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人文精神培養教育論文
摘要:人文精神,即人文素養是學生人格的重要“板塊”。本文結合教學工作實踐,主要就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人文精神培養問題進行了認真探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
關鍵詞:歷史教學;新課程標準: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現代社會公正、文明、健康、法治等社會目標的支撐點,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標志。和諧社會需要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需要靠教育培育。初中歷史教學就要針對歷史學科的特點,不斷創新思維,創新方法,擔負起加強學生人文精神培育的重任。
一、初中歷史教學人文精神培養的可行性
(一)新的歷史課程標準為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提供了可行性。新課程標準就初中歷史加強人文精神培養明確了規定:要求學生學會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積極體驗歷史上以人為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主義精神,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塑造健全的人格;了解科學技術給人類歷史發展帶來的巨大物質進步,崇尚科學精神,逐步樹立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了解歷史上專制與民主、人治與法治的演變過程,理解民主與法制對現代社會的重要意義,強化民主與法制意識;了解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多樣性;要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傳統,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開放意識;正確看待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加強環境保護意識。從現行使用的初中歷史教材內容看,新課標改變了原來歷史教學以政治史為主要內容,適當增加了經濟史,社會史,思想史,風俗史,尤其是文化史方面的內容。這為我們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指明了方向。
(二)初中歷史學科知識點為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提供了可行性。青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了解人類文明發展的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從中領悟人類文明的創造力及其蘊涵的價值取向,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在吸取歷史知識的同時進行人格的塑造與培養。以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為例,商鞅個人的改革勇氣和大無畏精神,可以對學生的道德人格產生積極影響;北魏孝文帝為推進改革而不畏艱難險阻的毅力,是對學生進行堅強信念教育和挫折教育的典型材料。再如,學習中國近代史,使學生知道中國是怎樣由文明古國逐漸落伍,成為列強侵略的對象;知道中國在近代時期社會發生了哪些變化;理解近代中國人民為民族解放和國家富強如何前赴后繼,不斷探索和奮斗。這有助于培養學生對祖國和民族的責任感,弘揚近代仁人志士不怕犧牲、英勇頑強的斗爭精神和優秀的革命傳統。還可以從近代中國歷史中吸取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訓。講述諸子百家儒學思想的發展歷程,從中可以體會到孔子的“仁者,愛人”,“有教無類”的樸素平等仁愛思想,孟子“民為貴、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墨子“兼愛”、“非攻”、“節用”的平民思想。通過講授“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使其了解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理解中國科技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進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歷史責任感:通過了解中國古代文學,古代繪畫、書法藝術的發展史,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文學藝術修養。
二、培養人文精神的基本途徑
(一)轉變教學觀念,落實人文教育。轉變教學觀念,就是要切實樹立“以學生文本”的教學理念,不斷優化教學環節,讓學生去發現、理解、分析、判斷身邊的人文現象,從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如講述“隋煬帝開鑿大運河”這一節內容時,首先要讓學生知道隋煬帝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但他下令修建了大運河,客觀上成了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對于我國南北經濟文化的發展及國家的統一起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時還應讓學生知道,作為隋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在進行這項浩大工程中,曾耗費了國家的大量生命財產。另外,隋煬帝開鑿運河,還有一個重要的動機,即為了到江南去享樂,刮盡了民間的膏血。我們在估計隋煬帝開鑿運河的作用時,上述情況亦絕不應置之不顧。通過以上問題的探究,學生對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的時代性特征加深了理解,這樣在分析與評價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時,學生就能從當時的歷史現狀出發,既肯定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的進步性,又能看到其局限性,這樣對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分析的客觀性就能大大加強,從而有利于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與評述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能力,也提高了他們的人文素質,培養了他們的人文精神。
(二)把握教材主題,挖掘人文思想。教師在授課時要注意挖掘顯性知識點所傳達的人文素養。例如《中國近代史》講了以下七個主題內容,即“列強的侵略與中國人民的抗爭”、“近代化的起步”、“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經濟和社會生活”、“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而這些內容所傳達的人文思想顯然是:強國之夢是無數志士仁人矢志不渝的志向,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就是為實現中華民族的振興,使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們應有效地把握這些教材內容,以此為依托,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使他們通過了解中國近代史的發展歷程,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具有“強國”的情懷。還要注重挖掘隱性知識點所傳達的人文素養。例如《中國近代史》“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一節內容,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詹天佑、侯德榜、魯迅、徐悲鴻、聶耳等近代科學家、藝術家的成就:而且,還要讓學生了解這些偉人成功“背后”的故事,以激發學生的志氣和求知熱情。此時,歷史教學過程實際上是一種人文精神陶冶和知識傳授相結合的過程。
(三)創新教法,弘揚人文精神。新的歷史課程標準重視學生個人的觀點和行為,鼓勵學生自主獨立的進行創造。因此,我們的所有教學方法都應努力達到一目標,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其基本思路是:要關注學生的主體意識,要為學生安排適宜的學習材料和活動情景。要讓學生養成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習慣。在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同時,還應積極嘗試運用實踐法,組織學生開展歷史教學課外研究性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感悟,提升人文素養。其基本方法有:“參觀法”、“欣賞法”、“研討法”!罢{查法”等等,這些方法都能幫助學生實現知、行、意共同發展,進而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就拿我們山東來說,有著豐富的、富有特色的人文歷史課程資源。如大汶口文化遺址、龍山文化遺址及滕州的北辛文化遺址等,都是研究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史料;文化古都曲阜,齊都臨淄,泉城濟南,山海之城青島,歷史文化名山泰山等,都是很重要的歷史景觀:文化巨人孔子、兵學鼻祖孫武、“亞圣”孟子、“科圣”墨子、神醫扁鵲、“書圣”王羲之、“婉約詞人”李清照等,都是齊魯文化名人……。只要我們多開展學生主體性實踐活動,這些都可“為我所用”。
總之,師生關系的協調與否也會直接影響新課程的貫徹實施,也會影響到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因此,我們必須建立一種真正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師生之間要真誠對話,暢所欲言,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要尊重學生個性和個體差異,尊重他們的情感和人格,對學生應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恒、立之以信、見之以范。現代存在主義認為:“教師既不是學生知識的源泉,也不是搬運工,必須要尊重學生的存在!泵绹睦韺W家布魯納也曾經說過:“教育最重要的是把學生當作活生生的人。”教師必須有愛心、信心、恒心、責任心,用新的觀念來研究學生,用新課程倡導的科學方法來評價學生,對學生和風細雨般的教育,要把微笑帶進課堂,把尊重帶進課堂,把激勵帶進課堂,把競爭帶進課堂,把信任帶進課堂,要在一種歡樂和諧、自由民主的師生關系中,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學生的人文素質得到有效的提高。
【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人文精神培養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合作性學習論文07-20
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論文08-31
有關史料教學中初中歷史的價值探究論文10-28
初中歷史教學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思考08-29
初中歷史教學論文05-15
情境教學初中歷史教學論文10-02
語文寫作教學中的人文精神培養08-02
有關初中歷史教學的論文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