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農業經濟發展因素與產業模式研究論文
一、農業經濟增長影響因素對產業模式選擇的作用分析
通過構建經濟增長的相關模型,能夠判斷出影響我國經濟增長的具體因素,而根據其中各因素的特征與貢獻程度可具體劃分為常規投入的因素與影響產業模式選擇的因素兩方面。
(一)從常規投入因素角度
作為影響農業經濟增長的投入因素,其具體體現在固定資產的投資、勞動力以及資本存量三方面。根據前文中構建的經濟增長模型可得出,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勞動力的貢獻程度并不高,其充分說明該階段農業生產效率呈現逐漸升高的趨勢,以往的勞動密集型農業也在逐漸發生改變。而資本的存量以及固定資產的投資對農業經濟的增長貢獻較大,可由此推出我國農業經濟的增長需要以更多的資本投入作為保障。尤其現階段農業發展更趨向生態化、現代化,需要注重資本的有效利用以及投入力度的加強以實現農業發展的目標。
(二)對產業模式選擇的影響因素分析
無論從當前農業經濟發展現狀,或根據所構建的農業經濟增長的模型都可看出,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無法脫離科學技術的應用、制度的創新以及人力資本的保障。其對于我國農業產模式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影響。
1農業產業化中科學技術的應用
我國農業發展的現代化標志主要通過科學技術進行體現。以往許多學者在研究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貢獻率過程中發現,測算結果中的貢獻數值表現偏小,主要原因在于研究分析過程中從多方面因素進行細致劃分,因此科技進步的作用不容忽視。以美國農業產出的相關數據表明,在農業整體發展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主要為科技進步,其貢獻率高達80%左右。再如上世紀80年代,以色列對于農業增長的貢獻率統計科技進步貢獻率至少為95%。之所以兩個國家在農業經濟發展方面表現極為突出,根本原因在于將以往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的農業經營模式進行改變,通過高科技的引入實現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促進農業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共同提高。
2農業產業模式中制度創新因素的影響分析
從構建的農業經濟增長模型中也可發現制度創新也是促進農業發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國農業制度創新方面多集中在農業體制的改革、市場的逐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構建、稅費改革以及農業發展過程中產業化的選擇等方面。以其中的農業產業化選擇為典型代表,要求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堅持利用可持續發展模式,確保發展過程中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相結合。根據以往學者研究,對改革開發初期影響農業經濟發展的制度創新也歸結于制度變遷方面,如林毅夫等人對改革開放使其農業增長的相關數據統計,計算出以及家庭責任制為主的制度變革在貢獻率方面達46%左右。而在改革開放以后,制度創新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主要集中在許多鄉鎮企業改革、農業市場完善等方面。
3人力資本因素對農業生產模式選擇的影響分析
對人力資本的作用,如同經濟學家Schultz所說:“農業經濟的增長在保證資本投入力度的加強與勞動力與土地數量增加的前提下,更應強調人們知識技能的掌握與技術應用水平的提高方面。”該觀點對于現代農業經濟的發展更為適用。尤其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人力資本中的農業技能知識與經營管理水平將成為推動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中流通的必然途徑。根據構建的農業經濟增長模型中也可推斷出,人力資本因素貢獻率極高,要求我國農業未來發展過程中注重經營理念的改變,并充分利用現代農業生產技術,推動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的進一步發展。而這種模式本身相比傳統農業的生產經營,也能夠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很大程度上也對農業耕地資源進行保護,促進農業的持續發展。
二、結論
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與產業模式的選擇將在長期實踐探索中進行。通過文中對影響農業經濟增長的具體因素如常規投入因素下的固定資產的投資、勞動力與資本存量以及影響產業模式選擇的制度創新、人力資本以及科技進步等因素的分析,可以得出我國農業未來發展過程中更應注意生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尤其需注重農業生產中科學技術的應用以及農民綜合素質的提高,以此促進農業的高效與高質增長,進而為我國整體經濟的發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農業經濟發展因素與產業模式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互聯網與農業經濟發展的研究論文論文08-17
銅產業生態化低碳經濟發展模式07-17
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集群分析論文10-30
簡述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10-14
生態旅游農業開發模式的研究07-15
研究我國都市農業的發展模式09-12
淺析影響建筑經濟發展的阻礙因素論文09-23
研究發展我國農業產業集群的對策08-10
農業產業鏈組織的研究評述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