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常規數學教學中創新點的設計論文
我國數學教學的長處是注重“雙基”,弱點是“創新”不夠。因此,一段時期以來,如何進行探究性教學、研究性學習受到廣泛關注。但如果探究課需要占用大量時間,缺乏教學效率,教學成本太高,則只能偶爾為之。這就為我們提出一個研究課題,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如何將打好“雙基”和“創新設計”結合起來。
以往的教案編寫都要寫教學目的,指出重點和難點。這就啟發我們,可在教案中加入“創新點”的設計,即用較短時間,因勢利導地提供“創新思考”的空間。這樣,畫龍點睛,長年積累,形成創新的思維習慣,最終可以提高學生數學創新能力。
讓我們先看一個案例。這節課的內容是七年級上冊“同類項概念”的教學。教師首先按常規復習多項式的“式”、“項”和“次數”的概念。按慣例,教師會接著把同類項的概念寫在黑板上,然后給出很多單項式,讓學生判別它們是否是同類項,進行模仿練習。
然而我們也可以用設立創新點的教學設計,啟迪學生的探究、創新思維。于是,教師在黑板上寫
提問:“我們常常把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歸為一類。在多項式的各個項中,也可以把具有相同特征的項歸為一類,你認為上述多項式中哪些項可以歸為一類?為什么?”以下是學生的探究。
學生甲:一、二、四、五、六、八項可歸為一類,
學生的各抒己見,著實令人欣慰。他們用數學的基本概念對單項式作了分類,符合“具有相同特征的項歸為一類”這一要求。這樣的“探究”,是數學分類思想的一次很有意義的實踐。然而,這些答案都沒有涉及“同類項”的本質,還不能得到同類項的概念。
于是,教師繼續設置第二個探究點,再提出兩個問題:“(1)如果不考慮項的系數,只考慮字母怎么分?(2)如果還考慮字母的指數又怎么分?”新的問題使學生的反應更加熱烈,連平時不愛動腦發言的學生都紛紛舉手發表“自己”的見解。這節課氣氛很活躍,最終朝著我們希望的方向發展下去,效果很好。
這樣的設置并沒有花費太多時間,卻達到了探宄目的,使學生在數學分類思想指導下,用自己的思考得出同類項的概念。對學生來說,這就是創新。
由這一案例可見,創新點設計并不神秘。這樣的方法,許多教師也常用。例如,教師創設情景讓學生歸納猜想;教師提供問題讓學生尋求解法(包括一題多解教師提供案例讓學生反思獲得“數學思想方法”等。創新點設計的要求是經常使用,每堂課都用,成為日常的教學手段。我們需要的是通過系列化的研宄,日積月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數學教學中的創新點,要從兩方面進行設計:一是數學內容要“新”要求學生在數學上經過思考有所探索、發現;二是教學過程中要“創”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學生設置思考空間。至于創新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學生獨立思考,進行歸納猜想、嘗試求解、發散開放、推廣發現、合作討論;也可以是教師有目的地提問,采用啟發式方式和學生對話。甚至教師做創新的示范,也可以作為“創新點”加以設計。
我們再舉以下教例說明“探宄創新點”的教學設計。
例1:“對頂角相等”的教學。通常按照教材,用對頂角的補角相等加以證明,讓學生模仿證明的格式,就完成了教學。這時,如果教師提問:“這樣明白、淺顯、直觀的數學命題為什么需要證明?”這個問題就是有關“培養學生理性思維的探宄點”。通過師生探宄討論,使學生理解古希臘文明的價值,也給學生理解幾何證明提供了人文思考。這也是數學教學中德育功能的體現。
例2:“方程概念”的教學。通常是把教材中方程的概念直接加以敘述: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然后,寫出很多式子,看看是不是“方程”。這個定義其實沒有科學價值,學生無需記住,也沒有應用。為了設置探宄點,教師可以從“小明的爸爸今年42歲,比小明大30歲,問小明幾歲”出發。
以上過程就是解方程。因此,方程是為了尋求未知數,在未知數和已知數之間建立的等式關系。可以讓學生討論哪一個定義更好。學生探索之后悟出:書上的方程定義,是外觀的描述;而后者的定義則刻畫了方程的深刻本質。這樣的探宄點設計,更能引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例3:“勾股定理”的教學設計。最近看到許多“探宄性”的勾股定理教學設計,都把重點放在事先的發現上。學生拿到多張工作單,從最簡單的邊長為3、4、5的直角三角形開始,直到最后“探宄”
