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腦出血患者進行程序化護理的效果分析論文
腦出血是臨床上神經內科的常見病。此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運動障礙、語言障礙、意識障礙、嘔吐、偏盲和頭痛等,可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1]。相關的臨床實踐證實,對腦出血患者進行程序化護理可有效地促進其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復,提高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為了進一步證實此護理方法的有效性,筆者對2014 年11 月至2015 年11 月期間我院收治的78 例腦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F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4 年11 月至2015 年11 月期間我院收治的78 例腦出血患者。這78 例患者的病情均符合臨床上規定的腦出血的診斷標準并被確診[2]。我們按照隨機數表法將這78 例患者分為程序化組和常規組,每組各有39 例患者。在程序化組39 例患者中,有女性患者14 例,男性患者25 例。本組患者的年齡在45 歲至74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9.4±13.8)歲。本組患者中有大腦外囊出血患者9 例,有丘腦出血患者4 例,有腦葉出血患者10 例,有基底節區出血患者16 例。在常規組39 例患者中,有女性患者16 例,男性患者23 例。本組患者的年齡在44 歲至7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8.8±14.1)歲。本組患者中有大腦外囊出血患者9 例,有丘腦出血患者5 例,有腦葉出血患者10 例,有基底節區出血患者15 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和病情等一般資料方面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 >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為常規組患者使用常規護理模式進行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如下[3]:(1)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監測。(2)對患者進行飲食護理和生活護理。(3)遵照醫囑對患者進行輸液護理和用藥護理。
1.2.2 在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程序化組患者進行程序化護理。進行程序化護理的具體方法如下:(1)成立程序化護理小組,由神經內科護士長負責分組和任命小組長。程序化護理小組的成員包括神經內科護師和基層護理人員。(2)對各小組負責的病房進行明確的劃分,并根據每位小組成員的工作能力進行有針對性的安排。(3)在腦出血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要密切觀察其心率、脈搏、血壓和血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一旦發現異常應及時告知醫生對其進行治療。(4)在腦出血患者住院治療期間,護理人員要將其床頭抬高15 度至30 度,以降低其顱內壓,防止其發生腦水腫。同時,護理人員要及時清理患者口腔中的.分泌物,并將其頭部偏向一側,以防止其誤吸分泌物,保持其呼吸道通暢。(5)在腦出血患者的生命體征趨于平穩后,護理人員要每隔兩小時協助其進行1次翻身訓練。同時,護理人員要指導患者進行上肢屈伸訓練,每天做3 次,每次做3min。(6)在腦出血患者的肢體力量得到明顯恢復后,護理人員可指導其進行手部的技巧性訓練、站立平衡訓練、步行訓練和四肢協調性訓練。
1.3 觀察指標[4]
護理結束后,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Barthel 的評分和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率。
1.4 統計學處理
我們使用SPSS17.0 軟件包對本次實驗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 x ± s )表示,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用n(%) 表示,采用χ 檢驗,用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Barthel 評分的比較
在接受護理前,兩組患者Barthel 的評分相比差異不具有顯著性(P >0.05)。在護理結束后, 兩組患者Barthel的評分均較接受護理前有明顯的提高,其中程序化組患者Barthel 的評分明顯高于常規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
2.1 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總滿意率的比較
程序化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率明顯高于常規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
3 結論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在接受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接受程序化護理的程序化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率明顯高于只接受常規護理的常規組患者,接受護理后其Barthel 的評分均明顯高于常規組患者。這與方蘭英等人的研究結果相似[5]。
綜上所述,對腦出血患者進行程序化護理的臨床效果確切,可有效地促進其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復,提高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對腦出血患者進行程序化護理的效果分析論文】相關文章: