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校教師校本培訓類論文
第一篇
一、校本培訓功能的重新認識和文化建設
校本培訓功能的轉型直接影響學校的轉型變革,抓住“教學研究”,重新鑒定培訓功能,分析其文化定位,培訓主體是人,研究對象是人,所以校本培訓的核心問題也就是人的發展問題,所以談校本培訓首先從人的角色意識轉變為切入角度。
1、策劃者的角色轉換與自我更新
(1)思維方式轉變———變被動執行為主動發展思維方式轉變的關鍵要變被動執行為自主管理,變執行為思考。整體觀察診斷、長遠分析思考、有效具體策劃。要有把握整體的意識以及做出具體策劃的能力。既要關注校本培訓的長期目標,又要清晰每一階段的具體目標。培訓工作的開展關注空間共時態意識,根據發展的總目標設計各項工作的開展,同時也要有時間過程態意識,前一階段的培訓應該為下一步培訓的開展提供基礎,在此基礎上逐步深化進一步發展,只有過程積累到一定程度才會發展質的變化。只有自主管理才能根據理狀科學分析、依據發展及時調整、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2)行為方式轉變———變被動等待為有效實踐作為培訓活動策劃者,首先要有隊伍長遠發展的意識。要從教師的實際出發“用其長,避其短;立其志,開其潛;知其思,促其成。”要從滿足高校教師外在動機和需要轉化為給教師提供發展的氛圍和人際支持,讓教師在成就、責任、自尊等個人需要方面得到滿足的機會,從而激發起教師自我發展的強烈欲望,喚起他們的潛能,成就隊伍長遠發展的原動力。
2、群體教師的多元互動與內動力形成
校本培訓應讓高校教師知道自己不僅僅是一個知識的傳遞者,更要成為一個有研究意識的'研究者。全體高校教師通過校本培訓要形成新的觀念、在用新的觀念指導新的行動,在過程中主動投入便能在相互學習多元互動中形成自主的內動力。
(1)平面向立體轉換———互動合作資源共享校本培訓應該一改以往研究舊模式,所學理論要真正介入高校教師的日常實踐。具體地說,就是強調教師實踐行動之前的探究指向和行動設計中的理論滲透。比如用具體案例樣本進行細致的案例撰寫指導,由于案例中所涉及的都是身邊的人和事,都是觸手可及的,在指導過程中更具有感召力,行動起來也更具有可行性。
(2)單一向多元轉換———研究方式追求實效我們研究的最終目標都是改變我們的課堂,所以我們的研究都要直指課堂教學,無論從教師自身的改變、學生學習狀況的改變、課堂上師生關系的改變,所做的一切都要圍繞課堂來進行。研究方式上可以多元化,尋找上述幾方面的因素來對癥下藥。如此一來,校本培訓所要做的就多了。讀書,讀多方面的書;課程規劃,整體設計課程;研討,看事物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東西也會不盡相同。校本培訓時就要鼓勵教師跳出原有思維,大膽嘗試,并及時把自己的反思寫下來。如此針對性更強,教師的內、外因均可發揮出來,研究的實效當然也就自然呈現在大家的面前了。
3、骨干教師的揚帆領航與持續發展
我校制訂了教師的五級梯隊發展規劃,每年都會有一部分教師從普通高校教師成長為骨干教師,這部分骨干教師的發展之路,是校本培訓的最佳資源。為了加快青年教師成長,提高青年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充分發揮骨干教師“傳、幫、帶”的作用,我們每學期都會制訂師徒結對協議。我們規定:年輕教師要主動、虛心向老教師請教,扎實工作,確定個人發展目標;骨干教師要認真做好“傳、幫、帶”作用,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對徒弟要毫不吝嗇地加以指導和幫助;師徒雙方要相互學習,教學相長,共同提高,為促進學校健康、和諧、持續發展作出貢獻。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論文的撰寫,都可以根據師徒結對的協議進行指導,徒弟在獲得快速成長的同時,師傅自身也獲得了發展。這樣的培訓更多的是日常的,點滴的,持續的,可發展的,互動的。有時候,名師就在我們身邊。
二、結語
從人的角度來分析問題,再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終還是用于人的發展指導。校本培訓要走的路正是基于教師,反作用于教師的工作。在工作中所開展的活動,也正是為了培養我們的教師,促進教師的快速、專業的成長,只有各種層面的教師都能緊跟時代的腳步,我們的學校才能與時俱進。這也是我們開展校本培訓的指向性目標。
第二篇
一、內源式學分制高校教師校本培訓的可行性與必然性分析
(一)高校具備內源式的條件
1.校本培訓的特點內源式培訓強化了高校教師校本培訓的整合性和學習的文化契合性特點。高校教師屬于智力密集型群體,但他們大多無需坐班,上課就來,下課就走,因此教師之間缺乏溝通、交流和智慧的碰撞。正所謂“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內源式校本培訓可打破高校教師獨立封閉的藩籬,將學校內部的教學名師、教育專家、心理專家、教育技術專家、研究型專家、各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干之間進行知識、技術、經驗以及教學資源等多方位的整合,使多元的教學思想、教學智慧互補,最終形成教學實踐共同體。基于校本培訓的“校本性”提出內源式,不但符合校本培訓的“為了學校,在學校中,基于學校”的理念,而且符合教師的自我教育培訓模式。內源式高校教師校本培訓能夠及時對培訓內容、形式和效果進行反饋和調整,具有較強的實效性。
