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國農業企業化及其發展模式的選擇
我國農業企業化及其發展模式的選擇?陳彤?
世界農業發展的歷史經驗表明,農業現代化過程既是農業勞動力分化轉移的過程,同時也是
農業企業化的過程,是農業組織與規模不斷完善和的過程,而農業企業化則是農業勞動力轉
移和農民分化的基本條件。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宏觀背景下,如何引導農業走上企業
化的經營道路,實現農民身份的真正變遷,是中國二元經濟現代化進程中的跨世紀的重大問
題,對于農業人口仍占大多數的中國而言,農業企業化是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的有效選擇。
?
〖jz〗一、中國農業企業化的階段性演進?
農業企業是一個歷史的范疇,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真正的農業企業必須是使
用一定勞動資料,獨立經營,自負盈虧,從事商品性農業生產的經濟組織。它的形成離不開
農業生產和經營的社會化,機械化和高度商品化。?
國際經驗表明,一個國家由農業國向產業國的轉變,通常伴隨著農村區域從事農業的勞動力
下降,從事產業和服務業的勞動力的比重上升,在國民總產值的構成中,同樣表征出上述趨
勢。通常產業的集聚、產業化速度、產業結構的轉變、產業發展對農業的支持,無法可促進
農業企業化的實現。就總體而言,產業要求人口的相對集中和場所的穩定,客觀上為農業企
業經營規模的擴張及商品化提供了動力支撐。而產業化的速度,終極制約農業剩狡勞動力的
流轉速度和規模,產業規模的擴大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客觀上需要更多的勞動力和農業剩余
產品。而農村產業的崛起和發展更直接地體現了對農業企業化的重要影響。如在物資、技術
方面對農業經營的支持,將產業利潤返還于農業及土地經營中,兼業從事產業生產的勞動力
將其所得用于農業的再生產等?傊,農業企業化的演進,始終伴隨著農民身份的漸進變遷
和農村人口的城鎮化。?
根據市場經濟的發育程度,我國經濟發展過程的結構特征以及農業經營的現狀,我們將中國
農業企業化過程分為三個主要階段。?
(一)農業企業化的導進期〓該時期的基本特征是農業的小規模經營,商品經濟不發達,農業
的積累能力差,農戶的家庭經營是農業經營的基本形式,農戶既是一個生產單位,也是一個
消費單位,其生產的主要目的是消費,不追求利潤,固然從事商品生產和交換,但僅僅是為
了維持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盡管如此,農戶的家庭經營仍具有相對獨立的經營自主性,同
時,由于商品生產與商品交換規模的日益擴大,農戶的生產職能和消費職能逐步趨于分離,
經營的目標逐步由追求穩定向追求收進穩定、進步消費水平和生活水平轉變。經濟結構以農
業為主,大多數勞動力直接從事農業生產。?
(二)農業企業化的成長期〓在這一時期,農業自給性生產與商品性生產在農業經營中的所占
比重逐漸發生變化和分離,農業的商品化和農業技術水平逐步進步。在農民收進中,貨幣性
收進逐年增長,非農產業收進愈來愈高,農業經營追求利潤的動機日益強烈,從經濟結構的
演變看,產業逐步在結構增長中占據主導地位,農村人口已開始較大規模地向非農產業及城
鎮流遷。?
從國內外農業發展的經驗分析,該時期持續時間較長,一般與產業結構變革及人口流轉相適
應,并可分為相互依靠、相互制約的兩個子階段即動蕩發展期和持續發展期。?
在動蕩發展期,農業經營具有明顯的兼業經營性、地緣局限性和經營目標的多重性等特征。
與經濟發展階段劃分相對應,農業企業的成長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騰飛預備階
段,農村中存在大量的剩余勞動力,而在短期內城市又不可吸收和容納大量的農業剩余勞動
力,在這種雙重壓力下,農業的兼業經營便成為一種有效的選擇,而勞動力區域間活動在很
大程度上具有廣泛性。同時,農業中的農戶經營占據農業經營的主導地位,其存在和生存主
要決定于家庭繁衍、財產繼續、地緣關系等非經濟因素,其經營范圍、種別、經營觀念、經
營者素質不可避免地帶有小商品生產特征,集中體現為地緣性強化和市場發育的弱化。由此
可以判定,動蕩發展期的農業經營規模不可能迅速擴大。?
