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企業團體財權制度安排探討
[摘 要] 團體財權集中或分散是團體財務治理的一個難點。本文以交易本錢和新制度學為理論基礎,構建了企 業團體財權制度安排的本錢收益模型,對該模型進行了分析,以為企業團體財權的集散程度主要由財權控制特 性以及理財環境決定。[關鍵詞] 財權制度;財權控制特性;理財環境 在企業團體財權制度安排中,最主要的就是作為企業團體核心的團體總部與下屬企業之間的財權安排,團體總部究竟應該對財權實施集中或分散?集權和分權的度又應該如何把握?這是企業團體治理中永恒的話題和難點。本文嘗試以交易本錢理論和新制度經濟學為理論基礎,建立企業團體財權制度安排的本錢收益模型,為企業團體財權制度的選擇提供思路。
一、企業團體財權制度的集權和分權
企業團體財務治理體制的類型劃分有多種方式,其中最為主要的是按照財權的集中程度,將企業團體財務治理體制分為集權型財務治理體制和分權型財務治理體制。所謂財權,它是泛指與資金運動有直接關系的各項權力,是一個由各種以資金運動為內涵的權力所共同組成的權力系統。財權大致回納為如下三層:
第一層次:對整個團體戰略能產生重大或直接的財權,如:資本變更處理權、巨額融資權、巨額投資權、收益分配與虧損彌補權、母公司財務主管的聘任、委派與解聘權、年度財務預算審批權、重大資金調度權、團體財務制度制定權等。
第二層次:對團體發展戰略制定能產生一般影響的財權,但對成員企業可能有重大影響的財權,如:下屬企業財務經理聘任、委派與解聘權,下屬企業財務與制度制定權,一般的籌資權、投資權等。
第三層次:一般性和日常性的財權,如:財務信息收集與處理權、財務信息表露權、月份與季度財務預算審批權等。
什么是集權型財務治理體制與分權型財務治理體制?一種極真個熟悉是集權型財務治理體制是指團體公司將上述的三個層次財權獨攬;而分權型財務治理體制則是團體公司將上述各層次權利全部賦予子公司等成員企業。實在,無論集權與分權都是相對的,財務治理體制中的集權與分權的差別,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權力“集中”與“分散”,而主要在于“財權”所體現的層次結構。無論實行的是集權型財務治理體制還是分權型財務治理體制,第一層的財權都是獨攬于企業團體的總部,而對企業團體財務治理體制中集權與分權的討論只是囿于第二層次和第三層次。
具體來說,集權型財務治理體制是指第二、三層次大部分的甚至全部的財權集中于團體公司,下屬公司只享有少部分的財權,團體公司對子公司采取嚴格控制和同一治理方式的財務治理體制。集權型財務治理體制的優點:(1)有利于發揮團體資金的規模和整體效應,保證和實現團體公司的發展目標;(2)有利于發揮團體財務協調功能;(3)有利于減少代理本錢和監管本錢。但這種體制同樣具有缺點:(1)子公司財權的相對獨立性不能得到尊重,不利于激勵;(2)輕易導致財權使用中脫離實際的官僚化傾向,以及對財權的誤用。
分權型財務治理體制是指子公司等成員企業在第二、三層次擁有了較多財權的財務治理體制。在這種體制下,子公司除了擁有一般性和日常性財權外,與子公司法人財產權相對應的財權基本上回于子公司行使(如:一些投資權、融資權),母公司對子公司的財務活動處于“監而不管”的狀態。其優點是:(1)體現了對子公司信任,子公司財權獨立性得到充分尊重,有利于調動子公司的積極性;(2)可以減少財權運用中的盲目性和官僚性,進步決策的時效性。但這種方式同樣具有缺點:(1)不利于整個團體財務的協同性,會增加內耗和摩擦本錢;(2)母公司對子公司的財權使用狀況無法進行有效地監控,代理本錢增加;(3)失往了資金的規模和整體效應。
二、交易本錢理論和新制度經濟學為企業團體財權制度安排提供了理論基礎
企業財務治理團體總部究竟應該對財權實施集中或分散?集權和分權的度又應該如何把握?是企業團體財務治理體制的重要,影響企業團體的財務治理效率甚至維系整個企業團體的生存和發展。制度經濟學、交易本錢理論、產權理論等經濟學理論的提出,使人們熟悉到制度因素是影響經濟效率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這些理論為企業團體財權制度安排提供了理論基礎。
