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學生心理障礙的護理體會論文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障礙 護理
【論文摘要】針對目前高校學生心理障礙發生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運用“思考護理”,了解每個患者特殊的身心反應與需要,在疾病的初期、中期和后期,通過心理護理的干預,恢復患者的身心平衡與協調,使心理護理作為一種外在社會力量,不僅幫助患者身體康復,而且能幫助患者獲得心理康復。
在校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他們介于學校和社會的過渡階段。一方面家長認為大學生仍是未經世事的孩子,對他們的物質生活呵護有加;另一方面學校和社會又把大學生認同為社會成員,要求他們獨立自理。尤其是考入我校的學生,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習尖子,因此競爭相當激烈,常使他們的心理壓力處于緊張而矛盾狀況中,更由于長期以來學校缺乏心理教育,使大學生的心理障礙發生率逐年增加。國內外報道,約有10%的大學生有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筆者從事大學醫院護理工作多年,在工作中,對許多由不同原因所致心理障礙的大學生進行了護理干預,有以下一些體會。
心理護理在疾病初期中的作用
每個人有其社會、文化、環境、心理、生理等不同背景,這些背景因素會影響他們的健康,醫護人員不僅要醫治病人疾患,也要關心病人的身心社會各個方面,給予適合其身心需要的護理,這樣的護理才是量體裁衣式的,而非千篇一律式的。我校大多數學生在中學階段是學校里的佼佼者,有著強烈的優越感與自尊心,但進入本校以后,發現其周圍強手如林,各方面的競爭異常激烈,加之生活環境、學習方式、人際關系都發生了驟然的變化。使部分大學生無所適從,適應不良,是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
我院經常遇到一些病例(學生),因自覺不適而就診,但各項檢查結果均屬正常,藥物治療對他們多數無效果,但其仍堅持主訴有不適的感覺,影響到正常的學習與生活。這種癥狀出現通常是因學習壓力過大,心理負擔太重而造成。大多數學生在校期間,自己或社會對其有過高的要求和期望值,但當無力完成時,就會使他們很容易發生心理應變,如再不能有效控制或消除,則不了避免心身疾病會隨之而發生。最終由心理障礙發展成器質性病理改變。
病例1:xxx,男,19歲,大學二年級。因頭痛,睡眠質量差,人院。病人曾于門診診治多次,癥狀無改善,入院后各項檢查均屬正常,臨床診斷為神經衰弱,給予口服安神、鎮靜、鎮痛類藥物治療,癥狀依然無明顯改善,病人情緒低落、不安。在交談中得知該學生來自農村,家庭經濟狀況較差,在中學時期成績一直很好,高考保送進入我校,入校后給自己定下了很高的人生目標;平時刻苦學習,但考試成績總不理想;人校后寒暑假均未回家,除了考慮到家境問題外,更多的是想通過加倍努力把學習成績提高上去,為將來更好的發展奠定基礎。但一年的學習過去了,學習成績依然沒有起色,而頭痛、精力不集中等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正常的學習與生活。
在了解到他的這些情況后,我們針對他的特點給予心理指導:
首先肯定該同學在學習方面積極上進的`精神,同時辨證指出全國重點大學是優秀學生薈萃的地方,但是第一名只允許一名;對自己的能力要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和評價,應及時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開導他,將來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是多元化和綜合性的,在學校里學習平平的人,將來在事業上也一樣可以有所突破。而且指出今后在未來的社會里,象他這樣擁有吃苦耐勞、積極上進特點的人才,更加有可能獲得成功。