在持續發展期,農業中非農產業逐步取代農業而成為農村中的主導產業,農民收進的盡大部
分將從農村非農產業中獲取,兼業經營固然存在,但已經揚棄了自給特征,具有高度商品化
性質。農村中社會分工日益,專業化、社會發展到一個嶄新階段,整個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
已經建成,農民放棄了對土地的強烈依靠和留戀心理,土地經營規模逐步擴大,農業經營的
目標由追求生活自給和收進穩定向追求利潤增長轉變。此時,傳統的戶籍治理制度不再成為
農民活動的桎梏,人口的自然活動和城鎮人口的雙向滲透成為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農業企業化的成熟期〓該時期也可稱之為農業企業化的規范時期,其基本特點是農業企
業組織載體及其選擇逐步走向規范化和制度化,組織結構相對穩定,組織內部的各個組成部
分分工明確,職能專門,并形成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
法律規定的義務”。從嚴格的意義上講,傳統意義上的特權在我國已經不存在了。那么中國
社會中的特權題目是怎樣產生的呢?前面我們講過,權力是特權得以存在的基礎,因而,當
代中國社會中的特權題目必然與權力主體有關。?
就權力主體而言,在我國主要有這樣兩類權力,一是超乎社會之上的更為抽象的國家權力,
一是由這種權力分解成的各種組織權力以及其它社會權力,它們是更為具體的職位權力。所
以,我們在看待中國社會中的特權時必須從這兩類權力上來找原因。?
我以為,中國當前的特權現象亦有兩個來源,一是國家賦予的,一是自發產生的。前者不妨
稱之為政策性特權,后者則可以稱之為職位性特權。?
政策性特權是國家通過政策的形式規定某些社會成員或某些社會群體的特殊權利。由于我國
的法制建設在現代化的進程中總是在一定程度上滯后于社會發展所產生的新的需求,故爾國
家政策在一定意義上實際上是起著法律的作用。我國的政策內容十分廣泛,往往無所不包。
從對象上看,政策性特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針對特殊的個人,如對國家的特殊貢獻的人及
其家屬(如軍烈屬),高級干部等。這種權利主要表現為生活上的特殊照顧(如對稀缺物品的
優先購買權),特殊的供給和特殊的待遇。最近國家又規定留學回國職員可以享有比一般公
民通過更為簡便的手續現次出國權利。另一類是針對某種特殊的社會群體(當然是廣義上的
社會群體,或社會類屬),如城市居民占我國人口盡大多數的農民實際上并不具有的權利,
又如,國家對一些少數民族的人口政策亦是如此。這種特權同前一種特權在性質上略有不同
,這不但由于它們是群體性的,也是由于它們是身份性的,在這種意義上它們是傳統的,生
為少數民族或城市居民便享有這種權利。假如說前者是自致的,那么后者則是先賦的,并非
是個人努力的結果。不過從來源上看,它們都是政策性的。由于政策是公然公布的,具有法
律效力,因此這種特權也可以稱之為顯性特權。顯性特權并不一定表現為一種明確的權利規
定,但是,實質上它是一種個人權利。當然,我國的政策種類很多,性質和效力也不相同。
這里主要是指國家政策,此處還有很多地方政策和“土政策”。?
自發產生的特權往往是一種職位特權,特權源于個人的職位權力。我們可以把這種特權理解
為:當正式的職位權力可以重復性地用于滿足個人利益時,職位權力就轉變為相應的特權。
這時候,它能夠成為個人的一種連續性的權利要求。職位特權經常具有明顯的等級性,依據
職位的高低而有所差別。權力持有者可以因“工作需要”(即保障職位權力的有效行使),在
沒有國家政策規定的情況下,用***安裝私人電話,公費旅游、大吃大喝,多拿多占,個人
的受益似乎是出自一種權利要求。國家曾規定副部級以下的官員不得動用***裝修住房,但
很多在這一限度之下領導干部這樣做了,如北京市被查處的中國工商銀行三名副行級(正局
級)領導干部就動用***四萬余元裝修居室。在中國城市住房商品化展開之前,根據職位高
低分配住房乃是普遍存在的慣例。這實質上就是權力的權利化或利益的權利化;權利是用金
錢買不到的,老百姓即使有錢也買不到比如四室一廳的住房待遇,職位特權由于是自發產生
的而非自上而下地由國家規定的,所以我們不妨稱之為隱性特權。這些隱性特權固然有時候
得到了某些“土政策”、習慣的認可,但是總的來說它們是不符合社會中的正式規范、甚至
同這種正式規范相沖突的。這種雙重性往往是它屢禁不盡的一個重要原因,由于在一定情況
下它是公道正當的,在一定情況下它又是不公道不正當的。人們對之也往往抱著雙重態度:
一定程度的認可和不滿。當這種特權能夠獲得足夠的傳統規范和文化價值觀念的認可時,它
并不輕易受到攻擊;但是,當它既與社會中的正式規范相沖突,又超出了社會習慣的承受力
時,人們就會將它視為權力腐化的表現,這時候,人們才會感到它是一種極不公道的權利〖
cd2〗特權。職位特權的要害就在于混淆了組織中的公私利益:組織中的權力是公共的,而
權利則代表私人利益。?
