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探會計信息化發展問題
摘要:本文總結了過去二十多年我國會計信息化的發展和現狀,闡述了今后進一步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會計信息化 專家系統 網絡財務
我國會計信息化起始于上世紀80年代初。最早將電子計算機在會計中的應用簡稱為“會計電算化”。1999年召開的“會計信息化理論專家座談會”上,專家們認為,隨著計算機和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會計信息需求的日益增加,會計電算化的功能不斷拓展和豐富,將會計電算化改為“會計信息化”更有利于與國際接軌,有利于推進新形勢下會計的研究和發展。因此會計信息化逐漸提到日程。
一、會計信息化的特點及現狀
1.會計信息的實時性
傳統會計主要是事后核算,會計信息滯后,所需的信息一般要到當月會計業務結束之后才能從賬上反映出來。在網絡環境下,發生交易的數據通過網絡傳遞,直接下載到會計應用程序中,使得從原始單據到生成最終會計信息的過程瞬間就可完成,所需的會計信息隨時都可獲得。使用者亦可以根據不同的權限,瀏覽查詢所需最新的和歷史的財務信息,從而減少其決策風險。
2.會計信息的智能化
會計信息化系統不僅具有核算功能,而且具有控制功能和管理功能。因此,它離不開與人的相互作用,尤其是預測與輔助決策的功能必須在管理人員的參與下才能完成。所以,會計信息化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模擬仿真系統,而是一個人機交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統。
3.會計信息的網絡共享
網絡環境下,連入互聯網的任何一臺計算機,只要在允許的情況下,都可以合法地獲得信息資源和會計數據,還可以任意使用網絡上其他計算機內的會計數據。網絡上的任何一個工作站都享有系統的全部功能,使會計信息化最主要的特征——會計信息資源共享性得以實現。
由于會計電算化模式還是模擬原始的手工模式,所以應用水平還僅僅停留在“算”的階段,而這種“算”出來的數據也難以充分發揮其作用。如果企業財務部門內部會計核算實現了網絡化,即憑證處理、記賬算賬、報表都能通過電算化網絡進行,那么,將會大大縮短財務人員的工作時間,同時也使財務數據更為準確、合理。與此同時,由于會計人員、財務管理人員、企業領導、相關部門均可以通過局域網連接,不僅滿足了多人同時進行會計核算工作的需要,而且便于同時進行必要的財務管理、賬務查詢。
二、我國會計信息化存在的問題和發展對策
經過多年的不同發展階段,我國會計信息化有了長足的發展。信息系統的功能不斷增強,應用也越來越普及,現在一般大、中型企業都已不同程度地實現了會計信息化,應用了核算型會計軟件但是,從總體來看,我國會計信息化還處在發展過程中,并存在著諸多問題,如:會計軟件不標準和不規范,影響了會計信息系統的應用和發展;會計信息系統網絡化剛剛開始,還需要加快發展;會計信息化水平偏低,僅處于管理型會計信息化階段與更高一層次的決策型會計信息化還有不小的距離等。
1.發展智能化管理和決策型會計系統
會計信息化分核算、管理、決策三個層次。作為企業的會計信息系統僅有核算功能是不夠的,還需要對企業的管理和決策提供信息、分析和方案等。因此,會計信息系統除了核算功能外,還應具有參與管理和決策功能。
管理型會計是對企業管理進行支持,它包括財務計劃、分析和控制管理功能;決策型會計是對企業經營決策進行支持,它包括籌資決策、投資決策資金使用和管理決策等。因此,全面實現會計信息化應包括會計核算、會計管理、會計決策三方面的信息化,尤其是后兩者,而決策型會計信息化是會計信息化的最高層次和最終趨勢。
由于財務會計職能的復雜性,管理會計和決策會計需要解決許多復雜的管理和決策問題。其中一部分可以依據會計的歷史和現實數據,經過數學模型計算得以解決,而更多的問題是要依賴財務專家和財會工作人員豐富的實踐經驗、寶貴的智慧和思維才能圓滿地解決。人工智能的發展為管理會計和決策會計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因此,為了建立功能齊全的、有效的管理型會計和決策型會計信息系統,很有必要在系統中引入人工智能和專家系統的先進技術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