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析西方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的發展歷程
摘要:經濟增長是指財富在數量規模方面的增長。經濟增長理論則是以如何增大一國財富為研究內容的理論和方法。文章主要針對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的發展歷程做一次簡要的分析。這里所述的古典經濟增長理論是指從重商主義的增長思想開始到哈羅德—多馬的經濟增長理論為止的這一階段的經濟增長理論。
關鍵詞:重商主義;經濟增長理論;國民財富
中圖分類號:F0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145(2009)23-0035-03
西方經濟增長思想可以上溯至西歐奴隸制和封建莊園經濟時代。這個時期主要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國家財富的增長主要靠戰爭掠奪獲取,經濟學者主要研究財富的分配問題,很少關注一國財富的增長。只有色諾芬認識到了專業化、分工、人口規模和市場等對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作用。這些認識對后世的增長思想產生一定的影響。
重商主義的增長思想產生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初始階段,是歷史上最早的系統的增長思想,在財富觀和國民財富增長方式上的觀點都是片面的。而配第和休謨的增長思想則相對來說比較科學,配第首先認識到分工對提高勞動生產率有積極的作用,并意識到這就是經濟增長的源泉,休謨則先于斯密認識到生產力的提高主要源于比較利益的開發。
在資本主義的上升和發展時期,科學系統的增長理論體系開始建立。最早具有科學的系統的增長思想的學者是斯密。從李嘉圖開始,經濟研究不僅注重財富的增長,而且還重視財富的分配。李斯特從保護幼稚產業的角度重點分析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路徑。真正使經濟增長理論可以成為獨立的研究領域是馬克思經濟學之后。因為馬克思的經濟理論使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市場經濟的研究科學、簡單明了,更為重要的是馬克思關于社會資本再生產和流通理論形成之后,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的分析提供了可能,特別是為現代西方經濟學運用數學工具分析經濟問題提供了可能。
從約翰·穆勒到凱恩斯將近一百年的時間里,對經濟增長的分析逐漸從主流經濟學的視野中淡出,經濟增長理論的發展進入“靜態的插曲”階段,不過在這一時期,馬歇爾和熊彼特兩位著名的經濟學家對增長理論做出了巨大貢獻。進入20世紀40年代,隨著哈羅德和多馬相繼提出動態的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對經濟增長理論的研究進入了新一輪熱潮。
一、經濟增長理論的萌芽階段
(一)重商主義的增長思想
重商主義產生于15世紀的歐洲,16~17世紀進入全盛時期。重商主義是在封建生產方式最早變革時期出現的一種經濟思潮,由于歷史條件的差異,西歐各國的重商主義學說和政策主張具有不同的特點,但作為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早的理論探討,重商主義又是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同時產生和發展的。它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強調金銀等貴金屬的積累;二是主張保護貿易政策。重商主義重點研究對外貿易如何為一國帶來財富,基本觀點是:只有能實現而且真正實現為貨幣者,才是財富,認為財富就是貨幣,貨幣就是財富,把財富與金銀等貴金屬等同起來。因而一國擁有的貨幣數量越多就越富有,國家進行經濟活動的目的和意義就在于增大貨幣的擁有數量。一國增加財富總量的辦法有兩個:一是在國內直接擴大金銀的供給數量;二是開展對外貿易。國內貿易的結果只是社會財富在國內不同集團之間的再分配,整個社會財富的總量并沒有變化。而對外貿易可以使一國從國外獲得金銀貨幣,從而使國家的財富增加。盡管重商主義理論及其政策主張主要是圍繞擴大貿易順差以增進本國金銀財富展開的,但作為適應資本主義初期資本原始積累需要而產生的經濟學說和政策體系,它確立了以“增進財富”作為研究對象和政策目標,因而仍不失為對“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早期探索。
(二)配第的增長思想
