審視,均要既從生態女性主義的視角出發,又不排斥多元視角間的對話。
第三,現有的研究者集中在有限的地區和有限的研究范圍之內。除了在研究內容和方式上需要繼續拓展之外,在不同的地區、更多的高校間引起對該研究的重視,也是極為重要的發展戰略。特別是在女性主義研究活躍的地區、在女性主義行動影響較大的人群中,啟迪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理念,促進積極參與行動,將是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發展中最有潛力和前景之所在。
【試論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中國】相關文章:
美國生態文學批評述略資料06-01
試論人的生態化問題08-09
試論中國動畫存在的缺陷及發展滯后的原因08-24
試論禪宗思想與中國繪畫藝術觀念的構建05-02
懷疑論與文學批評05-29
藝術試論08-23
簡析提倡體驗的文學批評05-16
關于尚書文學批評思想探討05-09
文學批評中美化與丑化的探討論文07-30
試論誠信及其價值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