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民族院校歷史學師范生的教師專業能力培養研究論文
一、更新人才培養理念,構建立體的學科教學課程體系
先進的教學思想和人才培養理念是搞好本科教學的重要保證。它們不僅關系到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也關系到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管理方式的選擇和改進。隨著時代的變化,新課程背景下,教師的專業能力結構也相應發生新變化,2011年12月12日,教育部頒布了《中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專業標準秉承著以下四個理念,一是“師德為先”;二是“學生為本”;三是“能力為重”;四是“終身學習”。它的基本內容則圍繞著三個維度展開。一是專業理念與師德,要求教師對職業本身要有正確的認識,并對學生負責、對教育教學活動負責,同時要有良好的個人素質。二是專業知識維度,要求教師必須掌握教育學、本學科、本學科教學以及通識性知識這四個方面的內容。三是專業能力要求,涉及教學與班級管理等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具體標準設定也非常細致。
這個專業標準對于承擔培養基礎教育師資的高校來說,也有極重要指導意義。教育部明確提出:“開展中學教師教育的院校要將《專業標準》作為中學教師培養培訓的主要依據。重視中學教師職業特點,加強中學教育學科和專業建設。完善中學教師培養培訓方案,科學設置教師教育課程,改革教育教學方式;重視中學教師職業道德教育,重視社會實踐和教育實習;加強從事中學教師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建立科學的質量評價制度!
筆者所在的單位是一所民族院校,歷史學專業定位為師范類專業,主要目的是為民族地區培養民族基礎教育的骨干教師,這一責任相當重大。怎樣合理開設課程是課程教育改革最迫切需要面對的問題。根據新形勢下社會對人才的總體要求,以及史學專門人才的專業特點,我們按照“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重創新、強能力”的人才培養思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通過以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為核心,以專業主干課程結構優化、課程內容更新及教學資源建設為載體,大力推動專業改革和建設。
具體而言,首先是每年不斷修訂和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注意對每屆畢業生的就業去向進行追蹤,根據社會需求和畢業生的就業方向相應調整開設的課程,強化教師教育類課程,以便能更精準定位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特別注意在專業選修課上吸收其他相關專業的課程,設置跨專業選修的模塊,多層次的專業選修課可以有效地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專業視野,拓寬其知識面,從而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
現行的教師資格考試制度非常重視考察考生所具備的教師專業能力,規定師范生在大學三年級才可以參加考試。也就是說師范生在校期間也就只有第三、第四學年可以參加考試,每學年有兩次考試機會,共計在校期間有四次考試機會。傳統的教師教育類課程多數是在大學三年級才開設,教育實習也多在第七學期才進行。學生在參加教師資格考試的筆試時,很難對教學設計類的考題提出自己的方案,更不用說在面試時極易陷入照本宣科的困境。
從2013年起,我們即緊跟改革的步伐,結合教師資格考試標準,壓縮與整合課程,并增設教師教育類課程,在保持了原有的《中學歷史課程與教學論課程》外,增加了多門學科教學技能課程,如《中學歷史新課程標準與教材分析》(54學時)、《中學教師職業技能訓練Ⅰ》(50學時)、《中學教師職業技能訓練Ⅱ》(50學時)、《班主任工作》(36學時)、《歷史課程與教育技術應用》(36學時)、《歷史教學資源與校本課程開發》(36學時)等課程,極大提升了實踐教學課時的比重,比原先僅有的教學法類課程總學分翻一番。
此外,強化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形成以歷史專業的核心課程為基礎,滲透民族學、人類學的相關課程的專業課程體系。民族學、人類學的核心課程包括中國民族史、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語言學導論、民俗學概論、歷史人類學、民族歷史文獻選讀等。這些課程可以增強學生們對民族地區歷史文化的認識,以便日后在基礎教育領域可以更有針對性地開展民族歷史文化的教研活動,也有助發揮歷史學專業教師在中學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專業優勢。
只要不斷根據形勢的發展與要求,科學合理地調整課程體系,才能使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更加全面合理,學生技能訓練的連貫性更強,讓學生在掌握歷史基礎知識的同時,可以更加熟練的運用基本技能,提升學生綜合技能,使之在應對教師資格證考試時,更加具有優勢。
