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手法治療頸椎病92例療效觀察
畢業論文【關鍵詞】 頸椎病 按摩 穴位按壓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系指由椎間盤變性而引起椎體及附近軟組織退行性改變而致的頸神經根、脊髓、血管受壓而產生的一系列癥狀。本病好發于中、老年人。1997-06—2000-05,我們采用手法治療頸椎病92例,并配合牽引、頸復康顆粒治療86例對照觀察,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全部178例均為本院按摩針灸科患者,門診96例,住院82例,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92例,男38例,女54例;其中神經根型52例,椎動脈型13例,交感神經型10例,混合型17例;病情輕重:輕度56例,中度24例,重度12例;年齡13~65歲,<20歲5例,20~30歲15例,30~45歲29例,45~65歲41例,>65歲2例,平均39.5歲;病程<5年66例,5~10年10例,10~15年7例,15~20年5例,>20年4例。對照組86例,男40例,女46例;其中神經根型49例,椎動脈型12例,交感神經型9例,混合型16例;病情輕重:輕度52例,中度23例,重度11例;年齡23~67歲,<20歲4例,20~30歲14例,30~45歲20例,45~65歲40例,>65歲8例,平均45歲;病程<5年54例,5~10年9例,10~15年15例,15~20年6例,>20年2例。2組病例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根據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確診。①有慢性勞損或外傷史,或有頸椎先天性畸形、頸椎退行性病變史。②多發于40歲以上的中年人,長期低頭工作者或習慣于長時間看電視、錄像者,往往呈慢性發病。③頸、肩背疼痛,頭痛頭暈,頸部板硬,上肢麻木。④頸部活動受限,病變頸椎棘突、患側肩胛骨內上角常有壓痛,可摸到條索狀硬結,可有下肢肌力減弱和肌肉萎縮,臂叢牽拉試驗陽性,壓頭試驗陽性。⑤X線正位片顯示關節增生,張口位可有鑿狀突偏歪;側位X線片顯示頸椎曲度變直,椎間隙變窄,有骨質增生或韌帶鈣化;斜位片可見椎間孔變小。CT及MRI檢查對定性定位診斷有意義。
1.3 治療方法
1.3.1 治療組
1.3.1.1 準備手法[2]
患者坐位,按壓患側合谷、陽溪、陽谷、曲池、小海穴。
1.3.1.2 治療手法[2]
、侔磯夯紓忍於Α⑷迸柩。②術者兩手拇指沿兩側頸后肌向下滑行至第七頸椎棘突下大椎穴兩側處,兩拇指指端相對,用力橫向按壓,患者頭部同時后仰傾斜,按壓30 s,然后在兩側肩上部由頸根部至肩井穴處分3點按壓。③按壓附分、魄戶、膏肓、神堂、讠意讠喜俞、極泉、曲池、小海穴。④術者左手4指置于患者右肩上,拇指頂住肱骨頸后側,右手持腕向前外側拔伸,同時左手拇指頂住肱骨頸后側向前頂送,患肢再向后伸,反復數次。以患者肩為中心,右手持腕先做順時針方向旋轉,再做逆時針方向旋轉,反復數次,然后再持腕用力向前拔伸上肢4~5次。⑤術者兩拇指放于第7頸椎棘突下大椎穴兩側,先向中線推擠,再滑向上,繼而向下,用力按壓30 s。起手時向上壓挑,并向外旋轉放松。⑥術者在患者背側,兩前臂尺側置于患者兩肩上,用兩手掌托住兩側下頜,拇指頂于患者枕骨下后側凹陷處—風池穴,用力向上拔伸頭部,拔伸時頭稍向前傾,1 min后逐漸放松,拇指在原處向外旋轉。然后兩拇指在頸后肌兩側向中線對擠并向下滑行,對擠至第7頸椎平面為止。⑦囑患者兩手用力抓住坐凳,術者仍依原式抱住頭部兩側,拇指置于身后,向前上方牽引頸椎,30 s后,在牽引下將頭先向健側徐徐旋轉45°,再徐徐轉向患側45°,然后再轉回中位。在輕度牽引下,將頭前屈、后伸,繼而在稍前屈位,將頭再作左右旋轉各1次,不過其旋轉速度稍微加快一些。最后全部放松,恢復原位。⑧術者立于健側后部,左手扶于頭頂,右手扶住患側肩頂部,兩手向相反方向分離,以牽拉其右側頸部。同法施于左側。⑨術者兩拇指放于第一胸椎棘突兩側旁開1 cm處,兩拇指向中線擠壓,擠壓至中線時,拇指向上向外旋轉,向下滑行,對擠至第12胸椎平面為止,反復2~3次。⑩術者兩手分別搭在兩肩根部,拇指在肩后側,四指在肩前側,用力抓捏兩肩肌肉,并向外側滑行抓捏至肩峰為止,反復3~4次。每日治療1次,15次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1.3.2 對照組