通過多次交談,該生終于對未來重新樹立信心,情緒逐漸平穩,癥狀陸續消失。出院后也曾多次與他聯系,得知其學習、精神和身體狀況一直正常。
護士作為與病人接觸最為密切的醫務人員,如何能在護理工作中重視早期心理護理,顯得尤為重要,首先是要能理解病人情緒,耐心傾聽他們的感受,從病人的語言和表情中了解他們的真正需要,洞察他們的內心世界,通過親切的語言,細心的照料,使學生感到尤如在家中一樣得到關心和愛護,從而對護士增加了信任感。通過及時的心理護理,提高了病人的心理素質,幫助他們盡早恢復健康。 心理護理在其他疾病治療過程中的作用
有一些學生本身患有疾病,心理并無明顯障礙,也應重視對其的心理護理。青年人的情緒是強烈而不穩定的,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極端。倘若病情稍有好轉,他們就盲目樂觀,往往不再認真執行醫療護理計劃,不按時吃藥打針,而去上課,但病情一有反復,又會悲觀失望,情感變得異常抑郁而捉模不定,由于疾病的巨大挫折,出現嚴重的精神緊張和焦慮,經常反復住院。
病例2:xxx,男,15歲,少年班一年級;甲园l性氣胸入院,經過常規治療,病情很快得到控制,但仍需臥床休息。然而該生自認為并無不適,就繼續照常上課,與同學一起活動,結果又接連兩次氣胸復發,給生活、學習造成很大影響,甚至因此留級兩年。由以上原因,導致發生嚴重的心理障礙,具體表現為精神緊張與焦慮,擔心疾病無法徹底痊愈,影響到大學學位的獲取,情緒十分低落。
針對該患者年齡小、好動、自制能力差的特點,在護理中反復耐心地對他講解有關自發性氣胸的常識與注意事項,并要求他一定要遵守院規,配合治療。經過多次引導,病人終于能做到主動配合治療,病愈出院后再未復發,直至畢業。
以上病例充分說明尤其是護理人員必須密切注視病人的心理變化,實施正確的心理保健和行為指導,使患者理解心理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了解自身存在的心理缺陷,通過正確的心理疏導方法,增強自我調整心態,自我平衡處境,自我修正錯誤。
心理護理不當可能造成的后果
由于現實中的大學生活與其理想中的生活有很大差距,常常使大學們的心理矛盾日趨嚴重。輕者苦悶、牢騷,重者可發生心理失控,導致校園自殺、暴力等事件時有發生。是因為大學生所處的年齡時代的身心發育趨向成熟過程之期,尤其心理發育由于種種社會因素尚不健全,對社會和人生缺乏深刻認識等原因。
病例3:xxx,男,22歲,大學四年級。因失戀導致神志恍惚,人院診斷為憂郁型精神分裂癥,住本市某精神病院治療,2個月后病情無好轉。某夜從醫院出逃,并自殺,我們認為:患者在患病入院后,加重了患者心理負擔;而目前醫院對精神病人治療僅注重藥物控制,而忽視心理疏導的傾向,造成不能及時有效控制病情,導致這次不可挽回結果。如若在日常人際交往中,能更多地把精神障礙當作一種普通的疾病來對待,更多地給予關懷;醫護人員能多重視心理護理,定可避免一些嚴重后果事件發生的。
愈后心理護理的重要性
在日常工作中,常發現有些學生所患疾病已痊愈,但仍不愿出院,分析這些學生多伴隨內向性格,在住院期間得到醫護人員悉心照顧后,產生依賴性,害怕回到原來的環境中去。護士應幫助他們重拾信心,戰勝自我,針對性的用醫學心理學知識向他們作宣傳教育并作解釋,啟發和指導他們盡可能進行自我護理。
心理護理是護理人員根據心理學的理論,在護理過程中通過人際交往,以行動來影響和改變病人的心理狀態和行為,促進其康復的方法和手段。在護理工作過程中,我們常以護士、朋友、姐姐、母親等不同的角色出現在學生患者面前,以這些角色的轉換,可以更好地貼近患者,傾聽他們的心聲,感受他們的情感,了解他們的需求,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幫助他們,愛護他們,指導他們的心理、生理康復。
【在校大學生心理障礙的護理體會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