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1世紀高校教育管理的特點分析與優化措施論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論文吧,論文是對某些學術問題進行研究的手段。那要怎么寫好論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21世紀高校教育管理的特點分析與優化措施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當代高校教育管理理論的多元化、教育管理手段的現代化、教育管理環境的人文化的顯著特征,昭示著高校教育管理在本世紀的發展趨勢。探討在這些特征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功能、理念和策略,對我們提高管理水平、管理質量是大有裨益的。
關鍵詞:
高校,管理,特點,策略
引言:
管理是一種社會現象,它是人類社會得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21世紀的管理理論、管理水平、管理模式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耙匀藶楸尽钡墓芾砝砟畲砹爽F代管理的新走勢,推動了學校教育管理制度的變革。本文試就當代高校教育管理的特點,談談我們應采取的策略。
一、教育管理理論多元化
1、校本管理論。
“校本”就是學校本位,學校相對教育行政部門而言,是管理主體,具有自主性、獨立性、創造性;管理涉及教育行政體制,學校內部管理體制和辦學機制問題。校本管理是一個外來語,在國外,校本管理通常被理解為決策權由學區向個別學校的一種轉變,或管理權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學區或校董事會轉移到學校自身。
國外用以表征這種含義的術語,還有分權化管理、參與或決策、學校自治、校本決策、校本統轄等。盡管表述不一,但它們卻共同意味著教育管理體制由集權轉向分權的一種改革趨勢。
2、以人為本管理論。
學校管理的主體、客體都是人,其目的也是為了人,它通過管理主體的人,對作為既是管理客體,也是主體的人進行管理,最后,達到培養人、發展人的目的。這事實上是把人的因素當做管理中的首要因素和本質因素。因此,學校發展中的人本管理,就是學校領導在管理過程中要把教師的作用放在一個主導的地位上,通過一些好的方法使教師各方面素質得到進一步發展。在各項管理活動中都以調動、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為根本,使管理中的全體成員在明確學校目標和自身職能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每一個人的聰明才智,主動積極地去完成各自的任務。
3、流程管理論。
流程管理論是隨著社會高速發展而出現的新型的管理理論。流程管理的理論基礎是人本思想;充分相信人的積極性是可以調動的。流程管理的核心是“有序”——要求在管理中達到時序和空序的高度一致,硬件管理和軟件管理的完美協調,物的管理和人的管理的有機結合。
4、權變領導論。
權變管理是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管理學界的一種主流理論取向,在企業和工商管理領域產生很大影響,對教育領域的影響正在形成。
概括上述教育管理理論,可以看出現代教育管理的內涵是通過管理使人的積極性、創造性最大限度地發揮與人活得更有價值和更有尊嚴的統一。尤其校本管理理論和以人為本管理理論是當今高等學校管理的主流理論。
結合國外校本管理的先進經驗和我國的實際情況,我認為,在我國推進校本管理,關鍵是要做好以下幾點:
(1)校長管理觀念由操作管理轉向戰略管理。目前,我國學校管理基本屬于“操作管理”的范疇,實行的是外控制性管理,即上級機關高度集權,學校必須不折不扣地執行上級領導機關的指令,其自身的需要和特點得不到重視。校本管理實行戰略管理,校長必須由關心管理的某個方面和環節,轉向更加注重管理的全局性;由注重規范,轉向講究謀略;由著眼于學校本位轉向重視學校與環境的關系;由注重常規獎懲,轉向重視用憂患意識激勵學校成員。
(2)建立董事會。這意味著民間力量進入學校,以股份的形式共同發展學校,采用董事會制來管理學校。董事會作為學校最高權力決策機構,有利于形成民主決策,體現集體領導,更好地運用辦學自主權。