二、踐行實踐育人理念,探索“三習”的實踐教學模式
教學設計能力和教學實施能力是教師專業能力的重頭戲。教師要學會科學地確立教學目標,并據此設計教學計劃,要恰當地運用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來設計教學過程,還要能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與環境,引導和幫助學生制定符合個性與能力的學習計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各種方式有效實施教學,有效調控教學過程,將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滲透應用到教學中,引發中學生獨立思考和主動探究。這些均是師范生應具備的重要專業能力。因種種因素制約,師范生的實踐教學絕大部分是以課程學習和畢業實習為主。多數師范生在畢業教育實習時常有這樣的感慨,書到用時方恨少,站到講臺方恨練得少。問題的癥結在于平時的實踐教學并沒有真正落到實處。
實踐教學依然是高校人才培養中的薄弱環節,與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要求還有差距。為此,2012年教育部下發了關于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切實改變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觀念,注重學思結合,注重知行統一,注重因材施教,強化實踐教學。筆者認為,要實現實踐育人的目標,應以基礎理論知識傳授為基礎,以創新精神和研究能力培養為中心,積極創新課程教學方法,在推行探究式學習之上,重點開展問題式教學、項目式教學和案例教學,加強實踐教學環節,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見習和研習、踐習活動,增強學生學以致用的專業能力,形成節奏明快、張弛有度、突出能力的教學模式。
以筆者所在的單位為例,我們踐行實踐育人理念,緊緊圍繞著師范生人才培養的目標開展本科專業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工作,始終把教學質量放在首位,以課程改革為核心,以“求真、務實、創新”的精神積極開展各類教學活動,踐行“三習”的實踐教學模式。“三習”實踐教學模式,是指“見習—研習—踐習”三個實踐環節。
教育見習是本科教師教育專業觀摩實踐教學的重要環節,通過觀摩學習中學教師的說課、備課、教學過程及其教學的評價,使學生了解中學教學的基礎流程。我們將教育見習單獨列出,當作一門實踐課,貫穿大學四年各個學期的相關教育類課程當中,內化為學生日常的專業能力學習過程。師范生入校后,即根據相關學科基礎課和教育技能課,先安排相應的見習活動,進入中學課堂聽課,體驗教學過程。見習可以讓師范生站在教師的角度,重新了解教師工作的內容、性質與作用,切身體會基礎教育工作的目的所在,還能親身觀察現階段中學教育課改的最新進展,了解中學生學習特點。見習能讓學生切實地鍛煉自己,提升在教師教育方面的思想水平,強化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這些都將為學生畢業前的教育實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每次見習結束后,即根據學生們的反饋,以微格教學實訓的方式開展相應研習活動,或是專業教師指導專業理論學習,或是聘請中學優秀教師對其進行師范技能的指導和研習,以此來及時消化吸收所學知識與技能。研習活動還滲透到專業課程教學法中,如將專業課程的理論知識以小組研究性課題的方式讓學生自講,讓學生感悟教學規律;組織各類師范生技能比賽等,以賽促教促學。
踐習是指畢業教育實習,它是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把知識、技能轉化為實際工作能力的重要環節。我們一直秉承集中實習,配備專業老師擔任導師、全程參與指導的做法,通過為期兩個月的教育實習實踐,使實習生基本掌握中學歷史課程教學和班主任工作的能力和方法,提升實踐能力。
綜上所述,要應對現行的中小學教師資格證統考,民族院校師范類專業應該緊緊圍繞著教師資格考試的各項具體要求,以全新的歷史教育理念開展相應的課程設置改革,不斷調整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有針對性地增設了許多教師教育類課程,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育人活動,以培養適應時代、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和技能經驗的師范人才。
【民族院校歷史學師范生的教師專業能力培養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建設研究論文11-29
研究外語能力的培養03-18
科研導師在高職院校青年教師科研能力培養中的作用研究12-04
高職基礎英語的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研究論文11-10
淺談市場營銷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研究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