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分析護理管理對呼吸內科患者院內感染的影響論文
0 引言
呼吸內科是醫院感染發生的重點科室之一,大多數患者因年齡較大,病程長,或者實施侵入性操作,導致院內感染發生率隨之增加。有數據顯示,呼吸內科感染大多為手術引發的交叉感染及二次感染,不合理抗生素使用也是主要原因。針對呼吸內科發生院內感染的原因進行分析,采取針對性管理方案,對控制院內感染發生具有重要價值。本組研究對呼吸內科院內感染情況進行分析,實施護理管理方案,作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 2012 年 7 月至 2014 年 6 月收治的 100 例呼吸內科患者為觀察組,男性 59 例,女性 41 例,年齡 35~78歲,平 均 年 齡(58.9±5.8)歲;病 程 3d~15 年,平 均 病 程(3.5±1.4)年;另選 2010 年 6 月至 2012 年 6 月收治的 100例呼吸內科患者為對照組,男性 57 例,女性 43 例,年齡32~75 歲,平均年齡(57.8±5.7)歲;病程 5d~14 年,平均病程(3.8±1.6)年;納入標準:與本組研究配合者;18~80 歲;排除標準:合并全身性炎癥綜合征者;交流障礙者;與本組研究不配合者;惡性腫瘤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情況無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未實施護理,觀察組采取護理管理方案,具體措施如下:
1.2.1 侵入性操作管理著重對胃腸道、呼吸道及泌尿系統感染情況觀察,在護理過程中,盡量減少侵入性操作。呼吸衰竭或慢阻肺患者,可指導患者深度咳嗽,將痰液咳出。也可借助霧化療法,盡量稀釋痰液,起到輔助痰液排出作用。經以上方法操作后依然難以排痰者,再解除器械排痰。氣管切開患者,需每日對呼吸器進行消毒,保持創面清潔,合理使用抗菌藥,起到有效抗感染作用。
1.2.2 病區管理病區內未徹底消毒,滋生感染病菌也導致院內感染發生的途徑之一,因此需加強對病區管理。病房內環境及物品需定時清潔、消毒,定期使用紫外線消毒,嚴格制定執行消毒措施;傳染疾病患者嚴格隔離,以免形成院內感染傳播及交叉感染。
1.2.3 衛生習慣指導患者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呼吸道疾病患者必須每日作口腔清潔,氣管插管患者需每日 2 次使用生理鹽水清潔口腔,保持口腔內菌群穩定,以免因菌群失調致使致病菌下移,形成二次感染;指導患者飯前便后洗手,每日做皮膚清潔。
1.2.4 健康指導身體條件允許患者,可增加每日戶外活動時間,多進行慢走、散步等戶外運動,增強機體抵抗力。定期根據患者病情調整抗菌藥,盡量降低抗菌藥耐用情況發生,并指導患者用藥,督促患者按時服藥。
1.3 觀察指標詳細記錄觀察組及對照組患者的院內感染情況發生率,并對兩組患者的院內感染發生情況進行對比分析。
1.4 統計學分析數據經錄入 SPSS19.0 軟件實施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c2檢驗,P<0.05 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院內感染率為 6.00%,明顯較對照組 12.00% 低,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呼吸內科的院內感染發生率高,控制院內感染發生是臨床護理的首要任務。呼吸內科感染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抗菌藥使用不合理、病房空氣差、侵入性操作均為引發院內感染的原因。因此,針對呼吸內科的院內感染情況,開展護理管理方案,對控制院內感染發生具有重要意義。本組研究對呼吸內科患者開展護理管理方案,針對院內感染情況開展護理措施,從而控制感染發生。經本組研究顯示,觀察組院內感染發生率明顯較對照組低(P<0.05),提示,對呼吸內科患者開展護理管理方案,從減少侵入性操作,保持病區環境清潔,加強衛生意識等開始,解除引發院內感染誘因,保持合理應用抗生素,定期作病區消毒,從而起到降低院內感染發生率作用。
綜合上述,針對呼吸內科的患者院內感染情況,實施護理管理方案,嚴格執行管理流程,確保病區環境清潔,減少不必要侵入性操作,提高衛生意識,可幫助患者在最佳狀態下接受治療,免受院內感染加重病情,值得臨床推廣。
【分析護理管理對呼吸內科患者院內感染的影響論文】相關文章:
醫院內感染細節護理管理的論文08-23
腦瘤患者護理安全管理分析論文07-30
腦出血患者院內感染相關問題探討及護理對策06-16
探討腦出血患者院內感染相關問題護理及對策08-24
護理管理在院內感染控制中的作用10-19
氣管切開患者預防呼吸道感染護理體會07-26
心血管內科病人護理安全管理影響分析論文08-11
呼吸內科護理論文范文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