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探討了新媒體背景下高職院校團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現(xiàn)狀和存在的問題,闡述了高職院校共青團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并從理念創(chuàng)新、方法創(chuàng)新和內容創(chuàng)新三個方面提出了具體對策。
關鍵詞:新媒體;高職院校;共青團;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職院校運用新媒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現(xiàn)狀分析
本文通過深入了解高職學生的新媒體運用情況和特征以及新媒體資源的使用情況,掌握學生的信息交流方式,充分挖掘新媒體的潛在應用價值,為正確評估新媒體對高職院校共青團工作帶來的影響提供依據(jù)。我們以江蘇省內較有代表性的3所高職院校學生為調研對象,開展了隨機抽樣問卷調查,共發(fā)放問卷900份,回收有效問卷826份,有效率91.7%,分析結果如下:1.學生對新媒體有著較高的認同感和依賴性學生較為鮮明地表現(xiàn)出對新媒體的認同和肯定,65.3%的學生認為新媒體的使用“利大于弊”。在“新媒體的使用程度”中,67.6%的學生選擇了“經(jīng)常使用”,其中28.9%的學生認為對新媒體有了依賴性,22.4%的學生選擇偶爾使用,“新媒體使用原因”(多選)一項中,52%學生選擇為了便于和同學、朋友互動聯(lián)系,41.8%的學生選擇為了方便快捷地獲取咨詢,32.5%學生選擇為了娛樂,41.2%的學生選擇希望能夠展示自己;在關注和發(fā)布的信息方面,36.4%學生選擇了個人感悟和生活記事,21.5%學生關注娛樂和體育信息,僅有9.2%的學生表示會關注時政。“網(wǎng)絡媒體的使用頻率”選項中,排名前4的依次是微信、qq、微博、論壇。2.團屬新媒體平臺思想教育初顯成效調查的3所院校都采用了“1+N”模式,已形成以校團委為中心,以各院系團總支、校級學生組織為結點,以學生社團、班級團支部、團學干部、學生骨干為單元的團學新媒體網(wǎng)絡。在團委的牽頭引導下,團總支和學生會、社團聯(lián)合會等主要學生組織都開通了微博或微信,實現(xiàn)了團屬新媒體陣地的全面覆蓋。組建了學生網(wǎng)絡宣傳員隊伍,3所院校共有網(wǎng)絡宣傳員500多名,保證了信息的及時性。團屬新媒體平臺的關注度較高,27.2%的學生關注了團委的官方微博或微信,這一比例大大超過了校內其他組織的微博或微信關注度,92%的學生關注了所屬團支部的微博。團組織積極運用團屬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布思想教育有關的信息、活動占信息總量的42.6%。3.學生對團屬新媒體平臺的關注情況在粉絲數(shù)量不斷增加的情況下,閱讀量和活躍度卻增長緩慢,團屬新媒體平臺的吸引力和黏性還有待提高。個體在一定需要得到滿足后所引起的愉快情緒體驗,會使今后的興奮點能專注于那些滿足需要的因素,因此新媒體平臺所發(fā)的內容符合學生群體的需求是關鍵,與學生的經(jīng)驗、習慣和喜好相對應、相契合的內容更受關注。64.3%的學生表示雖然關注了團屬微博、微信,但不經(jīng)?雌鋬热。學生認為實用性高的信息分別為:微信搶票、投票和青年榜樣展示。47.3%的學生會關注微信、微博上的大型活動的搶票信息,如十佳歌手大賽、社團巡禮節(jié)晚會等文藝類活動;43.8%的學生會通過團屬微信為好青年評選、優(yōu)秀團日活動和五四紅旗團支部等投票,間接反映出學生在信息接收方面更傾向于自我選擇、自我認同的方式;52.1%的學生希望通過新媒體平臺了解到活動的信息和內容,其中文藝類活動、志愿服務活動受到較多關注,信息的有效傳遞使得小眾化的講座和論壇參與人數(shù)和活動質量有較為明顯的提高,改變了學生被動聽講座的情況,從“我要你參加”的被動模式,變成了“我要參加”的主動狀態(tài);41.7%的學生較為關注青年典型,身邊的看得到、學得了的優(yōu)秀同學更容易成為學習的榜樣。