采用自制枕頜套及牽引架進行牽引,患者坐位或臥位,頭部中立位或向前傾5~20°左右,牽引質量為3~5 kg,每日1次,每次牽引30 min,15日為1個療程。配合藥物頸復康顆粒(承德中藥廠,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13022204)對癥治療,每次1包,每日2次飯后服用。4周為1個療程,服1~2個療程。
1.4 療效標準
根據 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確定療效。治愈:原有各型癥狀消失,肌力正常,頸、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好轉:原有各型癥狀減輕,頸、肩背疼痛減輕,頸、肢體功能改善。未愈:癥狀、體征無改善。
2 結 果
2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例(略)
由表1可見,2組治愈率及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
3 討 論
李墨林先師的手法治療頸椎病,是按照經絡穴位以“指針、彈撥、牽引”為主,輔以其他手法,達到治愈的目的[2]。在操作中,又分為準備手法和治療手法。準備手法是一種輕手法,可以起到活血散瘀、舒筋活絡止痛的作用,為施行治療手法做準備,同時又增加治療手法的療效。治療手法是針對不同病理變化進行的手法,是一種重手法。2種手法互相作用、相輔相成。在穴位選擇上,取風池等穴。風池穴既是病變部位,又處在上行頭頂,下達身側的樞紐處,符合“本經有病本經求”的治療原則。按壓缺盆穴,可將臂叢神經和鎖骨下動脈壓迫于拇指與第一肋骨之間,既阻滯臂叢神經使上肢麻木止痛,又暫時隔絕鎖骨下動脈的血液,一旦放松拇指,則血液驟然沿動脈向下流去,患者即感覺上肢有熱流通過,故可舒張上肢及頸部的血液循環。
手法治療頸椎病,能消除或緩解肌肉緊張與痙攣,松解肌肉或關節的粘連,消除腫脹,糾正關節錯位等。特別是手法牽引在短時間內運用較大牽引力,可以擴大狹窄椎間隙及椎間孔,從而去除或減輕對神經、血管激惹。而且,可改善全身狀況,疏通經絡,增快并改善頸部的血液和淋巴循環,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據研究資料表明,手法治療可刺激深部組織的感受器和神經纖維,使粗神經纖維興奮,從而抑制神經纖維傳來的痛信號,因此手法治療能增強抗痛的能力。此外,手法還可提高局部血液中的內啡呔含量,加速致痛物質的排泄,從而達到鎮痛作用。手法治療頸椎病療效確切,未發現副作用,易為患者所接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9.
[2]柴宏俠.運用李墨林先師按摩手法治療頸椎病42例體會[J].河北中西醫結合雜志,1996,5(1): 117.
【手法治療頸椎病92例療效觀察】相關文章:
肝素鈉軟膏(海普林)治療皮質類固醇激素依賴性皮炎療效觀察05-28
保守治療異位妊娠臨床觀察05-06
《紅樓夢》中預言敘事手法的運用06-10
淺析王建中鋼琴作品的和聲手法05-29
微波治療咽異感癥臨床體會05-29
60例新生兒窒息治療體會?05-25
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病人的治療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