(3)把教學管理放在重要位置。實施校本管理,提高學校管理的效能,必須堅持以教學為主,把教學管理放在學校工作的重要位置。
(4)實施校本課程。校本管理的根本就是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其中教育教學自主權主要是課程設置權,它涉及課程門類與教學時間分配規范(教學計劃)、學科規范(教學大綱)、教材規范(教科書)和課程表4個層面。實施校本課程,學校可以從自身辦學實際出發,根據市場需求和學生發展需要,自主設置課程,包括設置課程目標,選擇課程內容,設定課程的類型和結構,落實課程計劃,進行課程評價等。實施校本管理將極大地調動學校各個方面的積極性,激活辦學思路,拓展辦學方向,改善辦學條件,提高辦學質量,適應市場需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總之,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推進3級管理的學校管理模式,增加學校各方面自主權,已經成為我國教育管理改革的主要趨勢。我們應多研究國外一些校本管理的成功經驗和教訓,少走彎路,進一步促進我國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
二、教育管理手段現代化
當今,網絡技術已逐步進入我們的生活與工作,人類邁入了新技術時代。如校園網絡、校本辦公系統等在學校開始使用,排課、查堂、考試、檔案等工作都通過計算機和網絡來完成,引起了學校管理的巨大變化。過去那種職責、規章制度、上下級關系、安排課程、教學常規檢查、組織考試等“形式約束”型的傳統管理,已經逐漸被現代化管理手段所替代。網絡進入人們的生活后,學校要調整培養目標,提高人們的信息素養,以適應新技術時代的需要!敖逃木W絡化使學校逐步成為網絡世界的一個對接點,各種思想和價值也會蜂擁而至,多元的、多極的、多變的教育思潮將伴隨著學校發展的每一個進程!盵2]學校在網絡世界的對接點中,虛擬的、物理的世界與作為主體的人的心靈世界相互交織融合,改變了過去校園中“人+財+物”的單一存在方式,使教育管理內容愈來愈復雜。隨著新技術進入校園,人們的思維方式從過去單一的形象思維、理性思維開始走向兩者融合的網絡思維。它涵蓋了人的思想、行為、手段等多個層面。因此,我們必須重新定位學校管理的職能。
網絡技術時代學校管理應追求“實質管理”。“實質管理”就是一種從內容到形式的管理。它的內涵是以人為本,喚起人的主體能動性,利用財、物、網絡等資源,實現各種管理目標。學校管理從“形式約束”走向“實質管理”,其管理職能的定位表現在:
一是態度和價值觀。新技術時代,多元化的意識形態、開放性的網絡良莠并存。因此,學校管理的一個重要職能是進行態度和價值觀的引導,使每個師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得到健康發展。
二是辦學理念和發展思路。新技術時代,學校管理會受到多元化思想、社會欲求、發展思路的干擾和沖撞。學校要保持個性,辦出自己的特色,就不能隨波逐流。管理的職能是要確立自己的辦學理念,吸收別人好的思想和經驗,策劃發展思路,制訂具有發展空間的學校規劃。
三是建立和優化辦學機制。機制和規劃是管理的核心,當代高校教育管理的首要職能就是要盡快建立起適應新技術時代要求的學校管理機制和規劃。如構建校園資源管理體系;建立自己的網站、備課系統和學習資源庫;建立教育資源評估體系。四是關照師生的要求。缺乏人情味的現代管理技術,教師在工作中的“神交”機會減少了,容易造就“鬧市中的孤獨者”。因此,學校的管理就要有意識地了解教師的所思、所感、所求,幫助他們排除思想障礙,全身心投入教學工作。
三、教育管理環境人文化
21世紀的高等教育管理更重視校園文化環境的設計和建設。通過校園文化的熏陶,人格得到提升,使管理從“形式約束”走向“自我約束”。校園文化的類型有如下幾種:
一是陶冶情操的審美文化環境。雕塑、長廊、假山、水榭、草坪、綠地等優美的校園文化,使師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如沐春風,增強了“天人合一”的自然本體意識,形成了以宇宙生命為依歸的生命審美觀。在這里教師與學生不僅是對自身生命價值的體認,也不只是對外在自然美的發現,而是生命的共感與歡歌;在這里教師與學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心靈得到凈化,行為更自覺。