二、新媒體平臺對共青團思想教育工作的影響
1.提高了高職學生的自主性和參與性學生通過積極參與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生活,獨立自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形成符合時代要求的價值觀。新媒體的開放性和互動性使每個用戶都有機會成為輿論主體。一方面,大學生在利用新媒體獲取大量信息資源的同時,也變成信息的提供者,每個人隨時都可以以一種虛擬的身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就關注的政治事件發(fā)表看法,每個人都可以在人人網(wǎng)、百度貼吧等論壇引起話題,寫微博、上傳身邊的新聞到網(wǎng)站表達觀點,無形中把個人的意見集合為群體的意見。因此,通過微博、微信設置不同話題,吸引學生參與,既讓他們傾吐心聲、宣泄情緒,又能有效集中觀點。另一方面,以往單向的傳播方式,無法直觀地了解學生對思想主張的接受情況和認同程度,而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粉絲量、閱讀率、轉發(fā)量都有數(shù)據(jù)可查,可以直觀地了解信息傳播的效果并及時調整傳播策略。2.拓展共青團開展差異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往往導致思政教育缺乏針對性。每一個學生的生活背景、性格特點、生活經(jīng)歷等方面的差異直接影響其思想狀況,思政教育只有因材施教、對癥下藥才能產(chǎn)生實效。新媒體為團工作者直觀、深入地了解學生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和發(fā)展的潛在需求提供了便利條件。在網(wǎng)絡中,學生有著獨特的表達方式和體系,高度的虛擬性使得學生可以無所顧忌地表達真實的想法,42%的學生表示人際交往依賴微信、QQ、微博等方式,在面對面的人際交往中缺乏主動性,其中性格內向的學生更加愿意在網(wǎng)絡上夠暢所欲言表達自我。只要思政教育者善于運用這一溝通交流的平臺,重視微博的回復、私信功能、微信的后臺留言功能,就能更為快捷、更為真實地了解學生的訴求、掌握學生的想法,逐步建立親密關系,成為學生網(wǎng)絡上的伙伴,在信任的基礎上,發(fā)揮首因效應,使思想引導工作事半功倍。3.深刻影響共青團組織學生的方式新媒體環(huán)境下,虛擬與現(xiàn)實的關系是一對突出的矛盾,學生更多受到虛擬人際圈的影響,虛擬的組織數(shù)量龐大、時尚輕松、類型廣泛,能夠滿足青年千差萬別的興趣愛好,某些“圈子”已擁有穩(wěn)定的成員和一定的章程,頻繁開展線上線下活動,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動員力,開始形成與共青團爭奪青年之勢。共青團陷入想競爭又缺乏媒介的不利局面,傳統(tǒng)的層級化的組織架構和行政化的工作模式受到?jīng)_擊。學生沉迷于虛擬交際,少部分學生產(chǎn)生了孤獨、苦悶、焦慮等情緒。調查發(fā)現(xiàn),42%的學生在課余時間留在宿舍用上網(wǎng)、打游戲、睡覺消磨時光,高達67.4%的學生承認會一有空就“低頭看屏幕”,參加室外活動的學生數(shù)量減少,弱化了學生參加團屬活動的動力和興趣。
【教育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數(shù)學教育研究論文范本11-28
關于數(shù)學教育寫作研究的論文11-21
對幼兒舞蹈教育的分析與研究論文11-12
研究生數(shù)學教育論文11-28
學音樂的審美教育研究論文03-29
教育技術物理實驗研究論文11-20
我國教育量化研究論文12-02
員工教育培訓轉變研究論文12-02
STWT研究教育改革的論文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