威廉·配第認為經濟增長的源泉是勞動和土地這兩個要素,即他所說的“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配第首先認識到分工對勞動生產率提高的作用,并意識到這就是經濟增長的源泉。配第還進一步根據分工和市場擴展的需要,認識到從事生產性勞動的人口規模對經濟增長和富裕的重要作用。他還把科學看作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因素,認為科學和技術發明會使財富得到成倍的增長,因而他主張重視普及教育和選拔技術人才。配第也對經濟發展過程中三次產業的相對重要性和比重變化的必然性有比較正確的認識。這些思想對斯密等古典學者的經濟和增長理論都提供了依據。
。ㄈ┛蔚脑鲩L思想
重商主義之后,重農學派反過來認為只有農業才創造出純產品,農產品才是真正的財富。重農學派在糾正重商主義錯誤的同時,自己也犯了類似的錯誤。重農學派的經濟政策只重視促進農業生產,排斥其他工商業活動,必然損害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最終導致經濟發展受到嚴重的限制。以魁奈為代表的重農學派反對重商主義者的觀點,把研究重心由流通轉向生產領域。重農學派認為,交換是一種等價行為,流通不可能使財富增值。馬克思對此曾有高度的評價。他說:“真正的現代經濟科學,是當理論研究從流通過程轉向生產過程的時候才開始的。”因為重農學派還沒有勞動形成價值的概念,也不能把價值和使用價值分開,所以,他們限定只有農產品才是財富,把農業生產視為增加國民財富的唯一源泉?握J為,農業領域能增加物資財富,是由于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各種自然力參加了工作,進行了創造。而其他經濟部門不過是把已經形成的各種物資因素結合起來形成一種使用價值,但并沒有使物資本身增加,從而也沒有創造和增加財富?蔚摹督洕怼肥墙洕枷胧飞系谝粋經濟增長模型,《經濟表》雖然只是分析了社會總產品的簡單再生產過程,但這是理解財富增值的基礎,以魁奈為首的法國重農學派對經濟增長的認識在經濟科學史上是十分重要的。因為,一個國家的財富不能靠產品在流通領域輪番循環實現增長,畢竟,它是生產出來的。
(四)休謨的增長思想
休謨先于斯密認識到生產力提高主要來源于比較利益的開發,生產力由產業規模決定,而產業規模又是由對外與對內的貿易規模決定的,因此貿易是雙邊互利的,決定一個國家繁榮與否的是真實要素而不是通過貿易順差和金塊。休謨也認識到了經濟發展的階段與生產力和增長的關系,思考了增長的極限問題,并討論了富國和窮國的關系和趕超問題,認為后進趕上先進是由于低工資和技術進步的潛力,而不是以先進國的損失為代價等等。休謨的這些思想對斯密和以后學者的經濟增長思想有很大的影響。
二、經濟增長理論發展階段
在批判重商主義和重農學派,繼承配第等經濟增長思想傳統的基礎上,古典學者對經濟增長問題進行了比較透徹的研究,形成了比較科學而且系統的經濟增長思想。在此期間,對經濟增長理論做出巨大貢獻的經濟學家有斯密、李嘉圖、李斯特和馬克思。盡管在此之前就有其他學者研究了這一問題,但他們仍應看作是現代增長理論的杰出前驅。
(一)斯密的增長理論
索洛在1987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頒獎儀式上說:“增長理論并非始于我1957 年和1958年的文章,也許它是從《國富論》開始的,而且很可能亞當·斯密之前也有些先驅。”處在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發展鼎盛時期的亞當·斯密在其巨著《國民財富的性質與原因的研究》中通篇以經濟增長問題為主線,并提出了前后一致的動態均衡模型。
亞當·斯密繼承了重商主義把促進經濟增長、增進國民財富作為研究主題的傳統,將“分工”作為“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邏輯起點,根據歷史事實論證了“富裕起因分工”的觀點。他指出一國國民所需要的一切必需品和便利品供給情況的好壞應當視社會每年消費一切必需品和便利品對消費人數的比例大小而定,可見在亞當·斯密那里人均國民收入的大小已成為衡量一國社會經濟狀況的指標。亞當·斯密還提出了增加人均國民收入的兩個主要途徑,一是提高勞動者的生產率,二是提高生產性勞動者占總人口的比重,在此基礎上他強調分工對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作用,以及資本積累對增加生產性勞動者人數的意義。
(二)李嘉圖的增長理論
李嘉圖的經濟增長理論是體現在他的資本積累和再生產學說之中的。李嘉圖把利潤看作是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動力,所以,他認為分配乃是經濟學研究的主題。李嘉圖極力主張發展資本主義生產力。他認為增加積累是擴大生產的必須選擇,而刺激資本家增加積累就要靠利潤的增長。李嘉圖雖然因為受斯密教條的影響,忽視不變資本的存在,錯誤地認為積累的資本全部用到勞動工資即可變資本方面,但他還是看到了促進利潤增加或經濟增長的主要手段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縮短必要勞動時間,降低工資。李嘉圖理論中把積累和擴大生產看作高于一切的觀點,充分代表和反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資產階級利益。論文下載