二是潤物細無聲的導向文化環境。反映學校校風、校訓的大理石雕刻,無疑會給校容校貌增添豐富的內涵;具有表達對偉人的崇敬之情,對與本校有某些特殊關系的知名人士的懷念之情的紀念性雕塑,如美國哈佛大學的創建人約翰·哈佛塑像;清華大學聞一多、朱自清先生的雕像;北京大學蔡元培、李大釗的雕像;復旦大學毛澤東、魯迅的雕像等;具有該校特色和特殊意義的象征性雕像,如中國醫科大學校園里的李時珍、華佗像,他們是醫學的鼻祖和象征,南京鐵道學院鐵軌的雕像等,作為創造本質的一種特殊表現形態,往往體現一個學校的特色,構成了一學校所特有的標志,成為校園環境最久遠的象征紀念物。這些雕塑使教師與學生不論是目標,還是價值都有正面的導向作用。它產生出一種向心的內聚力,它可增加全體成員之間的團結與和諧,增強整體合力。引導師生樹立正確的奮斗目標,正確的是非觀、榮辱觀,催人奮進,不斷進取。
三是規范、約束的自律文化環境。良好的校園文化對廣大師生的行為具有規范和約束的作用。優美、整潔、有秩序的學習、生活環境,櫥窗、宣傳欄、墻報、校報、名人塑像、花草樹木等物質環境,像空氣一樣讓師生不知不覺,而又自覺自愿地去感受、去體會,師生從理智上受到啟迪。在整潔優美,綠草如茵的校園里,在寧靜安謐的圖書館里,環境的無形約束使人的舉止行為得到收斂,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華,自覺自律替代了三令五申。高尚和智慧、文明和修養就這樣在校園這塊神圣的土壤中孕育、誕生和成長起來了。
在高校教育管理目標體系中,綠色管理是其中之一。綠色管理的實質是追求校內外環境的和諧。外環境的和諧,主要是搞好與學校外部有關機構和社會群體的關系,取得他們的支持。內環境的和諧,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營造:
(1)整體規劃學校建設,把學校建設成綠色校園,潔凈的校園。
(2)促進建立和諧的人際環境,不僅領導、師生員工之間,而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員工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都應當建立互助和諧的關系。對于高校教育管理來說,追求內環境的和諧更為重要。
因為,校園文化環境建設是高校教育管理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尤其在當代教育管理中,校園文化環境的作用日益凸現,它的功能是多層次、多方面的。當前一個首要問題是如何挖掘校園文化的這些管理功能,為育人工作服務。
一是建立校園文化的導向機制。校園環境建設要以弘揚民主優秀文化為立足點,在校園中推薦蘊含學習民族精神,民族氣節和優良道德傳統為主體的社會主義主流文化,抵制西方不良文化思潮和社會不良風氣的滲透和影響。
二是提高校園文化層次。高校特定的社會文化地位和文化修養,決定了校園文化地位高于社會。要想提高校園文化的層次,必須倡導較高的文化格調和文化品位。主要表現在物質設置上應增加文化含量和提高學生的藝術欣賞水平兩個方面。
三是重視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作為校園精神風貌的物質依托,是學校發展程度的外在標志。因此,學校領導要對環境文化育人功能有充分的認識,加大對校園文化建設的投入,豐富物質文化環境,因為校園內自然物質的組織、改造、利用所形成的文化現象,是必要的物質條件。豐富的物質文化環境,能達到環境文化育人的目的,起到環境文化育人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明東,陳瑤、校本管理探索[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2):6.
[2]劉云生、新技術時代學校管理的新追求[J]、人民教育,2002(2):33.
【21世紀高校教育管理的特點分析與優化措施論文】相關文章:
高校管理溝通障礙及措施論文11-10
高校教育管理的因素及改革論文05-17
高校音樂教育混沌理論分析論文11-14
徐志摩詩歌的特點分析論文03-18
高校心理學教育的加強途徑分析論文12-04
市政路橋工程施工管理特點分析的論文12-02
市場經濟下工商管理的實際措施分析論文03-03
酒店安全管理特點論文12-04
高校舞蹈教學策略與改進措施論文07-02
高校行政管理體制的優化與創新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