科斯定理以為,在交易本錢大于零的情況下,不同的權利界定,會帶來不同效率的資源配置。也就是說,交易是有本錢的,不同的產權制度下,交易的本錢不同,從而對資源配置效率影響不同,所以,為了優化資源配置,產權制度的選擇是必要的。按照康芒斯的觀點,交易可以分為買賣的交易、治理的交易和配額的交易,即所謂的市場交易、企業內交易和政府交易。與之相應的,產權制度也可以分為市場制度、企業制度與政府制度。本文討論的企業團體財權制度安排實質上就是企業制度的一種。
新制度經濟學以為,針對各種交易行為的規則可以有多種安排,之所以從中選擇一種而放棄其他,是由于它比其他制度安排更有效,即能帶來更高的收益,導致更低的交易本錢,獲取凈收益?梢,制度選擇實質上是制度之間的本錢——收益比較的結果。也就是說一種制度相對于另一種制度可以獲取某些收益,同時也會帶來某些本錢(機會本錢)。但相對于理想狀態——交易本錢為零的情況,這里的收益實質上是某些交易本錢的減少,而這里的本錢實質上是某些交易本錢的增加。例如:企業團體財權分權制度相對于財權集權制度來說,能獲得“更有效利用現場知識”的收益,但和交易本錢為零情況,即能“完全”利用現場知知趣比,它仍然存在交易本錢,只是相對于財權集中來說該項交易本錢減少了。又如:財權分權相對于財權集權帶來的代理本錢,實際上是一種交易本錢(代理本錢)的增加,由于財權集權相對于交易本錢為零的理想狀態來說,也有代理本錢,分權使代理本錢增加。因此,一種制度與另一種制度比較通常是導致某些方面的交易本錢增加,而另一些方面交易本錢減少,這種比較的交易本錢凈額,實際上也就是本錢——收益分析中凈收益的相反數。即:當一項制度相對于另一項制度能夠帶來正的凈收益,則說明前者相對于后者降低了交易本錢。進行制度選擇的目的就是尋找能使交易本錢最小的制度安排。企業團體財權制度安排作為企業制度安排的一個構成,其目的就是尋找相適應的財權制度安排以使企業團體交易本錢最小。
三、企業團體財權制度安排的本錢收益模型構建
根據上面的分析知道,企業團體財權制度安排的目的就是選擇交易本錢最小的財權制度,而這種選擇主要通過不同財權制度之間的本錢——收益比較。
1.財權分權制相對于財權集權制的收益
(1)更有效地利用現場知識。各下屬企業相對于團體總部來說,可能把握更多的現場信息,這種信息的傳遞需要花費潛伏的本錢。在集權情況下,總部做出某項決策,要么花費信息傳遞的本錢,要么承擔由于缺少相關信息而決策失誤的本錢,而通過分權決策就可以將決策權力與具體的地方知識聯系起來,從而可以減少信息傳遞與加工的本錢。
(2)練習和激勵中層和下層治理者。一個公司想方想法吸引有才能的員工,然后練習他們,終極使他們能夠勝任高層治理決策,這是非常重要的,分權決策有利于這兩方面目標的實現。讓下層職員承擔責任,可以吸引和激勵有才能、有抱負的員工,由于有才能、有抱負的員工經常很看重工作的這一方面,這樣可以使他們積累更多的決策經驗,有利于以后承擔更重要任務。
(3)節省高層經理的時間。假如由總部做出下屬企業的決策,就會發生大量的機會本錢——上層治理職員做出該項決策,在這段時間內不能做其他決策。經常的情況是,將一些操縱性的決策分配給下屬企業來做,高級經理可以集中精力考慮戰略性決策。
2.財權分權制相對于集權制的本錢
(1)代理本錢。當團體總部分權給下屬企業,這樣團體總部和下屬企業之間就形成了委托——代理關系。在委托——代理關系中,由于代理人占有信息上風,且人都具有機會主義傾向(opportunism behavior tendency),這理人就可能做出為了自身利益而損害委托人利益的行為,這就是委托——代理題目(principal—agent problem)。代理題目所引起的福利損失稱為代理本錢。
解決委托代理題目,通常的之一是直接監視下屬企業經理行為,但這并不會像想象那么輕易,而且可能為其運轉要花費很高的代價。另外為了解決下屬企業的代理本錢,還可以通過報酬計劃激發下屬企業經理做出符合團體價值最大化的決策。但是各項決策與團體價值之間的關系通常很難確定,開發有效的報酬系統和業績評估系統不是輕而易舉的事,且激勵本身需要花費代價。
(2)協調本錢。假如不同的下屬企業各自決策,他們之間的協調本錢就會增加,例如:下屬子公司A有一個項目,投資回報率較高,但A公司的資金有限,而下屬子公司B有資金剩余。由于A、B公司分別擁有自己的財權,這時候要想B借款給A公司,必然要發生協調本錢甚至可能終極B不同意借款。但假如財權在總部,由總部來調節資金使用,則可以避免該項本錢。