2.教師培訓的特點余新在《教師培訓師專業修煉》一書中提出,培訓是針對最合適的對象,以最合適的形式,傳授最適合的內容,以獲得可評估的效果,強調對象、內容和形式等學習要素高度統一產生的實用效果。教師培訓是一種基于教師實踐的學習共同體活動,同時也是一種對教師進行人力資源開發的智力投資活動。內源性的高校教師校本培訓不是脫離實踐的填鴨式知識灌輸,也不是無視學習者需求的獨白式講座,它強調解決教師專業發展的根基問題,預設、生成、傳遞教師專業發展所需知識、技能、方法等內容,突出體現了教師培訓具有專業性、實踐性、生產性與針對性的特點。
(二)高校具備學分制的基礎
1.政策引領《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指出“建立繼續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實現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互認和銜接。”到2020年,國內繼續教育全面實行學分制,高校應該先行。目前,大多數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已實行學分制。高校作為教育的先行者,實行學分制亟需提上議程。
2.校本培訓的主體校本培訓的主體是教師,最終落腳點也是教師。因此“人本性”是不能忽略的重要因素。學分制符合校本培訓的“人本性”,關注教師的個體需求,最大程度地激發了教師的自主性與積極性,符合創新型培訓模式。
3.實踐基礎1978年在國內一些高校試行學分制,到目前為止,我國本科院校已基本普及學分制管理。因此,高校教師校本培訓實行學分制具備一定的實踐基礎。高校是學分制管理工作的實踐場所,對高校教師校本培訓實行學分制管理,既具有操作方面的優勢,又具有現實的可行性。
二、內源式學分制高校教師校本培訓的'價值分析
(一)有利于高校打造具備自身特色的教師隊伍
一所高校要想發展,必須有一支具備自身特色的教師隊伍。而這個隊伍的建立,不能僅依靠人才的吸引和使用,更需要對人才的繼續培養和深造。內源式學分制校本培訓作為一種經濟高效的培訓方式,不但具有經濟性,有利于節省開支,減輕教師和學校的負擔,還可以彌補高校或培訓機構在培訓中的不足,發揮培訓在自身核心競爭力打造中的獨特作用,打造具有特色的教師隊伍。
(二)有利于高校教師的專業成長
內源式學分制高校教師校本培訓秉持終身教育思想和教師專業化理念,把高校教師所在學校視為其專業發展的重要基地,是高校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內源式一方面可以挖掘本校的人力資源,形成高校的合作文化,將教師緘默知識顯性化,另一方面,培訓內容具有生成性,可采用微格教學、課例研修、聽課評課、“一幫一”導師制、行動研究等多種形式,將培訓內容與教學實踐緊密結合,讓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成長;學分制注重以教師為本,教師除規定學習內容外有自主選擇權,是一種自下而上的設計,充分發揮高校教師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學習的主體性,利于教師培訓內在需求的激發,從而促進高校教師的快速成長。
(三)有利于解決以往教師培訓中存在的問題
研究顯示,以往的教師培訓普遍呈現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培訓模式缺乏適用性,培訓供給不能滿足學習者需求等問題。而內源式學分制高校教師校本培訓作為一種教師繼續教育形式,培訓目標明確,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實踐性。它注重教師同行間的對話、交流和反思,注重教、學、研一體化中教師的主動探究和反思提升,注重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促進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使繼續教育過程更具有實質性和操作性,便于程序化管理。綜上所述,內源式學分制高校教師校本培訓作為一種新型教師培訓模式,能夠實現校本培訓模式的內在突破。但是它并非單一獨行,而是需要與其他教師繼續教育模式互相補充,方能真正促進高校教師的長足發展。
【高校教師校本培訓類論文】相關文章:
農業類論文發表10-08
體育舞蹈類論文05-26
化學教學類論文發表07-08
化學類論文發表要求07-23
科研類論文的格式要求06-17
教學類論文發表的技巧07-06
農業類論文發表期刊08-14
物流類論文提綱范文05-20
美術類論文范文08-29
電子信息類的論文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