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館與觀眾論文
摘要:
美術館及博物館要發展,其職能也要發展。實現美術館公共性的主要推動力在于群眾,而非美術館自身。公眾是博物館取得發展的關鍵。筆者談論了公眾政策在現代美術館中的實施。
關鍵詞:美術館;觀眾;公眾政策
“美術館”這個詞的原意是“繆斯的神殿”,現代意義上的美術館在西方已經成為市民的終身教育場所,可以為人們提供調節身心,享受生活的機會。
從2005年開始,中國美術館設立了公共教育部,截至目前已組織學術講座60余場,主要邀請相關領域一流的專家學者針對重要的美術家、美術作品、美術現象、美術思潮,對普通觀眾做知識的普及和提高。不僅是中國美術館,很多新型美術館,都開始了留住觀眾腳步的努力。北京今日美術館啟動長期的美術講座,希望通過建設一個開放的藝術大課堂,推廣普及藝術知識。此外,北京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廣東美術館等都不定期舉辦相關藝術講座。在深圳何香凝美術館OCT當代藝術中心,藝術家們把創作過程與展覽面向公眾開放,讓人們了解藝術家藝術想法的形成,一些相互交流甚至還可以激勵藝術家的創作。
實現美術館公共性的主要推動力在于群眾,而非美術館自身。除了搶占市場份額、增加收入的考慮,以“觀眾為中心”也是藝術本身發展、豐富和振興的需要,更是提高國民素質、活躍社會元素和傳承民族精神的關鍵所在。
到底哪些觀眾來參觀美術館?他們有何特點?他們為何而來?有何期望?他們對美術館的看法如何?他們的理解與我們想要傳達的信息有何出入?有哪些為他們所欣賞?美術館能為他們提供什么樣的體驗?他們又在美術館中得到了什么參觀經驗?這些參觀經驗是否于他們有益?哪些做法能夠吸引潛在觀眾并使他們成為忠實觀眾?我們如何得知?以問卷的方式,如何將觀眾參觀的情感、思想、學習成效,以較客觀方式標示出來?如何明確地定義其滿意程度與參觀收獲?
這些問題涉及到美術館的觀眾投入(需求)、參觀過程、參觀結果三個層面。一份設計合理的問卷,能夠進一步分析參觀經驗與各層面變項之間的關系。通常調查問卷的設計與問卷分析都是美術館專家或是專業的調查機構根據美術館需求來實施、主持,除了基本情況,問卷中還需設計一些沒有終結答案或標準答案的開放性問題。
何謂“公共政策”呢?公共政策是文化設施的一種新型戰略職能,其目的是在國家整體文化政策指導下,在其為之服務的某一文化設施內部,將與公眾的聯系提升為該文化設施的主要職能之一。公眾政策實施的最終目的,不光是要增加公眾的數量,更是要保持參觀者的平衡,社會角度觀眾的增加和不同代觀眾的延續以及讓展館的參觀者成為我們的忠實觀眾。其直接目的是要提高公眾的修養,將公眾與博物館、與藝術作品之間的關系調整到最佳狀態。
翻開英漢詞典,美術館與博物館在英文當中的詞源是相同的,都是“museum”。所以,博物館和美術館,在國際上通常可以被視為一體。國外的博物館早在20世紀20年代便開始有意識地進行有計劃的觀眾研究。讓我們看看國外的知名博物館是怎樣進行觀眾研究的,以世界著名的法國盧浮宮為例:
盧浮宮博物館聞名天下之處,不僅僅在于她的展品之豐富、之珍貴,更在于博物館本身便是一座杰出的藝術建筑。盧浮宮整個建筑壯麗雄偉,用來展示珍品的大廳的四壁及頂部都有精美的壁畫及精細的浮雕,處處都是嘔心瀝血的藝術結晶,讓人嘆為觀止。盧浮宮最近這些年的公共發展工作主要是按照了解參觀者、吸引更多的參觀者兩個方針進行的。
1994年3月盧浮宮開始采用“常設參觀者觀察所”這一調查研究模式,由調查員來發放調查表。這種調查表是用9種語言編寫的,調查員發放表格之前要確定參觀者使用的是何種語言。
這種調查表每5天發放一次,每次在展廳的三個入口處發放4個小時,已保證調查的日期和時段間隔均勻。如今這些調查結果已經構成了一個關于盧浮宮的資料庫,通過它,既可以看到盧浮宮的巨大發展,又可以看到參觀者的詳實資料。盧浮宮的改造、展覽、票價調整、管理困難、技術改進等現象對參觀者產生的影響,都在調查結果中得到了清晰、逼真的反映。
只有掌握了大量的數據,才能對許多變數進行綜合分析。比如說,要想了解星期日免費開放對于優先受惠的那些人究竟產生了怎么樣的影響,我們就必須對觀眾所提出的下列問題進行單獨和綜合的分析:
。1)您是在哪一天來參觀的?
。2)您此前是否來過這里?
。3)您來自什么地方?
(4)您是否因為免費開放才決定來這里參觀?
(5)您多大年紀?從事何種職業?
調查結果必然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百分比,這些看似簡單的'比率實際上卻要用嚴格的方法加以分析。這些集束似的綜合分析法得出的結論幫助盧浮宮的工作人員更好的了解參觀者,是社會文化設施每時每刻適應公眾新的需求的重要工作內容。
此外,盧浮宮的公共政策還體現在博物館設立的一些大型公共服務機構中,這些機構包括:接待服務處、音樂廳服務處、公關處、文化處、外聯處等等。
如果說有那么一座博物館,所有法國人都認識它,并且在它那里認識自己,那就是盧浮宮。盧浮宮吸引和接待初訪者的方法是富有挑戰性的,因為盧浮宮要以此證明,它是否有能力讓盡可能多的法國人意識到:通往文化殿堂的大門是向他們敞開的。
反觀我國,2007年北京今日美術館的一場名為“美術館面面觀”的講座上,“我們要逐步培養青年一代進入美術館參觀展覽的習慣”,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說,“中國美術館每年都有豐富多彩的展覽值得大學生們走進來,通過觀賞藝術,可以獲得審美的提高,從藝術作品中獲得創造的啟迪。”
在中國美術館進行的“美國藝術300年:適應與革新”展,渤海銀行投資150萬元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央美術學院等京津地區10萬大學生免費走入中國美術館。
“藝術家以開放的姿態面對大眾,用最通俗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理念。”OCT當代藝術中心藝術指導委員會秘書長馮博一說:“藝術不是象牙塔,藝術家應該考慮如何與大眾交流。藝術類場所的這種為大眾服務的功能,不能喪失!
總之,美術館及博物館要發展,其職能也要發展。
【美術館與觀眾論文】相關文章:
3.演講怎么吸引觀眾
6.參觀美術館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