(3)失往規模和整體效益的本錢。在財權分散的情況下,相對于集權來說,經常會失往規模和整體效益。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財權分散不利于資源在成員單位之間的調動;不利于發揮團體資金治理上風,融資負擔較重,資金使用本錢較高;不利于團體公司進行公道避稅政策的設計以獲取和稅收方面的利益;不利于集中治理財務風險確保資本資產的安全。
3.建立不同財權制度安排的本錢收益模型
假定財權可以按照不同程度分配給下屬。用x代表財權的分散水平,當x=0,所有的財權都由總部把握;當x增加時,下屬企業獲得越來越多的財務決策權力。例如在x的較低水平上,下屬企業的財權較小,如只能擁有一些日常性的財權;而當x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時,下屬企業的財權較多,如可能擁有部分投資和融資權。為了簡化起見,假設x的取值是連續的,可以將分權的收益表示為:
收益=ax
這里當外界條件一定時,a是正的常數。收益包括更好的利用地方知識、練習和激勵中層和下層治理者以及高層經理時間的節省。
分權決策的本錢表示為:
本錢=bx cx2?
這里當外界條件一定時,b和c是正的常數。第一項bx,代表分權導致的代理本錢。第二項cx2代表協調本錢和失往規模和整體效益的本錢,這里用平方表示隨著分權水平的增加,協調與信息的本錢按照一個遞增的比率增加,這樣假設是由于隨著決策權力分散化,協調各項分權決策的困難就越來越大,失往規模和整體效益的本錢也越來越大。根據以上假設,
凈收益y=收益—本錢= ax—bx—cx2?
財務治理體制中財權集中與分散程度的選擇,就是使分權的凈收益y最大化。圖1畫出了分權的收益和本錢曲線。圖中收益和本錢曲線的垂直間隔最大處,即為凈收益最大。
此時y'=a—b—2cx=0,即:當分權程度x*=(a—b)/2c時,凈收益最大。
四、模型分析
既然,分權程度x*由a、b、c表示,那么又是什么決定a、b、c大小呢?本文以為,決定a、b、c大小的主要是財權控制特性和理財環境。其中財權控制特性對所有團體財權分權程度的是一致的,它是決定財權分權程度的內生變量;而理財環境的不同會導致企業團體對財權采用不同的分權程度,因此它是決定財權分權程度的外生變量。
1.財權控制特性對團體財權集散程度的影響分析
財權控制特性主要有:(1)財務治理通常不直接針對商品勞務市場,財務決策相對于經營決策來說時間性要求沒有那么強,如籌資、投資、利潤分配等財務決策通常都要有一段時間的醞釀期,而在經營決策時假如不能對市場條件和生產技術的變化進行及時有效的反應,可能會很快喪失時會,造成損失。因此,團體總部特別夸大成員企業經營上的靈活性,而對其財務上的應變能力和時間性要求不高。(2)財權控制的對象主要是資金和價值,資金相對于其他生產經營作業資源來說,具有很高的固有風險(如,企業的現金可以很輕易被“卷跑”而房屋等建筑物則很難被“搬走”),因此,夸大財權相對集中,其潛伏的機會收益很高。(3)財權控制體系具有整體性。生產經營可以分步經營,但財權控制不可能分段進行,它是一個價值反應鏈。具體的說,生產經營控制可以就總部對分部、分部對下層各責任中心分層展開,上級擁有對下級的協調能力和控制權,實施經營方向、作業要求(數目與質量)等方面的控制;但財權控制是作為一個完整的價值治理體系進行的。因此,財權集中控制對全局的協調意義可能比任何一種控制方式和協調方式更有效。
根據以上財權控制的特性,我們可以知道:(1)由于財務決策相對于經營決策來說時間性要求沒有那么強,所以分權的收益——更有效地利用現場知識——相對來說并不很大,a的值較小。(2)由于財權控制的對象主要是資金和價值,資金相對于其他生產經營作業資源來說,具有很高的固有風險,所以財權分權帶來的代理本錢很大,b的值較大。(3)又由于財權集中控制對全局的協調意義可能比任何一種控制方式和協調方式更有效,因此財權分權帶來的協調本錢很大,c值較大。綜上可知:x*=(a—b)/2c的值在a較小,b、c較大情況下,必然偏小,即財權分權的程度較小,財權應當集中。由于財權控制的特性是內生的,這就從上說明了通常情況下企業團體應該實施財權集權的策略。
