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舊基本準則重大差異的比較
關鍵詞:基本準則;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會計目標;會計要素
2006年2月財政部頒布了《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要求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圍內執行,同時鼓勵其他企業執行。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簡稱新準則)是對1992年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簡稱原準則)的繼承、發展和完善。相比較而言,新準則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一、確立了具有我國特色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
葛家澍(2003)曾經指出:“各國在制定會計準則的過程中越來越感到:科學的會計準則應當在首尾一貫、內在嚴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否則就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在制定具體會計準則時可能產生的意見分歧”。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將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定義為:由目標和與它關聯的基本概念組成的一個連貫、協調、內在一致的理論體系,用于評估企業財務報告,解決會計準則尚未規定而產生的新的會計問題,主要包括財務報表的目標、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財務報表要素、報表要素的確認和計量原則等基本問題。為會計準則的制定提供理論依據,指導會計準則的制定,并對編制財務報表的準則、規定和程序等進行協調。長期以來我國沒有一套完整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從原已發布的具體會計準則來看,由于缺乏統一的會計理論指導,沒有明確的會計目標,導致會計基本概念不一致,存在各項具體會計準則之間互不協調、前后矛盾的現象。而新準則從會計目標、會計信息質量特征、財務報表要素到報表要素的確認和計量原則等方面作了明確的規定,即所謂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完整地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形成將為指導會計工作實踐和具體準則的制定提供理論依據。
二、構建了一套完整的會計準則層級體系
我國原有的會計規范體系是在會計法的統領下由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體系共同組成的,即“制度”和“準則”兩張皮的做法。其中,會計準則體系包括基本準則和具體準則兩個層次,基本準則對具體準則具有指導作用,是制定具體準則的依據。原準則對會計核算的前提、一般原則、會計要素和會計報告作了原則性的定義和說明,從原準則的主要內容來看,相當一部分屬于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內容,如基本前提、六大會計要素的定義和部分會計核算原則等。具體準則主要對一般業務和特殊業務準則作了具體的規定,至今共發布了16項。由于原準則所規定的內容只起到原則性的指導作用,比較抽象,可操作性不強,財政部發布了《企業會計制度》、《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和《小企業會計制度》。隨著會計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環境的巨大變革,原準則中有相當一部分內容已經不能適應當前和未來市場環境的需要,無法真正發揮理論上的指導作用,“事實上,在1993年實施的13個行業會計核算制度已經突破了基本準則的內容?梢赃@樣說,基本準則的制定發布作為我國會計改革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其象征意義高于實際意義”(李玉環,2005.1)。新準則將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分為基本準則、具體準則和應用指南三個層級,“基本準則是綱,在整個準則體系中起統馭作用;具體準則是目,是依據基本準則的要求對有關業務或報告作出的具體規定;應用指南是補充,是對具體準則的操作指引”(樓繼偉,2006.2)。新準則層級分明,互相銜接,避免了指導規范與具體規定、操作指南之間的相互矛盾與沖突,使不同層級準則的具體內容能夠一以貫之,保證了準則體系的協調統一。
三、拓展了準則制定的法律法規依據
“中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是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組成部分”(樓繼偉,2006.2)。準則的制定是以一定的法律法規為依據的,原準則在第一章第二條中規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制定本準則。”明確了《會計法》是制定準則的唯一的法律依據,未考慮相關法律法規之間的關聯性,在司法實踐中妨礙了其他法律法規作用的發揮!霸谠S多法律人眼中,《會計法》無非是追究責任的法律機制在會計———一個獨立于法律界的專業領域———這一特定部門中運作的表現形式而已,其統領下的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也僅僅是由財政部門負責實施、針對會計人員、組織單位會計工作的一套技術規范,與其他經濟法律制度相對脫節!保▌⒀,2005.5)新準則在第一章第一條中明確規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和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制定本準則”,制定準則的依據由原來單一的《會計法》擴展到以《會計法》為核心的相關法律法規,充分考慮各法律法規的相互關系,為消除《會計法》與其他法律法規之間的沖突鋪平了道路,不僅保持了會計法制體系的協調統一,而且可最大限度的發揮相關法律法規在會計準則制定中的整體效能,為進一步完善會計準則體系奠定了基礎。
四、會計目標定位上的差異
會計目標是在一定歷史環境下,人們通過會計實踐活動期望達到的結果,即提供高質量的會計信息。原準則并未明確我國的會計目標,僅在第二章第十一條中指出“會計信息應當符合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要求,滿足有關各方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滿足企業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即所謂的“受托責任觀”會計目標。這與1992年當時的市場主體是: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國家或政府作為資產的所有者不直接參與企業的經營、而是委托給經營者進行管理分不開的。以次目標所提供的會計報告起到了國家及相關部門做為出資人,了解和評價經營者經營業績的作用。
隨著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股權分置難題的解決,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債權人及社會公眾基于維護自身利益的目的,希望通過財務報告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以便做出相應的投資決策,為了滿足廣大投資者對會計信息的需求,新準則在第一章第四條對會計目標做了明確規定:“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是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睍嬆繕思确从沉耸芡胸熑温男星闆r的“受托責任觀”,又體現了有助于使用者做出經濟決策的“決策有用觀”,集兩種觀點于一身,會計目標的明確和觀念的升華,是新準則重大突破之一,以此目標所提供的會計報告將為維護投資者、債權人和社會公眾的利益,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的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下一頁
【新舊基本準則重大差異的比較】相關文章:
關于借款費用新舊準則差異的探討03-09
關于借款用度新舊準則差異的探討03-22
無形資產新舊準則的變化與比較02-27
時間性差異與暫時性差異的比較分析03-24
我國新舊企業所得稅法主要差異辨析03-20
時間行為的跨文化差異比較03-07
新舊存貨會計準則的比較12-09
談新舊債務重組準則的比較分析及其影響02-28
淺析新舊債務重組準則的比較分析及其影響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