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供求失衡是高油價的決定因素
[摘要] 供求關系是油價的決定因素,供求失衡推高了油價,具體表現在:需求旺盛、供應緊張和剩余產能嚴重缺乏推動油價上漲,石油增產乏力與儲量停滯不前加劇了油價上漲并將推動油價持續上漲。解決高油價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發展替代能源。[關鍵詞] 油價 供求關系 短缺
近年來國際油價一路飆升,進入2008年后更如脫韁的野馬一路狂奔,從年初“破百”,到最近突破每桶140美元。油價上漲對我國造成了嚴重影響,如何采取措施應對高油價是我國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作為應對油價問題的第一步,必須弄清楚油價上漲的原因。
目前學術界在油價上漲原因問題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總的來看,有以下幾種觀點:(1)期貨市場的投機行為是油價飆升的主要原因;(2)美元貶值是油價上漲的罪魁禍首;(3)地緣政治緊張形勢導致了油價持續走高;(4)油價飆升是某個大國施展的“陰謀”。
這些看法都有一定道理,但很難把它們作為油價上漲的根本決定因素,因為這些因素都具有暫時性、偶然性,它們對于說明短期內油價上漲是有用的,但是用這些因素來解釋持續了七、八年時間的油價上漲現象顯然是不夠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高油價?筆者認為是石油供求關系失衡導致了高油價,一方面,緊張的石油供求關系推動了油價大幅上漲;另一方面,石油供應短缺的前景加劇了油價上漲并將推動油價持續上升。
一、近年來脆弱的石油供求形勢
近年來,國際石油供求形勢一直處于脆弱的平衡狀態(見表1),從表中可以看出,除了2000年和2004年產量與消費量相比有較大余額外,其余年份的余額都不大,有兩年還出現了產量少于消費量的情況,而自從2005年以后,產量余額直線下降,2007年產量比消費量竟然少46.9百萬噸,產量缺口比除2000年以外幾年的產量余額都要高。
進入2008年以來石油供需形勢仍然不容樂觀,1月~6月份竟有三個月消費量多于產量(表2),正是這種脆弱的供求關系造成近年來及當前油價的大幅上漲。
下面從需求和供應兩方面對石油供求關系的情況作進一步探討。
二、需求旺盛
最近幾年石油需求比較旺盛,2000年以來石油消費平均增速為1.47%(見表3),比1990年~1999年的增速(1.30%)高0.17個百分點,2007年石油消費量比1990年高出25.3%。 從表3可以看出:2005年以來石油需求增長率有所下降,這并不表明石油需求的下降,而是因為產量增長緩慢,以及由此造成的油價暴漲抑制了需求所致。
當前拉動石油消費增長的主要因素是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亞太和中東的發展中國家(不同地區2000年至2007年石油消費增幅見表四)。發展中國家石油消費快速增長的原因:一是經濟發展迅速。另一個是人口增長率高。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率和人口增長率都高于OECD國家一倍以上,更多的人口,更快的經濟增長,自然需要消耗更多包括石油在內的能源資源。根據國際能源署于2008年7月1日發布的中期石油市場報告,2013年之前,全球石油需求將年均增長1.6%,年均增長量約為144萬桶/日。而根據歐佩克2007年發布的《世界石油展望》,世界石油消費會以1.4%的速度增長,到2030年石油消費會達到56.89億噸,比2005年高42%,其中發展中國家的石油增長占總增長量的85%,亞洲又占了發展中國家增長總量的三分之二以上,但即便如此,發展中國家人均石油消費也不及OECD國家的六分之一, 這表明發展中國家石油消費增長仍潛力巨大。
三、供應緊張
在需求迅速增長的同時,石油供應卻相對緊張,2000年以來,已經有三年產量負增長(見表5),兩年(2002年和2007年)產量低于消費量(見表1),2007年不但產量負增長而且產量低于消費量,這是造成2008年以來油價飛速上漲的主要原因。從表5還可以看出2005年以來石油生產增長率直線下降,直到2007年出現負增長。