2.理財環境對團體財權集散程度的影響分析
影響企業團體財權制度安排的理財環境以企業為界可以分為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其中對企業團體財權制度安排產生影響的外部環境主要包括環境、文化環境、技術環境等;對企業團體財權制度安排產生影響的內部環境主要包括企業團體的階段、企業團體組織結構、團體規模等。
由于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的因素很多,限于篇幅,這里各選取一個因素來分析。
外部環境我們選取技術環境進行分析。由于互聯網的普及和通訊技術的發展,使得信息的傳遞本錢大大降低,這使得分權的收益——更有效地利用現場知識——有減少的趨勢,因此,a的值會降低,而x*=(a—b)/2c,所以x*會變小,即分權的程度降低(集權的程度增加),這就解釋了為什么技術和通訊技術的發展促進了團體財權的相對集中。
內部環境我們選取企業團體所處的生命周期進行分析。當企業團體處在初創階段時候,企業團體的財務實力相對較為脆弱,尤其需要更好地聚合資源,因此,分權的本錢——失往規模和整體效益的本錢——相當大,即c值較大。又由于在低級階段,企業團體的規模較小,因此分權的收益——節省高層經理的時間——也就比較小;同時,此時治理水平還沒有提升到一個較高的層次,因此分權的收益——激勵中層和下層治理者——也比較小,這樣a的值也就比較小。因此x*=(a—b)/2c的值在a較小,c較大的情況下,必然偏小,這也就說明處在初創階段的企業團體財權應該相對集中。當企業團體進進發展和成熟階段,企業團體規模的不斷擴大與漸趨成熟,這時,由于規模的空前擴大,治理協調難度的加大,因此分權的收益——更有效地利用現場知識和節省高層經理的時間——顯得更為重要。又由于隨著團體不斷成熟、各層次成員企業治理者對治理決策自主權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使得如何激發各層次治理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更為重要,因此分權的收益“激勵中層和下層治理者”也增加,可見,隨著企業團體的成長和成熟,a值增大。所以x*也會增加,即財務分權的程度增加。而當企業團體進進衰退期(調整期),企業團體的經營戰略需要做出大幅度的調整,為了防止財務資源的分散而導致財力難以控制與調配,從制度上保證戰略的實施,因此分權的本錢——失往規模和整體效益的本錢——相當大,導致c的值增大,因此x*又有減少的趨勢,即集權又成為必要。
通過分析其他環境對財權集中與分散的影響,我們可以回納出如下結論:
上面我們給出了財權集中與分散程度的本錢收益分析框架并對模型進行了分析。固然由于對集權與分權的本錢及收益難以精確地,在確定集權與分權的程度時,主要依靠治理職員的主觀判定,但是這個分析框架為我們對財權集散程度的確定提供了明確的思路,并能反映不同情況下財權集中或分散的大趨勢。
:
[1]康芒斯.制度經濟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2]布雷克強,史密斯,等.治理經濟學與組織架構[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3]王斌,高晨.組織設計、治理控制系統與財權制度安排[J].研究,2003,(3).
[4]丘惠文.如何加強企業團體公司的財務治理[J].財會通訊,2003,(10).
[5]吳有紅,潘愛玲.企業團體內部控制目標的制度經濟學分析 [J].財會月刊, 2004,(23).
【企業團體財權制度安排探討】相關文章:
財權安排的博弈分析12-08
企業團體的財務整合探討03-22
企業團體財務治理模式探討03-20
企業團體內部財務控制探討12-08
企業團體財務控制若干題目探討03-07
我國企業團體財務治理模式及措施探討12-07
關于企業團體現金集中治理制度的幾點思考03-22
現代企業制度下黨群工作模式的探討03-21
對企業團體合并財務報表合并范圍題目的探討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