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高校教學管理中的主體性原則及其實現
摘要:在高校教學管理中實現主體性原則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現階段高校教學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著教學管理工作者的地位和角色的缺失、教師主體參與意識不強及對主體的地位的認同感模糊、學生主體話語權旁落而淡出教學管理之外等問題。在教學管理中要真正體現主體性原則,就必須轉變管理理念,樹立人本管理思想,增強服務意識;活化課堂內外的教學能量,調動教師主體的積極性;以學生需求為主導,拓展學生話語權;加強教學管理軟環境建設,積極探索主體性原則體現栽體。關鍵詞:教學管理;主體性缺失;主體性原則
加強高校教學管理理論的探討、建構高校教學管理新模式不僅是當前高校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而且也是當前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伴隨著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全面繁榮與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人們接受高等教育的渴求已經逐漸演化為一種社會的需求。高校為適應這種需求的發展,必須對此做出快速反應。但是,我國現有高校教學管理體制是不能適應這一社會發展趨勢的,因而必須積極探討新形勢下高校教學管理體制的新模式。而體制的建構首要的在于尋求理論的支持和方法論的指導,本文正是從這一角度出發,著力探討了新時期高校教學管理中的主體性原則及其如何體現問題。
一、主體性原則的理論分析
從主體以外的客體反觀主體自身,實際上就是哲學的發展已經由本體論原則過渡到主體性原則的層面上來了。在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中,人與自然界是相互影響的辯證發展的過程,“……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變革的實踐。”當然主觀與客觀之間的辯證關系不僅發生在人改造自然的活動領域中,而且還發生在其他一切活動領域中。因此,主體與客體的辯證關系在廣闊的哲學層面上可以描寫成人類活動的外在化過程與人類活動的客觀條件的內在化過程的統一。
主體性原則作為基本的原則被提及時,是對主體性的理論內容、主體活動的一般概括,它以主體性為存在根據,反映人的作用和地位。主體性原則同時又是哲學研究的一種立場和方法,看待哲學問題的一個視野、角度,使用這種方法要注意把握人及其活動的主體在主體活動中所透視出來的主體性精神。一般來說主要表現在:(1)主體的內在尺度(需求)構成社會實踐的規范要求,使物按照人的方式存在和發展變化;(2)以主體存在的方式作用于外在的客觀世界;(3)依據主體的需求和客觀利益來處理主客體之間的關系;(4)以主體的方式對待主體的發展和活動,發揮主體的本質力量和自身的創造性。
所以從根本上說,主體性原則是要從哲學上證明人的最高本質在于理性和自由,并以此去變革自然界和其他客體,從而達到人類社會的真實性、合理性、正當性和統一性。
二、高校教學管理中主體性原則的缺失及其原因分析
在高校教學管理體制中,為實現高校教學管理的高效性和時效性,必須不斷加大高校教學管理的改革力度,建構高校教學管理體制的新格局。我們認為,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把握高校教學管理體制的關節點。那么,什么是高校教學管理體制的關節點呢?我們認為,就是要在高校教學管理中抓住主體性原則,這是對教學客觀規律的尊重和正確的反映,是對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的尊重和弘揚,具有實踐的合理性。那么,如何在高校教學管理中體現該原則呢?其核心和關鍵還在于要準確把握當前高校在教學管理方面的缺失,以便于對癥下藥。在高校教學管理中貫徹主體性原則,理論上是能夠達成一定的共識的。問題在于在實際的操作領域,我們的高校教學管理并沒有切實實踐這一原則。因而,在實際的教學管理中造成了主體性原則的缺失,具體說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教學管理中,教學管理工作者的地位和角色的缺失
發揮主體能動性和創造性的前提條件在于,在實踐的過程中得到主體的角色認同。應當說在教學管理中,教學管理工作者的功能和地位在于保證正常教學持續地開展,為教師和學生搭建溝通的橋梁。但是,長期以來在教學管理工作中卻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誤區:一是教學管理人員的工作往往被認為只是負責抄抄成績、排排課表;二是缺少強有力的獎勵制度和競爭機制;三是教學管理工作不規范,職責不明確,使得教學管理工作不系統、不具體;四是教學管理工作者遠離教學科研第一線,不能及時把握教師和學生的基本信息。所以,在實際的教學管理過程中,作為教學管理工作者在這種條件下是無法擺正自己的地位的,因而極易導致教學管理工作者的角色缺失。
(二)在教學管理中,教師主體參與意識不強、對主體地位的認同感模糊
高水平的教學管理不僅能規范教師的職業道德,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促進教師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還能在實踐中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確立教師的主體意識和主體地位的認同感。但是現階段在我們的教學管理體制中,作為教師只是停留在被動的接受課時的分配、上課時間的安排、上下課的控制和工作量的核算等方面,在認識上依然存有教學管理還屬于學校或學院的行政行為的觀念。這樣很容易造成在教學管理中教師主體參與意識不強、對主體地位的認同感模糊的現象,因而更凸顯不出教師群體的能動性和創造性。教師主要工作在教學第一線,對學生的基本情況比較了解,對學生的問題把握得比較透徹,但是由于對教學管理的參與意識不強,導致這些信息無法及時反饋給相關部門,因而給教學管理工作增加了負擔。
(三)在教學管理中,學生主體話語權旁落而淡出教學管理之外
作為行為和實踐的主體,在一定的情境中必須謀求相應的話語權,表達自己的意愿,按照需求尺度去規范物的存在方式。在教學管理中,學生主體儼然成為被管理的對象,喪失了應有的主體地位。最為明顯的表現,就是學生主體話語權旁落而被淡出教學管理之外,“學生處于無自我的主體狀態”,F階段,高校的課程設置缺乏彈性、知識結構缺乏彈性、修業年限和專業選擇缺乏彈性,嚴重地束縛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在專業設置上,專業過細,培養方向偏窄,專業教育和基礎教育難以整合,基本素質和專業技能不能實現統一,嚴重阻礙了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再加上課堂教學參差不齊,教學質量高低不等,學生情況干差萬別,卻都要統一在相同的教學管理體制下,更使得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實現。
三、高校教學管理中主體原則的貫徹
如何貫徹高校教學管理的主體性原則呢?我們認為,主要應在以下方面進行改革和調整,以適應不斷發展的高校教學管理的需求。
(一)轉變管理理念,樹立人本管理思想,增強服務意識
作為教學管理工作者,必須轉變管理理念,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新思想,提高服務意識。首先,要打破行政命令化的教學管理模式,樹立教學管理人員的新形象,提高教學管理工作者的積極性。其次,要準確確定教學管理工作者的角色,明確教學管理者的職能,堅持權利、責任和利益相統一,培養教學管理者的主體性意識、創造性意識。再次,要準確界定教學管理的工作性質和方向,強化教學管理者的服務意識,拓展教師和學生參與管理的空間和機會。
(二)活化課堂內外的教學能量,調動教師主體的積極性
對于現代高等教育而言,獲取知識的方式多樣化、選擇空間的擴大化以及學生實際能力的分層化
【論高校教學管理中的主體性原則及其實現】相關文章:
論認識的主體性原則03-01
論稅法原則及其功能03-18
論學校道德教育的主體性原則11-22
論謹慎性原則的利弊及其正確運用12-09
論科學消費的基本內涵及其實現途徑03-20
論商務語言策略中的禮貌原則03-19
論專利侵權判定中的等同原則03-20
論績效反饋面談中的原則與技巧03-22
主體性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實現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