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魏晉南北朝官印的演變
舊說“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之必合”。雖說這種“歷史循環論”的觀點已遭到馬克思唯物主義史學的無情批判,但經過兩漢約400年的統一,歷史又輪回般地來到魏、蜀、吳三分天下的十字路口,以后300年中,五胡十六國、魏晉南北朝,社會動蕩,烽火連天。
三國官印,殆從東漢制度,其時官印多賴當時特有的地名、官名以別之。
公元265年,司馬炎廢魏帝曹奐自立,都洛陽,15年后,終滅蜀吳。自公元190年關東軍討伐董卓,戰亂不息90年后,全國總算有了可貴的短暫統一。
西晉官印能從一些特殊王號官名鑒別,如西晉封有齊、常山、太原、東平、東海等王,屬官有典祠、典書、學官、典府、典衛等。則印章中所見“常山典書丞印”“齊上軍司馬印”“典祠令印”等當為西晉印。
此外,西晉官印還有一些印文篆法和型制本身的特征。西晉官印沿著兩漢以來篆書印文漸由圓活趨向方折的趨勢繼續向前,更加方正,平折特征十分突出,幾乎陷于生硬。印文間距較大,益顯印文拘謹收斂。印文多略偏上,下方常見1-2毫米的空間,這與漢官印印文居中,四邊距邊基本相同頗不一樣。印文多為直接刻鑿,金銀印全為鑿印。官印邊長基本皆為2.4厘米,較西漢官印明顯為大,這與晉尺較漢尺有所增長有關。西晉的鼻鈕鈕面平均寬1厘米,鈕穿為半圓形。而大多數東晉和十六國鼻鈕鈕穿為圓形,如十六國“鄴宮監印”。印臺高0.9-1厘米,略高于三國之制。關于龜鈕特征我們將在下面提到。
兵荒馬亂的魏晉南北朝給我們留下的官印中,將軍及其屬官的印章占了相當的比重?梢哉f將軍印是此期印風轉易的一個縮影。其變化又可分為魏晉和南北朝兩大階段,現各舉一例說之。
伏波將軍章,1981年陜西咸陽窯店農民掘土發現,現藏咸陽博物館。邊長2.2厘米,銅質龜鈕!胺▽④姟敝殻家娪谖鳚h。從西漢至北周得封此職而見于史載者凡12人,其中最著名者,當推東漢初的伏波將軍馬援。按當時之制,伏波將軍非常設之官,有事則設,事訖則罷,充此職者必善水戰。這類有名號的將軍通稱“雜號將軍”,西漢已有,東漢三國大量涌現,南北朝則進一步膨脹。按照將軍制較為完備的晉朝制度,冠軍、龍驤、征虜、輔國等將軍,可與征、鎮、安、平等將軍相匹。其次是寧朔、五威(建威、振威、奮威、廣威、揚威)、五武(建武、振武、奮武、廣武、揚武)。再次是伏波、鷹揚、折沖、輕車、虎烈、凌江、牙門、材官等等。這些將軍的名號和級品多為十六國南北朝所繼承。
咸陽出土的這方“伏波將軍章”乃十六國時期之物。鈕龜的頭較長,伸向斜上方。背紋簡單,龜為匍匐爬行狀,鈕式極富時代特征。印文單刀從下向上沖鑿,雖沒有了兩漢鑄印的飽滿與雍容,但更多了一些霸悍與率意。由于這些將軍印多為臨時付用而匆匆鑿就,篆刻家習慣稱之為“急就章”。它因為單刀沖鑿而表現出的生辣,為刻鑿方便而表現出的筆畫減省(如“章”字“立”部中間兩點簡為一豎),沒有成稿信刀沖刻而表現的文字大小的變化與不均勻排列,以及文字偏上、下部留紅的作法等,都為后世篆刻家推崇備至,而心摹手追。
龜鈕銅質“平南將軍章”型制堪為北朝代表。北朝時,印體較大,鈕龜呈立狀,背甲棱角分明,龜首平伸。印文平直,文字乖謬,多不合六書?脊虐l現證明,東漢與西晉,簡牘雖還使用,但紙張漸漸普及開來。到了東晉時期,紙張已完全取代了簡帛。印章受體的從泥到紙的徹底轉換,似乎使舊有的印章形式一時無所適從,被迫尋找著自己的出路。官印從東漢晚期以來日趨粗簡荒率,印章已從西漢的極盛走向衰落,窮極之中又孕育著向隋唐官印的重大轉變。
【論魏晉南北朝官印的演變】相關文章:
魏晉南北朝河東裴氏在文學方面的表現03-26
魏晉南北朝美術作品中女性形象研究論文11-08
國外民事訴訟目的論的發展演變03-25
“境界形上學”的初步形態-論魏晉玄學的基本理論特質02-27
論個體能動性與社會結構演變的互動模型03-21
魏晉玄學發展史12-24
淺談魏晉藝術精神之美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