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畢業論文
摘要:在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實踐反思的基礎上,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的新思路:設置以積極心理學理念為導向的教學目標,構建以培養學生積極品質為核心的教學內容與教學環境,實踐以積極體驗為核心的體驗式教學模式,以達到培育學生積極心理品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大學生;健康教育;課程改革
自20世紀90年代起,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名稱歷經“健康心理學”、“心理衛生學”、“心理衛生和咨詢”、“心理衛生與健康”等變化,直至近十年,“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名稱才廣為接受。2011年5月教育部辦公廳正式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廳 [2011]5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開始走向規范化建設道路。經過近30年的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卓有成效,全國普通高校大多開設相關課程,呈現出一條從單一到多樣,從任選到必修的發展趨勢。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主要有三種實踐模式:一是學科模式,以大學生所應具備的心理素質內容作為設計課程體系的主線,注重傳授系統與完整的心理學知識;二是經驗模式,采取心理訓練、活動、實踐等形式,旨在讓學生獲得經驗和體驗;三是問題模式,注重心理輔導與咨詢,從大學生所面臨的心理問題入手設計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無論何種模式,以知識本位為核心的課程設計思想依舊占主導,過分突出學科理論體系,忽視人文精神的傳遞與文化素養的陶冶,沒有把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和人格的完美發展作為課程建設的重要目標,直接影響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效性。
一、大學生心理教育課程教學實踐的反思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一門新設課程,起步較晚,經驗不足,沒有太多現成的模式可以借鑒,因而也存在不少問題。
。ㄒ唬┙虒W目標上,
以“問題矯治”為導向“,成長發展”不夠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以促進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依據教育的三項歷史使命,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設置一般分為三級:一級目標面向全體學生,預防與發展為主,注重開發潛能和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二級目標面向心理問題學生,解決問題為主,注重心理咨詢與疏導,消除心理癥狀;三級目標面向心理障礙和疾病學生,以心理治療為主,注重心理障礙的診斷與矯治[1]。長期以來,我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受傳統的消極心理學研究取向的影響,在教學目標上沒有契合以人為本,促進人全面發展的精神,過于偏重二、三級目標,忽視一級目標,導致過分關注學生心理問題與障礙矯治,忽視了學生心理潛能的開發和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偏離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該以預防與發展為主,促進全體學生成長發展的最終目標。
。ǘ┙虒W內容上,
以“理論”為主,“實踐”不足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主要以“學科取向”為主,知識本位的課程思想嚴重,過分強調講授心理學理論知識,在內容編排上呈現重癥狀診斷,輕預防,重障礙,輕發展的特點,凸顯出過于理論化、專業化、系統化的專業心理學教學的特點。這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設置未能緊貼學生實際需要,解決學生日常生活的實際問題,違背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實效性。
。ㄈ┙虒W方法上,
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互動”不突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性質決定著其是一門強調應用性和實踐性的課程,但目前絕大多數高校所開設的課程均是大班教學,教師課堂講授理論知識為主,缺少課堂互動,更缺少教學實踐活動,導致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唱獨角戲,學生冷眼旁觀,課堂教學枯燥無味,教學效果較差,學生的心理素質未能有效提升與培養。
二、積極心理學與心理健康
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末由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教授首發,旨在倡導用一種積極的態度解釋各種心理現象,致力于研究人類積極品質的一門科學。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三大支柱是積極體驗、積極人格、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其中積極情緒體驗是核心,積極體驗中又以主觀幸福感研究的最多、成果最豐富,在整體上形成了 “一個中心三個支撐點”的理論體系。積極心理學的核心思想是心理學研究的關注點應該從單純的問題取向轉移到人類正向品質的研究與培養,通過挖掘人類自身擁有的潛能和力量來達到積極預防和積極治療的目的,這與傳統的心理學研究取向不同。1958年,學者Jahoda率先在反思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礎上,首次提出積極心理健康的科學概念[2];Cowen更進一步主張“健康應該是積極特征的存在程度,而不僅僅是疾病的缺乏”[3]。由此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和主觀幸福感等積極指標正式融入心理健康的診斷治療體系,促使人們對心理健康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和理解。我國學者孟萬金教授也認為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應主張開發心理潛能、降低負性情緒,提升主觀幸福感,從而預防各種心理問題,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4]?梢姺e極心理學作為一種意識、一種理念、一種新的思潮已經滲透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成為引領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價值取向。
三、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的路徑分析
。ㄒ唬┰O置以積極心理學理念為導向的教學目標
“智慧、感恩、樂觀、美德、幸!钡确e極因素被積極心理學認為是人類所固有的特質,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如果這些積極的特質被培育與強化,那么與其相對的消極的特質就會改變與消退[5]。因此,要想預防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致力于培養學生積極的品質和力量,必須整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級目標,協調發展、預防、干預三者之間的關系,將心理健康教育的著力點由關注學生的消極方面轉向積極方面即可。在具體的目標設置上,大學身心理健康教育應堅持健康、和諧、幸福的價值核心理念,關注和培養學生的優勢心理品質和正向積極的力量,在協調心理問題解決與積極品質培養的基礎上,實現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優化、人格特質的健全、心理潛能的開發。
。ǘ嫿ㄒ耘囵B學生積極品質為核心的教學內容與教學環境
積極心理學的興起豐富了傳統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擴大了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我國學者孟萬金教授基于積極心理學的理念提出了諸如增強主觀幸福感、開發心理潛能、改善學習能力、完善積極人格等14項學校心理健康的核心內容[5]。概括起來涵蓋三層含義:一是增加積極情緒體驗是培養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有效途徑,其中最關鍵、最根本的就是增強其主觀幸福感,為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必須融入“幸福課程”;二是培養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必須塑造積極的人格,彼得森和賽里格曼提出了6種美德和24種積極人格特質[6],為開展大學生人格教育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三是創建積極的教學環境,增加積極體驗,塑造積極人格離不開營造積極環境,一個良好而積極的教學環境是增加大學生積極體驗、塑造積極人格的必要條件,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ㄈ⿲嵺`以積極體驗為核心的體驗式教學模式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一門深入心靈的課程,它的開設不僅要讓學生入腦,更要讓學生入心,只有學生用心、用腦、用感情去實踐與體驗這門課,才能更好地領悟與體會,才能內化與升華。為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設計應該遵循“以突出學生主體為中心、以創設故事情境為中介、以凝聚成功經驗為起點、以提升積極體驗為核心、以合作共贏為主線”的原則,通過課堂互動、團體活動、角色扮演、多元藝術表演等手段,形成自覺自愿的自我教育的氛圍,培養學生用積極的角度去看待,用樂觀的心態去體會,增強他們的心理免疫力和對不健康心理的抵抗力,達到預防心理問題,提升心理素質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孟萬金。論積極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44。
[4]葛瑩瑩。積極心理學視閾下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J]。科教文匯,2015,309(3):132。
[5]孟萬金。積極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6]任俊。積極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7]方雙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的困境與出路[J]。中國教育學刊,2007(8):55—56。
【本科畢業論文】相關文章:
本科畢業論文大綱03-09
本科畢業論文寫作11-23
哲學本科畢業論文03-20
本科畢業論文評語精選03-20
護理本科畢業論文05-28
醫學本科畢業論文精選06-09
本科英語畢業論文題目07-27
法學本科畢業論文03-22
哲學本科畢業論文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