(三)李斯特的增長理論
李斯特認為財富的原因與財富本身是完全不同的。財富是交換價值,而財富的原因是生產力,財富的生產力比財富本身要重要許多倍。所以必須動態地考慮一個國家的財富問題,必須從長期來看,既要考慮現在的財富量,也要考慮將來能夠獲得的財富量。他認為國家之間的貿易必須要考慮與國家現在和將來的生存、發展等有重要關系的因素,要考慮到一個國家的生產力。落后國家應該犧牲一些眼前的貿易利益,依靠保護貿易政策,使國內重要的幼稚產業的生產力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然后再到國際市場上參與競爭。當本國幼稚產業發展起來之后,人們的損失會得到補償,從長遠看來可以增加本國財富。這種為了提高自身生產力而暫時失去一部分國際貿易利益的行為,可以被看作是對本國再生產的一種投入,在將來必然帶來財富的大幅增加。
李斯特正確地認識到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應該從長遠的利益著想,而不應該只看重短期的增長,發達國家和欠發達國家尋求經濟增長的道路是不同的。他的“保護幼稚產業理論”是發展中國家尋求經濟增長的理論依據。
(四)馬克思的經濟增長理論
馬克思繼承了英國古典經濟學注重國民財富增長過程研究的傳統,闡明了資本積累的規律和一般趨勢,揭示了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即經濟增長必須滿足的條件,認為擴大再生產可以通過兩條基本途徑來實現。一是增加積累,即增加生產要素的投入量;二是提高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即提高生產要素產出率。從社會經濟總體的角度,馬克思十分強調全社會的擴大再生產要順利進行,必須保持各部門的動態平衡。為此馬克思以兩大部類劃分為基礎提出了著名的社會再生產公式,這成了馬克思主義者研究社會再生產和經濟增長過程的有效的分析工具。馬克思還認為,經濟增長不是單純的財富增長過程,它會引起各種復雜的社會經濟效應:一是生產要素社會結合的深化,表現為勞動力的組織和科學力量的應用在生產過程中越來越占重要地位,以及以社會結合過程的形態出現的生產過程使管理和指揮勞動日益成為生產過程的重要因素;二是生產關系再生產效應,即產品的再生產必然伴隨著社會生產關系的再生產,孕育著整個社會生產關系乃至人類社會經濟形態的變革和更替。馬克思在經濟學研究中較早地提到了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他在《資本論》中論述了生產量擴大可以不依賴于資本量增加的情況。馬克思指出,“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在這里一般是指勞動過程中這樣一種變化,這種變化能縮短生產某種商品的社會必須的勞動時間,從而使較小的勞動量獲得生產較大量使用價值的能力”。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簡單地說就是依靠科技進步。
三、經濟增長理論的衰落階段
從約翰·穆勒宣布放棄工資基金說宣告古典經濟學的解體,到20 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約一百年里,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理論幾乎在主流經濟學中完全消失。經濟學的主要視線由關注積累的動態模型轉向新古典經濟學家對既定資源的靜態配置,這一現象被經濟學說史稱之為“靜態的插曲”。
(一)馬歇爾的增長理論
馬歇爾不完全贊同李嘉圖的報酬遞減規律,認為他所講的情況是有條件的,是只限于一個古老國家的情況,并且低估了稠密的人口對農業所提供的間接利益。所以,他恢復了以斯密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關于報酬遞增的許多理論。同時,馬歇爾把知識和教育引入生產要素之內,認為知識促使經濟增長。馬歇爾還提出了教育投資的概念。他在論述“教育作為國家的投資”時說:“把公私資金用于教育之是否明智,不能單以它的直接結果來衡量。教育僅僅當作是一種投資,使大多數人有比他們自己通常能利用的大得多的機會,也將是有利的。”舒爾茨認為,馬歇爾有關人的健康、精力和知識的經濟重要性已經預示了后來經濟學所提出的人力資本的那些東西。
。ǘ┬鼙颂氐脑鲩L理論