供應緊張的原因在于許多地方石油產量已過了高峰期,開始下降,而新增產量不足。根據英國石油公司的統計,北美地區在2003年達到高峰,之后一直下降;中南美2000年以來一直處于下降態勢,2005年有所反彈,之后又開始下降;中東地區從2000年以來一直下降,2003年有所反彈,2007年重又下降。從國家來說,昔日主要的非歐佩克石油出口國如英國、挪威、墨西哥等都已過了產量高峰期,2005年英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挪威于2001年達到產量高峰1.62億噸,之后一直下降,2007年只有1.188億噸,下降幅度達27%,墨西哥2004年達到高峰,之后迅速下降,2007年與2004年相比降幅達9.3%。 俄羅斯在經歷十年的增產后,2008年1月~6月份的日均產量為9.78百萬桶,比2007年日均產量9.88百萬桶下降10萬桶,如果照此速度發展,俄羅斯今年的石油產量將會下降1%,這將是俄羅斯自1998年以來的首次減產。歐佩克的產量這幾年忽高忽低,但總的來看有所上升,2006年達到其產量的頂點,但2007年又有所下降,下降幅度達1.19%。世界頭號石油出口國沙特阿拉伯的產量從2005年以來一直下降,2007年竟比2005年下降6.4%;其余像阿聯酋、科威特、阿爾及利亞、尼日利亞、厄瓜多爾產量都在下降,委內瑞拉下降幅度尤其大,2007年產量竟比2001年下降了17.1%。在世界各地區中,只有歐洲與歐亞地區和非洲的產量有所增長,產量增長較大的國家有加拿大、哈薩克期坦、阿塞拜疆、蘇丹和歐佩克的安哥拉、伊拉克等國。 正是由于眾多產油國產量下降,而新增產量只能勉強抵消這種下降,到了2007年甚至不足以抵消這種下降,造成近年來石油供應緊張,從而推動油價上漲。
四、剩余產能嚴重缺乏
從前文可知,由于消費增長相對迅速,而供應比較緊張,從而推動油價不斷上漲。但是從數據上看,石油市場有時還供略大于求,這似乎表明石油價格不應該上漲過快,這是對石油供求關系的誤解。由于石油的特殊性,它的供求關系并不僅僅表現在生產和消費兩個方面,剩余產能也是體現石油供求關系的重要因素,因為全球石油生產和消費區域不一致,國際石油貿易很容易受到各種突發事件的影響,為保持石油市場的穩定,需要保留相當數量的剩余產能,如果剩余產能不足,就會加劇對供應中斷的擔憂從而推高油價。近年來,由于石油需求旺盛,各國的剩余產能都所剩無幾甚至已經告罄,據美國能源部能源信息署估計,當前世界剩余產能在100萬~200萬桶之間,基本上全部掌握在沙特手中。進入2008年以來,石油產量雖然總體大于消費量(見表2),但剩余產能卻大幅下降,平均比2007年下降了64萬桶/日(見表6、表7)。一般認為,剩余產能達到400萬桶才能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由于剩余產能嚴重不足,當前的石油市場仍然處于相當脆弱的狀態,很容易受到各種突發性事件的干擾從而加劇油價波動。
五、增產乏力
市場是個極其靈敏的系統,它不但對當前的供求關系做出反應,還對未來的供求狀況做出反應。如果未來供應充足,將會壓低當前價格,而如果未來供應短缺,則會抬高當前價格并推動價格持續走高。前文提到,未來石油的需求仍較旺盛,但石油供應的前景卻不樂觀,正是這種對未來石油供應短缺的擔心,推動當前油價的上漲并將推動未來油價的持續上漲。
未來石油增產乏力的第一個表現是:石油生產增長速度越來越慢,2007年甚至有所下降,這是在高油價和世界各地加大了勘探開發力度的背景下發生的,這是石油供應增長乏力的明顯信號。
【供求失衡是高油價的決定因素】相關文章:
動態戰略能力及其決定因素03-24
員工心理契約的失衡及重構03-23
中國物流市場供求分析與對策03-21
員工激勵中的失衡與均衡探究02-26
淺析企業無形資本價值的決定因素12-07
證券法律責任失衡的立法矯正03-21
對營銷職業供需失衡的幾點分析和建議03-28
中國面對全球經濟失衡的應對措施03-19
全面熟悉企業無形資本價值的決定因素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