以上我們區分出兩種特權,不但是由于它們的來源一樣,而且也由于它們的體現利益分配的
性質也不一樣,在社會中引起的后果也是多少有所不同的,這點我們后面還要談到。我們應
當熟悉到,中國社會中的特權現象決不是偶然的,只要我們對中國的社會背景做一考查,就
會發現特權題目的存在是有其必然性的。中國自步進現代化的進程以來,現代商品經濟十分
不發達,市場體制也不成熟,利益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權力(強力)的大。唤▏院,
在傳統體制的影響下,利益分配也主要靠國家使用政治的、行政的手段進行硬性的調節,社
會的利益分配格式具有一種明顯的剛性特征,當利益差別被固定化后,特權的出現就是難免
的了。此外,現代化進程中由于新舊規范制度體系的交替而引起的權力失控、傳統封建觀念
的遺留(如以權力的大小來確定權利的大小的思想)都會成為種種特權產生的有利條件。?
?〖jz〗三??
那么,我們應當如何看待中國目前的特權題目呢?我以為有以下三個方面的題目需要提請人
們留意。?
第一,我們要留意看到當代中國的特權同傳統封建社會中的特權的性質區別,不能簡單地將
它們混為一談,或者簡單地以為它們是封建特權的延續。傳統封建特權是統治階級通過國家
政權對這一部分所代表的階級利益的維護,特權有著十分鮮明的階級性。而我國當代的特權
現象則不具有這一特點。無論是城市居民的特權還是少數民族的特權,甚至包括個人非法的
職位特權,并不表現為階級利益的分野,因而,它們也往往并不具有明顯的階級性或階級特
征。?
第二,我們要分清國家做為利益調節手段而規定的特權和自發的特別是由權力腐化而產生的
特權。很多政策性特權所體現的利益分配具有一定的公道性,這不但是由于我國的市場分配
體制尚不健全,人們貢獻上的差別不能有效的通過報酬的形式反映出來,而且也由于任何市
場分配的形式都不能夠完全反映出人們貢獻上的差別,因而,國家對社會利益投向進行必要
的干預,對于社會的安定是有積極意義的。而后一種特權則不同,它所體現的利益是對公共
利益或他人利益的侵占,在改革開放逐漸深進展開的今天,隨著人們利益意識的覺醒和強化
,它已經越來越引起民眾的不滿,既造成了社會中的利益沖突,也極大地損害了權力主體的
形象,有礙于權力運行的公道化。?
第三,我們必須熟悉到,就現代社會而言,任何特權都是不公道的,都是直接與現代同等的
理念相沖突的,即使這種特權所體現的利益是公道的,并在某一時期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這就是說,公道的利益與不應當表現為一種特殊的權利要求。因此,我們必須把特權現象
做為必須重視的社會題目來看待,決不可掉以輕心,而應當通過積極的努力縮小特權的范圍
,最后實現徹底根除特權這一歷史性的現象。?
這樣看來,對中國社會中的特權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顯然是必要的。既然特權的本質是個利
益題目,那么我們就要根據這些利益的性質而采取不同的對策。對于那些代表了一些不公道
的利益并受到社會普遍反對的特權必須嚴厲加以禁止和打擊,這不僅要求我們要加強對權力
的必要限制和有效監視,而且也要求我們樹立現代的,社會主義的權力道德,防止權力的腐
化。而對于那些具有一定公道性又能夠為一部分社會成員所接受和認可的特權則要明確其過
渡性,采取直接的和間接的手段加速其滅亡,如一些群體特權(如城市居民特權,各種行業
、職業特權,如公共汽車公司的職工及其家屬可以憑特殊的證件或暫時采取一些其它利益補
償的措施縮小特權的范圍。乘車不用買票是特權,但通過公司相應的貨幣補貼或報銷的形式
則可以將同等的利益分配轉化為公司的純粹內部事務。最后,對于那些代表一種,公道的利
益的特權我們則應當積極地促使其轉化,即實現這種利益分配的非權利化。非權利化可以通
過市場化的途徑來實現,或者,當這種利益是市場無法調節的時候,國家可以不通過權利的
中介形式直接進行一次性的或連續性的利益分配,如近年來國家對有突出貢獻的知識分子的
直接貨幣補貼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不是某一個單位或企業可以完成的,政府必須創造條
件、改善環境,加速企業家的形成。要切實保護農業企業家的正當權益,利用法律手段來約
束和規范企業家行為;同時要創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積極建設小城鎮,增強其社區功能
;幫助和引導農村企業不斷建立和完善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強化企業與高等院校的聯合,
為培養具有現代治理知識的企業家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新疆八一農學院經貿分院 〓烏魯木齊〓830050)?
(責任編輯:殷學美)?
【我國農業企業化及其發展模式的選擇】相關文章:
研究我國都市農業的發展模式03-18
論我國銀行保險發展模式的現實選擇03-22
金融工程及其在我國的發展03-24
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的模式分析12-08
隱性企業團體模式及其在我國的構建03-24
我國刑事證據立法模式之選擇03-22
企業團體預算控制模式及其選擇03-21
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的發展及在我國的應用03-22
探析我國生態旅游農業開發模式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