1912年,熊彼特在其《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提出創新理論和經濟發展理論,對經濟學界產生重大影響。創新是指企業家對生產要素的新組合,也是指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西方經濟增長理論后來沿著這一理論發展為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兩個分支。熊彼特認為,創新是由大企業內部的經濟力量所形成的。所以,熊彼特十分看重企業家的作用,認為企業家是創新與發明的代理者,發明與創新才是支持經濟長期增長的原動力。
此外,熊彼特還是較早研究企業家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和貢獻的經濟學家之一。他認為,經濟創新和技術進步都是通過企業家進行的。所以,企業家是構成資本主義經濟增長的中堅力量。
四、復興階段
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的大危機宣告了一個時代的終結,即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經濟模式的歷史使命在世界范圍內的終結。1936年由凱恩斯的《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一書引發了主流經濟學的“凱恩斯革命”,但就分析方法而言凱恩斯理論假設人口、資本和技術都不變,在此基礎上考察收入和就業的決定,這種短期靜態分析方法不考慮時間因素,而把連續的各個時期分裂開來,單獨考察某一時期經濟變量的相互影響與作用。因此要深入研究動態的經濟增長問題,仍需在分析方法做出改進。而對凱恩斯理論長期化和動態化的開創性貢獻最早正是來自R·哈羅德,1939 年他發表《論動態理論》首次提出經濟的動態均衡增長問題。1948 年出版的《動態經濟學導論》一書中,R·哈羅德運用了動態分析方法引入時間因素,從連續的各個時期來分析維持長期經濟增長的條件。同一時期,美國經濟學家多馬也進行了類似的研究,運用長期的、動態的方法分析了均衡增長的條件和途徑。作為主流經濟學的第一個數量化的經濟增長模型,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型的提出標志著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的興起,從此經濟增長理論徹底走出了“靜態的插曲”。
五、結語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重商主義注重研究金銀財富的積累對國民財富增長的貢獻;重農學派注重研究農業生產對國民財富增長的貢獻;古典經濟學家關注資本、土地、勞動、制度等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馬克思卻特別重視科學技術的提高對經濟增長的特殊重要性;馬歇爾從教育和人力資本方面研究經濟增長的源泉;熊彼特從創新角度研究緊急增長的推動因素。
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對以后的經濟增長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以后經濟增長理論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F代經濟增長理論都是在不同程度上對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姚開建.經濟學說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2.
[4]魁奈.魁奈經濟著作選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5]羅伯特·M·索洛.經濟增長理論一種解析(第二版)[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
[6]阿瑟·劉易斯.經濟增長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7]謝識予.斯密經濟增長思想的理論內涵及現實意義[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
[8]董正平.西方經濟增長理論的演變及其借鑒意義[J].北京社會科學,1998,(3).
【淺析西方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的發展歷程】相關文章:
經濟增長論文11-30
武鋼集團區域經濟增長分析06-04
淺析含意本體論的理論建構05-02
淺析我國網絡營銷發展策略06-03
淺析我國企業成本管理論文05-24
淺析工程經濟管理的風險及對策08-20
淺析我國手機出版發展現狀06-01
論中小企業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