原因是“發現”定理的教學成本太高。如果采用其他探宄設計,如一開始就用多媒體技術介紹勾股定理的歷史,直接呈現漂亮的“勾股定理”本身,而把探宄重點放在“證明”勾股定理上,就會節約時間,更接近論證教學需要?蓪⑻藉持攸c放在以下三種證明方法的比較:面積拼湊法(出入相補原理),面積計算法(趙爽),補助線演繹證明法(古希臘)。這樣的探宄設計,具有更多的數學價值。
例4:“對數性質”的教學。通常我們總是從指數的逆運算引入對數,然后指出對數的性質是把數的乘法變換成加法,這當然是對的。但仍然是這些內容,我們卻可以以更高的數學思想方法進行設計,
這是指數函數構成的對應關系。現在,我們把箭頭反過去,它也是一個對應,即函數。那么這個^函數具有什么性質?這樣提出問題,就首先考查函^數應有的性質,然后給它一個名稱一對數。實際^
上,這樣設計并沒有增加學生的額外負擔,內容還是原來的內容,教學時間依然和原來一樣,但是具有探宄的味道,這就是可以日常使用的創新點。
例5:“負負得正”的算法規定。這是有理數四則運算的一項重要規定。它無法證明,又沒有世人^-33所公認的好例子可以作為規則成立的背景。近來教科書使用的方法,是用實際例子創設情景(例如設定火車向東為正,時間以12時以后為正,然后硬編出一個大家都不熟悉的怪問題),企圖讓學生“發現”負負得正的規則。實際的教學結果只是把學生搞得頭腦混亂,浪費時間。
我們不要讓學生去“發現”負負得正的規律,
因為那是短時間內發現不了的。世界上還沒有發現一個為大家普遍接受的“負負得正”的實際情景。
因此,我們不得不采用接受性的教學策略,即直接告訴學生:“根據前人的經驗,負負得正是一個大家都認為應該遵循的規則!边@節課的教學目的在于:
能夠熟練操作、準確執行“負負得正”的規則。至于這個規則的來龍去脈,不必深究,一般學生只要接受“負負得正”不抵觸就行。
那么,這一內容的探究點在哪里呢?一種教學設計是:“大家給它作解釋,而每人可以不一樣。”以下是大家探究的各種解釋。
第一種解釋:某數乘以_1得到它的相反數,再乘-1又返回到自身,所以-1乘以-1等于+1。這就是負負得正。
第二種解釋:滿足分配律。例如按照分配律,應該有:
這些解釋都不是證明,也沒有好壞之分,只要學生能夠說服自己就行。實際上,學生掌握“負負得正”的運算規律之后,就把這些解釋忘掉了。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探究創新點無處不在,基本類型有:
1.通過教師提問,為學生預留思考的空間,促進學生思維的開放。如本文所舉的樣例,又如一題_=多解,讓學生盡量提供較多的不同解法。
2.通過教師創設情景,要求學生歸納猜想,建立數學模型,借助數學的各種呈現方式進行比較,得出新的結論。這是目前情景創設教學常用的。
3.通過教師示范,展示創新的過程;或者介紹數學家創造數學的歷史,激勵學生的創新動力。如例1“對頂角相等”的教學。
4.通過設置數學教學平臺,讓學生認識數學的教育形態,把書上的學術形態情景化,暴露它的數學實質。如例2“方程概念”的教學。
5.跳出“事事發現”的誤區,把探究點放在“反思”求證階段,如例3“勾股定理”的教學設計。
6.通過適當的問題,讓學生總結數學思想方法,由感性的體驗上升為理性的思考,理解數學的本原。如例4“對數的性質”教學。
7.通過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數學學習的體會,如例5“負負得正”的算法規定,把接受性學習探究化。
8.欣賞數學的美,體會數學的人文價值。如例3“勾股定理”的教學設計,注意該定理的美,以至將它作為和外星人通信的文化載體。
【常規數學教學中創新點的設計論文】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中教學創新的實現論文11-21
小學數學教學中創新思維的培養論文12-06
數學教學中的創新教育論文(精選7篇)07-03
小學數學創新教學論文11-22
關于數學課堂中創新教學分析參考論文12-09
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創新論文11-19
小學數學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05-18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舉例論文12-10
淺談在《工程力學》教學中的創新論文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